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空战、原子弹等词;最早建立火星人状似章鱼、体大如熊的经典形象;最早预言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概念,以及飞机、坦克在战争中的运用;最受科幻电影界青睐,一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无数次翻拍引起轰动的作品!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局限与通俗的科幻小说,而是将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政治冲突,这一点是威尔斯作品的进步意义所在。
本书收集了威尔斯的《星际战争》和《昏睡百年》两部科学幻想小说,充分显示出威尔斯幽默风趣、想象奇特的写作风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威尔斯科幻小说全集(星际战争昏睡百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早提出空战、原子弹等词;最早建立火星人状似章鱼、体大如熊的经典形象;最早预言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概念,以及飞机、坦克在战争中的运用;最受科幻电影界青睐,一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无数次翻拍引起轰动的作品!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局限与通俗的科幻小说,而是将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政治冲突,这一点是威尔斯作品的进步意义所在。 本书收集了威尔斯的《星际战争》和《昏睡百年》两部科学幻想小说,充分显示出威尔斯幽默风趣、想象奇特的写作风格。 内容推荐 星际战争 火星人入侵地球,他们比地球人更为发达,他们屠杀人类,甚至以人类作为食物。人类的命运将会如何?被控制的伦敦将会怎么样?火星人会征服地球吗? 昏睡百年 格雷厄姆昏睡百年后醒来,发现世界上的一切都改变了。他被推选为叛乱者的国王,并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这都是为什么呢?格雷厄姆还会遇到什么事呢? 目录 星际战争 卷一 火星人来了 第一章 大战前夕 第二章 “陨星” 第三章 在豪塞尔公地 第四章 铁罐子打开了 第五章 热线 第六章 乔海姆路上的热线 第七章 我是怎样回到家的 第八章 星期五晚上 第九章 大战开始了 第十章 暴风雨中 第十一章 在窗前 第十二章 目睹威布利治和舍波尔顿被毁灭 第十三章 我是怎样遇到副牧师的 第十四章 在伦敦 第十五章 在萨里发生的事情 第十六章 伦敦大迁徙 第十七章 ”雷孩儿” 卷二 火星人统治下的地球 第一章 在火星人眼皮底下 第二章 从房子废墟里看到的情景 第三章 被围困的日子 第四章 副牧师之死 第五章 寂静中 第六章 15天的变化 第七章 普特尼山上的人 第八章 死寂的伦敦 第九章 废墟 第十章 尾声 昏睡百年 第一章 失眠 第二章 迷睡 第三章 苏醒 第四章 喧嚣 第五章 流动车道 第六章 神像大厅 第七章 身陷囹圄 第八章 铤而走险 第九章 民众的呐喊 第十章 与黑暗的较量 第十一章 无所不知的老人 第十二章 奥斯特罗格 第十三章 旧制度的覆没 第十四章 桅楼守望台 第十五章 社会名流 第十六章 空中俯瞰 第十七章 奇妙的三天 第十八章 海伦·沃顿 第十九章 首相的用心 第二十章 微服私访 第二十一章 地下世界 第二十二章 生死搏斗 第二十三章 绝处逢生 第二十四章 善与恶的决战 试读章节 卷一 火星人来了 第一章 大战前夕 在19世纪末的数年间,人们还不会相信:有一种外星生物正居心叵测地密切注视着地球。这种生物的智慧超过人类,但却并不比人类超凡脱俗。人们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的时候,全然不知自己已成为这种生物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它们观察起人类来也许就像人类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中密密麻麻、不断繁殖的微生物一样。人们无比满足地在地球上为琐事奔波,深信自己是世界主宰,无忧无虑。这可能与显微镜下的纤毛虫别无二致。没人曾想到宇宙间那些早已存在了的星球会是人类的危险之源,即使想到过宇宙间还有别的星球,也不相信那上面会有生命存在。现在回忆起人们在那过去的岁月中的习惯思维方式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地球人至多想象过在火星上可能会有另一种人类,也许比地球人低级,而且在期待着地球人前去造访。然而火星人的智力与人的智力相比就像人的智力与野兽的智力相比一样。它们知识渊博而且冷酷无情。穿过茫茫太空,它们正用贪婪的目光注视着地球,有条不紊地制定着进攻地球的计划。20世纪初,事实击碎了人类的幻想。 也许大家都知道,火星是颗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离太阳很远,平均距离为1.4亿英里,它从太阳得到的光和热还不足地球的一半。如果星云假说不谬,火星比地球古老,在地球远未停止熔岩状态之前,火星上便已出现生命了。火星的体积不足地球的7分之1,这就使它得以迅速冷却到可以产生生命的温度。火星上有空气、水和生命赖以生存的一切条件。 可是,人类的虚荣心太强了,面对事实却视而不见。直到19世纪末,没有一位作家提出过火星上的智慧生命可能已超过人类发展水平的观点。甚至没提到火星上可能会有智慧生命。人们也不曾意识到:火星比我们地球形成得早,地表面积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比地球离太阳远,它孕育生命较早,离毁灭生命的时刻也就更加接近。 行星都在缓慢地冷却,地球迟早有一天也会寒若冰窟。而在我们的邻居——火星上,这种情况已经十分严峻。火星的物理状况如何还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知道:即使是在火星的赤道地区,其午间温度也冷若我们地球上最寒冷的严冬。火星上的空气也比地球上要稀薄得多,那上面的海洋缩小了,只占其表面的三分之一,随着季节的缓慢变换,两极周围或者冰山耸立,或者冰雪消融,周期性地淹没温带地区。行星的衰竭期——虽然离我们地球还十分遥远——已是摆在火星居民面前的问题。逃生的需要迫在眉睫,它们的智力大长,能力猛增,心肠变硬。他们借助仪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寻觅逃生之所。穿过太空,它们发现在太阳的方向有一颗离他们最近——只有3500万英里的距离——充满希望的晨星,这就是我们温暖的地球,草绿水蓝,云遮雾盖,一望便知是片肥沃的去处。透过流云的缝隙,还可以看到一簇簇人烟稠密的城镇和一条条舰船密布的海峡。 在它们看来,我们这些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十分怪异、低级,就像我们看待猴子一样。人类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承认,生活就是为生存而不懈地奋斗。这恐怕也是火星上的思想家们的共识。它们的星球已经冷却过头了,而地球上却依然拥挤着生物,而且是些它们认定的低级动物。向太阳的方向进军的确是它们逃离灭顶之灾的唯一出路。过了一代又一代,灭顶之灾正缓慢却无可逆转地向火星人逼近。 不要忙着谴责它们心黑手毒,还是先回想一下我们人类曾干过多少伤天害理灭绝生灵的勾当,我们不仅灭绝了一些动物,如野牛和渡渡鸟,而且也灭绝过低级的人类种族。尽管塔斯玛尼亚人具备人类的一切特征,但还是在欧洲移民发动的历时50年的种族灭绝战争中被屠杀得一个不剩。我们自己残酷无情,又怎么能责怪火星人心狠手辣呢? 看起来,火星人把他们袭击地球的安排计划得精确出奇——显然它们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我们——而且万众一心,全民备战。如果我们的仪器先进的话,早在19世纪就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灾难。夏帕雷利等人对这颗红色的行星进行了观测——顺便插一句,千百年来,人们将火星当作战神之星——他们发现火星上有光点闪烁,并在火星图上做了精确的标记,但却未能对其成因做出解释。在整个那一段时间里,火星人一定是在积极备战。 在1894年出现冲的时候,人们发现在火星的向阳面出现一簇强光。先是里克天文台,接着是尼斯的佩罗汀,再后来是几位天文观察家,都发现了这一现象,英国读者起初是在当年8月2日出的《自然》杂志上读到这一消息的。我总觉着那是火星人在又大又深的坑里铸造巨型炮,射向地球的炮弹就是从那里发射的。在后来的两次冲的过程中,人们在爆发强光地点的周围又发现了一些斑痕,但都未能做出解释。 那场暴风雨是在6年前降临的。当火星又要接近冲的位置的时候,爪哇的拉维尔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在火星上发现气体爆炸发出的白热光。天文学界兴奋无比地竞相用电报传递这一消息。光亮出现在12日近午夜时分,拉维尔马上用分光镜分析,发现那是一团主要由氢气构成的燃烧气体,风驰电掣般地向地球方向飞来。到12点1刻左右这团喷射的火焰看不见了。他把这一现象比作从火星上猛然喷射出的一团巨大火焰,“就像炮膛里喷出的燃烧气体。” 事后证明他的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可是第二天,除了《每日电讯》登了一小则消息外,其他报纸对此只字未提。绝大部分地球人对这一威胁人类的最大危险一无所知。若不是我碰上了奥特肖镇的天文学家奥格尔维的话,我也不会知道火星上发生火焰喷射的事。他听到这一消息兴奋无比。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不能自已,便邀请我与他轮流观察那颗红色的行星。 自那以后发生了许多事情,可我还能清楚地记着那天晚上的情景:天文台里黑漆漆、静悄悄的。角落里一盏罩起来的灯笼,洒在地板上一片昏暗的光,望远镜里的发条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房顶上有一个开口,露出一块长方形深邃、撒满小星星的天空。奥格尔维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看不见他的人,只能听到他走动的声音。透过望远镜,可以看到一圈暗蓝色的天空和一个遨游其间的小圆行星。看上去这真是一颗小星星,那么小,那么亮,那么静谧,隐约可见缠在腰间的气环,由于形状很圆。火星显得平平的。可是它那么小,银光闪闪中含有一丝暖意——就像闪亮的大头针顶头儿!似乎它在抖动,实际上是望远镜的发条运动时产生的颤动,我之所以能看到火星主要是因为发条系统在起作用。 我凝神细望。这颗行星好像一忽儿大,一忽儿小,一忽儿近,一忽儿远,当然这不过是我的眼睛过于疲劳的结果。它离我们有4000万英里呀!4000万英里空旷的空间。很少有人能想象出这颗宇宙尘埃遨游的空间是多么的广袤。 我记得,在这颗行星附近有三个微弱的光点,那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的星球,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得见。除此之外便是深不可测的空洞洞的夜空。你可以想象一下,寒霜季节布满星辰的夜空会是什么样子。在望远镜里。黑暗显得更加幽深。一来体积小,二来离我还十分遥远,我当时还全然不知,一个飞行物正穿过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向我飞来,离我们的距离每分钟缩短成千上万英里。这个飞行物是从火星飞来的,它将给地球带来恶战、灾难和死亡。我在观测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地球上没人想象到会有这么一个直奔地球的飞行物。 同一天夜里,那颗遥远的行星上又出现了一次燃气喷射现象。我看到了。一簇边缘微红的闪光,隐约可见物体的轮廓。当时计时器恰好敲响子夜钟声。我给奥格尔维说了我的发现,他马上接替了我的位置。那天夜里有点热,我感到口渴,便笨拙地在黑暗中用脚探路,走到放苏打水瓶的小桌子旁边。奥格尔维惊叫着,他也看到了那团离开火星向我们飞来的火焰。 就在那天夜里,又一个看不见的飞行体飞离火星,踏上前来地球的征程,距第一个飞行物出发的时间大约差一秒24小时。我记得。我坐在桌旁的黑暗里,眼前仍游移着一片片绿色和猩红色。我很想找只打火机点香烟,对我刚看到的微小光点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几乎无所用心。奥格尔维一直观察到l点钟才罢休。我们点上那盏灯笼,往家走去,在我们下方的暗处,坐落着奥特肖镇和切特西镇,它们数以百计的居民正在安然酣睡。 那天夜里,他满脑子里都是火星的事情。他嘲笑那种认为火星上有居民,火光是火星人向地球人发信号的粗俗观点。他认为那可能是陨石雨撞击火星,也可能是一座大火山在喷发。他向我解释道,在相邻的两颗行星上的生物朝着同一方向进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火星上有像人类一样生物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他断言道。 成百上千的观测者都看到了前一天夜里和那天近子夜时的火光:第二天夜里火光又出现了,连续十天,每天夜里出现一次火光。为什么第十次之后便停止喷射了,地球上没人想问个究竟。也许是发射时形成的烟云使火星人无法再继续发射。从地球上的高倍望远镜里看,浓烈的烟尘像一块块颤抖着的小灰色布片,慢慢掩住火星晴朗的大气层,熟悉的火星变得陌生了。 火星上的骚动终于唤醒了各种日报,它们纷纷报导关于火星上火山爆发的消息。我还记得,既庄重又诙谐的《抨击》周刊以此为素材画了一幅政治漫画。没有人想到,火星人发射的飞行物正以每秒好多英里的速度穿过宇宙空间向地球冲来,每天每日,每时每刻,离我们越来越近。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的是,灭顶之灾即将降临,人们却仍能一如既往为琐事奔波。我还记得马卡姆是怎样地欣喜若狂,因为他给自己编的插图报纸弄到了一张新的火星照片。19世纪报纸种类之多,报人的敬业心之强是后代人难以想象的。说到我自己,我当时在忙着学骑自行车和写一些论文,议论随着文明发展,道德观念向何处去的问题。 一天晚上(那时第一只飞行物离地球大约只有1000万英里),我和夫人一起散步。那夜星光灿烂,我给她解释十二宫图,并为她指出哪颗是众多望远镜关注着的火星。火星显得格外明亮,正向中天移动。那是个温暖之夜。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碰到一群大概是从切特西或者艾尔沃斯来郊游的人,又弹琴又唱歌。人们都准备睡觉了,房屋的楼上窗户透出灯光。远处的火车站传来调轨的火车声响:鸣笛声、车轮声,由于距离远,声音变得柔和,几乎变成吟唱。我妻子对我说,悬在高架上的红、绿、黄信号灯真明亮。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全,那么静谧。 P2-6 序言 侯维瑞 一 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初英国小说家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在运用小说抨击时弊、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中,赫·乔·威尔斯是20世纪初英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作家。 作为作家,威尔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获得的桂冠中有:科幻小说家、喜剧小说家、社会小说家、社会哲学家、未来预言家和人类历史学家。他的著述不仅涉及领域广阔而且产量极高,在他进行创作的53年中,平均每年两部著作,另外还有大量报刊文章问世。 威尔斯的出身和经历对于他的社会改良思想的形成和创作题材的选择都起过很大的影响。威尔斯在186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曾当过职业棒球手,后来经商成为小店主。他母亲早年当过佣人,后来在一家乡绅宅邸当管家。在这户人家位于地下室的厨房里,威尔斯度过了童年时代的许多时目。威尔斯在回顾这段生活时说,当他从地下室狭小的气窗向外观望时,他所看到的是各色各样的鞋子与靴子,仿佛世界就是由那些代表各种社会身份的鞋子和靴子组成的。14岁时,由于父亲破产,威尔斯不得不自谋生路,先后当过药房学徒、信差、售货员和初级教师。后来他靠奖学金资助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师从著名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学习生物学,并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后他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间或从事新闻写作,给《星期六评论》等杂志投稿。威尔斯虽然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他的兴趣却在于写作。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初稿写成于学生时代,出版以后十分流行。从此威尔斯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先后创作了11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50部长篇小说。所有这些都是他发挥热烈想像、探讨社会现实和人类未来的产物。 威尔斯从青年时代起就对社会问题表现出热情和关注。1903年他加入鼓吹社会改良主义的费边社,主张通过教育和技术来改造资本主义,认为“通过有计划的社会教育方式,可以逐步改革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后来,威尔斯因不满于费边社的渐进式改良方式而退社,转而宣扬世界主义,幻想通过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政府而达到人类大同的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热情支持进步力量,强烈谴责法西斯侵略。威尔斯曾两度访问苏联,受到列宁与斯大林的接见;访问美国时也曾与罗斯福总统晤谈。威尔斯虽然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但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他虽然同情十月革命,却并不赞成无产阶级革命暴力,怀疑“社会革命一般说来是否需要”。列宁说他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他也乐于如此,并无异议。 威尔斯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可按时间及作品类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900年为止,作品多为“科学传奇”,即现在的科学幻想小说。第二阶段从1900年到1910年,作品主要属于社会讽刺小说一类。第三阶段主要是1910年以后,这个时期的不少作品通常被称为“阐述思想的小说”,客观实际上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阐述思想、宣传主张的通俗形式。 二 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借助他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展开想像的翅膀,驰骋于空间与时间之中,从月球、空中、过去和未来等各个角度来观察生活,通过美人鱼、天使、巨人和外层天体上的生物的眼睛来观察人类;故事紧张,情节离奇。威尔斯用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与贡献,用科学寓言的形式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下种种荒唐、黑暗和丑恶的现象。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既有娱乐作用,又有讽刺意义;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知识,又起到了针砭时弊的效能。威尔斯的科幻作品是现代科幻文学的雏形和模型,他本人也因此而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科幻小说奇才,甚至有人称他为“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刚刚问世不久,评论界就将他称作英国的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但他自己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凡尔纳的作品侧重强调科学发展的实际可能性,而且做出了不少令人惊羡的科学预言。而他自己的作品则是“科幻传奇”,是想像的产物,梦里感觉它是真,醒来即知全是空,其目标不在于预见科学发展的可能性。然而他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他的想像也不乏科学的依据,因此他的某些科幻作品仍不失为杰出的科学预言。 《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1895)是威尔斯最早获得成功的一本科幻小说,也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可被当作暴虐的工业化对阶级冲突作用的预言来读,而在19世纪,这种冲突已经是社会问题的火药筒”。小说展现了一幅未来世界的可怕图画。故事中的时间旅行者发明了一种飞行机器,能纵横驰骋于过去及未来的世界里。于是这个人乘上时间机器飞行到八十万年以后即公元802701年的世界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已分化为两种怪物,柔弱娇小的称作埃洛伊,住在颓败的宫殿中。过着幽闲优雅的生活,由于长期不劳而获而引起体力、智力的萎缩。但是,一到晚上,埃洛伊们便惶惶然挤成一团,因为居住在地下的猿猴样怪物——粗野怪戾的莫洛克每到月黑风高的夜晚便要出来捕食他们。莫洛克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在机器工场里从事劳动,养肥埃洛伊作为他们的食物。这就是威尔斯笔下八十万年以后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关系。那位时空旅行者接着又往前飞行到几百万年以后,那时的世界已经一片荒芜,人类已经灭绝,海滩上只有白色的蝴蝶和巨大的螃蟹在乱纷纷地飞舞爬行。威尔斯通过那位时间旅行者之口明确地解释了作品的寓意:以前的剥削者经过千万年已退化堕落为脆弱的生物,丧失了劳动和自卫的能力;而被驱赶入地下的劳动者变得十分野蛮,并向以前的主人施行报复。威尔斯用当时别的作家描绘伦敦贫民区穷人的语汇描写莫洛克,暗示劳动者对剥削者的仇恨。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使“19世纪阶级斗争和人类进化相结合”,用幻想和寓言的方式预示劳动者和剥削者冲突加剧所可能造成的后果。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对于现代武器的预言尤其醒目。《星际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触目惊心的情况。火星人比地球人更为发达,状似章鱼,体大如熊。他们的武器能发射出热线和黑烟,热线过处留下死亡与毁灭,黑烟起处城市顿成废墟。地球上的枪炮炸药对他们都无济于事,一艘英国装甲战舰虽然与他们英勇奋战,结果还是化为一团火焰。火星人没有生殖器官,以分裂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他们不饮不食,也不会消化,靠把捕获的地球人的血液直接注入血管而生存。正当他们所向披靡,即将把伦敦夷为平地的时候,他们却不战自败。原来火星人对地球上的病菌没有免疫能力,因而一批一批地死去。星球大战、死光武器等等都是现代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常见题材。威尔斯的“热线”与后来发现的激光相似,他的“黑烟”也与后来用于战争的毒瓦斯相当,小说所描写的大规模杀戮场面也终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变为现实。在他的短篇科幻小说《陆战铁甲》里,威尔斯预言了装甲坦克在战争中的运用。后来他曾长期打官司,声称是他“发明”了坦克,因此应当获得专利税。在《大空战》(The War in the Air,1908)中,他预见到飞机将用于战争。在《获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中,他成了“原子弹”一词的发明者,他所描写的原子弹爆炸情景与后来的实际情形十分相似。 《莫罗博士岛》(The Island of Dr.Moreau,1896)反映了作者作为专修过生物的大学生的特长。在这部小说里,莫罗博士发现,对动物施行外科手术,对动物的肢体进行移植,对动物的大脑进行改造,就可以制作出一种半人半兽、会说会读,也能从事一些劳动的兽人,从而使动物通过人工方法演变为人类。威尔斯利用他的生物学知识,从人们见多不怪的皮肤移植说到骨头移植,逐步让读者相信莫罗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能性,从而使读者相信在那遥远的荒岛上确实存在过一群奇形怪状的“兽人”。按照作者的推导模式,现代读者不免会联想到后来20世纪科学的一些重要发现,如基因工程、“克隆”等。在其他的科学领域,威尔斯的一些预言也变成了现实。如在《昏睡百年》(When the Sleeper Wakes,1899)中。他幻想一种社会,在那里,印刷图书被与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录像带类似的媒介所取代。在威尔斯的乌托邦小说里,“生态学”一词频繁出现,多年以后,这一概念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1901年,威尔斯发表了《月球上的第一批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描述两个地球人驾驶飞行球体登上月球后受到月球人追捕的惊险遭遇。再次表现出作者天马行空般的丰富想像力。作者对于月球表面奇幻景色的描写与半个多世纪后人类真正登上月球时发回的彩色照片也不无相似之处。站在20世纪之末,重温这位多产作家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种种预言,回首这些预言在这个世纪的一件件辉煌成就里变为现实,反思这些预言所蕴含的对某些重大问题的深刻思索,一种令人瞠目的惊奇感油然而生——对人类的智慧。对即将过去的20世纪,也对这位声称不想预言什么的杰出的预言家。 三 1939年,威尔斯73岁了。在一次招待会上,他的好友欧内斯特·巴克爵士发现威尔斯独自坐在一旁,便走上前去与他寒喧,问他近来干些什么。他回答说在给自己写墓志铭,一句很短的墓志铭:“上帝将要毁灭人类——我警告过你们。”这句略带玩笑色彩的墓志铭恰好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类未来、科学未来的关注和担忧,也表明他的科幻小说具有“警示”灾难的意义。 阅读威尔斯的科幻作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与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还有一点重要差异。两人的着眼点颇为不同。凡尔纳赞扬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发现与发明,用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与贡献。威尔斯在肯定科学技术发明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利用科学幻想的形式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谴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种种黑暗与丑恶现象,抨击帝国主义战争和殖民主义掠夺的残酷性。这一点在前面提到的《时间机器》和《星际战争》里就有所反映。列宁曾将伦敦贫富悬殊的两个阶级称作“两个国家”,而威尔斯则从进化论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极端的表述。在他的《时间机器》一书中,由于长期的阶级分化,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竟然进化成了两类截然不同的生物,相互之间不可理喻。充满仇杀。在《星际战争》中,威尔斯将火星人入侵与殖民行径相比较,揭示了二者等量齐观的残酷无情:“不要忙着谴责火星人心黑手毒,还是先回想一下我们人类曾干过多少伤天害理、灭绝生灵的勾当,我们不仅灭绝了一些动物。如欧洲野牛和渡渡鸟,而且也灭绝过低级的人类种族。塔斯玛尼亚人尽管具有人类的一切特征,还是在欧洲移民发动的历时五十年的种族灭绝战争中被屠杀得一个不剩。我们自己残酷无情,又怎么能责怪火星人争雄斗勇呢?” 有人称威尔斯是达尔文和柏拉图的结合体,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形成其科幻作品的社会伦理意义,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则是其科学观的出发点,这不无道理。不过在威尔斯的科幻作品中,对人类未来和科学未来的关注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星际战争》一书中,作者也表明了这样一种担心:认为人类也有可能进化成火星人的形象,因为人类使用大脑和手的机会最多,脑袋会发达膨胀,每个手指也会长长,形似章鱼。而由于机器人的广泛运用,交通工具的发达。人类的腿脚也有完全退化的危险。这种前景不免触目惊心,然而在这种景象的描画里却蕴含着一种象征性的警示:科学发展有其副作用,人类的特征可能遭到扭曲。 威尔斯以他丰富的想像向读者展现出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科学技术如能掌握在社会手里为大众谋福利,它的前景当然是可喜的。但是,威尔斯清楚地意识到,科学技术一旦落到谋取权力私利、毫无道德顾忌的人手里,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莫罗博士岛》反映了作者的这种忧虑。莫罗博士制造出一批批的兽人,又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强迫他们服从。但是他还是以悲惨的失败而告终,自己也死于怪兽的利爪之下,他制作的兽人也都回归到兽性状态中去了。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之口说,这座孤岛上野蛮惨杀的景象“正是一幅人生的缩影”,表明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生活现实的看法。小说也表明,在一个失去人性和理性的世界里,科学的成果非但不能造福人类,反而可能危害社会。这一点也反映在威尔斯另一本广泛流传的幻想作品《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1897)中。在这本小说中,一个穷困的教师怀着巨大的狂热进行试验,发明了一种隐身术,使自己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超人”,对他人实行恐怖统治。最后,他在众人和社会的反对和追逐中丧生。小说既说明了充满敌视的社会环境和自私自利的动机可以使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走上堕落和毁灭的道路,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某些科学发明可能被用于自私和罪恶的目的。 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脑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开发运用拓宽了人们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某些高技术产品及其应用工艺不再神秘莫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威尔斯的“警告”,也要看到科学技术具有的负面作用。核武器、生化武器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恐怖活动的报道,人们不免要设想,假如某个个人或团体掌握了某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有关制造技术,并将其用于自私和罪恶的目的,那么,出现威尔斯墓志铭所说的情景似乎不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需要把人文科学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威尔斯科幻小说全集》得以在中国问世确是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1998年1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