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费希尔·布莱克与革命性金融思想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佩里·梅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佩里·梅林编著的《费希尔·布莱克与革命性金融思想》不仅刻画了一个丰满而特立独行的费希尔·布莱克——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工作的场景——同时还描述了20世纪后期金融学和经济学波澜壮阔的发展,以及金融界乃至整个社会对投资、风险和人生的重新认识与实践。在这个无事不变的游戏场景中,风云随起,潮涨潮落,也活跃着布莱克与萨缪尔森、莫迪利亚尼、弗里德曼等诸多大师的身影。

内容推荐

费希尔·布莱克的故事与20世纪最后几十年金融学和经济学发展的更宏大的故事相互交织。故事中的巨人——保罗·萨缪尔森、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威廉·夏普、莫顿·米勒、米尔顿·弗里德曼,以及理查德·波斯纳——都是费希尔·布莱克学术争鸣中的对手。同时,金融实践中每一个显著的进步——从指数共同基金和银行放松管制,到金融期货和电子交易,再到全球化和金融工程——都在费希尔·布莱克的研究范围内。他是现代金融学宗师,他看到了将理论和实践领域诸多微小发展贯穿在一起的巨幅图景。

佩里·梅林编著的《费希尔·布莱克与革命性金融思想》讲述了一位身处现代金融核心的巨人的智慧历险。它是一个关于数理金融和现代金融工程诞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类持续探寻、战胜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的著名的“时间与无知的黑暗力量”的故事。1995年,黑暗的力量夺去了费希尔的生命,但他的探寻依然熠熠生辉。

目录

致谢

推荐序

前言

序 风险的价格

第1章 生生不息的智慧光芒

第2章 灵光初现

第3章 某种教育

第4章 践行模型

第5章 深邃的经济直觉

第6章 货币之争

第7章 全球视野

第8章 滞胀

第9章 转换战场

第10章 交易者的行为

第11章 探索一般均衡

跋 物无恒常

附录A 金融笔记编年表

附录B 业务通讯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8章 滞胀

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徒劳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失败的原因在于以下事实:比当前问题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要么根本没有解决,要么没有完全解决。总之,一切取决于发现这些更容易的问题,并借助于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和能够一般化的概念解决它们。

——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数学问题”

布莱克家里发生的事在学术界不胫而走,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虽然不能为费希尔提供与芝加哥大学相同的薪水,但他们能消除城市问的频繁往返和双城生活成本。这看起来也是一个争取迈伦·斯科尔斯的好机会,斯科尔斯在1973年离开麻省理工去了芝加哥大学。于是斯隆管理学院征得了院长的同意,向这俩人发出邀请。结果,斯科尔斯决定留在芝加哥,但费希尔旋即接受邀请。他唯一的条件是,要求一个坚固的钢制办公室门和有其名字的文具。他做期权服务时需要这两样东西。

1975年秋,费希尔搬入位于斯隆大厦二楼的新办公室,用麻省理工的行话,就是E52—243E。就办公室同伴而言,现在取代斯科尔斯和法玛的邻居,是罗伯特·默顿和公司金融专家斯图尔特·迈尔斯(Stewart Myers)。与在芝加哥大学不同,这里没有莫顿·米勒和詹姆斯·罗瑞保护他,为他传授诀窍,但得失相较,这或许并不重要。系里职位最高的人是弗兰克·莫迪利亚尼,但是他把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经济学系,另一部分在数不清的外部事务上。所以,没人干涉年轻的教员,他们得以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做事。这意味着费希尔总体而言能够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

至于家庭,他们搬入了位于温彻斯特的埃姆博伍德大道20号的一幢新房子,离当地公立学校只有一个街区,费希尔的女儿们将在那里就读。尽管费希尔仍将很多时间用于工作,但上班时间相比之前少了许多,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这样,他的生活稳定了几年,偶尔被几次在旅馆中的过夜所打断,因为米米把他撵出了家门。但这只是小插曲,他们甚至有了另一个孩子,那就是出生于1978年11月2日的佩琪。

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术生活围绕着星期二晚上的金融研讨会进行。研讨会在晚饭后开始,通常一直持续到22:30。研讨会对每个人开放,人人都到这里来。通常情况下,弗兰克·莫迪利亚尼是争论的一方,费希尔是另一方,鲍勃·默顿(Bob Merton)在中间试图维持秩序,确保发言人有机会说出想说的话。在鲍勃·默顿看来,听众的工作不是检验发言人的抗辩,而是努力理解他所说的并帮助他改进观点。比起芝加哥大学讨论的杂乱无章,这里的讨论要礼貌得多。起初,费希尔芝加哥大学的进攻型风格显得很突出。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费希尔学会了在风格上让步,但从不在内容上屈服,这引起了麻烦。由于与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货币问题上的基本分歧,他在芝加哥大学已习惯于成为少数派。但是在芝加哥大学,他始终依赖大家都认同的亲市场世界观,将其作为共同的基础。相比之下,在麻省理工,经济学由新凯恩斯主义的三巨头所定义,即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和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在这种背景下,费希尔始终是一个外来者。

在麻省理工,市场通常是个好东西,但受制于特定的失灵,需要有针对性的干预予以纠正。社会成本偏离私人成本以及社会收益偏离私人收益意味着,如果由私人市场决定,公共物品(诸如教育)往往供给不足而公共劣品(诸如污染)往往供给过多。而且,大公司所享有的市场力量意味着限制产量、高物价、超额利润,而这都是以牺牲消费者为代价的。并且最重要的是,工资和物价刚性意味着经济中供给方对总需求的变动仅仅做出非常缓慢的调整。结果产生了持续的失业。解决办法是政府干预,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总需求。

在麻省理工,经济学的目标,泛泛地说,是发现所有这些不完美,从而为政府采取干预措施从而消除这些缺陷提供智力基础。对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家而言,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工程科学。在这里,与芝加哥大学相反,政府不是被看作市场的天然敌人,而是经济学家工程师的天然客户。理论经济学的特殊目标是,在最终的工程学后面发展基础科学,训练那些随后会向最终工程师提建议的基础科学家。

对于保罗。萨缪尔森(公认的新凯恩斯主义三巨头的领袖)来说,发展基础科学的挑战根本上是将数学方法运用于经济理论的发展上。正如物理学那样,人们自信地预期“成为数学的俘虏”能产生基础理论的繁荣,仅仅是因为数学比自然语言能更为方便地进行演绎推理。萨缪尔森认为,通过选择数学作为经济理论语言,我们实际上保证了从前提中得出有效和正确的结论。

当然,如果推断建立在错误的假定之上,数学的方便也无法使我们免于犯大错误。“所犯的真正的大错误在于将前提公式化。”不过对萨缪尔森来说,对于他围绕自己建立的经济系来说,重心在推断而不在前提上。至少在起初,将消费者行为模型化为效用最大化,公司行为模型化为利润最大化,以及宏观经济行为模型化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相互作用的标准经济学思想,被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运用数学,他确信比前几代人更好地发展了经济学,因此确信他的努力将推动经济学理论的进步。基本思想是,更好的理论将会转化为更好的工程学,由此改善经济表现。

P191-193

序言

在第一次出版六年后再读这本书,感觉该书涵盖的领域比我曾以为的要宽泛得多。我甚至还想到,写作本书是对理解肇始于2007年8月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做的近乎完美的准备,因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制度上,这本书本质上都可以说是对现代金融世界的构建,而现代金融世界正经历着实时的压力考验。

金融全球化已经改变了现代世界,但公共与私人的管理机制都很落后,因为这些机制是为一个已经消逝的世界而设计的。更糟的是,因为对市场和政府、金融学和经济学、华尔街和普通大众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缺乏科学理解,政策制定者和非专业观察家的强烈焦虑宣泄而出,转而化为公共论战。公众的理解(误解)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分歧,结果导致政治僵局。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一个艰难时期—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金融全球化的危机被单一民族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暂时化解,但而今却演变成了单一民族国家自身的财政危机。当此混乱不堪之时,费希尔·布莱克的故事对我们走出困境会有所帮助。从历史角度理解当前时刻的最佳途径,无过于走进40年前就预见到它来临之人的内心世界。费希尔·布莱克的天分注定他将先于任何人看到这个宏大的故事,接着找到使自己置身于故事关键之处的方法。

在细节上,费希尔常常是错的—就细节而言,他的部分理论可能不正确,但就整体见解而言,他无疑最为正确。最初,当他为富国银行做咨询时,他预见到了指数基金、对冲基金、全球基金、自动化交易等创新,这些创新将为金融业的未来奠定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他还预见到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交织,而这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定义性特征。当其他人把国债看作金融体系的无风险之锚时,费希尔表明,即使在没有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成立,这一深刻见解而今尤为重要。其他人惯于从新近的历史出发,推及无尽,费希尔却从物无恒常这一更高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唯一恒常的是变化,因此,无论个人目标还是社会目标,必须找到泰然忍受波动的方法,必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个人稳定的方法。

但费希尔千虑一失。他忽略的一个细节是流动性因素,流动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费希尔决意通过均衡这个透镜来看待世界,在其早期思考中,费希尔从总体上舍去了流动性。只是在他来到华尔街并开始系统地思考交易者行为后,他才开始考虑如何将流动性因素纳入其理论中;当他于1995年英年早逝时,他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一定会被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所吸引,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所提供的大量异常数据点(recalcitrant data points),可以作为我们修正和改善理论认识的切入点。

在费希尔成熟的概念中,均衡与价值有关,尽管流动性因素与价格有关。  费希尔的朋友杰克·特雷诺对他思考流动性如何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特雷诺认为,市场流动性首先取决于交易商将其资产负债表作为缓冲,吸收供给和需求流临时不平衡的意愿和能力。但流动性的最终源泉是价值投资者,当价格偏离价值足够远时,他们愿意从交易商那里买走这些存货。由价值投资者设定的较宽的“最大价差”(outside spread)是价格偏离价值如此远的原因之一。为了吸引买卖双方,价格必须偏离价值。

当费希尔思考1987年的股市崩溃时,他并不重视流动性因素,而是将重点放在一种系统性估值错误上。普遍采用诸如资产组合保险等动态交易策略,已经导致那些采用了此类策略的人具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此类策略的广泛采用改变了系统的均衡行为。当人们明白怎么回事且价格出现调整时,1987年的股市崩溃发生了。流动性因素开始起作用,导致临时性超调,但对于理解崩溃而言,流动性因素还不是最重要的。

在我2009年4月为John Wiley & Sons再版的费希尔的《商业周期与均衡》一书所做的“序言”中,我把费希尔对1987年股市崩溃的分析,作为理解当前金融危机的钥匙。这一次,创新是包括信用违约互换在内的信用风险转移技术,人们这一次仍然没有意识到一项创新的广泛采用怎样改变了系统的均衡行为。结果,除了流动性因素超调外,风险一度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定价,继而得到了校正。这是我两年前对费希尔关于当前金融危机可能持有见解的猜测,但今天(2011年12月)我认为他可能会有更多想法。

基于两年多的数据,有一点似乎不言而喻:当前危机带给人的新启示,就是流动性因素更为重要,这不但表现在引起资产价格偏离价值方面,甚至还表现在破坏资产头寸的融资方面。流动性因素使政府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反映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状况,且使前者难以与影子银行体系脱离干系。

所以,为了理解这场危机,我们需要借助特雷诺有关市场流动性的论述,并将其置于核心地位,但我们也需要用融资流动性(funding liquidity)论述去补充特雷诺的论述,使之与特雷诺的论述相结合。特雷诺绝对是正确的,市场流动性取决于交易商,取决于价格偏离价值时入市的价值投资者。但当前危机表明,由于交易商的存货需要通过融资进行补充,交易商提供市场流动性的能力也主要取决于其获取融资流动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次金融危机还表明,融资流动性的最终源泉是中央银行,因为只有中央银行才能通过发行货币为存货提供资金。

众所周知,费希尔·布莱克想象了一个没有货币的世界,这也意味着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世界。40年来,一种可能的关于未来的设想有助于他理解并竭力推进现代金融世界的构建。今天,由于危机的出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中央银行成了唯一的依靠。我认为费希尔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将货币引入这个世界的时候了;对他而言,这意味着将有关流动性的理解融入其无货币的理想世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我的《新伦巴底街:美联储如何成为了最后交易商》(The New Lombard Street: How the Fed Became the Dealer of Last Resort)(2011)一书中,找到我对危机中流动性因素作用的论述)。

这本书覆盖面如此之广的原因之一是,费希尔·布莱克自己涉及的领域极广,他既涉足了宏观经济学,也涉足了金融学。但另一个原因是我为自己设定的任务,即沿着费希尔自己的思想发展路径和外部世界发展两条线索,将费希尔的所有贡献都置于其适当的背景中。我想要写一本自成体系的书,它无须很多预备知识,这也意味着我自己必须提供所有必要的预备知识。

但我也决心将该书限制在300页之内,这要求我必须反复思考哪些预备知识是必要的,哪些可不予考虑。实际上,这意味着我必须构建一部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历史,作为费希尔·布莱克智慧之旅的背景。然而,多数评论家把注意力放在本书着笔墨最多的地方,即费希尔·布莱克的故事上,而忽略了现代金融学兴起及其对宏观经济学变革性影响这一背景故事。

作为向读者发出的关于该书的信号,书名所指“革命性金融思想”不是使布莱克成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而是最早激发了费希尔的想象力,其后又为其提供了“前科学洞察力”(pre-scientific vision)(如约瑟夫·熊彼特所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正是这种前科学洞察力指引费希尔终生从事科学探索。那是在1965年,当时费希尔·布莱克洞悉了CAPM的真谛并想象了一个不同于1965年的可能的未来世界。当我写作本书时,费希尔独特的设想总体而言已经成为当今的现实,所以我认为本书是通过费希尔的生活和工作,讲述一个更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阐明了当今世界从想象到现实的建构过程。

宏大的故事是金融全球化的兴起,以及这个兴起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是在讲述这个宏大故事的过程中,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也必须顺带讲述许多从属故事。因为大多数小故事中蕴含着许多从教师传至学生的民间智慧,但几乎没有任何适当的历史文献去检验其准确性。我已经在这上面花费了一生,并撰写了多篇独立论文,这些论文深入挖掘了每一个从属故事,但当时我还没有完成这本书。相反,这些从属故事第一次出现在本书中,但是仅仅作为从属故事—关于特定的人物和地点,关于CAPM、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以及有效市场假说的由来,关于凯恩斯主义者-货币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关于特需金融分析师(CFA)和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CRSP)、《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RISA)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每个故事中,我尽量清晰阐明我是如何理解历史证据的,希望启发和激励下一代学者更深入地挖掘。

费希尔的广泛兴趣,以及他开展工作的不同机构环境,使得我们可以将其生活和工作加以充分利用,作为将所有小故事连缀成为一个宏大故事的基础。但这做起来并不容易。最大的写作挑战来自,费希尔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同时并持续地追逐其众多兴趣中的每一个兴趣。每一个兴趣背后都有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可能跨越数十年。因此,严格按时间顺序讲述很快会演变为对每一个项目逐年进行更新,那样会忽略驱动每一个更新的内部逻辑。但如果换一种方式,严格按主题讲述则会演化成为对费希尔生命中主要里程碑和转折点的极其令人生厌的反复。

我解决写作问题的方法是将每一重要主题和费希尔一生的特定时期相联系,所谓的特定时期即是指他在所讨论主题上取得最重大进步的时期,接着运用倒叙和伏笔的手法,讲述费希尔是怎样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以及兴趣最终将其带向何方。目标是使每一章成为差不多自成体系的单元,集中讲述费希尔宏大事业中某一方面的故事。(那些考虑在课堂上采用本书的教师请注意:你不必指定学生阅读整本书;如果你只是想直奔伟大的思想(cut to the big idea)这一主题,或如果你在花大力气读了本书其他部分的繁多内容后,想加深对这个伟大思想的理解,我建议大家好好读读费希尔对CAPM的理解,以及这个理解的深层次哲学基础这两部分内容。)

将各章分组能起到使宏大故事的几个主要方面更加突出的作用。第2~5章涵盖了费希尔成为学者之前的生活,介绍了现代金融学的核心思想。第9~11章涵盖了费希尔离开学术界之后的生活,介绍了现代金融的核心制度变迁。这两个部分共同讲述了思想和制度的协同演进,世界为之而焕然一新。第6~8章涵盖了费希尔的学术岁月,讲述了世界所发生的巨变是怎样挑战传统思想和制度的,而这些思想和制度本身又是大萧条和世界大战期间那些水深火热年月的产物。中间几章介绍了金融学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提出的挑战,这个挑战一直持续至今。

佩里·梅林

后记

费希尔·布莱克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没有受过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正规训练,而且他的职业生涯大半还是在实业界度过的。然而,他一生追求创造,追求卓越,始终在进行着伟大的思想探索。他与斯科尔斯提出的期权定价公式,推动了金融衍生品革命;他与其他金融巨匠一起,共同创立了现代金融学;他在宏观经济领域的探索,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他有独特的个性,有独特的思考和求知方法,有丰富的职业经历。费希尔·布莱克就是这样一位影响深远、特立独行、富有传奇色彩的思想家。

为撰写本书,作者倾注了七年的心血,其中不但有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的深入查阅,更有通过对费希尔众多师友、家人、同事的访谈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作者用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全面而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费希尔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展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理念对其人生观的影响,展示了20世纪现代金融学革命的波澜壮阔。作者还强调了费希尔对逻辑、理性、语言和直觉的珍视,突出了费希尔不懈探索、敢于坚持已见的无畏精神,介绍了费希尔独特的学习、研究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另外,作者对费希尔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描述,对费希尔独特个性的描述,对费希尔与其他金融学大师之间交往的描述,对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的披露,也为本书增色不少。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本书成为一本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传记,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和无穷的启迪。

利用业余时间历时数个月的翻译虽然很辛苦,但可谓苦中有乐。翻译本书犹如阅读希腊神话故事。只是在这本书里,英雄变成了费希尔和他同时代的现代金融学大师,活动地点也不再是爱琴海周围,而是在美国的大学和华尔街。但本书中的巨人们,同样有史诗般的故事,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的智慧冒险同样惊心动魄,他们同样有各自的个性和喜怒哀乐。所有这些,每每让我在翻译过程中感受到该书的精彩。体会到书的精彩固然能让人产生兴趣,但我觉得从翻译学习本书中得到的收获和感悟更为重要,因为它们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不但包括费希尔(及他人)的革命性金融思想,更包括费希尔不论何时何处,对思想持续探索的精神。

在本书翻译完稿之际,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本书的出版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感谢出版方给我尝试的机会,感谢编辑刘利英的信任与理解、耐心和细心。感谢我的同学罗汉、赵海、王练文等人以各种方式提供的鼓励与帮助。感谢我的好友王宁,他从读者的角度通读了译稿,并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感谢许许多多给我关怀和帮助的人。

本着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我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准确流畅,但遗漏和不当之处恐仍难免,欢迎读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baidw@aliyun.com),以便未来修订。

白当伟

2014年4月12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费希尔·布莱克的创造力,还有他给华尔街带来的革命,使得他的故事……不同寻常……梅林这本书引人入胜。

——《金融时报》

这本书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金融现象背后,其实蕴藏着令人着迷的故事。

——《纽约时报》

任何对现代金融学发展或对天才人物的经历感兴趣的人,都有必要读读梅林这本书。费希尔·布莱克就是一位非凡而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出版人周刊》

费希尔·布莱克不仅是一个金融理论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推动者,他还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怪人,他解决了风险和时间定价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学院教授、荣休教授 罗伯特 M.索洛(Robert M.Solow)

尽管我在高盛与费希尔密切合作长达九年之久,对他的才华、思想广度和原创性都有清晰的认识,但在拜读本书之前,我对他灵感的来源只有极其模糊的认识,根本没有理解他许多独特魅力形成的缘由。

——开珀斯资本合伙人 鲍勃·李特曼(Bob Litterman)

佩里·梅林做了一项不同寻常的工作,追溯了我们这一代最具创造性和见解最深刻的一位思想家的智慧和个人发展历程。费希尔·布莱克当之无愧:一本富有魅力和卓越的书,讲述了一位富有魅力和卓越的人。

——诺贝尔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小)罗伯特 E.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