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以生命的名义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苓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在白描式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抗击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关键词。“表率”、“责任”、“坚强”、“亲情”、“爱心”、“团结”、“感恩”和“尊重”,这8个关键词恰好构成了全书的8个部分——党员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昭示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在抗震救灾一线默默奉献的无数身影折射出崇高的社会“责任”;在突如其来的国难中选择“坚强”的人们就是选择了战斗和胜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人们正用纯真的“亲情”呼唤着未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用双手共同浇筑着“爱心”的桥梁;在与一切艰难困苦的搏击中“团结”成为最强大和无声的力量;在磨难和历练之后人们更真实地理解了“感恩”和回报的寓义;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本社会最重要的特征……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表率篇、责任篇、坚强篇、亲情篇、爱心篇、团结篇、感恩篇、尊重篇。主要内容包括:四川,挺住;我们要在废墟中站起来,断臂的天使;千秋老师,大爱千秋;被砍通的生命之路;废墟下的光亮;你是我最好的兄弟等。

本书带着我们走进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亲临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奔赴灾后重建的第一线。它传达着四川人民直面时艰的刚毅果敢和豁达睿智,承载着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的默默奉献和手足深情,凝结着川大师生大爱不言的真情实感和心灵震颤。

目录

表率篇

 四川,挺住

 我们要在废墟中站起来

 “孤岛”中与死神争锋

 大后方的贴心人

 伤城县长经大忠

 生死挺进

 废墟上的女指挥员

 来不及悲伤

 孤岛英雄龙德强

 忙碌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曹代成

 “铁人乡长”张文斗

 继续搞!这里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做

责任篇

 断臂的天使

 千秋老师,大爱千秋

 定格在26岁的青春,永不凋谢的美丽

 77个精神病人的“胜利大逃亡”

 责任心,换来了2200多条生命

 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

 绝地救援

 爸爸希望你懂得一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南海神鹰,绝壁救援

 “最坚强女警花”的眼泪

坚强篇

 被砍通的生命之路

 废墟下的光亮

 给天国的一封信

 有一种爱叫静默

 “勤俭人家”喜迎端午节

 生的抉择

 微笑着坚强

 唱着国歌活下去

 再见了,妈妈的小精灵

 大家都会平安

亲情篇

 你是我最好的兄弟

 勇救师生的巾帼小飞侠

 宝贝,我爱你

 生命之墙

 同窗情深为你执著

 汶川汶川我是唐山

 亲爱的,我们结婚吧

 妹妹,别哭

 有一种爱叫不离不弃

 不让你再受惊扰

爱心篇

 孩子,爸爸对不起你

 山崩地裂时刻,他们救下三岁娃儿

。 我是一名四川志愿者

 活在人们尊重中的慈善家

 最“牛”的救援队

 救命钱的生命接力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拾荒人的大爱

 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援手

 为了帮助小朋友们,她只吃饭不吃菜

团结篇

 童真,托起生命的希望

 爱的光芒照亮你我

 大爱无疆——地震时刻的监狱故事

 地震中的成都“的哥”

 热腾腾的稀饭飘着爱的香

 军嫂王琢,你在哪里?

 别样的邻里情

 同胞情哪能被震碎

 祖国,我们和您同在

 大爱绵延数千里

 汶川的樱桃熟了

感恩篇

 纸条,把感谢传出去

 消逝的村寨,永恒的纪念碑

 让我为你们敬个礼

 你就是我心中的“解放军叔叔”

 寻找恩人

 感谢你,最可爱的“吉祥鸟”

 废墟中绽开的花朵

 我们都是四川人

 100元钱的爱心接力

 军民鱼水一家亲,食物送给子弟兵

尊重篇

 尊重生命的仪式

 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在一起

 盲童的祈祷

 第一时间的鞠躬

 人性无疆

 DNA的主人,曾经的亲人

 尊重的曲线

 铁军柔肠

 生命中无法忘却的橘红

 天空中的丰碑

四川人:像鹰一样飞翔

试读章节

绝地救援

2008年5月17日,四川省彭州银厂沟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导致银厂沟地质形态巨变,山体发生隆起或陷落。昔日成都市民美丽的后花园——银厂沟,如今变成了一个狰狞的魔窟。

地震发生后,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山岳救援队,奉命进入银厂沟重灾区,他们最擅长的是高山救援。

17日凌晨,彭州抗震指挥中心传来消息:宝山集团的多名员工被困山上长达6天时间,生死不明。早上7点,山岳救援队的队员们兵分三路,向被困人员的大致地点出发了。

当救援队员们攀爬到海拔2600米的时候,山上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队员们只能边呼喊,边搜救,但四周除了阴寒的山风外,无人回应。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徒步穿越,队员们忽然听见了在他们的左前方传来缥缈的求救声。他们停下脚步,屏息倾听,终于确认了有8人幸存。整个搜救队欢呼了起来。

虽然确认了8名幸存者的大致方向,但到达被困点的路却被断崖阻隔。面对深不可测又不断有石块滚落的峡谷,队员们总共只带了60米至100米不等的主绳,全部联结起来也不可能降到峡谷底部,更不要说到达断崖对面去实施救援了。于是救援队决定继续往更高海拔挺进,然后寻找合适的地点下山,再越过断崖。

雾越来越大,天色也逐渐暗下来,队员们长时间的行走,体力消耗已经接近极限。然而,更大的挑战是:救援队仍旧难以锁定幸存者的准确位置。

求助大本营,请求大本营提供幸存者的确切坐标。但是在没有GPS点标,也没有可以参照的等高线地图的情况下,大本营只有凭借一张小比例尺的彭州市地图来推断坐标,换算后却发现幸存者竟然距搜救队还有10公里之遥,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差!因为队员们坚信已经可以听到被困者的声音,这说明被困群众已经离他们不远。

天色渐晚,浓雾弥漫,但救援在继续。

队员们循声前进,在爬过一个海拔约3000米;两侧塌方近80度,最窄处仅有10厘米、最宽处不足1米的松动山脊后,大本营传来好消息:北京通过卫星信号,终于获得了幸存者的准确坐标,受困群众就在队员们所处位置西偏北30度,垂直下方650米的地方。

这时已是傍晚17点,深山的黑夜来得特别快。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下降,19点时,队员们终于和幸存者们会合了。

此时,7男1女获救者眼里布满血丝、神情惊恐,但基本无伤。一条小狗异常安静地依偎在他们身旁。他们用中国人最传统的大礼磕头跪谢的方式,向救援队表达着他们死里逃生的感激。

成功救援后,天色已晚,队员们决定说服8位幸存者在山上安营露宿,等待天亮再下山。可是老乡们在看见救援队员后,情绪极度失控,他们一刻也不愿意再留在被困地点。队员们立即决定,护送获救者撤回大本营。

全部人员撤回大本营时,已经是深夜的12点了,一到大本营队员们就全部瘫倒在地上睡着了。是啊,他们太累了。从早上7点进山实施救援到下撤,17个小时的不间断行走,虽然身边的危险不断,黑夜和余震的恐惧不时袭来,但对生命的救援却从未停止。

这支山岳救援队的队员全部都是自愿者,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他们说,救援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精神,坚持,或许换来的就是生命的继续。

爸爸希望你懂得一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2008年5月18日,四川省北川县

震后的北川,抛洒了太多医护人员的汗水和泪水,他们不分昼夜,在这片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战场上与死神搏斗,为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

这些如同钢铁战士般连续奋战几天几夜的医生护士们,他们也有自己的温暖小家,有着年幼的子女、年迈的父母,可是在地震袭来之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投身救援。北京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焦力群就是这些白衣天使中的一个,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就作为京津地区赴川医疗队首批队员抵达四川。

5月12日晚,焦力群在得到汶川大地震消息后,立刻收拾行装准备赴川参与救援。妻子背过身落泪了,她知道,作为一名医生的妻子,她应该支持丈夫的决定,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下苦苦支撑、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可是,丈夫这一去,是生?是死?前方到底是什么状况?余震到底还有多大威力?他们,能安全回来吗?一连串的问号郁积于心。然而焦力群的妻子却什么也没问,默默地为丈夫打点好了行装。

9岁的女儿也明白爸爸要去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轻声问:爸爸,能不能不去?看着女儿稚嫩而忧心忡忡的小脸,焦力群的心疼得厉害。说实话,他也不知道这一次赴川会不会遭遇危险,他无法对女儿、对妻子承诺什么……

他的心也很乱,只是轻吻了女儿的小脸,就匆忙上路了。

7天,在北川连续奋战了7天后,满眼充血、疲惫不堪的焦力群给女儿小天天写了一封信。一个父亲,以这样的方式,以身作则,告诉女儿什么叫责任——

女儿,请原谅爸爸。还记得爸爸说过的话吗?人是要长大的,长大了就意味着你有很多责任必须要承担,别人有了危难你必须要去帮助。……天天,爸爸希望你能懂得一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你应该知道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责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为这次灾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爸爸来到这里能够更直接地帮助受苦的人,而你就应该更努力地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将来你长大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我想,这些话,天天将受用一生,我们也将受用一生!

P53-57

序言

四川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和平

刚刚从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城回到办公室的我,脑海里还不时浮现灾区人民一幕幕奋发挺立、自救自强的动人场景。尤其是在题有温家宝总理所写的“多难兴邦”的教室里,望着北川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那一张张充满渴求而又神态坚定的脸庞,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特大地震磨难的青年学子对美好未来的无比向往,对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念和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心。

此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生集体创作的《以生命的名义》的初稿正摆放在我的案头。打开这厚厚的书稿,我立刻被书中生动形象的人物故事深深地吸引,被感人至深的精神境界强烈地打动。我知道,《以生命的名义》正带着我们走进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亲临抗震救灾的最前沿,奔赴灾后重建的第一线。它传达着四川人民直面时艰的刚毅果敢和豁达睿智,承载着全国人民心系灾区的默默奉献和手足深情,凝结着川大师生大爱不言的真情实感和心灵震颤。

读完《以生命的名义》,我真不知道这样的文学作品究竟是散文随笔,还是新闻特写?在我看来,它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就是一部贴近人民、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的好作品。记得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歌德曾经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以生命的名义》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师生正在用最最朴实的文字符号,让我们最清晰地聆听了一个个简单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最直接地认识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让我们最深刻地接触了一个个高尚而真实的灵魂。

德阳市东汽中学中年教师谭千秋用张开的双臂如雄鹰般护卫着4名学生,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家人。他的妻子,同为中学教师的张关蓉老师坚定地说:我会继续留下教书,因为这是我丈夫奉献了生命的地方。

汶川映秀镇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在瓦砾中慢慢醒来,在爬出废墟后选择了返回,他要孤身去营救他的同学们。面对自己身上的伤,这位“全国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简单地告诉大家:“我背得动他们。”

“最坚强的女警花”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在地震中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幼女和双亲。她顽强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要把爱留给那些生还的人们。她说:“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失去了许多亲人,又让我拥有了更多的亲人!”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痛失了20位亲人,其中包括他年仅16岁的儿子。他来不及悲伤和痛苦,夜以继日地忙碌在救援的现场。他满含热泪却异常平静地说:“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

从都江堰到汉旺镇,成都东莞实业有限公司经理陈岩冲在救援队伍的最前面。他手挖肩扛,挽救了20多条淹埋在废墟中的生命。当人们打听他的身份时,他总是这样回答:“我是一名四川志愿者。”

山东莒县刘中明和其他9位精壮汉子怀揣全国地图,开着农用火三轮,历时4天4夜抵达灾区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这支“四川地震中最牛救援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们只是说:“我们来就是想出点力。”

在《以生命的名义》中,这样的故事和人物的确太多太多了,我们无法在这里一一枚举。但是,我们知道,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防疫,再到灾后重建,无论是知道名字的、或是不知道名字的,无论是这本书中出现的、或是这本书中没有出现的,他们都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英雄的中国人民”。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告诉我们:“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在《以生命的名义》中,在白描式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抗击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关键词。“表率”、“责任”、“坚强”、“亲情”、“爱心”、“团结”、“感恩”和“尊重”,这8个关键词恰好构成了全书的8个部分——党员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昭示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在抗震救灾一线默默奉献的无数身影折射出崇高的社会“责任”;在突如其来的国难中选择“坚强”的人们就是选择了战斗和胜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人们正用纯真的“亲情”呼唤着未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用双手共同浇筑着“爱心”的桥梁;在与一切艰难困苦的搏击中“团结”成为最强大和无声的力量;在磨难和历练之后人们更真实地理解了“感恩”和回报的寓义;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体现了人本社会最重要的特征……

是啊,在《以生命的名义》中,在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人物的背后,时时刻刻闪耀着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荣光。对于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以生命的名义》更是一本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非常优秀而生动的教科书。

面对党和人民的更高要求和希望,面临当今社会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应该从这场特大地震的磨难中真正学习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落实到今天青年大学生奋发‘成才的全过程,尤其是要具有有补天地的奉献精神、壮志冲天的拼搏精神和百人一心的团结精神。

第一,有补天地的奉献精神。

面对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我们的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青年志愿者、救援队员正是具有奉献国家、献身民族这样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坚强群体。他们总是出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最艰苦的地方,充分保证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当前,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灾后重建的建设者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正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汶川奇迹”、“四川奇迹”和“中国奇迹”。

在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时任书院山长的于德培曾经撰写了一幅楹联:“有补于天地日功,有益于世教日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这幅楹联可以说全面地体现了四川大学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执著的价值追求。“我们的头脑可以高耸入云,我们的双脚立于大地。”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创造,光荣的使命需要我们去完成。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更加需要有胸怀祖国、报效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更加需要对“功、名、富、贵”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用远大的抱负和实际的行动,同样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科学的奇迹、社会的奇迹和发展的奇迹。

第二,壮志冲天的拼搏精神。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救援最难的特大地震,中华民族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也永远不会被困难所吓倒。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大军和擦干泪水更加坚强的灾区人民一起,与时间奋勇搏斗,与命运顽强抗争,书写了中国和世界救灾史的新记录,打赢了拯救生命、抢通孤岛、疏导悬湖、伤员转运、住房安置、灾后防疫这一场又一场攻坚战。今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任务更加艰苦卓绝,夺取灾后重建的胜利不仅需要百倍的付出和高度的理性,同样需要气壮河山、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1906年,共和国元帅朱德进入四川大学学习之前,曾经写下《顺庆府中学堂留别》一诗赠与他的同学,抒发了他爱国爱民的胸怀和不畏艰辛的豪情:“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正是四川大学的学习经历成为他“走向革命之路的起点”。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成材之路绝非一条平平坦坦的“国王的道路”,更需要我们努力地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和险阻。在科学研究中,在社会服务中,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只要有抗震救灾的顽强精神,有壮志冲天的拼搏精神,有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不向狂风暴雨低头,就一定会在人生的征途上“一飞冲天”,而绝不会“倒地不起”。

第三,百人一心的团结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灾区留下了这样16个大字。这不仅仅是全国人民共赴国难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无论是在抗击特大地震中,还是在重建美好家园中,团结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团结就是最后的胜利。从救援大军的紧急集结到救援物资的迅速入川,从对口支援的适时启动到重建规划的全国动员,在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任务、每一项工程中无不汇聚爱心的火花,无不体现集体的智慧,无不展示团结的强大。

正如四川大学老校长骆成骧所说的那样:“以百人为一心,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而要其所以可成者,不在百人,而在一心也。以百年为一日,则天下无不可竞之功。而要其所以可竞者,不在百年,而在一日也。”在社会发展方式日益集约化的今天,个人的力量更加显得微弱,整体的力量尤其显得强大。因此,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必须真正懂得——海因为百川而丰腴,水因为大海而壮丽。“坐着谈,何如起而行。”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无论我们在怎样的领域从事怎样的工作,只有紧密的团结、有效的协作和不懈的奋斗才会带来个人的发展,才会带来事业的兴旺,才会带来祖国的腾飞。

今天,中国人民经历了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磨难和洗礼,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灾后重建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有幸作为《以生命的名义》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和四川大学的校长,我要发自内心地感谢本书的作者,感谢你们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感人的故事和难忘的人物,感谢你们充分地展现了团结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感谢你们完整地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和奉献的意义,感谢你们为大家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丰富的精神食粮。我相信,你们和我一样怀着最美好的祝愿,怀着对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的最热切的期盼,正如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的那样——“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