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开篇 一梦到京城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初识皇弟 二、显赫背后的隐忧 三、惊惧牵来的安然 四、心地平和度余年 第二章 老城圈儿的核心是那把金龙宝座 一、从苦海爬上岸的北京人 二、军事重要,政治更需要 三、壮哉,元大都 四、大明造就北京城 五、清帝国的添彩与糟践 第三章 顺着城墙的影子找故事 第四章 胡同,老北京的血脉 一、胡同是什么东西 二、胡同俩字怎么讲 三、胡同里藏着故事 四、胡同怎么起名字 第五章 中规中矩的四合院 一、四合院里说“四合” 二、四合院的文化理念 三、我住四合院的苦辣酸甜 第六章 长安街上说牌楼 第七章 日下出门全靠腿 一、腿的日子 二、腿和轮的日子 三、轮子行的日子 四、飞行的日子 第八章 两座安厝魂灵的皇寺 一、法源寺:闪现北京身影的千年古刹 二、三说隆福寺,至今议论不休 第九章 老会馆背后的功德 一、从鲁迅进京下榻绍兴县馆说起 二、进京赶考催生了北京会馆 三、捡拾京城会馆的几块残片 第十章 当年豫王府,今日老“协和” 一、奇特甲申 二、多铎其人 三、王府传说 四、转身学院 五、话外余音 第十一章 景山的歌声 第十二章 北京的荷花市场 第十三章 秋落黄花城 尾声 归去来兮,永定门 一、旧光景 二、“棚匠刘” 三、归去来 精彩页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位外国历史学家这样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每个人经历的总和。 八十余年相依京城,我发现:除了汗牛充栋的史籍、众多的古建园林以外,世世代代居住在北京城的芸芸众生,被忽略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小到一口活命的豆饼,大到一统江山,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地背井离乡拥进北京,寻梦、圆梦、梦醒、梦破。北京城就像一块法力无边的磁石,把痴梦的人聚拢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苦斗。然而美梦并非人人都能成真。有的梦成,有的梦碎。梦成者,志得意满,成家立业,一统江山,延续后代;梦碎者,或落荒而逃,另寻生路,或零落为尘埃,永远被人忘却。 漫步京城内外,只要留心,到处都能找到北京人成败荣辱的经历。街巷胡同堆积着几代人的挣扎,像屋檐上的兔尾巴草,生而萎,萎而生,生萎不已。我们不难发现,一代代北京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不单创造了北京城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以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脾气秉性,充填了北京的文化内涵,延续着另一类非书写的北京历史。它比“二十四史”更生动,更翔实,更多彩,也更脆弱,更容易流失。 北京人当是比北京城更富有、更重要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获得这一理念的契机,缘于我与金友之、张茂滢夫妇结识三十余年的情谊,它使我仿佛读到了一页活的北京史。 缘起1981年我为新创办的《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编排栏目,组写稿件。 时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听说此事很高兴,他指示说,要充分利用航机杂志在客舱自由阅读的特点,向中外旅客介绍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文化和人民生活,通过这些引人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内容,让读者具体了解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变化。他说,杂志上,不要刊登我们召开的会议和我们的照片,这样,许多人就可以把杂志拿走,带回他们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不是都在讲突出政治吗?其实,这就是政治。 在那个时候,听到耀邦同志富有新意的指示,我们豁然开朗,手脚放开,有信心创办一本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对外杂志,让久离祖国的侨胞、海外华人和关心中国发展的外国朋友通过杂志这扇“窗口”,了解改革开放中的中国。 很快,“旅游风光”“传统文化”这两个板块,都有了选题,“人民生活”这一块怎么定呢?我想到了爱新觉罗·溥仪和他那本《我的前半生》。虽然他已去世,可他的二弟溥杰和四弟溥任两位先生还健在。无疑,这个家族的变化不仅曾经牵动过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且最能体现新中国带给人们命运的深刻变化。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命运曾经感动全世界,而作为皇帝四弟的金友之(溥任)老师却一直默默无闻,心甘情愿地当一名小学老师。我拟定在《中国民航》航机杂志中开设“醇亲王府的回忆”专栏,介绍溥任和他的一家。有关领导很赞成这个选题。 一、初识皇弟 那是1981年的秋天,经老同学朱文相(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的得意门生,学者、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介绍,我专程去拜访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行前,文相一再叮嘱,溥老平素以金友之行名于世,他甘于淡泊,喜欢平静,极少谈及爱新觉罗及其家事,所以,见面要称金老师,免得访问受阻。 小胡同近邻闹市,却因窄长进不了汽车而很安静。这是京城一处很古旧的普通住家。一抹斑驳矮墙,闪出两扇简陋的木门。既没有气派的广亮大门,也不似一座周正的四合院,什么门楼、门联、门墩之类的装饰,一概皆无,连起码的门面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当年赫赫皇族后裔的家?我迟疑着按响了门铃。 过了有一会儿,应声开门的正是金友之老师。他高高的个子,满脸堆笑,一身儿洗得发白的蓝涤卡中山服,甭说,看模样就很像溥仪,只是更精神、更魁梧。金老师客客气气地在前面引路,穿过一重小院,进入主人起居的三合正院。金老师止步于此,谦和地让进、让座、让茶,然后静静地听我说明来意。出乎意料,他沉思了片刻,同意为杂志写稿,只是说明,只写些他熟悉的昔日王府的生活趣事,比如怎么过春节啦,怎么过端午啦,等等。我尊重金老师的意见,没有强求。好在来日方长,彼此都该有个了解的过程。 杂志创刊后,“醇亲王府的回忆”连载了几期,因为文字平实,生活情趣很浓,很受中外读者的欢迎。难得的是,读者可以从亲历者的笔下,真切地了解清末民初摄政王府的实际生活。这里虽无勾魂摄魄的情节,却也如一泓清水,细微毕现,其中蕴含着不少哲理,可以匡正世间高烧不下的种种低俗的流传。后来,连载中止了,我却和溥任先生的交往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日子长了,我也从频繁的接触中,对溥任先生和他的夫人张茂滢女士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深深感到这是两位出身于不凡家庭的平凡老人。 P9-12 导语 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北京人联袂成书,用笔触生动的文字与绘画讲述古都历史,让人回味,引人思索。用“老北京话”与“老北京画”品评北京城的过往与现实,并启示未来。 老北京的老城圈儿,牵挂着北京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心绪。……北京的一圈儿套一圈儿的城圈儿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甚至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生命。 在怀旧之中又发感慨,令人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序言 开篇 一梦到京城 老北京是用梦堆积起来的地方。 追寻老北京的路途,暗合了我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 虽微不足道,却如江中渔火,明明灭灭,引出我不尽的回 忆和联想。 那是20世纪30年代,父亲从山西省太谷县南门外东庄 村的乡下,先后两次流落到北京求生,终于扎下了根,有 了我们一家。我成了北京人。 传说,那年太谷老家门前的无花果,开了一朵朵挺大 挺大的白花。全村人都吓坏了,不敢从父亲家门前经过。 果然,不到一个月,爷爷、奶奶、伯伯、伯母、叔叔,先 后去世,只剩下十一岁的父亲和六岁的小姑姑,除了哭, 茫然无措。村里人都很同情,却不敢靠近。他们说,这是 无花果开花带来的祸,谁沾上,谁家破人亡!住在外村的 远亲心中不忍,夜里偷着来到家里,悄悄地把亲人埋葬了 ,把小姑姑领到太原矿上,送给穷苦的窑工当了童养媳; 又把父亲领到邻村的豆腐房干点儿杂活,讨碗豆渣吃。一 个七口之家,就这样破灭了。 1952年,费了很大周折,父亲在太原找到了小姑姑; 她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只是拉着父亲的手,一个劲儿地傻 笑,翻开父亲的上衣口袋,把东西和钱都掏出来。父亲走 后的第三天,她疯疯癫癫地跑了,再无消息。这是后话。 都说,北京是皇上住的地方,好活人。十二岁的父亲 攥着磨豆腐挣来的两块大洋,顺着铁道,走到北京,找到 前门楼子,找到粮食店街,又找到亨达店。离家的时候, 乡亲说,找到亨达店,就会有人照看你,给你一条活路。 果然,店里的乡亲让父亲歇了两天,就把他领到街南的兴 盛馆当了个小伙计。他每天烧火、刷碗、淘米、洗菜,干 些粗活。靠着实诚、勤快和用心,五年后他掌了灶,学了 一把炒菜的好手艺。 一年伏天,天正热,广顺木厂的高志广掌柜同朋友来 兴盛馆吃饭。会账的时候,不小心把塞在袜筒里的钱掉在 地上,也没察觉。父亲捡起追到街口,把钱还给了高掌柜 。从此高掌柜时常来兴盛馆吃饭,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父亲 聊天,心里有了底,就把给木厂伙计缝穷的养女刘秀珍说 给了父亲,并出钱办了婚事。这年,父亲已经三十多岁。 婚后第二年有了姐姐,添人进口本是件喜事,偏偏赶上兵 荒马乱,城里人心惶惶,父亲失了业,求告无门,一家三 口只好回归无房、无地、无亲人的老家。谁承想,太谷的 乡亲们也一样揭不开锅,世道一样的乱。汾河的水再好喝 ,也解不了饿,救不了穷。父亲拼死拼活地打了半年短工 ,还攒不够下一顿的半碗小米。一家三口怎么活?一连几 天,父亲梦见高大的前门楼子,梦见前门大街西侧、那条 饭馆挨着饭馆的粮食店街。 既然老家的热土焐不热穷苦人凉透了的心,那就只有 离开,把东庄村深深地埋进心底,再也不想!父亲、母亲 怀抱着姐姐,再次投奔北京城宽大的胸怀。 北京城收留了一家人,还把我送进了这个家。1937年 年根儿底下,我出生的那天,失业多时的父亲正好找到了 事由儿:给老乡开的“同太永”商号做饭。乡亲和街坊都 祝贺他双喜临门。他高兴地抱着我说,就叫他“双喜”吧 。从此,父亲总是把我带在身旁,好像我会给这一家人带 来吉兆。 我是在北京的山西人圈儿里长大的,吃惯了山西面食 ,听惯了软软的山西话。我最熟悉的地方是前门大街、珠 市口和天桥,因为姥姥家住在天桥的福长街头条。那个从 小哄我玩、给我说故事的旗人文瑞大爷,成了我有生以来 第一位老师,教材就是老北京的故事。 …… 鲁迅先生曾经深恶痛绝地鞭笞国民的麻木不仁,失却 记性,他指出: 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 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遗忘先人,失却记忆,该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呀! 唯此,摒弃“记吃不记打”、丧失记性的恶习,是多 么重要的事。人们可以不在乎过去,但未来终究会为此付 出沉重的代价,令后代斥责前辈的愚昧与昏聩。因而,今 日追寻老北京,正是忙着在捡拾失却的记忆过程中,去审 慎地自省、检讨,既非一味地怀旧猎奇,更不是无聊的消 遣。 其实,从“破四旧”噩梦中苏醒过来的老北京情结是 一种可喜的觉悟,不管它用什么形式表达,都是对历史的 尊重和认同,对现实的希冀和补充。 我很喜欢在四九城游走,从老辈人和书本提供的线索 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按图索骥,去回望老北京的故事。 我发现,回望老北京,也是在审视自己,这不光需要毅力 和智慧,也需要勇气和襟怀。脚下的路途远了,头脑中的 思想和情感境界便会不断升高。 我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一段名言。他说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细想起来,回望老北京的过程,又何尝不是经历这三 种境界而发现“自己”呢?及至回望得远了、深了、广了 ,头脑里逝去了藩篱,我们于灯火阑珊处觅得的,不光是 一个本真的“老北京”,还应该有一个本真的“我”。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杨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见证了北京八十余年的发展变化。作者从城墙、城门围成的城圈儿出发,串连起皇城、胡同、四合院、街巷、牌楼、王府、会馆等,用亲身经历讲述老北京的历史及老北京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代老北京人追寻梦想的足迹。书中还收录了数十幅盛锡珊先生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再现了逝去的老北京风貌。作者尝试着探寻老北京文化的根源,并从中悟出一番道理,启示北京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