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抓住罗家伦思想内在的逻辑结构,细致地解析了罗氏文化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材料,对其作了平实而富有见解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思想基础之奠定、人生观的现代重构、民族理论的探索、文化观与文化实践等。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罗家伦及其思想,而且对充实国民党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个案。
罗家伦(1897-1969)曾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1928-1930)、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32-1941)、中华民国首任驻印度大使(1947-1949)、台湾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史馆”馆长等职,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诸多著述,是一位处于政治与学术之问、具有一定影响的历史人物。
本书以罗家伦五四前后的经历与思想为基础,以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救亡图存为总体历史情境,阐释其融合中西,囊括教育、人生、民族和文化问题的新型文化思想体系,揭示其注重思想文化的启蒙与渗透力量,以文化关怀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毕生思虑之所在。本书亦评述罗家伦“亦政亦学”的人生轨迹,揭示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情境下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及其两难困境,并对其文化思想的局限做必要的检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前人研究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思想基础之奠定
一、少年时代
二、北大学子
三、海外游学
四、思想面相
五、角色定位
第二章 教育理念
一、教育救国:从完善个人到振兴民族
二、现状审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的“病”与“药”
三、大学理念:学术与文化创造的策源地
第三章 人生观的现代重构
一、旧题再解:人生观的现代重构
二、核心重铸:人生目的、意义与价值的诠释
三、中西互补:人生态度与人生修养的开掘
四、余音未绝:《新人生观》的历史回声
第四章 民族理论的探索
一、对民族问题的省思
二、民族基本理论之探索
三、国民性之改造
四、民族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五、边疆民族思想与实践
六、中国近代广义民族学的探索与局限
第五章 文化观与文化实践
一、五四传统之发掘
二、“科学历史学”的理念与实践
三、中西文化的认知与融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