《刘荒田读书笔记》收录了作家近年来的四十多篇新作,篇幅长短不一,内容风格各异。《「草地」·爱情·酒》、《两个男人的战争》等篇章,通过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的展示,折射出不同人文资源在异国土地上的碰撞与交融。《2003新历除夕的填空式书写》,用一代新移民的眼睛,观察美国社会众生相,表现美国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鲩鱼王」·钓客·我》、《忆岗宁》、《鸡婆凤》、《童年杂忆》,虽然表现的是故乡生活,却用跨文化视野对原汁原味的原乡气质重新咀嚼,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深度扫瞄,重新审视往日的精神生态,让读者对历史的反刍多了理性成分。
刘荒田是美国华文文坛公认的散文名家,他在旧金山生活了二十七年,十多年来仅在国内就出版散文集十五种,作品屡入国内的散文年编和多种选本及畅销书榜。本书是从他的全部著作中严格筛选出来的精华,它的基本特色在于对美国生活的深层观照。作者在主流社会讨生活,以中英文两条腿走路,所谓文化差异,东西方观念碰撞,移民的同化异化等话题,于他而言,既不是观光客的走马观花,也不是新移民的单向乡愁,而是厚实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人生思考。漫长岁月的经历与情怀,出以幽默和诚恳的笔触,使读者触摸到一颗久经西洋风雨的中国心,明白中西文化如何冲撞,华洋心理怎样融和,更能全方位地了解美国社会,透彻地理解美国人。
读刘荒田散文(代序)/张宗子
第—辑 人情篇
听雨密西西比
叩问篝火
在员工食堂邂逅诗人
2003新历除夕的填空式书写
大雄鸡,喔喔啼
“快锅王”与“当家男人”
今夜,海不生明月——9·11后的中秋日记
华尔特的“破折号”
下城,带骨刺的漫游
赌场外的塘子
死亡假面——我的顶头上司为什么自杀
“草地”·爱情·酒
人为什么活着
唐人街上一支歌
“金山箱”
第一夫人来演讲
旧赋
等你,在雨中
唐人街的女乡亲
独处的下午
又见“芸娘”
遇到有钱人
提着幸福回家
巴士上的蜻蜓
共饮一江水
“自己的园地”
狗的速写
纽约闻笛
两个男人的战争
第二辑 乡情篇
梦回荒田
水埠头
故土的蠹鱼
江天俯仰独扶犁——记台山杰出诗人程坚甫曲阜城头的眼泪
“鲩鱼王”·钓客·我
忆岗宁
童年杂忆
漂泊原乡
第三辑 亲情篇
隽永的午间
面对父亲
啊,一朵红红的玫瑰
“二十六和五十二”
“去村”记事
“鸡婆凤”
刘荒田和他的“金山箱”——(代跋)/一平
2 绿树镇的诗情
你我竟相识,竟相知,竟相逢
竟能一同听雨
听雨在扰扰的中年
——周正光诗《听雨,在密西西比河》
十年前看过好莱坞喜剧片《绿卡》,说的一位法国来的男性非法移民和一位美国女子的罗曼史;过程是这般的有趣:首先结婚,其次,结为好友,最后才陷入情网。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法国佬为了取得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才和素未谋面的女子去登记,然后,把平常人的感情历程倒转过来,操练一次。不过,这样的荒谬,在写作群体中恰恰成为常规。
我和正,是因为同在旧金山的《时代报》上发表作品而通起信来的。并未免俗,起因不是“不打不相识”,而是“互相看得起”:我对副刊主编不遗余力地称赞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同胞的旧体诗,他在给主编的信中特别指出,他激赏我那题为《挑担回去》的自由诗。我从他的投稿信取得地址,写信给他,表示仰慕。他又惊又喜地回了长信。接着,通了电话,头一回,他极为郑重,预先说好时间,那是他的店子打烊的星期天午后,一聊就是两个小时,由此,拉开“友谊蜜月”的序幕。
那是1986年,我三十八岁,他四十六岁,都在拖家带口的中年,都是在婚姻的围城里安居乐业的住家男人。然而,两位绝对没有同性恋倾向的老式中国人,—起显露“陷进情网”的痴狂。何其刻骨铭心的思念,何其酣畅淋漓的交谈,常常地,打完一个电话,兴犹未尽地躺下来睡觉,才感到耳朵发疼,给话筒压的;看时钟,刚才的“电话粥”煮了三个钟头,怪不得心疼电话费的老婆大人,眼珠变得那么白。话题离不开诗,把两人的近作,一首首、一句句地浸渍在友情的蜜罐里,再舀出来细加品尝。如今回头读那时的诗作,惭愧之余,解不透幼稚和散漫的诗句,何以被激荡为壮观无比的瀑布?一如爱情淡出以后,再也无法重演和情人彻夜絮语的缱绻。
爱情难有柏拉图,友情到了沸点,也不再满足于电话和鱼雁,要“共剪西窗烛”。1988年,正和两个儿子乘飞机来访,在机场的出口,我第一次看到早已亲密万分的兄长:清癯,飘逸,从容,我从没见过这般纯粹的雅士。父子三人住在我家,往后的几天,我和本地的诗友陪他逛唐人街,游渔人码头。他性好花草和奇石,在金门公园里遛达几次,日本茶厅旁边的樱树林,让他低回不已。可惜那是秋日,花信没到。一天,我和他起个大早,到离住处不远的海滨去,灿灿的阳光落在右肩,防风林前面的荷兰风车,在悠闲地研磨时间。潮水刚刚退下,平滑的沙滩上,两行湿漉漉的脚印迤逦到远方。我们头一次面对面地倾诉着敬慕、欣赏和庆幸的情愫,一点也不忸怩。
共处的短暂时光里,我对一个男人献出了多少殷勤,自己并没察觉,只觉得十分寻常,尽了待客之道和地主之谊而已。直到我把父子三人送到机场,回到家,妻子如火山爆发般地清算,我才恍然大悟。妻子向来好客,接待我的朋友在家吃饭,大方热情,反正我所交的都是男性,不存在爱的纠葛,可是,我太过分了,使得向来识大体的贤内助忍无可忍,爱情吃起友情的醋来。事都是鸡毛蒜皮,诸如:妻子忙里忙外,准备了一桌佳肴,我和客人就坐,妻子还在做最后一道菜,我看小孩子饿急了,便吩咐:“别等了,先吃。”正说:“嫂子还没来。”我没抬头,淡淡说:“别管她。”自然也没叫齐在客厅做功课的儿女。妻子端着热气腾腾的香酥鸡出来,看我们有说有笑,脸一沉,随即又堆上亲热的笑容,这些我没看出来。一晚临睡前,正说孩子有点不舒服,我不放心,半夜起来,送去开水,妻子被吵醒了,嘟囔一句,又睡去。放在过去,妻子是不会计较的,可是这回声色俱厉地数落,我起先埋怨她小心眼,最后终于明白,我给朋友献出的情意,过分到使另一半失去安全感。本来,爱情和友情,是并排的轨道,但那是指各自独立的状态,一旦造成可比性,计较就来了:我待朋友远比待她体贴,朋友的重要在她之上。夸张点说,我去国后缺乏心心相印的朋友,友情的“久旷”终于酿成外遇式的狂热。
投桃报李,在绿树镇,正的友情简直要把我溶化掉。栖迟异邦这十年间,忙于谋生,疏于交游,朋友本来就少,惯常见面的三几位,多半是清清淡淡的,一如结婚多年的夫妻,维系的如其说是如漆如胶的爱,不如说是习惯和责任,然而和正的交往,是从诗意发酵出来的,意气的完全投合加上新作带来了无穷尽的话题,探讨,争论,提议,互相的阐发,彼此的印证和激荡,友情成了春野的日头,蒸发出的气息,要让人醉倒。
施耐庵云:“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爱情以灵和肉的双腿前行,友情却只具有形而上的内蕴,在绿树镇的日子,肝胆生平,惺惺相惜,都化入绵绵无尽的倾诉。
写到这里,颇觉词穷,写友情,洒脱有雪夜访戴,义气有管鲍,相知有子期叔牙。当知青时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描写主人公和法国作家奥里维的友情的篇章,洒下多少热泪。可是,我无法曲尽这一场并没有掺杂任何性爱因素、纯然由共振的心律所谱成的灵性之歌,两颗饱历故土忧患与异邦坎坷的心,紧紧拥抱着;两颗在诗中浸泡出来的、虽不押韵但无时不诗情缭绕的魂魄,在雨的伴奏下比翼。栖迟在英语横行的新大陆,唯一一场丰沛的春雨,丝丝入扣地灌人心田久久遭旱的角落,给被谋生和俗物窒息的肺腑,注进甜甜的清冽的生机。遗憾的是,友情没有拥抱、接吻、做爱、情话,没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友谊只让你感动,感戴,只有言辞,没有动作。
一起听雨。在路旁的快餐店里,倾听檐边的滴答。在他家园子的旁边,伏栏俯视老而矮小的竹子,瓢泼的雨扑打着,来不及返绿的剑叶,不胜沉重地俯仰。雨打芭蕉让人安恬,因为阔大的叶子具有足够的自信。篱下雅得、也瘦得一如主人的植物,无论竹,还是含笑、茉莉与菊,都教人泛起“断雁叫西风”的凄楚。好在,我和他驾车到镇外的格林内达湖滨时,暂时放晴,远近是稠如糨糊的岚气。在未返青的枫林边,两人坐在歪斜的木椅上,仿佛浮在烟云上。四下无人,凄迷的湖面,飘荡着禅意。话题集中在台湾的现代诗上,竞相征引心爱的诗句,从洛夫到余光中,从周梦蝶到商禽,一个背诵非马的短诗《醉汉》,一个吟哦纪弦的《你的名字》。心底的诗意,身边的春意,葱茏地交缠,脚下的草色,倾刻间返青。
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时间,面对着莽苍苍的湖山,并行在超然的精神世界。以诗为媒介的、男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没有情欲的牵羁,所以自在;没有功利上的顾忌,所以纯净。我想起了罗曼·罗兰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对于作为音乐家的主人公和法国作家奥列维的友谊,那种把通体燃为纯蓝火焰的情愫。一个男人,倘若毕生没有过这般纯粹的友谊,一如没经历过狂风暴雨、身心交瘁的恋爱,说他的生命如何完全,是不确实的,哪怕他富可敌国,哪怕他以征略名垂青史。
过午,湖上才闪出人影,是来钓鱼的。全副披挂的男子,长筒雨靴栽在芦苇荡中,矫健地舞弄着钓竿,鱼踊跃上钓,丝线在水天同色的溟蒙中拽动,每一次都扯起一团活蹦活跳的银鳞,恍如慢镜头的闪电。我们踱过去,看钓客搁在岸上的小水桶,里头泼剌着十来尾,正光说叫银腊鱼。我们在归途,路过一处市场,刚才遇到的钓客已经在卖鱼货,清一色的银腊,每尾一磅左右,要价两块,我们买了几尾,回去清蒸,配上葱末和生抽,果然鲜美绝伦。
更多的清谈,是在雨夜。店子打烊,门外寂寥,只剩雨声。我感冒未愈,咳嗽正凶,正那慈祥的母亲每晚给我做了中西合璧的药汤:“可口可乐”汽水炖乌豆。喝了两碗,肺部轻松了。和正在八仙桌前相对,前世今生,故土异乡,绝句与自由体,他的出生地广州,我的启蒙处横水,古人与故人……常常地,在他呷茶我喝药汤的间隙,都住了口,侧耳对着窗台——P10-13
我读刘荒田的文章差不多十年。这十年来的作品,不敢说全部,绝大多数我都读过,重要的篇目尤其不曾错过。假如我们认同前人的说法,一个作家的创作历程就像他走过的路,那么荒田的这条路我大致是了解的:知道他选择的方向,他偏爱的风景,他如何走到今天,以及将来他还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奇——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作家总是让人期待并为之高兴的。
去年年底,荒田传来三篇新作,就是收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雨密西西比》中的《第1800号部落》和未入集的《凉风起天末——怀诗人老南》和(2003新历除夕的填充式书写》,使我得以先睹为快。几天后,我回信给荒田。谈读后的感受:
自《梦回荒田》之后,你的文章大变,篇幅长,结构精心,饱含人生经验,涉笔成趣,语言则保持了过去的风格,有你的一贯性。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种具体的技巧,如比喻,用典,调侃,自嘲和故意煞有介事。都更加圆熟、更加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不是说过去不成熟,不融洽,而是像元好问所说的,“奇外无奇更出奇”,文意滔滔不绝,妙句联翩而来,“一波才动万波随”,令人叹为观止。
写人物的散文,有了《凉风起天末——怀诗人老南》这样的,在表现力和内容的丰富和深度上,可以不必自卑于小说了。它完全是一个中篇小说的好题材,你的这两万多字,可以抵得上一个好中篇。而在《第1800号部落》中,可以看出你的敏锐和细致的观察力。
从较早的《眉公外传》、《媚姑》和《步上日记》等,到《梦回荒田》,到现在的这几篇,这是你走的最好的一条路。这类深入生活的篇章,别说在海外,就是在国内,以我阅读所及,究竟也不多见。
当时的即兴随感,回头再看,并无尚未从作品的情境中脱身出来而不可避免的夸大,因为荒田随后以更多的篇章证实了自己的实力,而且把他一向拿手的细腻生动的生活场景描写和幽默风趣的人物刻画发挥得淋漓尽致,再点缀以分寸把握得很好的抒情和议论,机智的联想和比喻,从而形成一种轻快的行文风格,同时又不乏深刻的思索。
荒田是个诗人。在我看来,写诗是一个好散文家必不可少的语言训练。有没有诗的经验,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诗培养出语感,一种对好的语言本能性的直觉。语感对于散文家,就像色彩感对于画家,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荒田在鲁迅身上下过功夫,他的大量小品随感即得力于此。早年的《步上日记》可以说是向鲁迅的《马上日记》致敬之作。从鲁迅那里,我们学会独立、深入地看世上的一切事物,不随波逐流,不被表象欺骗,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态度,善于讽刺而且勇于自嘲。中国新文学历史不长,鲁迅对于后代作家,实际上也是一种必要的训练,无论从思想、从技巧还是从语言的角度。
因为熟读鲁迅,荒田观察世相细致深刻,每能于寻常小事中得见妙理。落笔随意,行文自然,而褒贬尽在其中。
荒田天生小说家的气质,他对生活正像他对文学,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好奇,喜欢探究事情的原委,他对细节有一种狂热的痴迷,他观察、分析、推理,并且牢牢地记住,这样,日常生活在他那里获得了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在生活的最琐屑最细微之处,隐藏着人生的大秘密,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基于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和理解。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毕竟离我们很远,而且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在文学的意义上,日常生活不亚于重大事件,关键看如何表现。我想荒,田大概会赞同这样的说法:作品不取决于它所选择的题材,而取决于如何表现,取决于表现的方式和深度。否则,文学史已有定评的大作家如普鲁斯特,也难免琐屑之讥。荒田热心,认真,是少有的把生活真正当一回事的作家,细微处最能看出他下的功夫,这种热心,这种认真,落实到他的文章中,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
如同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有时候,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不容易截然分开。汪曾祺和王鼎钧的一些作品就游走于小说和散文之间,有意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过荒田的情形不同。他写人物的篇幅较长的散文,尤其是《两个男人的战争》和此前的《死亡假面》,几乎具有小说的所有要素,《死亡假面》甚至用了层层推进,一个悬念套着一个悬念的手法,然而它们仍然是地地道道的散文。这种无意识的小说化,如前所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手法,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扩大了散文的容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对小说的挑战。
和我尊敬的前辈作家王鼎钧先生一样,荒田近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散文写作上,这和很多作家,尤其是成名的作家,视散文为小说、诗歌和理论之余的副业,是用来处理边角废料多余素材的,是写作之间的休息不同,因此,成绩自不可同日而语。荒田以认真的态度,把他最好的东西端出来,呈献在读者面前,他的十多部散文集构成了一册海外华人生活的浮世绘,而他自己,则是其中一个最鲜明的形象:永远兴致勃勃地走在旧金山的唐人街上,眼睛不错过一丝流动的色彩,耳朵不错过一丝人海的声音,他是一个异国的中国人,却又从来未曾远离家乡,因为语言以及语言承载的一切,使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氛围中,排解了可能的疏离和孤绝,也使众口渲染的文化冲突缩小为一个背景,在生活的细节之后若隐若现,作为生活环境的唐人街和游踪所至的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眼里没有不同,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理所当然地,都是观察和描写的对象,值得反复咀嚼,一个在“洋鬼子”的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假洋鬼子”,对于他,无论风雨阴晴,所有的日子都意味深长,因为他总是能够在秋天的土地上找到他要寻找的那枝金色的麦穗,最后,如他自己所言,“提着幸福回家”。
2005年9月5日于纽约
刘荒田有篇文章《“金山箱”》,说旧金山的老华侨,回国多带箱子,以多以大为好。衣锦还乡吗,金满箱,银满箱;而实际里面不过是些旧衣服。海外人写异乡,也多此类,套路大抵是丑小鸭成天鹅:孤身出走,艰苦奋斗,一举成功;女作者更甚,外加自人王子,东西之恋,终成眷倡,登入西方主流社会等等。至于箱内的旧衣破衫,绝没有。
其实文学的真正意义是那些箱内的东西,否则看看时装表演、广告不好吗?如果作者能写出:为了绿卡如何去嫁人;洋公婆如何撇嘴;出生入死的偷渡,那倒是真有价值。人性是丰富的,不在乎于地位、财富、体面。贾宝玉写得好,骆驼祥子也同样写得好。箱子上刷层金,就是好文学吗?这土码西洋镜,国内读者要小心。
荒田的文字第一好是实在,他告诉你海外华人是怎么生活的。将他的作品连续地看,就是唐人街的浮世绘。一个人二十年持续地把它写出来,不简单。海外作家没人能做到。他笔下多是小人物,也都是“俗事”,但你不能不说这份俗真实而丰富,有人性,有热情,有诗意。他在《提着幸福回家》中写,“从负重者的脸上,如果看不到满足和骄傲、信心和希望,至少看到了于心无愧的自信和恬然”,“不管怎么说,他们是自豪的,为了自食其力,俯仰不愧”。这“金山箱”内的贫穷与卑微不珍贵吗?
荒田的许多文章可以当小说来读。《面对父亲》,说它是小说,未尝不可。“我”、“父亲”,两个遥远的故事反复穿插对应,结构精致而完整。那个父亲的哭泣,让你永久记忆。《两个男人的战争》、《我的祖母》,人物栩栩如生,有人性的欠缺,也有人性的光彩。如果不是英雄或牧师,人的生活大多如此,他们在自私中有着生命的可爱,活力和耐性。在意识形态中,人被可怕地概念化,文学就是要在另一面恢复人性的真实和完整,其是具体的、细节的、血肉的。读荒田的作品,我挺为我们的小说家羞愧,因为当代小说少有这样精彩的人物。
细节是作家的根基和财富,荒田文字的魅力是细节。张宗子说,“荒田有对细节的迷恋”。进一步说,作者是迷恋人和世,对之有无尽的兴趣。我没见到哪个作家像他那样投入观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无时不在看、琢磨,坐车、走路、会友、打工、逛商店、看病……他敏感、世故,故而目光锐利。他感兴趣的不是客厅,而是卧室和厨房。他偏要从金山箱内的旧衣服间翻出故事。对于一个作家,这要算天赋了。我遗憾他没写小说。
现在什么都讲策划和设计,包括艺术,这让我想到图纸和计划经济。但是人的聪明太有限了,人与世最终是不可知。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知是生命的死亡。如果什么都算计到了,就不再有美有精神。木匠手工打的桌子,再拙也不同于机器的成批生产,前者蕴含人神秘的气息。作家不再观察,坐在家中制作,是可悲的事,如同用计算机写书法。荒田是谋生者,他在生活中,避免了职业的恶习,而保留了作家最珍贵的品质——观察。他件件作品是手工打的家具。
近年,刘荒田的文字越来越老道了。他早期文字有些毛糙、草率,略有“荒”感。语言毕竟是个积累和修炼的过程。看他语言的演变,可知他下的功夫。他是有心人,也肯下气力。诚而达,勤而至。这本文集最后一篇文章,值得再读,他很是娴熟了。他写祖母去世:“回来卧下,一阵急速的喘息,喉咙清脆地响了一下,仿佛树枝被掰断一般。她就此结束了卑微、勤劳、吝啬和充实的一生。”事后,他记:“我家的老屋,挂着祖父母的炭笔像,画家是我认识的小学教师,记得祖父付的润笔是两元。三十多年后依旧清晰。祖母的容颜,清秀安详,和有点傻气的祖父恰成绝配。两位抚养我长大的老人,归道山很久很久了。”淡泊、简洁,回肠荡气。
刘荒田的新著,是一口精神上的“金山箱”,它打开在读者面前,随你浏览,挑选。里头未必件件是珍品,但都是“真货”——世相的写生,心血的结晶,这是没有疑问的。
2005年9月7—8日于纽约州伊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