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文艺实践论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性内涵的历史发展、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阈、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客体场域、文艺意识形态的实践机制及其特点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一个认识性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实践性的概念。在实践的意义上,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一种旨在解决社会人生价值问题的实践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体现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上。
审美意识形态主要通过个人心理、感性意识的形式来形成的,并且仅仅停留在个人意识和感性意识的状态。其实践作用是通过个体感性的心理机制实现的,呈现出个体化、形象化和情感化的倾向。它通过变革人以及人的心理结构和情感意志,为社会人生确立某种理想的价值目标和自由的行为准则,形成具有实践目标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并通过这些主体及其活动来现实地变革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具体而言,文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实践介入表现在三个方面:或者直接建构理想的人生目标;或者直接批判不合理的现实社会人生;或者在批判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基础上建构理想的价值目标。
导论 实践论文艺观的语境说明
第一章 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性内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往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还原性解读
第三节 意识形态实践性反作用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阈(上)
第一节 阶级意识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文化革命
第二节 意识形态实践性的技术理性批判维度
第三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阈(下)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二节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四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客体场域
第一节 作为一种实践理性的文艺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
第五章 文艺意识形态的实践机制及其特点
第一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审美规定
第三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内在性特点
第四节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人学内涵
第六章 文艺意识形态实践性的价值定向功能
第一节 创设理想人生的价值定向之维
第二节 批判现实人生的价值定向之维
第三节 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价值定向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