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王国是斯堪的纳维亚里面积最小的一个国家,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及附近岛屿。南面就是德国,北部濒临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瑞典和挪威分别位于丹麦以北及西北方向,与丹麦隔海相望。这里最著名的丹麦人恐怕就要属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和《丑小鸭》等。其中以“美人鱼”为形象的著名雕塑一直静静地矗立在海边纪念这位大师。
本书作者用十七年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写出了她从麦地守望、浓浓亲情到持家理财、圈里圈外,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麦地丹心(我的十七年丹麦生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任智群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麦王国是斯堪的纳维亚里面积最小的一个国家,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及附近岛屿。南面就是德国,北部濒临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瑞典和挪威分别位于丹麦以北及西北方向,与丹麦隔海相望。这里最著名的丹麦人恐怕就要属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和《丑小鸭》等。其中以“美人鱼”为形象的著名雕塑一直静静地矗立在海边纪念这位大师。 本书作者用十七年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写出了她从麦地守望、浓浓亲情到持家理财、圈里圈外,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内容推荐 “麦地”暗含丹麦之地与收获之地;“丹心”既是旅丹之心,更是赤子之心。 十七年不停地见缝插针地写,从麦地守望、浓浓亲情到持家理财、圈里圈外,写出在异国他乡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目录 自序/1 麦地守望 街景/3 神秘一票/5 又闻“降税”/7 第一枝红玫瑰/8 “五一”观感/10 六月冰雹/15 九月阳光/17 道声“早安”/19 今年第一次出游/21 涌向广场/26 参观“乡村博物馆”/28 三坐“过山车”/31 守时/33 “客气”的后面/36 丹麦乞丐/38 缺钱/40 我的中国餐/44 我为同事做烤鸭/49 又去打保龄/52 学人家长处/54 皮亚的故事/57 同事叶德/61 喜欢黑暗的女人/66 在等待中死去的“车”/68 罢课/71 我们的故事/73 人到中年 女人到中年/81 面对“更年的困惑”/84 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87 公平/90 读余秋雨的书/94 五十岁的生日礼物/98 女人的坚强/101 多欠温柔/103 色彩/105 打虎/107 “开口”难/109 当我考试不及格的时候/1 12 尝试/114 再试/117 零/122 重操旧业/124 做自己的老板/128 万里姻缘一线牵/130 再为人师/134 丹麦中文学校的今与昔/138 心里清楚/141 浓浓亲情 我的先生/145 每五年放一次“卫星”/150 吵架/153 星期六的早上/155 长话短说/157 公司运动会/161 我在丹麦生孩子/163 儿子的理想/168 学中文/171 理发/175 洗碗/177 朱耶,墨耶/180 开车/183 有礼物的日子/186 不要轻易传经送宝/191 互不干涉/193 “妈有三个儿子”/196 哦,滑雪去/198 露/203 快乐的晚餐/205 百分之二十的中国餐/208 沙/210 养兔/212 戒甜/215 婆婆的爱/218 跟婆婆去“老凤祥”/223 老妈来丹麦/226 帅表哥和他的红脸妻子/230 持家理财 最后一刻/235 旧衣·旧货/237 买便宜/239 我家买了个洗衣机/242 买书/246 节省时间节省钱/248 关门之后/250 “可乐”少了五分之一/253 我要搬家/255 鱼刺汤/258 爱花如我/260 野玫瑰/262 虞美人/264 表现自己最美的一面/266 可恶的蚜虫/269 绿/271 不愿谢的小葵花/274 圣诞树新作/276 圈内圈外 丹麦的华人“圈”/283 石缝中的奇葩_访画家徐金宝/286 让银针在异域闪光——记丹麦著名针灸师陈东辉/289 传经/299 心中有话与谁说/303 电话/307 当我忙极无聊的时候/310 孔子学院和同乡会/313 后记/315 试读章节 说来惭愧,来丹麦十年,居然没有到过费阿勒公园(Faelledparken)。不是不知道它是除市政厅广场之外的另一圣地,只因它总是和足球赛连在一起。而足球赛对于我,一来是兴趣不浓,二来是门票不菲。 丹麦每年的“五一”庆祝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我既然没有去过费阿勒自然也就没有见识过丹麦人在这里庆祝“五一”节的场面。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五一”节,丹麦人把它叫做国际奋斗日。不知道为什么,从早上起心里就一直惦着那里,做工时口袋里的袖珍收音机里传出的国际歌旋律和着人群欢呼的浪潮,一股一股地冲击着耳膜,令人心向往之。 好不容易挨到下班,坐火车、转巴士,然后随着人流朝费阿勒公园涌去。这时,街上的车水马龙令人叹为观止。平日礼让“三先”的大车小车此时风度全无,但见车辆追着行人开三下、停两下地前移。只要车流中有一点点空隙,黑压压的人群便马上扑了过来。平常威风凛凛的红绿灯,也只能眨巴着眼睛,望着车流人潮无可奈何。 涌到公园入口,我还以为来到了集市。那无数的摊贩都像千年等一回似地依次层层排过去。那气派的,搭台盖顶,一片铺面模样。我正纳闷怎么一夜之间就突然冒出了如此多的“店”:玩具、礼品、糕饼、冷饮、烧烤、油炸,应有尽有。低头一看这些“店铺”,下面都是轮子,原来都是车厢搭成的。次一级的就低档多了,要么是一张四方桌,要么是一辆平板车,上面堆着带壳的青豆。小贩们吊着嗓子,悠悠地喊:“青豆,青豆,两盒20(克朗)”;最不起眼的要数那些地摊了:平地一块布上摆着成堆的仿金、仿银、仿珍珠首饰,首饰摊过去是毛衣摊,再过去是塑料花、玩具……最好笑的是两个中年模样的男人,放两个有着碎冰的泡沫箱,里面埋着一堆堆罐装可乐。他们不叫唤,只用手拿着可乐往人堆里伸,那气势,真是恨不能把可乐送到人们的嘴边去,同时心里怨老天爷不出太阳,再升十几度。 越过集市,便是游乐场。一瞬间我真怀疑Tivoli和Bakken(丹麦最著名的两个游乐场)是不是换了地方。那边,高空转椅、碰碰车、空中吊车载着大人小孩,叫声笑声响成一片;这边,汽轮、汽锤、抽彩、垂钓,人头攒动,中间还夹着杂耍、歌舞和弹唱。越过游乐场,是丹麦春末夏初之常景:横一堆竖一堆的丹麦人倒在毯子上晒太阳、喝啤酒。因为没有太阳,风又略带凉意,所以他们衣服没有全脱。丹麦人喝啤酒也特别,不是一瓶瓶地喝,而是一箱一箱地灌,好在拾酒瓶的人穿梭其间,否则,扔下的空瓶会铺天盖地。 我就在这人山人海中一进一出地往深处插过去,直进了一个铁丝网围着的巨大无比的圈子,才真正抵达庆祝节日的地方。虽然此时已将近五点,庆祝的场面已接近尾声,但我还是为那壮观的场面激动不已。容纳十万人的足球场居然没有一处空着,脚下如茵的绿草不知是高兴还是委屈,反正一律被踩得翻了个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这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工会、党派、团体都搭台设棚,各占一个山头。台子上、棚子里音乐充耳,彩旗飞扬。最显眼的三个大台一字排开,左边是建筑行业的彩旗,下系一个横幅: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对外国人的憎恨。看到这个横幅,我不禁热泪盈眶,好像堵在喉头的郁闷突然找到了发泄口,心底的那个结松了许多。旅丹十年,我的感觉是在丹麦人眼中,我不是异乡人,也不是中国人,黄种人,而只是一个外国人,是被丹麦媒体爆炒的二十万外国人中的一分子,是那个善恶莫辨、良莠不分的丹麦人民党要扫出国门的外国人。 外国人一词,不仅是丹麦人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也是我们外国人心中解不开的结。面对媒体披露的事实,我恨某些外国人不争气,祖孙几代几十人的大家族在丹麦二三十年开枝散叶,居然没有一个人去工作,反而从老到小不分男女地去犯罪。但看到媒体报导不是丹麦七十年代邀请来的劳工,就是近一二十年来涌进来的难民。当年丹麦经济繁荣,富裕了的丹麦人不想干活了,尤其不想干重活、脏活、低贱活,于是去土耳其等国请来劳工为他们开机器、修马路、扫大街。几十年下来,外国劳工在这里生根发叶又有什么奇怪呢?至于那些战争难民更富戏剧性。最早的一批越南难民到达丹麦,政府又是慰问又是救济,弄得全世界都说丹麦是人间天堂。小有所靠,老有所依,生老病死都有政府牵挂着,且不做工能生活,生孩子能发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此世外桃源,人家不来才怪呢?记得有一家报纸采访中东偷渡来的难民为什么不去做工,他们堂而皇之答曰:我们就是冲着这里不做工能养小、养老才来的,如果我们花了几十万来这里还要打工纳税,那还不如去美国、加拿大。 如今,丹麦人看到无处不在的外国人就害怕。居民迁走,孩子转学,尤其打开报纸,没有一天不谈论外国人的。现在终于有团体、有人士觉悟过来了,知道挑起种族矛盾、种族歧视会有什么恶果,从而发出了呐喊,这叫我怎能不激动呢。 激动之余,我移动脚步向中间靠过去,那是哥本哈根金属行业的台子,他们的口号是:教育是我们的重要部分,组织起来是值得的。从事他们这个行业的原本知识不多,如今,他们要求接受教育。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很可能就是丹麦1968年青年造反者中的一员。读了丹麦历史我才知道,原来不只中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西方,从1965年开始由巴黎首先发起,之后很快蔓延到美国、加拿大,然后是整个欧洲的青年革命。丹麦是1968年爆发的,“革命”内容是破旧立新。当年丹麦上大学也是敞开大门没有限制的,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在大学里,不是教授、专家做主,而是由学生、职员决定一切。之后由于文凭太烂,质量下降,致使知识贬值,知识性行业失业率增高,好多人从此不要知识。据统计,五百万人口的丹麦居然有十二万文盲、半文盲,尤其是丹麦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在欧洲算差劲的,现在觉醒了的丹麦人反思这段历史,知道了教育的重要性。不少政党、首脑、民间人士要求抓紧改进国民学校的教育质量。“亡羊补牢,末为晚矣。”此举虽迟了一点,但毕竟也是一种进步啊。 我再看右边。右边是社会主义人民党(SF)的台子,他们的口号是为社会福利和民主而奋斗。看到这幅标语,我也感慨良多。丹麦是世界闻名的高福利国家,但高福利的背后是高税收、高物价。社会福利本来是好事,但丹麦的福利,在救济穷人的同时,也养了大批的懒人、甚至坏人,造成了一半国民养另一半国民,是表面平等下的不平等,尤其是杀富济贫的政策导致大量逃税漏税现象和企业资金及人才的外流。近年来,这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遭到了越来越多纳税人的怀疑和反对,政府也正在想办法开发劳务市场,把闲杂人员尤其是青年引入劳务市场,如最近两年来实行的“做义务工制度”,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还有对于民主一词的理解,民主当然是好东西,它对人们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重要,但在丹麦多党执政的政府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民主呢?尤其是各党派在大选前的表演,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假莫辨。 看到此,想到彼。我的思绪随着人流的喧哗而起伏。我想说,费阿勒公园的场地是广阔的,这里举行过各种大型的国际球赛,球星、球迷会无数次地在这里大显风采;费阿勒公园的草地是有传统的,一百多年前,穷苦的丹麦人在这里集会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为每天8小时工作制而抗争呐喊;半个多世纪前爱国的丹麦人在这里唱歌、聚集,声讨德军暴行,呼喊自由、民主、独立。而今二十一世纪征途上的这块圣地啊,更应该焕发青春。真希望这里各族自由、民主、团结的气氛永存,就像脚下的绿草,万人踏不尽,春风吹又生! P10-14 序言 前不久,见到一个从上海来的二十四岁女孩,能说一口令人羡煞的英语,而她所学专业并非英语。 我问:你学过几年英语? 她答:从十岁开始上英语学校。 我说:你父母真有眼光,十岁就送你学英文。 她说:我还是学得迟的呢,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英语。 至此,我只能仰天长叹了。 一叹生不逢时。人生的关卡上总是别别扭扭,长身体时缺吃少穿;学知识时文化革命;想工作效力无门,梦爱情青春闲置,正是一腔热血,都付与断壁残垣。 二叹生不逢地。生为湖南小镇人,从小舌头硬,喉咙直,国内说不好普通话,国外讲不准西洋话,一辈子吃的都是语言亏。 三叹无心出国偶出国,常思故乡滞他乡。居丹十七年,每一天都在努力。努力读书,努力赚钱,努力为前妻现妻,努力做生母后母。可惜的是书读得有头无尾,钱赚得入不敷出;妻做得少乐,母为得多劳。 唯有写——每周劳作近五十个小时之前之后见缝插针地写,才有些微的笑,也不是笑面人生的笑,更不是笑傲江湖的笑,只是那种尽力而为的勉强的笑。于是就写成了这些粗浅的文字。 任智群 2008年6月30日 后记 从某种程度来说,人生有点像一本神秘的无字天书。譬如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会到丹麦,而且一住就是十七年。 十七年飘忽而逝仿如昨日,其间的酸甜苦辣咸一如我之前在中国度过的三十五年。 如果上苍能让我从头来过,无论如何不要如此度过。因为我的一生除了给小说家提供素材外,现实生活中极少有浪漫之处。 出不出国对于我来说没有多少区别,因为艰难困苦始终如影随形。 不得不相信那句话:是金子到哪里都闪光,是沙子到哪里还是沙子。五十二年过去,我只能对自己宣布:我只是一粒随波逐流的沙子,虽然从懂事的那天起我就想成为金子。 一直以为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我的两个孩子。而孩子长大后渐渐觉得更抓不住了。直到我有意无意间写下的这些勉强称作作品的东西。真要感谢在丹麦工作和生活的孙少波先生和他在百忙之中义务主编的网上中文刊物“美人鱼”,给我提供了一方写作的天地。此书中的一部分文章曾经在“美人鱼”上发表。其中“婆婆的爱”和“糊涂老妈来丹麦”被国内一家刊物转载。 此书中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写丹麦社会与丹麦人的生活。虽然我在丹麦生活了十七年,但限于我的工作环境与社会接触面,我只能写我身边和我一样普通的人和事;写丹麦社会的也只是我日常的所见所闻。但我确实知道中国文化与丹麦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与丹麦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另一类是写我和我的家庭在丹麦的生活。在这些文章里我写了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年的我在异国他乡漂泊的喜怒哀乐。最后一类写的是其他的人和事。这类文章有的写实,有的写虚总之都是有感而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