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债时代(从华尔街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袁熙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欧债危机此起彼伏,美债危机风起云涌。风暴中,数万亿美元的市值凭空消失,一个个巨头顺次倒地,整个世界经济一片狼藉。

《大债时代(从华尔街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作者袁煕以纪录片式的表述方式,呈现了欧美债务危机的源起、发展和一次次高潮,细致刻画了危机国政府、金融寡头和评级机构等各方力量在危机中的谋划与角逐,客观地对债务危机未来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和评估。

阅读本书,你将推开一扇了解本轮主权债务危机的大门,看清危机的过程、理清金融世界的逻辑,面对日益纷乱的世界经济,作出自己理性的判断和抉择。

内容推荐

袁煕的这本《大债时代(从华尔街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详细介绍了美国国债危机和欧洲五国债务危机的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局。向读者呈现了涉及债务危机的国家在台前幕后的一系列斗争和行动细节,融汇了各方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大债时代(从华尔街到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适合对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聪明人走向破产的唯一途径

 暴风雨来临

 不堪重负的“国债钟”

 AAA魔咒

 切肤之痛

 48小时的交锋

 市场更愿意相信标准普尔吗

 措手不及

第2章 一个电话引发的全球惨剧

 破产边缘的白宫

 自杀之后该怎么办

 决策前夜

 子弹上膛

 扣动扳机的瞬间

 说干就干的标准普尔

第3章 解码美债

 拯救是要付出代价的

 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风险

 历史的复仇来得很快

 借钱救难

 截然不同的救助标准

 借债还债的日子不能维系

 用直升飞机撒钱

第4章 捆绑全世界的虚假“繁荣”

 转移的债务

 恶化的经济

 警报没有解除

 新方案并没有彻底解决美国债务问题

第5章 主权评级公式

 不一样的评级

 不团结的“盟军”

 标准普尔公司的主权评级模式

 标准普尔的算盘

 穆迪公司的主权评级模式

 惠誉公司的主权评级模式

第6章 标准普尔不妥协

 历数逝去的过去

 敌人的朋友是朋友

 白宫想要“算账”

 欧洲有话要说

 标准普尔的答辩词

第7章 失魂落魄的欧洲

 早已焦头烂额的欧债

 国家破产:从理论到现实

 希腊悲剧

 欧洲的“定时炸弹”

 希腊能解救自己吗

 倒下的“欧洲五国”

 欧债四段论

第8章 欧债疫情

 西班牙——羸弱的“斗牛士”

 爱尔兰——“黯淡”的都柏林

 自由落体式的欧债市场

 举足轻重的德国

第9章 欧元区会倒下吗

 巴黎“沦陷”

 稳定债务GDP指标有多难

 一场始于美国的危机,为何令欧盟遭受如此重创

 欧元区不设防

 欧盟总债务占GDP的358%,可怕吗

第10章 脆弱的欧洲银行业

 “飘摇”的银行业

 被侵蚀的金融基础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见死不救

 欧洲银行业的筹资困境

第11章 欧元的危机

 欧债会违约吗

 欧债危机的制度之源

 积重难返的欧债

 走向深渊的欧元

 解决方案的利益之争

 欧元走向何处

第12章 评级机构真的“有恃无恐”吗

 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

 评级者的权杖

 选择性“失明”

第13章 摧毁世界的华尔街

 是谁导演这场戏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无人受罚

 罪行的铭文

 把欧洲拴在一起

 国家敌人

 华尔街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较量没有完结

 盛宴唯一的结局就是散场

第14章 谁是“白衣骑士”

 发达国家的集体沦陷

 美国不添乱就好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日本,都指望不上

 等待救助

 欧洲“有限度”联手

结语

试读章节

破产边缘的白宫

回到现场,让我们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债务上限是美国联邦政府法定的借债总额。

在1917年以前,联邦政府的每笔借贷都须经国会批准,后来,为了让财务更有灵活性,国会决定,规定一个借债总额就行了,只要政府不超过这个上限,具体怎么借就不管了。

不过,这个上限极少对联邦政府有实质性约束,其具体数额甚至是鲜为人知的。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处统计,自1962年至2011年,美国的债务上限已经提高了74次。至少2001年之后提高了不下10次。自美国宪法诞生以来,几乎还没有过关于债务上限的辩论。通常情况下,一旦预算通过,债务上限也无需什么重大讨论,就顺理成章地提高了。

2011年年初,美国债务直逼法定的14.3万亿美元上限。

在债务大限将至的日子里,白宫似乎表现得很无所谓。2011年5月16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告诉国会,美国政府当天已达债务上限。他采取了“特殊措施”,为国会立法者争取到提高债务上限的时间。盖特纳设定的大限是2011年8月2日。

债务的规模太大,几乎接近于美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在和平时期是史无前例的。一旦债务达到上限而上限未能提高,则意味着政府无力举债支付它的账单——目前,美国政府每月的财政支出都比财政收入高出1200亿美元。这意味着,财长盖特纳必须做出取舍,确定债务偿还的先后次序,放弃政府已做出的一些政府付费项目的承诺。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美国政府会尊重它的金融义务,优先偿清债券投资者的债务,然后支付享受联邦公共福利、向政府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服军役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收人。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比如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会大打折扣。因此,债务上限就变为了美国政府缩减财政预算,“给谁付费,不给谁,付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是否得多上缴一些”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这场辩论在本质上有着很强的政治动机。一旦美国政府迫于财政困境,连债券投资者的金融义务也无法履行,那就是主权违约了。这将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股市会下跌,美国的利率会上升,美国经济将重陷衰退的泥潭。

2011年5月底,在副总统拜登的协调下,两党开始谈判,谈判在6月以崩溃告终:共和党人断然拒绝了民主党人提出的增加财政收入和削减开支的提案。7月,奥巴马总统推出了4万亿美元的大规模赤字削减提案,包括减少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方面的开支,以及改革税收、填补税收漏洞的计划,包括增加对美国公司海外盈利的征税和打击海外避税地的逃税行为。

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刚刚表示对此感兴趣,立马又因保守派坚决反对增税而改变了立场。

随着辩论进入白热化,人们发现,两党争论的不仅是财务问题,更是对政府规模和角色的认识问题。老共和党人和新共和党人也分化了,老共和党人对20世纪90年代比尔·克林顿在预算问题上的策略制胜仍记忆犹新,而年轻的新共和党人对增税的看法很绝对。2010年11月中期选举中,新共和党人——茶党人,正是高举着坚决反对提高税收的旗帜进入参众两院的。他们决意减少政府开支,反对增税的强硬立场让这场辩论显得与从前大不相同。而在民主党人这一边,他们坚定地认为,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来解决高水平的公共债务问题。双方难以达成妥协。

共和党人给债务上限放行的前提是,白宫必须承诺削减财政开支,包括设定开支上限,而且必须改革预算法案的立法程序。对此,奥巴马政府坚决反对。2011年7月22日,在与奥巴马再度谈判后,博纳又一次退缩,即奥巴马做出让步,削减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开支,并要求增加4000亿美元的税收,但博纳无法说服共和党人接受向富裕的美国人增税。7月25日,奥巴马和博纳的分歧进一步扩大:众议院的共和党人提出分两步走的方案,先允许立即将债务上限提高1万亿美元,然后明年在总统选举之前,再由新成立的国会委员会决定进一步提高多少,以此来为明年的总统选举造势。参议院的民主党人坚持推行他们的计划,即削减2.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提高赤字上限,且有效期持续到明年的总统选举结束。7月27日,债务上限谈判仍无果,投资者开始竞相抛售美国债券。7月28日,博纳和他的助手与新共和党人谈判了5个小时,这场“扳手劲”的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新共和党人更加强硬。

美国财政部发出预警,如果不能如期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它将无法从债券市场上借新债,也无法筹集到足够收人用于支付债务,因此将不能保证如期偿付别国债务。

美国银行总裁布赖恩·莫伊尼汉、高盛集团总裁劳埃德·布兰克芬和摩根大通银行总裁杰米·戴蒙等14名华尔街高管联名上书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会议员,要求尽快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

“经济情势已非常危险,政治家们正在玩火。”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托德·沃尔克说,“美国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的确是重要问题,但8月2日并不需要解决这样的长期问题。就当下的情势,要求削减开支和平衡预算所造成的损失,比它的好处要大得多。”

杜克大学经济系教授迈克尔·蒙格尔表示:“似乎没人相信,债务上限问题最终会导致真正的债务违约。事实上,投资者一直在推高美债的价格。” P20-22

序言

袁熙写的这本书讨论了政府债务导致的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政府债务会引发危机,这对中国人来讲有点不可思议。政府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全国的百姓、土地和财产。它怎么会欠债?因欠债而引发危机更是不可想象。但是现代社会中的政府是一个有人承担责任的机构,它的财务是有约束的。钱不够就得欠债,有欠债就得还债,还不起就得破产,破产后就不能再有财务行动,结果是什么事都做不成了。政府变成这样一个机构,国家也不成其为国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本书用翔实的资料分析了这种债务的成因、发展、结果以及前景。这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和整个金融业的运作有很大的帮助。对我来讲,我更关心一般金融业发生危机的根本性原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家对市场经济的规则产生怀疑。人类是不是面临重大的制度改制,需要搞一个没有危机的经济制度?金融危机和市场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能不能设计一个没有危机的金融系统?这是我想回答的问题。尽管我在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但还是想抛砖引玉,发起一次讨论。

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水危机等诸多危机,只要市场还在运作,这些“危机”都能被市场化解,不过价格可能会上涨。如果东西缺,价格也必须涨,缺而不涨价那才真是危机。

但是金融危机可是真危机,因为它破坏了市场。有没有避免金融危机的方法?照我看,没有。结论是我们不得不忍受金融危机的折磨。我们还没有能力发明一种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的制度。大家享受惯了市场的自然安排,以为金融业也能够靠市场规则避免出问题。其实不然。金融之所以会发展成为危机,是因为有连锁反应,危机顺着债务链一个接一个传递开来。一个大型金融企业倒台,债务不能偿还,就会波及对它有债权的客户,使作为债权人的客户跟着倒台。所以依靠政府的力量迅速切断债务链、防止其扩大,是限制金融危机发展的主要经验。

下面试图分析一下为什么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第一个原因是市场的基本规则有时候会逆转。在正常的市场中,价格有平抑需求的功能。当发生供不应求时,商品会涨价,涨价后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于是供需能够恢复平衡。但是在投机需求占主导时,投机者多半买涨不买落。东西越是涨价,投机者越是多买,所以涨价反而刺激了需求。这种违反市场基本规律的现象是造成泡沫的主要原因。泡沫一旦破裂,金融危机往往接着发生。

市场经济规则被突破的第二种情况是由于交换延长到未来,于是引入了不确定性。这也是产生金融危机的第二个原因。一般的交换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立刻就完成了。但是有不少交换会延长到未来,只有双方遵守合同,按期如约实现,交换才算完成。比如延期交货(收款)、借贷、投资、保险等。这种延长到未来的交换如果能够百分之百地如约实现,那就和立时完成的交换无异。但是既然有不确定性,就难免有爽约的可能。一旦发生违约,或情况变化,交换就变了样。受损的一方如果自己能够补偿损失,不再牵连他人,那么交换可以到此结束,也没有更多的不良后果。但是如果牵涉到第三方或更多的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危机。

第三个原因是金融业中常用的杠杆放大作用,就是用一元钱做几元钱的生意。买一套住房不需要将房款一次付清,这就是杠杆的用场。杠杆放大能够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原本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是一件冒险的事。做的生意如果都能赚钱,当然很好。但是万一赔了,损失也放大了。限制这种危险就要限制杠杆的放大倍数,可是这又减少了盈利的机会。这里存在着风险和收益的矛盾。尤其在某些金融机构中,操作者负盈不负亏。赚了钱,他和投资者分成;赔了钱,完全由投资者承担。这种赏罚关系鼓励操作者去冒险,这种盈亏不对称的规则也使得市场发生扭曲。

第四个原因是纸币的发行。纸币在许多方面都远优于贵金属货币,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引诱有权发行货币的人或集团超发货币。这个引诱力太强了,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激烈的通货膨胀会引发抢购和挤兑银行,造成金融危机。

第五个原因是监管不力,发生欺诈。像麦道夫案就是一例。小的欺诈经常发生,并不会引发金融危机。但是大的欺诈牵涉人数众多,而且会发生连锁反应,就能够形成金融危机。欺诈的事情被揭发之前好像一切都很正常,但是一旦被揭穿,许多上当受骗的人都会遭受损失。如果其他金融机构也因牵涉其中而跟着倒台,就可能发展成为金融危机。

以上这些原因都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单个的事端并不会造成危机。当许多事端由于某种宏观的原因同时发生时,危机就来了。所以危机是和“基本面”有关的。整个的经济形势很健康,单个事端不会引发危机。但是,如果宏观经济中有许多扭曲,本来就不稳定,危机就会乘虚而入。所以避免危机的根本方法是保持经济的自然发展,万万不可为了某种目的将外力强加于经济,导致经济扭曲。最常见的有: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长期保持国际贸易的顺差或逆差,权势者长期负债不清偿,资金流通的渠道人为阻塞,信息不畅通导致谣言广为传播,强大的既得利益阶层的强力干预。

我认为,金融危机不可能自发地避免。但是只要宏观经济没有大的扭曲,顺乎自然,危机就不会发生。扭曲为什么会发生?因为过分贪婪,操作者想火中取栗,冒险从事,不计后果;也因为强势集团的外力干预,使得经济脱离正常轨道。金融危机既然不可避免,我们就应该更多地研究危机来临后的应急处理。这本书给了我们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后记

危机始于华尔街,蔓延至世界各个角落,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微观因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微观层面的顺周期因素,信用评级机构、盯市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问题,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标准松弛、杠杆率过高和公司治理等问题,衍生产品发展过度、发起配售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存在混乱,等等。这些因素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同时也证实了疏于监管的危害。各国政府对此应高度重视,以便克服这些缺陷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汲取教训和作出改变的阶段似乎刚刚开始。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另一场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不会被拖延太久。政府承担不起短期内重蹈覆辙的后果,无论是在财务上还是在政治上,或许在道义上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少数傻瓜的贪婪,而在不久后让这么多人的生活成为牺牲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需求,不仅不能消化不稳定因素,反而可能导致其加剧。纵观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关于改革的辩论和努力经常出现,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期,公共和私人部门的信心都面临压力的时候。自从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很多评论员还对“30人小组”、“20国委员会”和“广场协议”试图进行的改革记忆犹新。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活人的地狱不一定会出现,要是真有的话,它就是我们如今每日在其中生活的地狱,它是由于我们结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我们有两种避免受苦的办法,对于许多人,第一种比较容易,接受地狱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这样就不必看见它。第二种有些风险,而且必须时刻警惕提防:在地狱里找出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习认识他们,让他们持续下去,给他们空间。如果我们最后只能在地狱城上岸,那么,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而它正好就在那里,也就是海潮牵扯我们卷进去的、不断收缩的漩涡。”

金融世界波诡云谲,失败连着失败,惊讶变成了愤怒,恐惧取代了好奇,剩下的便是诚信的流失。

我们需要一场变革。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鬼魂,但有噩梦。

债务危机的噩梦何时醒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用翔实的资料分析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发展、结果以及前景。这对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和整个金融业的运作有很大的帮助。

——茅予轼,著名经济学家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可谓当今世界正在引爆的一颗“定时炸弹”,其爆炸的威力也许是一代人从未遭遇过的。袁先生所著此书,对本次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作了详尽而浅显易懂的描述,及时而又深入,对理解危机下一步进展和“炸弹”引爆的后果极有帮助。

——孙明春,大和资本(Daiwa)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公司和个人,过度举债都可能引发财务危机,主权国家也不例外。次贷危机的尘埃还未落定,欧债危机又演绎成了喷发的火山。主权债务危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哪些因素来自人为,哪些因素来自自然?政府,投行,老百姓,谁应该负什么责任?西方政府如何有效处理金融危机?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定论。袁先生的新书可帮助我们纵观全局,系统了解最新的资讯,从而为危机把脉。

——刘劲,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与金融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7: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