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常面临许多抉择,也经常遇到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没错,这些就是哲学问题。你可以选择不面对哲学,却无法逃脱哲学问题的纠缠。
在本书中,英国畅销哲普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
从芝诺悖论到尼采的永恒回归理论,历经印度抛饼悖论和柏拉图的洞穴,巴吉尼会问,为人们还没有做的事情而惩罚他们是否对?我们如何能够区分我们是醒着的还是在做梦?本书的故事来自诸如《美国狼人》、《在伦敦》和《少数派报告》这样的电影,以及电视、文学和哲学经典,这使得哲学不仅拓展心智,而且有趣。在这种流行文体中,巴吉尼因其思想的清晰,显得出类拔萃。
1.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而献身的猪该怎么办?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更野蛮?
2.网络虚拟外遇拥有出轨的所有快乐却没有第三者,这算不算不忠?该如何界定婚姻中真正的背叛?
3.作为一名科学家,玛丽知道一切有关红色的知识,然而玛丽是一名色盲患者。心灵与身体是同一的还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不同的东西?
4.你在ATM机前提取100美元,你却拿到1000美元现金和一张100美元的收据,账户也一切正常。没有某个人受损失。这是天上掉馅饼吗?
5.一个凡事依从理性的人,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
6.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偷偷地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因交出信任而受到欺骗,理性抉择保护了他们免于婚姻的最差结果,然而最美满的婚姻是否也因此失之交臂呢?
7.你是一个以“不浪费,不欠缺”为人生信条的人。当你的猫不幸被车撞死了,但它还是一块完整的肉,该不该煮来吃?
……
在本书中,英国畅销哲普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
4 虚拟出轨
像许多结婚多年的人一样,迪克对这种关系已经感到厌倦了。日子过得毫无激情。事实上,迪克和他的妻子几乎不睡在一起了。但是,迪克从没想过要离开他的妻子。他爱她,并且她也是孩子们杰出的母亲。
他完全清楚这种问题的通常解决办法:出轨。你只需要接受这个事实:你的妻子满足你的一些需要而你的情妇满足另一些。但迪克不想背着他的妻子做这样的事,并且他也清楚即使他这么做,他的妻子也不会这样做。
因此当迪克听说虚拟出轨有限公司(“甚至比真的还要好!”)时,他开始认真地考虑起来。这个公司提供一种服务,为你制造一起虚拟性爱。它不是和网络另一端的一个真人进行一次性的网络性交,而是在一种虚拟实在的环境下让你和一个模拟人“睡觉”。它让人感觉就像真正的性交,但实际上,你所有的经验都是由电脑刺激你的大脑造成的,它让你感觉你就像真的在做爱一样。
它拥有出轨的所有欢乐,却没有第三者,因此不是真的不忠。迪克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为什么不忠让我们困扰呢?有人说我们用不着这么烦恼,这不过是由于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对一夫一妻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性与爱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让性交这种生理驱动的行为去破坏一段美好的关系,那我们就是傻瓜!
如果一夫一妻制的需要只是文化的假象,那么它是如此的根深蒂固。许多进入自由性爱社区或尝试着交换性伴侣的人,在看到他们所爱的人与其他人睡觉时,都禁不住会嫉妒。我们被告知应该扔掉的难题看来并不仅仅是一些需要被克服的心理障碍。
所以,如果不忠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个问题的话,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烦恼呢?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伴侣使用虚拟性爱这种服务我们的感受如何会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反对网络性爱,那说明出轨的核心要素是第三者的存在。我们最亲密的关系一定是一对一和排他的。传统的一夫一妻制正是我们想要维持的。
但是如果我们反对这种虚拟出轨,那说明有没有第三者根本就不重要。事情的关键不在于一方是否去找了别的人,而在于对夫妻关系的背离。依照这种观点,当迪克打开电脑进入虚拟性爱时,他所发出的信号是他不再把妻子视为他希望表达性需要的对象。
出轨是一段关系存在问题时的一种症状,而不是引起这些问题的第一原因。这才是迪克寻找虚拟情人时不安的来源。而这当然是真的,因为甚至在迪克登录上网第一次寻找那令人激动的模拟性爱之前,他就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认为自己的妻子性感了。所以虚拟出轨不是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法,而只是在逃避问题。
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忠之所以困扰我们的原因是复杂的。反对虚拟出轨的人也许会更强烈地反对真正的肉体出轨。迪克的例子让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不忠的一个方面:究竟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对我们最珍视的关系的背离?
思考链接:
27.履行义务
44.至死才分离
91.无人受损,就可为恶
96.自家人优先
5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在做了40年的素食主义者之后,马克斯·伯格现在准备坐下来享受一顿由猪肉香肠、卷熏肉和油炸鸡胸肉构成的盛宴了。马克斯一直很想念肉食,只不过他的原则总是能战胜他烹饪肉类的欲望。但现在他可以良心无愧地来吃肉了。
香肠和熏肉来自他一周前碰到的一头叫做皮瑞西拉的猪。这头猪接受了基因改造所以能讲话,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被人吃掉。在人类的餐桌而终是皮瑞西拉一生的梦想。在她上屠宰场的那天,她醒来之后一直满怀着期待。在她兴冲冲地跑向舒适而人道的屠宰场之前,她已经把所有这些都告诉马克斯了。听完她的故事之后,马克斯觉得不吃她就是不尊重她。
鸡肉则来自一种基因改造过的鸟类,这种鸟类被切除了“大脑”。换言之,它就像植物那样生活,没有对自我、环境痛苦或喜悦的意识。因此,杀掉它并不比拔起一根胡萝卜野蛮。
但是,当盘子摆到他面前的时候,马克斯感到一阵反胃。这只是一生都是素食主义者的马克斯的一种反射性反应呢,还是一种合理的精神痛苦的生理表征呢?镇静下来之后,他拿起了刀叉……
资料来源:道格拉斯·亚当斯,《宇宙终端的餐馆》,潘发行社,1980年。
考虑动物福利现在已经不限于一小部分素食主义者了。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既然杀生是问题的关键,那么素食主义者也不应该拍死苍蝇或消灭老鼠,尽管并非所有,但大多数素食主义者都乐于这么做。
有两个主要理由可以说明喂养和杀死某些动物是错误的。第一个是动物饲养的条件问题。这里所说的是一只动物在活着的时候的悲惨遭遇,而不是它死亡的事实。第二个是杀生这种行为本身使原本可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生物的生命终结了。
第一类问题可以简单地由确保良好的饲养环境来解决。许多考虑动物福利的人还是会吃在放养状态下(而不是集中喂养)生活的家禽和羔羊。
然而,第二类问题对素食主义者来说还是存在:反对杀生行为。可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没有自身生存利益的动物呢,它们就像胡萝卜一样没有意识?那么剥夺它们的存在还是错误的吗,它们根本就意识不到自身的存在?或者要是动物希望被吃掉呢,就像道格拉斯·亚当斯在《宇宙终端的餐馆》中所设想的那头猪?
那本小说的主角,阿瑟·邓特,听到这种提议后在恐惧中畏缩了一下,把这描述成“我所听过的最让人反感的事”。许多人可能有和他同样的反感。但正如阿普霍德·彼伯博克斯反驳邓特的那样,这肯定“比吃掉不愿意被吃掉的动物要好些”。邓特的反应看上去不过是“厌恶”的另一种版本——当人们遇到一些他们认为不自然,尽管没什么道德问题的事情时的一种本能的畏缩。器官移植和输血最初看上去也很反常,但当我们习惯了以后,认为它们是道德上错误的想法就消失了,除了极少一部分宗教派别还这么想以外。
人们可能会谈论动物的尊严或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但我们能够严肃地说,由于去脑鸡类的产生,鸡类的尊严被损害了吗?皮瑞西拉的死不是享有完全的尊严吗?那么难道从事有机耕种的农民,因为大规模的选种和育种,就玩弄了自然的秩序吗?简言之,如果他的菜单变为现实的话,今天的素食主义者有任何的理由拒绝和马克斯共享一个餐桌吗?
P10-15
脱离理性的想象只是幻想,而缺乏想象的理性则是贫乏的。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和哲学家总喜欢用一些想象的情景来磨砺他们的思想,并将其推向极致。这类“思想实验”的目的是揭开实际生活中复杂事物的表象,让人们更清楚地关注问题的实质。
因此,举例来说,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伦理困境由于其偶发的、特殊语境的种种因素总是十分复杂。以吃肉是否道德这个普遍问题为例。如果你考虑吃你能吃到的肉类是否错误的话,很多因素将会起作用。一些动物可能会由工厂饲养,一些动物被仁慈地喂养,一些野生动物是被捕捉而来。一些动物可能被饲养在曾经是雨林的土地上,另一些则可能自由地在开放的草原上吃草。一些肉可能是有机的,一些可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还有一些可能是从世界的另一边运送过来的。因此,要决定伦理上的是非曲直,需要考虑所有这些复杂的因素,并相应地对不同的考虑给予权重。
像科学实验一样,思想实验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排除可变的、特殊的因素,去看仅仅在思想实验的情形之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要考虑吃动物的伦理,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情景,在其中我们关注的特殊问题是在两种情形下唯一可变的因素。如果我们担心我们是如何对待农场动物的,让我们想象如果动物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仅此而已,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如果仔细审查我们的目的,我们可以问的是,如果你的鸡场的鸡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去,而我喂养的鸡的脖子被有意地拧绞着,在此之前它们的生活状况是差不多的,那将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地规定其他所有条件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核心的道德问题。
思想实验不仅比实际生活整洁简单,事实上它们还帮助我们思考那些我们不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求证的事情。有时它们要求我们去想象那些不管是对此时的自己还是对全人类来说都不实际,甚至不可能的事情。虽然这些实验让我们考虑的问题看上去很古怪,但任何一个思想实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如果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的不可能性我们就无须介意了。思想实验仅仅是一个帮助我们思考的工具,它并非假装于描述实际生活。
这本书中的100个情景主要(但并非全部)来自于哲学家们的论证。他们有时把一些我们很少质疑的假设完全颠倒,有时他们为一些看上去很棘手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有时跟随他们的暗示,我们看到那些完全不像是问题的事情是如何成问题的。
这既不是一本参考书,也不是那些老问题的答案集;它更像是引发更深层思考的一种刺激,一种激励。在紧随这些情景之后的评论中,我可能建议一种走出困境的方法,或者我可能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让你来决定应该怎么做。
同样,书中所附的前后参照的目的在于提议,而非科学的决断。有时情景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而有时联系本身就是让你用新的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很多思考路线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但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