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为明代中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作,书中集合了历代名医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在近千年的温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是真正历经实践检验的治疗之道。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彩实用的专家评介,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瘟疫论(白话精解本)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明)吴有性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温疫论》为明代中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作,书中集合了历代名医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在近千年的温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是真正历经实践检验的治疗之道。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彩实用的专家评介,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 内容推荐 《温疫论》为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对中医温病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86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书中汇集了历代多为中医名家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温疫论》奠定了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并形成温病学派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图解瘟疫论》一书以清代刘方舟校本为主要底本,结合中医温病专家曹东义、杜省乾老师的译注,并配以通俗易懂的图解与插图,希望通过专家的解释与评注,让你也能够轻松看懂这本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的中医经典,让两千年的中医智慧成为我们与家人最好的守护者。 目录 《温疫论》中的经络思想 《温疫论》中的常用中草药 编者序:疫病时代的自我保护 吴有性原序 目录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一 中医不畏温疫病 导读二 中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温疫论》 第一章 温病初期的原因与症状 1 原病:邪气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本原因 2 第一方剂:达原饮 3 传变不常:温病传变的症状 4 急证急攻: 危重病情也讲究辨证施治 5 表里分传:邪气向体表、体内双向传变 6 热邪散漫:邪气治疗的十字路口 7 内壅不汗:邪气不通要发汗 第二章 泻下及下法后的症状 1 下后脉浮:泻下后的脉象变化(一) 2 下后脉复沉:泻下后的脉象变化(二) 3 邪气复聚:温病的复发及后遗症 4 下后身反热:错误治疗会出现反常现象 5 下后脉反数:温病将要痊愈的信号 6 因证数攻:根据病情,大胆地多泻几次 7 病愈结存:痊愈后要及时润下排结块 8 下格:病人腹部不通的症状 9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对付邪气,趁早越好 10 蓄血:从胃抓起是良策 11 发黄:偶尔会有的症状 12 邪在胸膈:邪气在胸部的症状与治疗 13 辨明伤寒时疫:温病与伤寒大比较 第三章 温病各期的发汗情况 1 发斑战汗合论:吴又可承前继后的大发现 2 战汗:邪气随出汗而化解 3 自汗:邪气要离去的前兆 4 盗汗:睡后出汗,醒后即止 5 狂汗:汗如雨下后痊愈 6 发斑:邪气外露的表现 7 数下亡阴:温病治疗中的阴亏现象 8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温病的病后调养 9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温病中补益药的使用 第四章 泻下之后的各种症状 1 下后间服缓剂:谨慎使用泻下法 2 下后反痞:泻下后胸部不适的治疗 3 下后反呕:泻下后呕吐的治疗 4 夺液无汗:邪气在表面的必然选择 5 补泻兼施:病证有虚有实,治疗有补有泻 6 药烦:正气严重亏损的表现 7 停药:温病的凶险症状 8 虚烦似狂:温病的危重病情 9 神虚谵语:邪入营血会神志不清 10 夺气不语:正气极度亏损的表现 第五章 对症下药 1 老少异治论:温病中老人和青少年应区别治疗 2 妄投破气药论:破气药不能随便用 3 妄投补剂论:补身子也要注意场合 4 妄投寒凉药论:吴又可对清热药的个人之见 5 大便:邪气堵在体内,大便异常 6 小便:小便是否顺畅可判断邪气位置 7 前后虚实:复杂病情的治疗 8 脉厥:邪热在体内不出来的表现 9 脉证不应:温病中脉的反常 10 体厥:治疗要先辨别寒热的真假 11 乘除:当补则补,当下则下 第六章 论述温病各种症状 1 杂气论:吴又可的最大贡献 2 论气盛衰:传染病的爆发与散发 3 论气所伤不同:温病的病原归宿 4 蛔厥:蛔虫可致四肢厥逆 5 呃逆:分清症状,对症处理 6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温病有表证和里证 7 论食:温病后期的饮食调理 8 论饮:温病后期的汤饮调理 9 损复:邪气传变导致病情加重 10 标本:怎样才是又治“标”又治“本” 11 行邪伏邪之别:疫病的传变与潜伏 12 应下诸证:身患疟疾的身体症状 13 应补诸证:有虚有实,有补有泻 14 论阴证世间罕有:阴证,阳证,要分清楚 15 论阳证似阴:瘟病与伤寒的近似症状 16 舍病治弊:治法要随病情变化 17 舍病治药:要尽量避免药误 18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温病治疗越早越好 第七章 因人而异、因症而异 1 肢体浮肿:分清温疫与浮肿的主次矛盾 2 服寒剂反热:不应以寒剂泻火的独特观点 3 知一:治疗温病的关键在于抓住中心 4 四损不可正治:如何治疗正气不足 5 劳复、食复、自复:病情反复时如何应对 6 感冒兼疫:先发散后治病 7 疟疫兼证::瘟疫与疟疾可能相互转化 8 温疟:容易与温疫混淆的温疟 9 疫痢兼证:瘟疫与痢疾并存怎么办 10 妇人时疫:妇女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11 妊娠时疫:孕妇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12 小儿时疫:儿童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13 主客交:温病邪气与人体正气的斗争 14 调理法:愈后的身体调理 15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九种传变的治疗 16 正名:温病的名实之辨 17 《伤寒例》正误:辨析《伤寒论》中的温病说法 18 诸家温疫正误:辨析各大中医学家对温病的看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