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活朴素节俭,行善慷慨,富甲一方却低调为人,阅尽风霜仍淡定从容。他有庞大的资产,有智慧的头脑,有丰富的故事,有美满的婚姻,有优秀的后代,有高寿的生命……他几近人间向往的完美境地。然而他身上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爱国爱民”的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将个人和企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祖国的慈善领域,尤其热心挥洒灵气于教育之千秋基业。
他就是刘浩清。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浩清传(香港石油巨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东方//姬婉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生活朴素节俭,行善慷慨,富甲一方却低调为人,阅尽风霜仍淡定从容。他有庞大的资产,有智慧的头脑,有丰富的故事,有美满的婚姻,有优秀的后代,有高寿的生命……他几近人间向往的完美境地。然而他身上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爱国爱民”的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将个人和企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祖国的慈善领域,尤其热心挥洒灵气于教育之千秋基业。 他就是刘浩清。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从乡间贫寒少年,到大都市的亿万富翁,他的传奇人生洒满奋斗的血汗。从香江商界巨子,到内地教育慈善家,他用大爱的光芒编织绚丽的晚霞。他,是香港知名实业家、爱国人士——刘浩清。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的生平事迹。 目录 无悔今生——代前言 (一)引语——我为祖国骄傲 (二)献礼——双馨的教育桂花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创业之路 宝山的贫寒少年“刘志刚” 16岁闯荡洋行的实习生 18岁加入抗日童子军 24岁创办轧钢厂 27岁入港涉足航运堪“奇才” 30岁归国创业,踌躇满志 35岁返港白手起家,以“油”为生 55岁被誉为“石油大王” 星火燎原——中晚年的事业之歌 企业灵魂——刘氏的“东方”文化 (四)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 母亲篇 忆母亲,男儿有泪也轻弹 幼教篇:让小天使陶醉在流动的建筑中 特教篇:给福利教育添枝增叶 西部教育和留学篇:大爱无疆,心怀天下教育 (七)黄昏颂——参政议政篇 (八)浇灌文化之花 “百花”争艳越剧流芳 图书圣殿书香四溢 (九)九十春秋,七城记 上海:十里洋场酸甜意难忘 重庆:伤心岁月山城爱悠悠 香港:栖身58载的第二故乡 广州:伸援手只为粤人有蛋吃 大连:“北方香港”飘东方“油”香 宁波:爱屋及乌情系妻故里 成都:灾后新声大爱洒天府 (十)可亲可敬——众人“闲话”刘老夫妇 “小妹”“老头子”——“瑞金”人嘴里的刘浩清夫妇 豁达谦让,性情中人——名流及亲朋好友眼里的刘浩清 特殊的亲缘,特殊的故事——姚定昌记忆中的刘浩清夫妇 爱心无限菊堪夸——宁波人记忆中的孔爱菊 (十一)人生小插曲——听刘浩清自述 因你精彩——代后记 春华秋实——刘浩清简明年表 试读章节 2009年9月25日,西部重镇——四川成都彩旗猎猎,花团锦簇,喜迎国庆的热烈气氛洋溢四处。盆地秋气高爽,本应和煦清雅的秋日秋风杳无踪影,代之以绵绵细雨。天公开了小玩笑,不赏美,在距离成都不远的桂花镇,没有雨丝,也没有太阳,但几乎人人心花怒放,一抹比秋阳还清丽的人文阳光,正在百姓和师生们的心里灿烂着。这是怎么回事? 名不见经传的四川彭州市桂花镇,以其桂花树高大、茂密、花香四溢而得名,作为镇的历史只有17年——桂花镇1992年由原桂花乡与丰乐乡合并后建立。作为彭州的奶牛生产基地,桂花镇却一直以盛产土陶、琉璃瓦著称,有。“陶瓷之乡”的美誉。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前,这里已形成以生产机制琉璃瓦、琉璃瓦装饰件、彩釉墙地砖及陶制生活用品为主的陶瓷工业规模经济。一场大地震重创桂花镇经济,亦使本就落后的学校教育遭受灭顶之灾。 在“5·12”大地震中,桂花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这几个学校未逃脱厄运,所幸校方疏散和救援得力,除几个学生轻伤外,广大师生安然无恙。但地公发威,校舍毁损严重,学生们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幸运之神很快眷顾这里。 不足一年时间,来自国内外的援助约1800万元投向这里,专项建设新校园。其中,香港刘浩清教育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建设教学楼,还有英国的企业、中国台湾慈善基金会以及福建省福州市等,都相继解囊,使一所现代化的乡镇学校巍然屹立于桂花大地。2009年8月底挂牌的桂花镇九年制学校在灾难中崛起,它因灾后重建而生,由几个学校合并组成,分初中部、小学部和幼儿园。仅硬件一项,便将桂花镇的学校教育往前推进了20年。 从此,一个香港基金会的名字与桂花镇的教育联系在一起,一个使用了数十年、与桂花镇毫不相干的名字——刘浩清,也进入了成都、彭州、桂花人的视界。1000万元,对桂花镇九年制学校的人来说,对所有能发挥想象力的当地百姓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但是,它实实在在注入了桂花镇,注入了学校的土地,使这里崛起了桂花镇最具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楼。而1000万元的慷慨捐赠者,正是香港的刘浩清教育基金会。追根溯源,也是因为刘浩清,才有了这个基金会,也才有了今天盛开在桂花大地上的这朵鲜嫩的教育奇葩。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2009年9月25日。上午,我们乘坐的车驶入桂花镇一段泥泞的土路,热闹的百姓和缤纷的彩旗将我们的视线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迥异于周边乡村建筑的新颖校园突现眼前。红砖白墙,灰格镂顶,线条简洁,曲折有致……这就是桂花镇学校。裸露的尚待修整的土坡上,站满了当地的群众。我们无法相信那些灾后的废墟、毁损的校舍,在短暂的时间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天上掉下的“伊甸园”——一座现代化的学校,一个将培育祖国花朵的绚烂花园。曾经熟悉灾区旧貌、熟悉灾区群众情绪的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拼命地看着、拍摄着、记录着校园师生的欢声笑语,捕捉着围观民众的喜悦和好奇…… 丽典新事,络绎奔会,一千多名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师生汇成了桂花镇九年制学校的感恩洪流,他们舞蹈着、歌唱着。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成都市、彭州市、桂花镇三级党委政府的负责人来了,他们代表政府诚意感谢社会爱心人士的援助。上海市政协前副主席、复旦大学原校长王生洪和香港刘浩清教育基金会常务董事刘铁成也来了……人群汇成暖流,共同见证一个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教育礼物的面世——桂花镇九年制学校“浩清爱菊楼”的落成。 随着刘铁成先生与中共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包惠女士揭下红色帷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题写的“浩清爱菊楼”五个大字赫然“垂挂”在众人眼帘。刘浩清笑意从容、慈目祥颜的影像出现在大楼的墙面上。令师生们稍感遗憾的是刘浩清未能莅临见证这一难忘时刻。 除了“浩清爱菊楼”,桂花镇学校还藏有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香港刘浩清教育基金会和上海清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两院院士翰墨长廊”。这是一个长久滋润校园文化的“软件”工程,体现了刘浩清为桂花镇学校予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 足迹踏遍中国的大中小学校,尚未见第二所学校拥有如此多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上百位院士墨宝的激励!院士们亲笔题写的警句、名言、感悟或古今妙语、诗句,以及他们个人的照片和简介分装在镜框里,悬挂在桂花镇学校绵长的教学楼走廊的两侧,颇为壮观。 时隔数日,我们再度走进桂花镇学校,听着教室里飘荡的琅琅稚音,看着老师们讲课辅导的忙碌身影,眼见孩子们淳朴天真的笑脸,真实感受到桂花镇学校从硬件到软件条件的优越,称之为“灾区最牛的学校”毫不夸张,于是将学校的图片发到大型门户网站,引起热烈反响,有位网友这样留言: 这些画面令人震撼!孩子们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太有福气了,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我在想,那里的老师怎么样?他们能把孩子们的素质或者说生命品质带到与这些硬件设施匹配的高度上去吗?在以往的城市里,通常都会以当地的最高星级酒店为其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物质文明程度的标志,那里是最有钱人的场所;现在这所学校是桂花镇最好的建筑,能替代高星级酒店成为镇里现代文明的标志,成为镇里最文明、最富有的地方,真是太好了。硬件容易,恐怕今后软件上的建设将是一场硬仗。我想校长的担子很重,外部的志愿者们更有义务去支持他们。P7-11 序言 宇宙星球万物缤纷,人类生命长度有限。生存于蔚蓝色星球上的亿万生灵不过是瞬间过客。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在生命的屋檐下虚度年华,碌碌无为;有的人把生命织如错彩镂金,光焰有余,温润不足……而有的人在沧海一粟的生命空间里,励精图治,宠辱不惊,。既造累物质财富,又始终情系母国之峨峨山川,以大爱之心,行大善之举,惠泽世人,感动天地。 本书传主、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人士刘浩清先生就是生命闪烁异彩、赢得无数人推崇的名士。他,生活朴素节俭,行善慷慨,富甲一方却低调为人,阅尽风霜仍淡定从容。他有庞大的资产,有智慧的头脑,有丰富的故事,有美满的婚姻,有优秀的后代,有高寿的生命,……他几近人间向往的完美境地。然而他身上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爱国爱民”的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将个人和企业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祖国的慈善领域,尤其热心挥洒灵气于教育之千秋基业。在他那颗跳跃了整整九十个春秋的火热的心里,在他始终流淌着的高风跨俗的血液里,镌刻着八个大字:我爱母国,今生无悔。 无悔今生。从刘浩清自信的眼神和知足的微笑里,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坦然;从刘浩清及其后人颇具超前意识和理念的慈善行动里,我们读到了那份真实。 2009,吉祥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年份——2009年,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新中国迎来了六十华诞,而这也是刘浩清迎来生命年轮九十春秋的见证。特殊的年份,特殊的感喟,“国容何赫然”,国家之强盛维系着个人命运的幸福指数,而兴国富民的根基——教育,如悠远的文化之河,孕育着国家的创造力量。“国家”、“个人”、“教育”,烂熟于心的词语符号,使刘浩清找到了解读人生的密码:教育引领国家,国家引领个人,个人融入教育,教育鼎盛国家,三者水乳交融,融成兴邦的时代旋律。一生曲折跌宕、纵横风雨的刘浩清,起伏于旧中国的旷野,驰骋于新中国的峰峦绵川,体悟新旧世界的天壤之别。为了实现执著终生的理想,刘浩清始终怀抱爱国报国之志,敏于时势,锐意进取,虽荣享“航运奇才”和“石油大王”之美誉,却在功成名就时,未忘报效祖国和家乡,积极参政议政,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实际行动,倾捐巨资于教育领域,培养人才,三十余载而不辍。 今日之中国大陆,经济活力勃发,如千里来龙,日渐昌明,正受益于经济支撑的教育推动中国由经济文化大国向世界经济文化强国迈进。在新中国风云激荡的历程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发展。中国教育如春来复苏之柳树,吐芳扬青。如果说方兴未艾的中国教育,有了今天郁郁菲菲的生机,那么,这其中,也包含着刘浩清及其企业集团和刘浩清教育基金会的努力和心血。而今,提起刘浩清,我们似乎淡化了刘氏产业在内地默默延伸发展的良好态势,忽略了刘氏企业集团的荣耀,只把刘浩清这个名字与慈善、教育相提并论。 在这本书里,我们试图避开传统传记的模式,以较多的笔墨突出展示传主生命中最钟情的事业——教育。传主没有接受过中等、高等教育,亦未专事教育工作,更不是什么教育家,但他在花甲之年启程的重教“长征”,对大陆教育事业的卓著贡献,足以让他成为中国教育模楷百代的逸响。 在某种意义上,刘浩清是万众心目中真正的完人——他深谙创业之道,可谓商道中的骄子、常胜将军。他以内敛不懈的精神,身躬力行,看准方向,把住机遇,越壑赴险,借助累积的人际资源,实干加巧干,使企业稳健运行,不出大患;他懂为人之道:谦虚、随和、不计较得失、宽容、真诚、朴素;他一直走着和谐之道:感情专一,夫妻恩爱,与子女融洽,家庭和睦;他最乐于慈善之道:把教育作为行善的头等大事,早期认定教育救国,现在是教育强国,尝试对教育的持续投入,使之成为造血工程,使大爱因重教而弥漫华夏大地;他更懂长寿之道:虽有病在身,但他注意锻炼身体,游泳、爬山、打坐、练书法等等,生活简单,饮食清淡,如今九旬仍精神饱满……和家庭的空间,感受一代企业名流的人生风采,去领略他推动文化和教育兴国、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独臻高浑的境界。 向成立一个甲子年的新中国致敬。向寿攀九旬的刘浩清先生致敬。向所有身怀爱国之心的华夏儿女致敬。 后记 (一)书海拾贝 《刘浩清传》最后一章的最末一个字画上句号时,我们仍在汗颜。以刘浩清已经走过的32850个日夜的丰富见闻和经历,我们捕捉到他的传奇和华彩不过九牛一毛。九十岁的实业家、慈善家,他创业遭遇的风浪、人生的细节、转型的思路、突围的艰辛和面对困难的无助、一人打拼独饮的孤寂,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厚实、丰满和跌宕,岂是一本薄薄的书所能览尽?而面对具有高能量场的刘浩清,我们只能惊叹——世界因你不同,因你精彩。 如果说刘浩清是一本书,我们穷一生精力也难以读完和读懂,本书也只是刘浩清生命之书中的薄薄一页。如果说刘浩清的人生是书海,我们不过是在海边拾起了一个贝壳,忐忑不安地献给我们敬爱的读者。 因了刘浩清,中国内地和香港商界有了异样的光泽;因了刘浩清,中国内地教育锦上添花。在这里,想对刘老说一句:我们有你才精彩。 (二)缘来如此 最早接下参与写刘传“任务”时,心里暗自吃惊——缘来如此: 每逢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驰名中外的北京饭店,就是港澳地区代表、委员的“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跑“两会”,常常光临这里,影像资料里收藏有刘浩清的光影,其时,因他的低调,被我错过了。一个跑“两会”,一个出席“两会”,相遇不相交,此乃备好的缘分。 几乎每年“两会”,我和老领导必定到华润饭店,看望来自上海的谢丽娟委员。每次,谢委员都亲自到门口迎接。……没想到,谢委员作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与刘浩清及其基金会有深厚的交往和合作。 不才的名字符号“东方”,聚焦的本书主角则远在“东方之珠”香港,为东方石油公司的创办人,书将在传主的家乡、有“东方冒险家乐园”美誉的上海出版,出书机构为隶属中国出版集团的国家队——东方出版中心。愚与上海、与东方出版中心、与香港都有颇深的渊源。……围绕“东方”编织的缘分组成了东西方读者眼前的这本书。 出身教师家庭,父亲教数学,从小家父灌输的信息就是熊庆来、华罗庚、苏步青、陈省身、陈景润、杨乐等数学家们的事迹,对复旦的苏步青前辈印象尤深。没想到,仅受初等教育的刘浩清先生,到苏老生前所在的复旦数学系设立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奖教金,令我激动不已。这也是一种缘分。 教育是我关注时间最长的领域,也尽力做过一些慈善工作。我的合作者则是长期在高等教育机构供职的行家,受东方教育水土滋养。有趣的是,刘浩清先生倾心的慈善重点是教育。这不也是缘分吗? 因带家人看病的缘故,我到上海,跑得最多也最熟悉的是瑞金医院。没想到,刘浩清孔爱菊夫妇早在此捐资成立高级护理培训中心。这里还是刘夫人的人生终点站。 医疗卫生是我长期关心的又一个领域,其中的医患和谐问题,以及护士素质、心理、社会地位、就业、队伍稳定等课题均在我的研究之列。未曾想,刘老的夫人护士出身,夫妇两人联手推动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 十几年前,我在上海用镜头关注爱菊学校,在街头与爱菊学生交流。没想到,多年后,捐资建设该校的刘浩清夫妇走进我的视野。缘分来临,挡不住啊。 (三)感激,感恩 书稿成型,墨香飘漫在即,我们真诚感激、感恩传主刘浩清。是他以一生的实践和修炼,为世人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为我们的写作注入激情和活力。 起初,我们困惑于可摘采的资料果实之匮乏,“埋怨”刘浩清及其家人过于低调,淡漠功名,竞未动用媒体发表或收集、保存各种值得炫耀的事迹材料,使我们的采写工作难度重重。随着线索的清晰和脉络的铺展,对刘浩清读得愈多,敬意愈深。……终于有了眼前的文字。 书上以“著”的名义署着我们的名字符号,然而,书的背后有多少英才、名士、豪杰、普通职员在每个环节贡献着他们的时间、智慧和见识。我们无法一一罗列出他们的大名,只能在功劳簿里默默感恩诸位的慷慨和无私。其实,我们大家所有的努力和积极,皆源于对刘浩清人格、品质和成就的认同和礼赞。感谢香港刘浩清教育基金会、东方出版中心以及沪、港、粤、浙、辽、渝、苏等地的相关学校、企业、团体及人士给予我们采访写作的大力支持。鸣谢相关文献的作者和发表机构。感激每一位推动本书出版的人。 (四)生日快乐 此刻,写这篇代后记,才发现今天是个好日子,与刘浩清有缘——2009年12月24日,是刘浩清90岁生日。90年前的今天,刘浩清诞生。我想,本书稿的完成就是送给他最好的生日礼物。刘老,祝你生日快乐! 巧了,我的合作者姬婉,与刘老甚投缘:随刘老去他的顾村老家,去过他上海的家、香港的家,与刘老同去刘苑给其母祭拜扫墓,去参加刘老的夫人孔爱菊的葬礼。接触其人其史,姬婉感慨万端,遂仿七言《赋洛川老人九十》草写打油诗《赋浩清老人九十》。我想,把它放在后记里作为给刘老的生日礼物也是不错的吧—— 浩清老人年九十,须眉如画身玉立。 西装冬帽长围巾,手挽东方意气指。 四季海风天宇高,闻有油香飘迢遥。 清晨忙碌薄暮返,众骑登高叹俊豪。 身是宝山贫家子,生逢太平纵马嘶。 都将英气化高年,昂昂丈夫为善事! 东方2009年12月2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