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中山眼里,胡道德学问均佳,蒋性格暴戾知兵
胡汉民(1879—1936年),字展堂,别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县人。胡汉民在国民党内的资历较深。自从他1905年加入同盟会以后,追随孙中山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东奔西走,宣传办报,筹款谋划,并且还亲自参加武装起义。因此,他一直得到孙中山的信任,成为孙中山不可多得的助手之一。尤其他在理论上,对三民主义多有阐发,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和宣传家。胡汉民的文章笔锋犀利,逻辑性强,很富有战斗力。在反对康梁“保皇派”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与汪精卫合称为革命队伍中的“双璧”。时人把孙、胡、汪三人的关系称之为“胡汪无先生(指孙中山)不醒,先生无胡汪不盛”。也有人把胡、汪加上廖仲恺誉为国民党“三杰”。
孙中山每有重大行动举措,皆请这位可信任的助手参与谋划。1912年4月,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时,孙中山对胡汉民作了总体的评价:“若论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求于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前革命起时,兄弟约其同到江南,组织临时政府,彼力为多,嗣兄弟蒙参议院举为临时总统,一切布施,深资臂助。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
实际上,孙中山也确实把胡汉民视为左右手。把胡汉民放在和自己分担重任的位置上。胡汉民曾三次代孙中山行使大元帅之职,可见其信任之诚了。有一次孙中山之长子孙科与胡汉民因工作关系闹矛盾,而胡汉民要离职而去之际,孙中山给孙科写信,命他务将胡留住,信中云:“汉民纵不能代我办事,必能代我任过;否则,各种之过皆直接归在父一人身上矣。展堂之用,其重要者此为其一,故不能任彼卸责也。”“汉民去留,甚有关于大局之得失成败也。”
蒋介石(1887—1975年),乳名瑞之,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又名中正。浙江省奉化县人。他在国民党内的资历远不如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人,甚至他在国民党的一大上还未当选上国民党中央委员。他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就同陈其美接触较多,但直到1914年才由陈其美介绍与孙中山单独见面。
国民党“后起之秀”的蒋介石受到孙中山的重视也较晚。1916年陈其美被暗杀后,作为深得孙中山信赖的陈其美的亲信蒋介石,始日渐受到注意。因为在革命队伍中擅长军事者相继去世或被害,而蒋介石又常常致书孙中山提出军事方面的种种意见。援闽粤军成立,在回广东的作战中,蒋介石展露了军事才能。可是,蒋介石性格倔强,躁而易怒,偶不惬意,辄暴跳如雷,在粤军任职期间,屡屡发生“拂袖而去”之事。孙中山对之既有宽慰又有批评,说他太专横暴戾,如同君主。“兄性刚而疾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并劝慰他,“为党员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
朱执信遇难后,孙中山在军事上的助手已寥寥无几,孙中山致信蒋介石,称“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不久,蒋介石母亲王采玉去世,孙中山写有祭文一篇,其中有云:“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实际上仅七年而已),共历艰险,出生入死,如身之臂,如骖之缰,未尝离失。”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