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经典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无辜的人遭人蓄意陷害,被错误地关押,但他以精心策划的计谋对那些曾出卖过他的人进行了报复。
生性活跃的青年水手埃德蒙·丹特斯是个正直诚实的年轻人。但他平静的生活以及迎娶美丽的默塞德斯结婚计划被突然地打破了。因为他最要好的朋友费尔南德也想娶默塞德斯为妻,并一直欺骗着丹特斯。
这位“好朋友”使丹特斯遭受到了非法审判,并将他关押在臭名昭著的伊福岛伊福城堡监狱里。埃德蒙·丹特斯在那里渡过了十三年恶梦般的生活。天天困扰着他的是生命航程怎么会发生如此的转变?他要抛弃他曾信奉的一切“对”与“错”的标准,全力报复那些曾出卖过他的人。在同样是无辜的狱友的帮助之下,丹特斯策划并成功地逃离了这个监狱。从此之后,埃德蒙·丹特斯成为了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基督山伯爵”。以他的机智和冷酷,丹特斯巧妙地挤进了法国的上流社会,一步步地将那些曾操纵、奴役过他的人们逐个摧毁。
如果你19岁,被人诬陷,当作重刑犯打入黑牢,你会不会绝望?监狱建在海岛的悬崖上,300年来这里的囚徒无一生还,你敢不敢想到越狱?如果14年终于逃出,却身陷无边无际的大海,你该怎么办?如果得到了宝藏的秘密,又该如何找到它并为己所用?如果当初你找到当初诬陷你的仇人,却发现他们个个飞黄腾达、势力强大,你该怎样复仇?……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卡德鲁斯和腾格拉尔一边喝着泛着泡沫的拉玛尔格酒,一边睁大了睛,注意着周围经过的人。百步之外,有一座让风雨侵蚀得光秃秃的小山,小山后面有个小村庄,那里就是迦太罗尼亚人居住的地方。
很久以前,一批移民离开西班牙,来到这块突出在海湾里的地方。最初,谁也不知道这些人从哪里来,也没有人能听懂他们的语言。幸好移民中的一个首领懂得普罗旺斯语。他代表移民请求马赛市政当局把这块荒芜贫瘠的海岬赐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古代的航海者那样,把他们的小船拖到岸上,定居下来。马赛当局很开明,同意了他们的这个请求。三个月后,这些移民在他们的十几艘小帆船周围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村庄的建筑风格很独特,有点西班牙风格。又有点摩尔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村子里现在的居民,就是当初那些移民的后代。三四百年来,他们像一群海鸟一样守着这块小海岬,与马赛人界限分明。他们仍然使用祖先的语言,族内通婚,并保持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
这个小村子里只有唯一的一条街,穿过这条街能看到许多所房子。其中一所房子的墙外,爬满了带有乡村情调的藤类植物,阳光照着它们枯黄的叶子,为房子涂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房子里面用石灰粉刷,这种白色带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那些西班牙旅馆都是这样来装饰的。
一个美丽的少女斜靠在屋里的壁板上。她的头发散发出乌黑润泽的光彩,眼睛像羚羊的眼睛一样温柔。裸露到肘部的手臂露出被日光晒成褐色的部分,像是爱神维纳斯的手臂复制的。如同古希腊雕刻一样柔美纤细的手指正拨弄着一束石南花,一片片被撕碎的花瓣纷纷散落到地板上。那双柔韧纤美的脚上,穿着脚踝处绣有灰蓝色小花的纱袜,因为心里焦躁不安,她的一只脚正轻轻拍打着地面,不经意间展示出丰满匀称的小腿。
少女身旁坐着一个二十一二岁的高大青年。他跷起椅子的两条后腿,不停地摇晃着,胳膊肘支在一张有蛀蚀痕迹的旧桌子上,专注地看着少女,神色焦虑不安。他用眼睛不断向少女探询,但他的眼神却在姑娘笃定的目光下气馁了。
青年说:“美塞苔丝,复活节就要到了,这正是结婚的好时节,你说呢?”
“我已经回答过你二百遍了,你再问下去只是庸人自扰,弗尔南多。”
“再说一遍吧,就算说过一百遍也好。算我求你了,再说一遍,这样我才会相信。说你拒绝我的爱,让我进一步了解,你不关心我的幸福,对我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你母亲早就答应过我了,十年来我做梦都想成为你的丈夫,美塞苔丝。那可是我活在世上唯一的希望,现在你却让我的希望破灭了。”
美塞苔丝回答说:“你不能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弗尔南多。我从来没有诱惑过你,从来没有让你抱有那种希望,我一直都对你说:‘我只把你当做哥哥。别向我要求超出兄妹范围的感情,我的心早就属于另外一个人了。’我不是这样对你说的吗,弗尔南多?”
“是的,美塞苔丝,你对我很坦诚,从来没有给过我希望,但这结果对我来说太残酷了。同族通婚是我们迦太罗尼亚人的神圣法条。难道你忘了吗?”
“不,那不是律法,只是一种风俗,不要把这种风俗当借口,弗尔南多。不要忘了,你已经到了服兵役的年龄,随时都可能应征人伍,目前只是因为政府暂时缓征,才留在村子里。一旦你去当兵,你怎么安置我呢?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没有什么财产,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几张破烂的渔网。这点可怜的遗产还是父亲留给母亲,母亲又传给我的。你也知道,母亲在一年多前去世了,自那以后我几乎要靠着大伙的救济才能维持生活。有时候你借口要我帮忙,好让我分享你捕鱼的成果,我没有拒绝,因为你是我的堂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你是我在世上仅存的亲人。而且我知道,如果我拒绝,会伤了你的心。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我卖鱼换亚麻纺线,这和施舍没有什么不同。一个贫弱的孤女有什么好呢?你会找到比我更好的姑娘。”
“那有什么关系?美塞苔丝,虽然你孤单穷苦,但是在我心里,你和那些骄傲的船主的女儿,或是马赛最有钱的银行家的小姐一样高贵,完全配得上我。一个忠诚的妻子和好主妇,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可能找到一个这两方面比你更好的人。”
美塞苔丝摇着头说:“弗尔南多,一个女人能否成为一个好主妇很难说,但是如果她爱另一个人超过爱她的丈夫,她还是个忠贞的女人吗?我再对你说一遍,弗尔南多,请你满足于我们之间的那份友谊,我只能答应你这些,无法许诺其他我不能给你的东西。”
弗尔南多好像没有听到美塞苔丝的话,自顾自地说:“我明白了,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忍受穷困,却怕我过这样的生活。你放心吧,美塞苔丝,只要有了你的爱,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我可以扩大渔业,或许还能找到一个货仓管理员的工作,日后成为一个商人,致富,发财。我相信你会给我带来好运的。”
“你不能去做这些事,你是个士兵,一旦发生战争,就要离开这个村子。所以你还是做个渔夫吧,别再做那些不切实际的设想了。也请你满足于我们的友情,我实在不能给你别的感情。”
“你是讨厌我们祖先传下来的这身衣服吗?那我就把它脱下来,去做一名水手。戴一顶闪光的帽子,穿一件水手衬衫,外加一件蓝色的短外套,纽扣上镶着铁锚,这样的打扮你该喜欢了吧?”
美塞苔丝瞪了他一眼:“你这是什么意思?不要胡说八道了。”
“我的意思是说,你之所以对我这么冷酷无情,都是因为你在等一个人,他就是这样一身水手打扮。既然你喜欢水手,那我就去做水手。不过,你等的这个人也许并不可靠,就算他可靠,大海可不一定可靠。”
美塞苔丝大声喊起来:“弗尔南多,你祈求上帝降怒于他,以发泄你的私愤,真是太卑鄙了!我还以为你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看来是我错了。是,我承认我是爱着你说的那个人,并且一直在等他回来。就算他不回来,我也不相信他会像你说的那样不可靠,我知道,他至死都只爱我一个人。”
P15-17
高尔基曾说,《基督山伯爵》一书读来令人精神焕发,此言信然。
这是一部历史惊险小说,典型的大仲马式的那种。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善良、能干、单纯的水手,返航时接受老船长的临终嘱托,登上囚禁拿破仑的厄尔巴岛替人跑腿办事,其间竟也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不期而遇,还聊了几句。人心叵测,世事难料,阴差阳错,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就此和宏大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诡谲难料的政治风云,诸如波旁王朝复辟、百日政权重建等等,像空气一样笼罩在作品周围,甚而浸染到小说的骨髓中。故事像真的发生过一样。
《基督山伯爵》有可信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故事原型,但主人公非同寻常的生活遭际。以及曲折生动、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情节内容,则主要来自大仲马本人的构想。整部作品极具传奇色彩,有惊有险,处处出人意料,仔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大仲马最拿手的绝活。
历史,让大仲马着迷,但生性大胆的他并不顶礼膜拜它,他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舒卷历史女神克丽亚的石榴裙,为的只是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加绚烂。
大仲马不是科班出身,更不属于学院派,而是在生活中磨砺成器。他的身上流淌有黑人的血统,天性豪放不羁,极富幻想之力,出众的才华让大仲马成为法国文学界半人半神一类的天才: “灵感洋溢,具有丰富的喜剧感。”惟其如此,大仲马可以任意挥洒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畅快地把勃勃生气灌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大仲马曾自言在文学创作上,他既不承认既有的体系,也不属什么学派,更不打什么旗帜,娱乐和趣味是他拿起笔来进行创作的唯一规则。这让大仲马的作品极具可读性。
第一次接触大名鼎鼎的基督山伯爵是在孩提时代,记得那时候读的是小人书、连环画。独具西方格调的线条、形象和画面,配合简洁的叙述文字,上下两册、一个故事,就已经抓住了我那颗稚嫩好奇的心。它让我废寝忘食,在似懂非懂中觉得有滋有味欲罢不能,时至今日脑海中还留有抹不去的印象:海船,地牢,火枪,地道,宝藏,审判,决斗……
儿时不期而然地结识了基督山伯爵,虽然不甚了了,却也埋下了今天花大力气来翻译它的根。其实,大仲马笔下的主人公也在尝试着把目光投向东方世界: “此刻伯爵正伏在一张大桌子上,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寻找从圣彼得堡到中国去的路线。” (《基督山伯爵·第48章》)
《基督山伯爵》更像一部精彩十足的武侠小说,只不过讲述者和故事中人操着异域的“方言”而已。即如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所言,法语的大仲马和汉语的金庸,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是微妙的“似与不似之间”。书中的基督山历经坎坷,轻性命,重情义,乐善好施,为恩仇也曾处心积虑,最后潇洒地携红颜泛舟于海天之际。曾设想若由司马迁执笔,归入“游侠列传”,方可大快人心。
太史公的文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幸今天可以站在前辈学人的肩膀上重译此书。力求可信、能达、致雅,让国人在寻找、体贴大侠基督山的过程中,有一个轻松便捷的“路线”。这姑且也算圆了儿时的侠客梦,其中的艰辛和快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最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此次翻译工作的师友表示感谢,并求教就正于方家。
译者
2008年8月香江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