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培忠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竞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本书以精微的辨析、生动的文笔揭示了张竞生惊世骇俗的人生际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时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种生存姿态。

内容推荐

张竞生(1888-1970),原名张江流、张公室,广东饶平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性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昔年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参与南北议和谈判。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国)博士,1921至192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三四十年代在粤东山区开公路、育苗圃、办农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时有“南张北梁”(北方是梁漱溟)之称。率先提出计划生育,首倡爱情大讨论,征集出版《性史》,毁誉参半。生平著述与译作甚丰。

本书为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扶持作品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文化发展项目。作者以精微的辨析、生动的文笔揭示了张竞生惊世骇俗的人生际遇和浴火重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超越世俗、超越时代、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另一种生存姿态。

目录

孤独的寻梦人/陈平原 

楔子 

第一章 混沌初开

 一、待诏山下 

 二、月光少年 

 三、童试落第 

 四、琴峰书院 

 五、珠江浪涌

 六、黄埔风潮

第二章 从晚晴园到总统府 

 一、追随孙中山 

 二、父亲的礼物

 三、谋救汪精卫

 四、阁楼上的风景

 五、军中马前卒

 六、南方议和团首席秘书

 七、稽勋留学第一人

第三章 从巴黎到里昂

 一、在赴法邮轮上

 二、左岸:哲学会晤处

 三、留法学生会与华法教育会

 四、留学时代浪漫史

 五、异方情操

 六、探究卢梭的精神世界

第四章 从金中到北大

 一、首倡节育

 二、与孙中山谈系统论

 三、金山顶上

 四、败走金中

 五、受聘北大

第五章 京华岁月(上)

 一、革命本色

 二、风生水起

 三、爱情定则

 四、论辩姻缘

 五、风俗调查

第六章 京华岁月(下)

 一、性学先驱

 二、美治主义

 三、情人政治

 四、读书之争

 五、《性史》风波

第七章 沪上恩怨

 一、别鹄离莺

 二、《新文化》始末

 三、美的书店盛衰

 四、“三大文妖”与性学论战

 五、烟霞洞系狱

第八章 颠沛流离

 一、二度旅欧

 二、伟大与怪恶

 三、担任实业督办

 四、义助赛金花

 五、梅开三度

第九章 乡村建设

 一、主编经济月刊

 二、率领民众抗日

 三、创办饶平农校

 四、筹组中国农民党

 五、烽火旧寨园

第十章 大时代的小学生

 一、南大学子

 二、随风飘逝

 三、鬻文为生

 四、最后的情人

第十一章 废墅残阳

 一、劫后重逢

 二、学问无穷尽

 三、厂埔书简

后记 

附录

 一、张竞生大事年表

 二、张竞生作品目录

 三、张竞生研究著作

 四、本书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阴雨连绵的梅雨时节,张竞生从新加坡铩羽而归,心里抑郁寡欢,寻思着只有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指引,继续北上求学,才能走出重重困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时,父亲的阴影再次笼罩了张竞生。对于张竞生北上求学的要求,父亲表示坚决反对。父亲的道理很简单,张竞生读的书已够多了,用于管财理账已绰绰有余,他希望张竞生子承父业,在家乡学做生意,不要往所谓读书这个无底洞再浪费钱财了。

父子关系一贯形同水火,原来一个在家村居,一个在外读书,倒也相安无事。这下子短兵相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毕竟父亲虽是原来的父亲,儿子已非原来的儿子!张竞生悲愤地想道,这些年,因为庶母的挑拨离间,父亲一度不接济他的学费,使他的学业几乎难以为继,因此,内心里对这种“父亲过失”一直耿耿于怀。现在,作为父亲,又对自己儿子的前途横加阻滞,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张竞生血气方刚,盛怒之下,跑到三饶镇县衙门口击鼓鸣冤,状告父亲。

张竞生的忤逆行为,在饶平县引起轩然大波。开明者誉之为有志气,保守者骂他是不肖子。但不管如何,张竞生的这次反抗斗争取得了胜利,在县令龙朝翊的调解和劝喻下,父亲不得不勉强同意张竞生继续外出求学。

打输了官司,父亲愤愤然又悻悻然。为了在村里人面前多少挽回一些面子,父亲通过二哥江楼告诉张竞生——父亲显然是眼不见为净,懒得跟这个逆子打交道——真要继续求学,必先娶了老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下不怕你小子不依,就是告到京城去,老子也要奉陪到底!

二哥担心张竞生犟脾气上来,又跟父亲顶牛,把父亲气病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谁担待得起?就婉言相劝,要张竞生顺了父亲的意,把亲事办了,也是给老父亲一个台阶下。

只要能读书,即使委屈自己也在所不惜了。张竞生决定顺坡下驴,热热闹闹地把婚事办了,仿佛不为自己,只为父亲。因为那是父亲送给自己的绝无仅有的人生礼物。

张竞生十岁的时候,按照父亲之命、媒妁之言,与邻村年仅八岁的姑娘许春姜订婚。那时少不更事,也没有一面之缘,全凭父亲一句话,就定了终身。虽形同儿戏,却也天经地义。

一位美国汉学家在谈到中国“五四”那代人时曾感慨地说:他们在思想上猛烈地反传统,而行为上却十分的传统。的确,他们是旧时代的遗腹子,又是新时代的早产儿。他们的前脚也许已迈上世界潮流的快车道,可身后却往往背上了家庭的重负与情感的重负。与张竞生同时代后来又成为北京大学同事的鲁迅和胡适都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同一种命运。

鲁迅于1902年3月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由两江总督批准赴日本留学,时年二十一岁。留日期间,鲁迅的母亲鲁瑞在鲁迅缺席的情况下,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对象朱安是鲁迅的叔祖母的一位内侄孙女。1906年夏初,母亲鲁瑞听说鲁迅将在日本结婚,大为恐慌,编造了一个谎言(母病重速归)把鲁迅骗回国内与朱安女士完婚。母亲一手包办了婚事,虽然内心极为抗拒,但事母至孝的鲁迅不忍心伤害年轻守寡一生苦难的母亲,只好默默接受。鲁迅曾对同在日本留学的同乡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如此人生大事,鲁迅在家仅仅停留四天就重返东京,其内心的无奈与悲苦可想而知。

胡适的情形大致也差不多。1904年初春,十三岁的胡适由早年守寡的母亲做主,与距家乡上庄20公里的江世贤之女江冬秀订立婚约,然后到上海梅溪学堂读书,而此时的江冬秀是一个缠着小脚的文盲。这样的婚约,不可能是两情相悦,因为彼此连面都还没见过,但胡适既无力抗争,也不愿违命,他生性中庸柔弱而又顾全大局,他体恤母亲的孤寂,母亲需要有个伴,他就只好委屈自己。当然,胡适对自己的包办婚姻也是心怀不满的,他在中国公学主办的《竞业旬报》第二十五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婚姻篇》,就尖锐地指出:“中国男女的终身,一误于父母之初心;二误于媒妁;三误于算命先生;四误于土偶木梗。随随便便,便把中国四万万人,合成许许多多的怨偶。”所以在1908年胡适十七岁时,家里让他回去结婚,且娶嫁双方都做好了准备,他却以“求学要紧”为借口,暂时逃避婚事。

然而,张竞生却必须为了求学而结婚,几番较量,已是无路可逃,“父亲的礼物”毕竟比“母亲的礼物”更加泰山压顶而无从违抗。操办婚事的那天,张竞生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而揭开新娘盖头的那一刻,目睹新娘矮盾肥胖的身材,恶狠狠凶巴巴的表情,以及俗不可耐的说话和虚张声势的神态,一瓢凉水兜头淋下,登时就冷了半截,仅有的一点热情和幻想都被抛到爪哇国去了。张竞生不禁哀叹道:“我前世不知犯什么罪过,今生竟得到这样的伴侣!”

这份强加的礼物对他的心灵造成创伤,对他的人生留下阴影,而压抑的情感更在他今后的家庭生活埋下了隐患。当然,这一枚无意结下的苦果也为张竞生日后思考妇女观、婚姻观,直至人生观提供了直接的现实材料和思想资源。在反思这一场由父兄包办的婚姻时,张竞生颇有切肤之痛地感到:这是小孩子式的夫妻。不久,这样的小孩子又生出许多小孩子!这是小孩的世界。人数固然极多,但一无好的政府,二无生活能力,以致人愈多而愈穷。因此虽则多生也多死。小孩式的夫妻结合后,也就在小孩式的生命间而死去了!

结婚一个多月,名为夫妻,却形同陌路,张竞生感到索然寡味,更记挂着早点外出读书,遂别离新妇,独自到上海,进入法国天主教会所办的震旦学校学习。

P47-50

序言

这是一个倔强而又孤独的叛逆者,一个出师未捷便轰然倒下的寻梦人,一道欢快奔腾越过九曲十八涧的溪流,一颗划过天际瞬间照亮漫漫夜空的彗星。曾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名满天下”的北大哲学教授张竞生,竟然凭借薄薄一册《性史》,赢得生前无数骂名,也收获了半个多世纪后的风光。

不过,单就“性学”、“计划生育”或“爱情大讨论”等立论,尚不足以穷尽张竞生五彩斑斓的一生;更何况,所谓“性博士”的命名,本身就有很浓厚的嘲讽意味。实际上,这是一个趣味极其广泛、讲究“体悟”与“会通”、刻意追求“读活书”,并以“鉴赏的态度”看待人生的哲学家(张竞生:《两度旅欧回想录》及《爱的漩涡》)。有趣的是,此奇才之所以长期被埋没,政府迫害以及民众愚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此外,还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真正让张竞生“无地自容”的,正是占据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主流地位的五四新文化人及其后学。在一个专业化潮流已经形成的时代,蔑视“专家”,断然拒绝国人普遍信仰的“科学”与“哲学”,转而主张直觉、顿晤、情趣的“美的思想法”,就很难得到学界以及大众的认可。所谓“以t美治主义’为社会一切事业组织上的根本政策”,虽妙不可言,可在我看来,却纯属乌托邦(张竞生:《美的社会组织法》一书“导言”对此有自省)。批判真假道学,主张“爱情四定则”,提倡“情人制”,或者编一套玄秘的“审美丛书”,这都没有问题,偶尔还能得到“何等痛快”的赞许(周作人:《沟沿通信之二》);可出版“赤裸裸”的《性史》以及主编“专注性学”的《新文化》,却不可避免地会与主流学界反目成仇。

我并不否认,张竞生因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谈论“性教育”时,多想象与夸饰之词。也正是这一点,导致其在论战中不断败北。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像敏感的卢梭与学识渊博的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之所以由合作走向冲突,原因既有政治立场的分歧,更包括性格与才情的差异。如此天性叛逆,自信而又孤僻,多情且又放诞,注定了张竞生一路走来,不可能步步莲花,反而是处处荆棘。好在张博士屡败屡战,勇气实在可嘉;而这背后的因素是:留学法国,学的是唯心论哲学,喜欢的是浪漫派文学,一生行事,师法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照罗曼·罗兰的说法,卢梭的《忏悔录》“为小说的艺术打开探索内心生活的堂奥”,是“第—批浪漫主义者的母亲”(罗曼·罗兰:《卢梭的生平和著作》),张竞生描述浪漫派之“幻想”、“反抗”、“直感”以及“极端的情感”,同样以卢梭为先导。这些“立身行事都要有特别处”、“爱恨都要到极点”的浪漫派文人,与国人之普遍推崇“中庸”,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他们不能受人谅解的,就因太伟大与不肯依阿取容。他们受诅咒处,正是他们不可及处”——当张竞生写下这些热情洋溢的赞词时,当不无“夫子自道”且“自叹自怜”的意味(张竞生:《烂漫派概论》)。从早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卢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论之探讨》,到北大教书时的专著《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到离开学界后的译述《卢骚忏悔录》、《梦与放逐》、《歌德自传》、《烂漫派概论》、《伟大怪恶的艺术》,一直到晚年撰写“‘半自传式’的小品文”《浮生漫谈》、《十年情场》、《爱的漩涡》等,几乎张竞生所有的著译,都隐隐约约可见卢梭的影子。

从晚清开始,国人不断推崇法国思想家卢梭,从政治的《民约论》(今译《社会契约论》),到教育的《爱弥儿》,再到文学的《忏悔录》,表彰的重点随时代氛围而转移。在我看来,不仅学问与立场,甚至包括性情与行为方式,最合适作为卢梭信徒或私淑弟子的,莫过于张竞生。其主张“痛快地生活”的《浮生漫谈》,以“山野”开篇,以“儿童”作结,某种程度说明了其为何与20世纪中国主流学界分道扬镳。特立独行、敏感而偏执、思维跳跃、推崇常识而蔑视专家、想象力丰富而执行力薄弱、逆境中抗争、终其一生不断进行哲学思考且将这种思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物,不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是一个生错了时代、选错了职业因而注定命运多舛的浪漫派文人。

这种性格以及生活趣味,放在苏曼殊、郁达夫等浪漫派作家行列,也许更合适。在《十年情场》中,张竞生多次引用苏曼殊的诗句。其实,无论浪漫性情、异域风味,还是那些半真半假的小说或自传,二人颇有相似处。记得浪漫得近乎颓废的现代小说家郁达夫,曾这样评论苏曼殊:“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好。”(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大概也会发现,这个被严重扭曲的哲学博士,也是“人”比“书”还可爱。

作为最早译介卢梭《忏悔录》的哲学家,张竞生曾谈及此书的意义:“这部《忏悔录》供给我们许多人情世故,可以由此知道古今中西之人心原是一样,这已值得一读了。况且有许多奇事逸致,非在18世纪的法兰西不能得到,更使读者得了无穷的宝藏。”(张竞生:《<卢骚忏悔录>第三版序》)不妨借用此视角,来谈论张竞生惊涛骇浪、起伏不定的一生——你会惊叹,此人怎么经常与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的“大人物”或“关键时刻”擦身而过?这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可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帮助我们串起了一部“不一样”的中国现代史。

假如此说成立,那么,为张竞生写传,就不该局限于传主生平,而必须有更为宏阔的视野。更何况,张竞生本人已撰有《浮生漫谈》、《十年情场》等,若跳不出此窠臼,很容易被传主的自述所覆盖。好在本书作者张培忠君深知其中奥秘,为撰写此书投入了大量精力(所谓“念兹在兹近三十年,积累考证近二十年,研究写作近十年”,参见本书后记),广收博采,兼及作家的揣摩、学者的考证,以及尽可能详尽的田野调查,故此书多有可观之处。

如此评传,我能先睹为快,实为幸事。我与作者一样,都是潮州人,对于张竞生这位先贤早有耳闻,只是囿于成见,不曾给予必要的关注。直到应邀写序,阅读了大量张竞生著译,对这位前北大教授的印象方才大为改观。可惜的是,深入的专题探究,既无法仓促完成,即便完成,也不适合作为评传的序言,只能留待日后单独发表。

2008年7月20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客舍

后记

1982年初秋,一个萧索的清晨,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踏着满地枯黄的桉树叶,踽踽独行在通往镇车站的泥土公路上。他刚刚诀别了正当壮年终日在土里刨食却为生活所压垮了的父亲,满怀忧伤,重返县城的师范学校继续卑微的学业。

暑假刚过,处处是校舍重新整修和扩建后留下的痕迹。就在即将跨进教室的时候,忧伤的少年忽然瞥见走廊里一}留儿摆开用旧报纸垫着的一堆堆白骨,他心头一紧,但来不及多想,就在急促的上课铃声中慌乱地坐到自己靠窗的座位上。

这节课是班会课,主题是乡土教育。班主任请县文化馆的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发生在本县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黄冈丁未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之前十次武装起义的第三次,因仓促举事,寡不敌众,起义的火焰迅速为清军所扑灭,三百余名义士被杀害,是十次武装起义中最为壮烈的一次。学校就是当年起义的旧址,走廊里一堆堆的烈士遗骨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那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与厮杀。县文化馆的老师动情地说,黄冈丁未起义直接撼动了清廷的统治,也启发了青年张竞生的革命志向。当时张竞生在黄埔陆军小学读书,正是在该校副监督、后来成为广州黄花岗起义总指挥的赵声的指引下和家乡黄冈丁未革命志士的激励下,青年学子张竞生才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走上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一次讲座,一番回望,少年不再忧伤,他初识了人间沧桑,也记住了一个名字——张竞生。从此,那个少年,也就是我,与张竞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竞生,这个曾令多少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名字,因了一份乡土的情结,却使我一朝相遇,欲罢不能,一发不可收拾,念兹在兹近三十年,积累考证近二十年,研究写作近十年。

张竞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以此标准来衡量,张竞生是一个完全合格的哲学家。他有不同于任何哲学家的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那就是他提出了“美治主义”。他认为,纵观人类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统治者有着不同的统治方式,奴隶社会民智未开,科学技术不发达,人对大自然存着一份敬畏之心,不得不借助于鬼神观念和巫术活动来统治社会,故称之为“鬼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标榜“圣朝以孝治天下”,强调德化,提倡以德来治理社会,称为“德治”;到了近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都依靠法律与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这就是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其核心就是“法治”。然而,在张竞生看来,无论是鬼治、德治还是法治,都是俱往矣的过去式,未来真正的进化的社会,必定是“美治”,即以美的理念来治理社会。鬼治可以吓初民的无知,但不能适用于近世;德治可以教化人心,但无法有效地管理社会;法治可以约束工业化的人民,却妨碍聪明人的自由发展。只有提倡美治主义,奉行美治精神,实施美治政策,才能使人民得到种种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

张竞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家。在20世纪美学史上,张竞生承接王国维、蔡元培的余绪,是从实践的层面思考美育问题最为彻底并真正身体力行的一位。他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人生的美和社会的美,为阐述他的美学理念,他撰写了两部重要著作《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当然,张竞生的所谓美,是一种广义的美,凡历史进化、社会组织、人生观创造,都以这个广义的美为目的、为根据、为依归;他的所谓美的人生观,不是科学人生观、儒释道人生观、神秘派与直觉派人生观,而是一个科学与哲学组合而成的人生观,是生命所需要的一种有规则、有目的与能创造的人生观。在这里,张竞生强调了科学与哲学的融合,强调生命需要,强调创新创造,这些都突破了一般的美学范畴,因此,张竞生的美学观也就是他的哲学观。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它不仅要解释既成的世界,理论地“表征时代”,还要批判地对待现有的世界,理论地“超越时代”。以张竞生所处的时代,他过分地强调美治主义,确实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即使在当前,正确的途径,仍然应该是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美治国三者的结合。然而,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具有某种前瞻性和超越性,则是显而易见的。

……

书评(媒体评论)

至于张先生的伟论,我也很佩服,我若作文,也许这样说的。但事实怕很难……知道私有之念之消除,大约当在二十五世纪……

——鲁迅《两地书》(1923)

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等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总之,张先生的这部书很值得一读,里面含有不少很好的意思,文章上又时时看出著者的诗人的天分……

——周作人《沟沿通信之二》(1924)

张博士根本是一位具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力的自由主义学者、思想家,毫无忌惮地击破了旧礼教的最后藩篱。

——林语堂《张竞生开风气之先》(1953)

你会惊叹,此人怎么经常与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的“夫人物”或 “关键时刻”擦身而过?这不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成功人士”,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可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帮助我们串起了一部“不一样”的中国现代史。

——陈平原《孤独的寻梦人》(200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