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D.H.劳伦斯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劳伦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讲的是,康妮(康斯坦斯的爱称)嫁给了贵族地主查泰莱为妻,但不久他便在战争中负伤,腰部以下终身瘫痪。在老家中,二人的生活虽无忧无虑,但却死气沉沉。庄园里的猎场守猎人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及对生活的渴望,她经常悄悄来到他的小屋幽会,尽情享受原始的、充满激情的性生活。康妮怀孕了,为掩人耳目到威尼斯度假。这时守猎人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回来,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私情。巨大的社会差距迫使康妮为生下孩子先下嫁他人,只能让守猎人默默地等待孩子的降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劳伦斯最重要、最具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康妮在婚姻、爱情上的反叛和追求,书写出机器文明及其带来的战争和各种违背自然的倾向对人性和人间最宝贵事物的摧残和破坏,同时也把康妮的追求从单纯的肉体欲望的满足提升为现代人精神追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试读章节

我们身处一个悲剧性的时代,所以我们才不愿与它同台大话凄凉。浩荡灾难席卷而来,我们站在废墟上,开始重新建立小小的新容身之所,养育新的小小的希望。这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程,没有通向未来的平坦大道,可我们还是迂回前行,或者翻越高山峻岭坎坷崎岖。因为我们总得继续生活,不管天地如何变迁。

这或多或少就是康斯坦丝·查泰莱的现状。战争让她天塌一方,她由此明白一个人想要生存,就得学无止境。

1917年,她嫁给了克利福德·查泰莱,那时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到家乡。他们度了一个月的蜜月。而后,他返回佛兰德的前线,再次回来时或者说被搬运回来时身体已支离破碎。康斯坦丝,他的妻子,时值23岁,他本人29岁。

他的生命力可谓惊人。他没有死,支离破碎的身体又重新粘合在了一起,在医生的手中他依然活着。然后,他被告知痊愈重生,可以再次回归生活,只是腰部以下的身体,永远地瘫痪。

1920年,克利福德和康斯坦丝回归故里,住进了拉格比府邸,家族的“根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克利福德承袭了爵位,晋升为克利福德男爵,康斯坦丝也由此变成了查泰莱夫人。他们在这个被遗忘的悲凉的查泰莱家中开始了婚后捉襟见肘的家庭生活。克利福德有个姐姐,不过已经搬出去了,除此之外再无近亲。他的兄长死在了战场上,克利福德明白瘫痪的自己不会再有后代,他回到烟雾弥漫的英格兰中部,只是尽其所能地将查泰莱家族的烟火维持下去罢了。

他并不悲观厌世,他可以坐着轮椅四处活动,另外还有一个装了马达的电动椅,可以自己慢慢地开着,绕着花园转转,驶进那伤感凄凉的园林——他为之感到骄傲自豪,却装作毫不在意。

饱受如此痛苦之后,他已不再觉察出什么是痛苦。他有些奇怪,神采奕奕、活泼快乐,如果只看他那健康红润的面庞和那双充满挑逗的灰蓝色眼睛,简直可以说他是个乐天派人物。他有宽阔强壮的肩膀,两只结实有劲的手。他穿着华贵,系着从邦德街买来的考究领带。可是,他的脸上也可以看出警觉和一个残疾人所有的那种怅然若失之感。

他离死亡曾只差一步,所以对捡回来的这半条命视如珍宝。他的眼神里闪烁出焦虑的明亮,洋溢出死里逃生的得意神情。可是他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灵魂里的某种意志已经毁灭了,某种感情也消逝了,剩下的只是没有知觉的木然,如同一个幽深的空洞。

康斯坦丝,他的妻子,是一个面色红润的乡下模样姑娘,她有柔软的褐色头发,健康的身体,举止从容,但充满与众不同的旺盛精力。她有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声音温柔,看上去似乎初出茅庐。可情况恰恰相反,她的父亲马尔科姆·勒德爵士是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曾经名噪一时,她的母亲曾是前拉斐尔派的社员。在艺术家和社会学者的耳濡目染里,康斯坦丝和她的姐姐希尔达,接受了一种可以称之为非传统的美育。她们去过巴黎、罗马、佛罗伦萨,接受那里的艺术熏陶,也去过海牙、柏林,参加社会主义者的集会,在会议中,演讲者极尽使用着文明语言,毫无愧意羞色。

因此,这两个小姑娘,在小小年纪就已经对艺术和理想主义政治习以为常。她们这种世界而乡村化的艺术理念和纯粹的社会理想融会贯通,并行不悖。

十五岁那年,她们被送到德国德累斯顿,学习音乐,由此度过了一段美妙时光。她俩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学生中间,和男生们辩论起关于哲学、社会学和艺术上的种种问题时毫不逊色,而因为是女子,所以显得更胜过男生。健美的青年男子们背着吉他,陪她们在森林中漫步。她们尽情歌唱,唱着青年旅行者之歌,纵情尽兴。纵情尽兴,这真是个妙不可言的词语。在这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森林的清晨,和歌喉动听的青年们在一起,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尤其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重要的还是谈话,激情洋溢的谈话,爱情不过是小小的点缀,花枝上的片片绿叶月空下的点点星光。

希尔达和康斯坦丝,都是在十八岁时品尝爱果。年轻的男孩子们与她们热情地交谈,欢快地歌唱。林中夜宿,空气里弥漫着自由自在的气味,欲望喘息着想要结合。她们刚开始时还很犹豫,但这种事情之前被谈论多次,而且都认为很重要。此外,男孩子们低三下四地乞求着,女孩为何不能如高贵的皇后赏赐忠臣一样的,以身相许呢?

于是,她们把身体赏赐了出去。献身的对象都是平时最亲密的男子。各抒己见是高雅重要的事,而恋爱和性交不过是原始本能的一种形式。之后,她们的爱情降温了很多,甚至有丝丝小小的恨意,仿佛他们侵犯了她们内心的秘密和自由。可以这么说,女孩子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完全在于是否获得绝对的、完美的、纯洁的、高尚的自由。如果不能摆脱从前那种污浊的两性关系和耻辱的主奴状态,一个女子的生命便显得毫无意义。

然而,不管人们怎样感情用事,性爱始终是个中最古老、最污浊的关系和主题之一。吟诵性爱的诗人们大多是男人。女人会觉得世界上还有更美好更高尚的东西。如今,她们对此更加深信不疑。美丽纯粹的自由,比任何的性爱都显得可爱。可惜男人对于这点的认识落后很多,他们像狗一样沉迷于性事之中。

女人们只好退让,男人就像馋嘴的孩子,想要什么女人就得给什么,否则他们就会孩子气的耍小脾气抽身离去,将好好的关系弄得一塌糊涂。不过,女人在顺从男人的同时,她们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想法和自我。这是那些赞颂性爱的诗人和那些开口闭口都是性爱的人所忽略了的一点。女人可以接纳一个男人但不真正由他支配。相反,她们可以把性爱当作支配男人的手段一样运用。所以,女人只需在性交中隐忍自己的身体欢愉,让男人们尽情地发泄,而她们便可借此延长性爱的时间用于满足自己的性欲。此时,男人俨如她们的某种工具。

大战爆发了,她们匆忙赶回家。此时,姐妹俩都已经有了爱情的经历。她俩都是在和年轻的男子倾心长谈中爱上对方的,和真正聪明的男子谈心,日复一日,连绵数月……这种难以置信的美妙,是她们之前不曾知道的。没人对她们说过天国的誓言:将有男子可以和你倾心长谈。当她们还没明白一诺千金之前,却已品尝诺言之味。

在这些生动亲密的交谈之后,性爱也显得水到渠成,该发生的终究要发生。这就宛如一个篇章的结尾。况且本身也是足够令人兴奋的,那是肉体深处的一种奇妙的震撼,最终是一种自我欣赏的痉挛,激动不已,也很像一排星号,标志着一个段落的结束,一个主题的完结。

1913年的暑假,她们回到了家,此时希尔达二十岁,康妮十八岁。她们的父亲一眼便看出了这对宝贝女儿落入爱河。P2-4

序言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原名《柔情》,又名《康斯坦丝的恋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画家戴·赫·劳伦斯(1885—1930)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亦是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书中讲述了年轻貌美的贵妇康斯坦丝和丈夫克利福德爵士以及庄园守林人梅勒斯之间的情感纠葛,其具体情节在此不作赘述。

虽说是情感纠葛,但劳伦斯在这三者中,放入了诸多元素,譬如阶级、地位、对性的追求等,使之成为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写实主义经典。劳伦斯在书中,着重探讨了自然与工业文明、人和人之间特别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应当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众多文学评论家、作家,乃至大众,都对这样一本“亦正亦邪”的小说充满了兴(性)趣。

毫无疑问,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中,不论是原著、译著,或是改编而成的电影,其性场面的描写和镜头,一直都是个“有血有肉的鸡肋”——“有血有肉”是指劳伦斯的性描写不仅仅只是躯体的运动轨迹,而更是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发展线索,至于“鸡肋”则是因为这些描写给本书带来了无边无际的争论。当然,打这个比方,无外乎取决于观者戴着怎样的“眼镜”,怀着怎样的兴(性)趣。

而早在1960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和女王检察官就分别戴了两副截然不同的“眼镜”,从而引发了一段闻名世界的出版公案。当时,英国企鹅出版社为纪念劳伦斯逝世三十周年准备出版一套劳伦斯全集,其中就收录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文。此时,女王检察官琼斯站出来指控,痛陈这是一部淫秽下流的书,他所给出的控词是这样的:“你读完这本书后,是否会赞成你年幼的儿女——因为女孩的阅读能力和男孩的一样好——读这本书?你愿意把这本书随便放在家中吗?你是否甚至会希望你的妻子和仆人都读这本书?”

这个理由也很实在。饱受争议之作,对社会心理是否会造成不可挽救的重创?对公行的社会规则和伦理意志是否会有动摇……这些自然要被纳人权衡体系。幸好,文人没有相轻,三十五位证人,包括著名作家、出版家、评论家、神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名教授,甚至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斯特等,对这位客死异乡的大师的作品从价值层面上做出了评判,得以让沉冤三十年的劳伦斯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重见天光。

在此公案之前的1959年,美国的一家出版社在和邮政部门关于邮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否合法的官司中胜诉,则代表着英文写作的这本书在美国的合法化。基于这两个国家对劳伦斯以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拨乱反正,劳伦斯这位文学大师才终于被人开始以正确的思维来对待。他在书中一些篇幅里对性的描写,如同他作为一个画家在绘画时表现美景时的一个精雕细琢的花骨朵一样,并非只是花本身,而更是这美景中的一部分。

这幅“画”,就是劳伦斯毕生都在思考的关于他所处时代遭遇的顽疾:工业文明对人性的蚕食。他的“美景”便是男女之间的柔情,这个精雕细琢的“花骨朵”,即是这柔情中“最彻底的”、“毫无隔阂”(梅勒斯语)的接触——性爱。

劳伦斯传承华兹华斯、梭罗的浪漫主义传统,认为男女关系是人类所有关系中最伟大最本质的关系。所以,他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给出了治疗顽疾的处方:拯救社会弊端、拯救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迫害的最佳方式就是柔情,人和人之间的柔情:男人对男人,女人对女人以及男女之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柔情,即重视人性本能的力量。

所以,从接下翻译《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劳伦斯的作品,有着对人性的严肃思考,对自然与工业社会,对人和人尤其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应当建立起一种怎样的关系,有着在他“三百年后才能被人理解”的思想。这部作品自从问世,一直饱受争议。原因恰恰在于他给出治疗顽疾的处方——对性的描写和观点,而这一处方又恰恰触及了时局设置的“底线”。从一度被禁,到公开出版,从在坊间流传被不怀好意地偷窥,到被摆放到文学史甚至是伦理领域里的教本,这不得不归功于“底线”的“让步”。

或者更应该说,是人在阅读中对“底线”的真正的、正确的认知。就此书而言,“让步”的关键在于,我们是看作者的态度和这本书具备的价值,还是在某些观点上有无冲突。就像迦丁纳辩护演说中提到的,“我们的核心是作者的态度和这本书的价值。也许你们并不同意作者的某些观点,但你们同样可以知道作者的态度,并且承认这本书的价值。自由的意义就是自由地承认别人的真正对或错,不管我们是否激烈地不同意他说的那些话。”“‘倾向’并不是我们判断一本书的标准,因为时间常会使倾向改变。我们判断一本书,必须就其价值来说。”

也正因这一“让步”,结果不仅仅还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名著的“头衔”,其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人们终于认识到要重视自然人性的力量。

当然,即使是在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对自身的思考也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统一的定论。生是谜,从人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带着新的力量来到人世,一切全是陌生。感性点儿说,子宫里衣食无忧,不需思考。可一旦呼吸系统接触到了成分复杂的空气,而不再是纯质的氧气,大脑也开始了复杂的运作,眼睛看到的不再是漆黑,而是五光十色。大千世界,以种种复杂的符号席卷而来。一旦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开始起步,逻辑便不能够再像待在子宫里那么简单,需要考虑的东西随着时光推移,越来越重。自然人性的东西在退化,在丢弃,生命的重量负担不起厚重的累积,只能以新陈代谢的方式传承文明去除糟粕。

既然是文明,那么便要摒弃糟粕。这是否定规律。况且,本能从生命开始,便是生之禁区。关于性,是否是文明,虽然目前众口都说是“文明”,但究竟“文明”了多少,值得探讨。倒是现在,不时会有打着“性文明”旗号搞商业推销的消息,在耳朵边嗡嗡作响如蝇。

就像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谈的工业和情爱,拜金和人本。孰优孰劣,公道在人人心中。主流观点与非主流思考,都可以包容。一个人的心胸,需要博大。当然,这得有个平衡点,否则就会扭曲。而这个平衡点,即所谓的底线。

可惜的是,底线不断在被打破。而平衡所维系的社会趋向,也不得不跟着一起降低。于是,就呈现出来现代社会里的文明,是否配得上“文明”这个词。无可回避的是,如今很多社会现象已经在昭示,文明在下滑。我们必须要重新正视底线:我们究竟该怎样活?

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正是一剂良药。书中梅勒斯和康妮的对话,康妮和克利福德的对话,诸多人和人的对话,其实就是一场场的辩论。

“要我告诉你吗?”她看着他的脸说,“要我告诉你那个你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是什么吗?要我告诉你那个你创造未来的东西是什么吗?” “说吧。”他回答道。 “那是你敢于温情的勇气,当你把手放到我的屁股上时说,这是美丽的屁股蛋。就是这个东西。”

然后他静静地思考了一会儿。

“是的,”他说,“你说的没错。就是这个,一直是这个。我和男人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必须毫无隔阂完全接触。我得在肉体上感觉到他们,表现出一些柔情,即使在我训诫他们的时候。这是一个醒悟的问题,就像佛祖说的。可就是连佛祖本身也都回避肉体的醒悟,拒绝自然的肉体温情,可这却是最善的——它让男人和男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男子汉式的关系。它让男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而不是成为一只猿猴。是,那就是温情,就是性醒悟。性爱其实只是一种最亲密的接触,是所有接触中最彻底的接触。它却是我们最恐惧的接触。我们半醒着活着。我们得完全清醒地活着……这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情。”(第18章)

另外,梅勒斯因为思念而夜不能寐时在山顶上遥望煤矿(第10章)的一段叙述,以及与康妮在雨中裸奔(第15章)的段落,都是这本经典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在阅读的时候值得细细品味。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可能有朋友读过其他的版本,再看这个版本,会对其中的一些地方有异议,不够完全地遵循英文原著语序。我想有必要说明一下:英语写作和中文写作,在句式和习惯上都有不同。对于说了看了一辈子汉字的你我,我尽量地考虑了阅读习惯,调整了语序并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够令这个译本能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稍稍朗朗上口而不是艰涩拗口。谁让这世道,书店里大师的书封上都浮了一层薄灰呢?

如有不当,还请读者朋友们指正。

雍穆贝勒

2008年12月 合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