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牛津笔记(典藏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力奋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牛津笔记》是一部讲述英伦制度文明的笔记体著作,力奋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与作家丰富的感受力于一身,在节制、内敛的语调下,跌宕起伏的世界风云,况味良多的个人遭际,构成一部真实可信的个体当代史。从内容上来看,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编织成一本绚丽的留英小百科全书;从行文结构上来看,70余篇日记独立成篇且互相呼应;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善用短句,文风简洁明快、平实流畅,笔意温婉俊逸、汪洋恣肆。 作者简介 张力奋,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后留学英国,获菜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之后进入国际新闻界,在BBC、英国金融时报工作20多年,任FT中文网创始总编辑、FT副主编,亚洲新闻奖得主,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等校访问学者/教授,2016年,回母校任教。 目录 2020:隔离与断片(再版序言) 序 自序 4月 2017年4月17日 2017年4月18日 2017年4月19日 2017年4月20日 2017年4月21日 2017年4月22日 2017年4月23日 2017年4月24日 2017年4月25日 2017年4月26日 2017年4月27日 2017年4月28日 2017年4月29日 2017年4月30日 5月 2017年5月1日 2017年5月2日 2017年5月3日 2017年5月4日 2017年5月5日 2017年5月6日 2017年5月7日 2017年5月8日 2017年5月9日 2017年5月10日 2017年5月11日 2017年5月12日 2017年5月13日 2017年5月14日 2017年5月15日 2017年5月16日 2017年5月17日 2017年5月18日 2017年5月19日 2017年5月20日 2017年5月21日 2017年5月22日 2017年5月23日 2017年5月24日 2017年5月25日 2017年5月26日 2017年5月27日 2017年5月28日 2017年5月29日 2017年5月30日 2017年5月31日 6月 2017年6月1日 2017年6月2日 2017年6月3日 2017年6月4日 2017年6月5日 2017年6月6日 2017年6月7日 2017年6月8日 2017年6月9日 2017年6月10日 2017年6月11日 2017年6月12日 2017年6月13日 2017年6月14日 2017年6月15日 2017年6月16日 2017年6月17日 2017年6月18日 2017年6月19日 2017年6月20日 2017年6月21日 2017年6月22日 2017年6月23日 2017年6月24日 鸣谢 附录 人名索引 序言 2020:隔离与断片(再 版序言) (一) 《牛津笔记》初版3个 多月,要再版,当然高兴 。据说卖得不错,书评不 少,都很鼓励,还多次入 围国内年度好书榜,我没 想到。好几回,邂逅素不 相识的读者,或找回了失 散多年的老友,更是惊喜 。有位宁波的读者喜欢此 书,订购了100册分送爱书 的朋友。对写作者来说, 这是难得的礼遇了。书出 版后,有签售会、读书会 、音乐朗读会。写书累, 其实签名也不轻松。 在杭州良渚签售时,堆 满书的桌子扛不住,居然 塌倒,颇有喜感,只好自 嘲。很多读者要我把书题 签给他们的孩子,有的在 英美留学,有的快要出国 ,但遭疫情阻碍。有的还 在小学,家长要我写几句 鼓励的话,为日后考牛津“ 讨个吉利”。我最享受的是 读者与书评人提的问题或 见解,他们读出很多我的 潜意识以及我的性情与内 心。趁出典藏版的机会, 一并作答。 文字这东西,易造成错 觉。一位老朋友读书后微 信我:“一个人,心得多静 才能写出这样的韵味呀! ……”不少读者觉着我的文 字“静水深流”。其实我是急 性子,加上有点完美主义 ,心静更难一些。不过, 我作文时,乐于编织自己 的精神庇护所,躲进去暂 别外边世界的喧嚣。现在 一早醒来,我们把自己挂 在朋友圈和社交网络上。 不知不觉间,它们肢解了 我们的时间,平庸了我们 的情趣,挫败了我们曾有 的定力与自律。我们忘记 了等待的美感,变得焦躁 、无耐心。当关闭手机和 微信,我对世界的体验才 变得真实些。若笔端仍能 流出一些宁静文字,无非 是在负隅顽抗,强弩之末 ,缓解日益恶化的焦虑和 内心分裂罢了。 不少书评提到,《牛津 笔记》兼有中国士大夫笔 记或英式散文的意趣。对 那种文字,我确实是心仪 的。我出生在荡涤一切旧 式文化的年代,士大夫和 英式文字早不走运,是诅 咒的对象。我们20世纪60 年代生人的语言习得,始 于语录、口号标语以及军 事化的修辞表达。集体记 忆中,我们握拳吼叫,那 时的语言以粗鄙暴力为美 。《牛津笔记》只是我人 过中年后试图找回曾遭贬 、失落的日常语言,平实 、干净而温情,发自内心 与直觉。胡适、林语堂、 周作人那代人丰沛的,正 是我们稀缺和饥渴的。 有读者问,在牛津写这 本笔记时,有没有想过出 版?我想过的。一开始它 就不是秘不示人的文字。 多篇书评提到,此书可爱 在人性的祼露。我自认最 多裸了一半,不敢以全貌 示人。书中的事实部分, 我倒是认真核查过的。在 牛津的几个月,除了每天 记流水账,几乎所有的收 据、出行票证都留底备查 。我对自己的记忆不自信 。对旧事,翻过当年的日 记、笔记,或找旁证、资 料。毕竟学的是新闻,懂 得“事实”两字。 前不久,我在复旦上通 识课,讲题是“我们的语言 出了什么问题?”学生来自 全校各系,不少是理工科 本科生。作为过来人,我 的悼念追思在中国刷屏, 但也被不少年轻人骂上热 搜,指责他当年“叛国”。如 果他在那里听见,除了长“ 唉”一声,会说什么。2020 大疫,也让“隔离”这个词脱 了敏。我们越来越习惯在 线上(Online)日常生活 ,在微信朋友圈和App上 觅友、相恋、亲热或反目 。互联网赋予了人类从未 有过的便利、选择和自由 ,也在急剧放大人性之平 庸、人性之恶。 2017年底,中国大学人 文代表团访英,在牛津开 学术研讨会。这是客座后 半年重返牛津。复旦去了 几位教授,包括我。研讨 会上,我的演讲有关清末 思想家、中国新闻之父王 韬和他的英国合作者理雅 各(JamesLegge)传教士 、翻译巨匠、牛津首位汉 学教授。理雅各生于1815 年,1897年与王韬同年去 世。王韬当年留亡苏格兰 ,成为在牛津演讲的首位 中国人,都得理雅各之助 。 会后我想去拜谒理雅各 的墓,就在离牛津城数英 里外的沃尔佛考特墓园( Wolvercote Cemetery)。 一早,空气里憋着雪象, 暗灰天色,压着刺骨的寒 。早餐时,与外文系褚孝 泉教授说及理雅各,他有 兴趣同行。这是牛津城外 最大的公共墓地,足有数 千个墓碑,灰白一片。雪 花开始飘落,帽子顶上全 白了。我们毫无目标地东 奔西突,匆匆扫视每一个 碑文。雪大了,眼前数米 ,已成白雾,墓地散发着 死气。我们缩着脖子,准 备撤退但心有不甘。见到 一所小屋,撞见一掘墓人 。他给墓地管理处打了电 话,查了花名册和墓碑位 置,把我们带到理雅各墓 前。我问了他名字,给了 他一些钱致谢。理雅各当 然不知道我们去看他。扫 墓的事,是念想。光有念 想还不够,还得受累,才 是诚意。大雪弥漫日,趔 趄找墓地,向先贤鞠躬, 也是对自己的辛苦致意吧 。 写牛津,免不了说及大 学。近日中国有大学宣布 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哑 然。奖章不能自颁。大学 为知识与思想而立。王国 维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燕京大学校训“因 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大学的光芒与存在感在此 。 张力奋 2021年1月31日上海?复 旦 告诉他们,尽早忘却高考 作文的文章做法,告 导语 在新闻系的课堂上,我可能会坚信:这个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但是,坐在这本书面前,我又觉得,如果不跟着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世界无所浸润,所有的事实都是灰尘。本书以日记体叙述,从2017年4月17日起,至2017年6月24日,共70篇,每篇日记配1幅作者在牛津拍摄的黑白照片。作者用直白的文字和黑白影像记录了其在牛津大学客座一学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他对时事、人文、历史和生活的洞见,是英式essay与中式小品的曼妙结合。 书评(媒体评论) 力奋君不羁于陈言牢笼 ,汪洋恣肆,又静水深流 ,相信能在新旧世纪的几 代人中无隙沟通。 ——李剑阁(经济学家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理事长) 我在牛津读书三年,就 在张力奋客座的新学院, 且在同一栋宿舍。他的视 野,让我见识了当年未曾 看到的牛津。 ——张维迎(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 院教授) 张力奋笔下的牛津,举 足轻重,文字优美,包罗 万象,着眼于内心世界, 媲美蒋彝《牛津画记》。 有意思的是,蒋彝用画, 力奋用摄影。 ——虹影(作家) 力奋的《牛津笔记》, 着力英国社会制度变迁, 旁及中英文化异同,是一 册留英小百科全书,让居 英逾四十载的我看得津津 有味。——邱翔钟(新闻 人、香港《信报》前总编 辑)力奋是我BBC的同事和 领导。这是一部生动博雅 的访学随笔,时事、人文 、历史和日常生活,穿越 中西时空。 ——周成刚(前新闻人 、新东方集团总裁) 张力奋的牛津纪事,是 英式esay与中式小品的曼 妙结合。它让我想起董乐 山、刘绍铭,一种正迅速 消失的书写传统。 ——许知远(作家、单 向空间创始人) 名为笔记,实是一段旅 程,途经历史与现实、东 方与西方、知性与情感、 人与自然。这是中国留学 生出国前的必读。 ——吴晓波(财经作家 、蓝狮子出版创办人) 好看!力奋的文字,让 我找回了以为已丢失的东 西。也证明了好的摄影师 才是好作家。 ——洪晃(媒体人) 力奋这本书里,我感知 到一种悠远的东西。但我 分不清,是源自中国士大 夫的传统,还是更接近英 式的绅士精神? ——罗振宇(媒体人、 罗辑思维、得到创始人) 张力奋集记者的敏锐与 作家的感受力于一身,以 节制、内敛的笔调,呈现 了一部真实的个体当代史 。我已先读为快,愉悦的 阅读体验。 ——老愚(作家、编辑 ) 精彩页 2017年4月18日周二 伦敦-牛津睛 上午,复旦学长程介未开车送我去牛津。他比我年长。80年代,我们同在复旦念书,我读新闻系本科时,他从苏州大学考到复旦,在外文系读英美文学硕士。我们又先后赴英国读博士。他在诺丁汉大学,读比较文学,专攻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我在莱斯特大学,读社会传播学。念完博士,两家移居伦敦,做过多年邻居。出国前,他已经去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加盟新创立的文化研究所。该校有一位思想开明、推崇人文的院长陈敏恒先生,立志打造中国的麻省理工。80年代,中国曾有三位风评甚高但颇具争议的大学校长:除了陈敏恒,还有武汉大学刘道玉、武汉工学院朱九思。可惜,他们已被淡忘。 往牛津路上,车窗外,漫漫田野往后倒去,我有些怀旧,跟介未说起当年出国的旧事:1988年7月初,从上海坐绿皮列车到北京,妻子随行。记得到车站送行的,除了父亲、妹妹,还有大学朋友高晓岩、高冠钢、顾刚、何斌、叶铮。月台上。颇有古意的悲情。车轮慢慢滚动时,居然与电影里蹩脚的离别镜头相似,觉得此生再见也难。当时,去英国只有北京一伦敦航班,一周仅一个航次,且得中途加油。开放初期,留学生稀有,国家极为礼遇,颁公务护照,外加300多元置装费做西装,当时是笔巨款。我随带两只市面上最大尺寸的行李箱。为防行李爆开,绑了箱包带,像是英格兰的十字旗。都说英国物价极贵,能想到的都带上了,洋插队而已。一位留美的女同学王维写信叮嘱,买袜子,就买同一种颜色的。比如,一律黑色。丢掉几只,也永远配得上。我觉得有理,照办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查了当年日记,行李箱里,除了四季必备的衣物、被褥,清单如下:手帕、游泳裤、干电池、圆珠笔芯、音乐磁带(中国民乐)、国产胶卷、毛笔(墨汁不敢带)、日记本,还有信纸、信封和中国邮票。早出去的留学生告诫,英国的国际邮资很贵,可让回国同学捎信,事先贴上中国邮票,回国时丢进机场信筒即可。回国前,大家都会喊一声,当个邮差。信纸必须找最薄且不透墨迹的,可以正反两面书写,字尽可能小,避免邮件超重。中国人好客,出远门总要带点礼物,送导师和异国友人。那年头,中国实在没啥可带的,还得不占托运行李的重量。最后,剪纸成为首选。包装虽粗糙,却是地道中国手工。同辈的留学生家中,或许箱底还能翻出当年没能送完的剪纸,夹在半透明糯米纸里,色已半褪。这是集体记忆。 晚上航班。妻子和大学同学张小国、周长新到机场送行。北京机场安检时,手提行李中海关查出一把厨房用菜刀,可剁骨头,有些重量。海关念我头一次出国,不懂规矩,决定宽大处理。他们给菜刀套了个透明袋,标上我名字,移交机组,伦敦降落前交还我。中途先在中东沙迦补足航油,印象中只有免税店满目的黄金饰品。又在瑞士苏黎世经停,飞伦敦。万米云端之上,忽见曙色,从微明到喷薄,深紫、橘红、粉彩、橙黄,到天鹅绒蓝。天穹尽处,可见地球伸展的曲面。飞近英吉利海峡,漂亮的国航空姐提着装有菜刀的透明塑料袋,像在展示艺术品,边走边找主人。乘客好奇,转头张望。我尴尬地举手,领回宝刀。四座惊叹。这把菜刀,作为留学的纪念物,跟随我到过剑桥、莱斯特和伦敦,于我有恩,一直留着。 首次坐国际航班,对一切都好奇和珍惜。下机时,我把省下的塑料餐具、饼干都放进了背包。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副总理谷牧率政府代表团访欧,也是他“第一次出国”,全程35天。很多高层官员带回了免费的酒店盥洗用品,甚至餐巾纸、手纸,与家人、同事分享。 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