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系列图书,主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角色。
左靖主编的《碧山08:永续农耕》探讨了现代人与农耕的关系,通过叙述四川的唐亮、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等各式返乡客与土地的故事,探讨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永续共处的可能性,并以现代人的视角,揭示了农耕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碧山(8永续农耕)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碧山”系列图书,主旨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角色。 左靖主编的《碧山08:永续农耕》探讨了现代人与农耕的关系,通过叙述四川的唐亮、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等各式返乡客与土地的故事,探讨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永续共处的可能性,并以现代人的视角,揭示了农耕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内容推荐 “碧山”是一系列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每辑围绕一个专题,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 左靖主编的《碧山8:永续农耕》的第一、二篇文章讲的是两位返乡青年的故事,并且,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农耕:四川的唐亮经过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和“分享收获”两个历练阶段,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生态农耕,为扭转“不用农药、化肥就种不出东西来”的惯性思维,唐亮与从事“传统”化学农业的父亲以及乡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博弈”。赖青松的经历则要复杂得多,《青松米手札》记叙了他从中学时代步入中年的心路历程。从从事环境教育、生态调查、共同购买、日文翻译,直到专职务农成立谷东俱乐部,让城乡联结实现互助,赖青松不但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还为台湾农村带来了新的农事风潮。 本辑提及的还有爱农会、沃土工坊、绿心田、农夫市集等民间力量,他们的工作和全国各地的实践一起,开启了永续农耕在今天的可能性。 目录 卷首语:如何永续 左靖 卷一 专题 逆流返乡路 唐亮 青松米手札 赖青松 餐桌上的永续 常天乐 羊先生与他的新乡村主义 王磉 参与式艺术激活乡村的秘诀 王新衡 实物森林的筑与住 凯若琳·史密斯 凯利道·波恩 王彦之 吴船 耕具与土壤 迟仁立 左淑珍 农事系列 李超 消失组诗 匡国泰 中国CSA农场地图 卷二 行动民艺 黟县百工八 姜彩杰 卷三 传承与表现 佞宋之风:宋体字的形成与发展 张弥迪 厉致谦 交通工具 白小剌 卷四 乡土建筑:教育与保护 沧海遗珠:一个小村落和它被遗忘的历史 高婷 上梁的时刻:社区参与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营造 张明珍 马建忠 生水塘:乡间匠事 刘妍 卷五 读影 一场生命的邀约 郝冠辉 卷六 品书 理解中国的小农 温铁军 程存旺 石嫣 卷七 闻艺 故乡的回忆是创作的原点:日本47人2013手工艺展 陈国栋 试读章节 我是四川成都金堂县一个小村庄的80后农二代,准确地说应该是农N代了,我的祖辈们于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来到现在这个村子,在这个地方落户,在这个地方耕作,在这个地方生活,一代代繁衍生息,书写着过去的历史。子孙们也正在并将持续书写这部当下和未来的历史书卷。 再回故乡 6年前,即将跨出大学校门的自己年少气盛,面临着读研、跟朋友一起创业、加入西部志愿者行列、找份工作、回到村里等多种选择。考虑一番之后,我找了一份工作,从事跟所学专业仪器设备领域相关的工作。这第一份工作千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当时的状态是,有了一段跨出校门后的社会经历,还清了大学期间的助学贷款,有了一定的积蓄,同时也在思考着曾经的梦想,酝酿着接下来的人生旅程。 三年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辞去了在重庆的工作,怀揣着憧憬与梦想,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北京,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在北京待了两年,先后经历了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和“分享收获”项目两个阶段。在这期间,通过亲身近距离的实践,以及各种场合的观察、思考和交流探讨,我对农业、农村、农民等有了更多的认识。 2013年年初,这段为期两年的北京之旅结束了,27岁的我回到了从小长大的村子里。回想这二十几年的历程,在村里读小学,在镇上念初中,到县城读高中,到重庆上大学,在重庆工作,到北京工作和学习,走了这么一圈,现在终于又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子。不知道这算是一种回归、一段追梦,还是一种倒退? 年轻人不到外面工作,而是回到村里种地,还是大学生,这是咋了?脑袋有问题?在外面混不下去了还是怎么的……跟其他各地的返乡新农人有着差不多的境遇,各种议论,各种质疑,各种非议,这些家里的、村里的舆论铺天盖地而来。有的人会当面说说,有的人则是私下议论,还有让人传话的……总之,作为一个大学生,回家种地就是不对,这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 如今这个时代,年轻人、有能力的人都往城里挤,我却偏偏逆流而行,回到自己长大的村子里。后面的道路我不确定会怎么样,也许会这样,也许会那样,至少目前我还在按照自己当初的想法一步步向前,有压力但也乐在其中。有了理想,还得有实现理想的方法,随着自己所见所闻的增多,以及自己对事物认识的深入,这些方法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调整。我相信,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农场经营,扎住脚跟 我们的村子位于四川盆地,地处成都市东北角、龙泉山脉以东4千米,距离成都市区60余千米,属于川中丘陵地形。 从北京回到成都,回到了村里,首先就会面临怎么解决生活生计的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入手?重庆的工作让我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一点积蓄,虽不多,但也不至于没有饭吃;北京的经历让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这些经历也让自己的返乡多了一份从容。 不过,这么多年都在外面,对成都、对村子反而不那么熟悉了,更多的可能只是曾经的记忆和当下的感知。回到村里的我,各个方面基本上都是重新开始。这个时候,妈妈在乡镇上开着一个小茶馆,父亲在成都一家小工厂工作,弟弟唐进在千里之外的广东打工。弟妹小乔跟唐进在一起,带着不满一岁的孩子浩浩。小叔外出多年回到了家里,家里的地主要是大伯在种。后来,弟弟、弟妹带着侄子从广东回到了家里,在附近乡镇的一个家具厂找了份工作。这样,十几年来分隔在全国各地的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 为了控制风险,我决定第一年先用家里现有的几亩地做小面积试验。前期主要是家里的大伯、小叔以及我自己投入到农场的耕作中,后来老爸、妈妈、弟弟、弟妹有空了。偶尔会回家帮忙。我们就这样开始了种养殖结合、生态可持续耕作方式的尝试。我们在生产耕作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种植转基因作物。 第一年上半年,在面积不大的几亩地里,我们主要种植了生姜、辣椒、花生、红薯、玉米、黄豆等,下半年则开始养鸡、养猪。我们做了各种不同的尝试,一方面看种养殖情况,一方面了解市场情况,看大家购买后的反映。由于在自己家里,暂时没有地租成本,也基本没有住房成本。劳动力也是由自己人投入,暂时可减少相应的现金支出。加上面积不大,虽缺乏规模效益,但风险也相对较小。于是,我就这么开始了这个小小的可持续农耕与乡村计划。 当然,在家里也不是那么轻松,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做。 家里的房子是以前的土坯房,父母及弟弟一家三口平时都是住在镇上租的茶楼里,大多时候是大伯一个人住在老家的房子里。回到家里,需要好好打整一番才好住下。 首先,要建起同外界联系的讯息渠道。在分散的乡村牵网络线是一件费力的事,乡村地区也基本没有什么可选择的网络类型。猪舍也好久没有翻修过了,要养猪就得重新翻修一下。平时通往地里的就是一条很窄的小泥路,需要开辟一条宽一些的路通往田间地头,至少能够开一辆三轮车进去,这样才能使耕作更方便。要养鸡,那就得建一个鸡舍,曾经的一个高中同学也过来帮忙一起盖鸡舍。然后打井、铺设水管、搭亭子、盖生态厕所……家里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步一步完善起来。 到下半年的秋季,地里的宝贝们开始陆续产出,迎来收获的季节。小猪、鸡娃子都快乐地成长着。红辣椒做成了辣椒酱。通过几个月时间的发酵,既便于储存,也是一种不错的厨房调料。处处充满了生机,这样的景象,打破了大家“不用农药、化肥就种不出东西来”的惯性思维。 地里的耕作过程、宝贝们的生长情况,我会通过微博、微信、博客实时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农场的食材就不再是冰冷冷的产品了,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儿。大家可以知道这些食材来自哪里、谁在种植。也能知道这些食材是如何生长,并进入到我们一个个的家庭的。宝贝们陆续产出,得到了很多亲们的喜爱和热心支持,每出一样宝贝,不久就被订购完了。我还时不时收到亲们的问候和鼓励。这让我的内心增添了更多的动力和勇气,对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充满感激之情! P3-6 序言 永续农耕 左靖 在今天的汉语中,“永续”是一个深具魅力的正面词语。令人悲哀的是,正是由于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可持续的危险,作为一种自我修复,永续,以及如何永续被人们广泛讨论,并被作为一种“新知”与实践,重新回到人间。 上个世纪初,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H·金考察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东亚国家的农耕体系。在那个时代,“永续”一词在东亚似乎还没有被发明。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农业已经开始面临挑战。一个并非完美的农耕环境,如何克服自身的劣势,从而使自己庞大的民族得以“永续”,对这个答案的探寻成为这位土壤学家此行的目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是他对东亚三国永续农耕系统的由衷赞美。然而,随着化学农业时代的到来,加之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污染,农耕版图上似乎已经没有一片净土(富兰克林·H·金先前赞美的东亚三国也不例外)。如何永续,已经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遥想当年化学农业的出现,也是为了人类的“永续”——补充并保持土壤的肥力,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日益膨胀的人口。到了今天,不可控的化学农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快把人类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那么,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应对危机呢? 日本在1992年发布“新的食物·农业·农村政策方向”,开始致力于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推进,而组织制度创新方面则有在战前就成立的综合农协。作为复合性的乡村复兴力量,从2000年开始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并不直接与农耕相关,但它构建了农民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并以设计计划、粉丝俱乐部、梯田银行等综合方法,激发农民和社会参与的热情,以最直观的大地艺术的形式,复苏并振兴了衰败的农业和农村,从而达到广泛的社会共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嬉皮士运动相关的返土归田运动在欧美等地展开。与上一轮的运动相比,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今天,一群人在法国乡村进行的新乡村主义则是充分考虑到土地与农业的现状。他们通过各种民间机构的联结,重组农村的工作结构和社会结构,打破单一垄断的大型资本控制社会经济的模式,创造与价值观多元社会相匹配的多样化经济形式,重塑人与土地、人与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样是为了回应快速扩张而高破坏性的工业化农业,澳大利亚人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永续设计(Permaculture)一词。在《食物森林的筑与住》一文中,同是澳大利亚人的一对夫妇就如何实践自己的朴门永续设计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再来看看中国。 2000年以来兴起的乡村建设迄今已经有15年了,返乡青年在今天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就我参与的碧山计划而言,在农耕方面几乎是个空白,这是因为农耕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加之农村土地问题的复杂性,使我们对农耕望而却步。就这一两年碧山返乡青年的返乡意愿来看,从事农耕也并非他们的选择。但是,离开农耕的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建设吗?这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本辑的第一、二篇文章讲的是两位返乡青年的故事,并且,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农耕:四川的唐亮经过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和“分享收获”两个历练阶段,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生态农耕,为扭转“不用农药、化肥就种不出东西来”的惯性思维,唐亮与从事“传统”化学农业的父亲以及乡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博弈”。赖青松的经历则要复杂得多,《青松米手札》记叙了他从中学时代步入中年的心路历程。从从事环境教育、生态调查、共同购买、日文翻译,直到专职务农成立谷东俱乐部,让城乡联结实现互助,赖青松不但在农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还为台湾农村带来了新的农事风潮。 本辑《碧山》提及的还有爱农会、沃土工坊、绿心田、农夫市集等民间力量,他们的工作和全国各地的实践一起,开启了永续农耕在今天的可能性。在农业的生产价值之外,让我们重新发现农业的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从而体会到农业更深层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正如沃土工坊发起人郝冠辉在《一场生命的邀约》里写到的那样,农业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农人是和大自然一起工作的,在和大自然的工作中,体现出顺应自然、敬畏天地生命的特质——这就是永续农耕的可能所在。 2015年9月16日于贵州堂安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