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作者和一些老朋友、老同学一起,自费参加旅行社组织出国旅游,至今8年已去了11次,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对他来说,旅游既是调剂身心的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又是一种增加见闻、开阔视野的学习机会。因此在旅游期间,他本着老作风,走到哪,记到哪。每次出国回来,还要查阅资料,结合旅途见闻及感受整理成文。
这本书的作者是银发老人,但这本书的读者对象绝不限于“银发一族”,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读后都会感到开卷有益的,所以我很乐于向大家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历世界(一位七旬老人的旅行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董贻正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2000年开始,作者和一些老朋友、老同学一起,自费参加旅行社组织出国旅游,至今8年已去了11次,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对他来说,旅游既是调剂身心的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又是一种增加见闻、开阔视野的学习机会。因此在旅游期间,他本着老作风,走到哪,记到哪。每次出国回来,还要查阅资料,结合旅途见闻及感受整理成文。 这本书的作者是银发老人,但这本书的读者对象绝不限于“银发一族”,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读后都会感到开卷有益的,所以我很乐于向大家推荐。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了作者在游历世界各地时所写的游记文章,其中包括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北欧、西欧、中欧、埃及、希腊、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泊尔等,涉及当地的建筑、文化、经济、风土人情及旅游服务,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流畅,可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胜地的知识和信息,适合各年龄人群阅读。 目录 序 前言 编者的话 旅俄十记 红场和克里姆林宫 列宁墓及其他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几位沙皇 俄罗斯的艺术博物馆 俄罗斯的东正教堂 彼得保罗要塞 在俄罗斯看芭蕾舞等演出 旅行团在俄罗斯的吃住行及其他 几点思考 澳新游 澳新概况 墨尔本和堪培拉——新老两个首都 “阳光之城”——布里斯班 悉尼——歌剧院及其他 新西兰北岛——绿色之岛和发达的畜牧业 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及世界七大生态奇观之一的萤火虫洞 罗吐鲁瓦——享誉全球的地热观光点和毛利人的集中居住地 北欧旅游杂记 北欧四国概况 北欧各国的特色艺术 北欧的博物馆和其他的著名建筑 北欧各国的教堂 平民化的王室 德国之行 西欧散记 巴黎的一、二、三 巴黎的教堂 两次河上夜游 两度一日三国游 巴黎的红磨坊和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滑铁卢 参观荷兰和意大利几个工艺品加工厂 阿姆斯特丹——整洁和混乱并存 三到德国的感受 初游瑞士 再游奥地利 世界名城威尼斯和佛罗伦萨 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再游罗马和梵蒂冈 西欧的交通 为各国瞩目的中国消费能力 遇到了一个好导游 埃及之行 埃及概况 埃及的神话传说 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方尖碑 神庙和陵墓 三个博物馆:埃及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和太阳船博物馆 沙漠之旅 红海之游和苏伊士运河 城堡和清真寺 其他 希土之旅 希腊、土耳其两国概况 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 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 传说中的特洛伊木马和实际的特洛伊 帕尔伽玛和以弗所——土耳其的两个古希腊文化遗址 丰富多彩的雅典首日游 雅典本土的两大文化古迹遗址一德尔菲和迈锡尼 爱琴海一日三岛游及一次奇迹的发生 雅典卫城及其他 中欧四国行 匈牙利的双子城首都布达佩斯 美不胜收的奥地利湖区 再游萨尔茨堡和茵斯布鲁克 德国的慕尼黑和新天鹅堡 捷克著名的温泉疗养胜地和国际电影节所在地——卡罗维瓦利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城区和老城广场 布拉格的王宫、教堂和查理桥 从捷克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下奥地利州首府圣珀尔腾市 漫步维也纳 打道回府 新马泰十日游 泰国的多种文化——佛教文化、王室文化、动物文化、山水文化、传统文化、色情文化 新加坡——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治、小而富的国家 马来西亚——各具特色的马六甲、云顶、太子城、吉隆坡 印度、尼泊尔之行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和阿格拉“红堡” 在杰普尔参观印度教神庙 杰普尔的“琥珀宫”和“粉红之城” 德里的莲花寺、印度门、甘地陵园 在尼泊尔博卡拉轻松地度过一天 在喜马拉雅山看日出,观雪山 珠峰上空游与两地的杜巴广场 两国的旅游环境及对印度贫富差距、发展前景的感受 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行 重游德尔菲——弥补了上次的缺陷 名副其实的“双遗产”——梅特奥拉 再访雅典——加深了印象 走进西班牙的魅力城市——巴塞罗那 西班牙的新老两个首都——马德里和托雷多 心仪已久的安达露西亚 曾经是航海第一大国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试读章节 头天到达莫斯科,住进宾馆已是晚上十点多了。下榻的是俄罗斯大饭店,离红场很近,步行用不了10分钟。第二天,清早起来,就和同室的《人民日报》老记者章世鸿同志一起去红场。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参加工作以来,就对红场抱有一种崇敬心理,很早就向往能有一天亲自到红场去瞻仰这一“世界革命”的中心:那有着闪闪红星的高耸的塔顶,那世人瞩目的列宁墓,那红墙围绕着的克里姆林宫……当然,由于前苏联的大变动,对红场再也不会有过去的那种朝觐心态了。尽管如此,这次真正走近红场,置身于红场之中,亲身感受到红场的雄伟壮丽,那种新鲜感、亲切感、肃穆感还是油然而生,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过去总以为红场是十月革命后起的名字,但其实在17世纪后半叶这里就以红场命名了。比起天安门广场来,红场是要小得多,但由于它周边各种建筑群的恰当组合,使人感到既有气派,又十分精致。红场的面积只有7.3万平方米,位于莫斯科河以北,在克里姆林宫的正东面,从北到南659米,从东到西平均宽130米。广场北端是19世纪80年代建设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其旁还有一座小教堂;南湍耸立着16世纪中叶修建的、有8个塔楼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东侧和克里姆林宫平行的是规模宏大、连绵数百米的百货公司大楼,是19世纪末的建筑: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面的东侧则是举世瞩目的列宁墓,是1930年建成的,过去苏联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就站在这上面。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建筑集中在这7万多平方米的广场上,不仅没有什么不协调的感觉,相反,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人颇有赏心悦目之感。 在红场,可以看得见围墙里边克里姆林宫的部分建筑,像列宁墓后有一个圆顶的建筑,上面有一面旗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总统旗,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在这里办公,现在是普京的办公室;还可以看到宫内教堂的尖塔。当天下午,我们就进去参观了。说起克里姆林宫的名称,过去我有过误解,以为此地原来就叫克里姆林,因此,建成的宫殿自然就叫克里姆林宫了。实际上,克里姆林是中世纪俄罗斯城市里中心城堡的统称,通常坐落在某一条河边,外有围墙、堡垒、城壕、城楼和城垛,内有教堂、办公楼、住所、军火库等各种建筑。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建于1156年,当时只是占地1公顷的木头小城堡,大规模建设是在15世纪,现在看到的规模基本上是在1838—1849年形成的。克里姆林宫的围墙长2 235米,有1045个齿形城垛,在18座高耸的尖顶塔中,有5座在十月革命20周年时安装了红宝石色的五角星(有天晚上我专门去红场,还看到有的塔上红五角星仍在闪光,但似乎没有5个),宫内有700多间房间,还有可容纳2500人开会的大会议厅,过去最高苏维埃就在这里开会。除普京在此办公外,政府主要部门都不在这里,而是在市内当地人称为白宫的另一座办公大楼。克里姆林宫内有不少教堂,都是历代帝皇先后修建的。在宫内的大教堂广场上,还有一座著名的伊凡钟楼,是16世纪建筑艺术的杰作,是由意大利建筑师建造的,高81米,每层都安放着大小不同的钟。钟楼旁有一口“钟王”,重200吨左右,是1733—1735年铸造的。在这口钟尚未出坑脱模时,宫内发生大火,救火时水灌进了坑内,以致大钟崩裂一块。这块重有11.5吨的残片,现在就放在“钟王”的旁边。离“钟王”不远处,还有一门“炮王”,年代比“钟王”还早,是1586年铸造的,重40吨,长5米多,炮筒直径近1米。 到莫斯科的第二天上午,导游带我们转完红场后,就领我们去红场旁边排队,准备瞻仰列宁墓。那天出来时,天气晴朗,没想到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我们不少人没有带雨伞,附近也很少有地方可以躲雨,就只能淋着,好在雨不大,下下停停。排了100分钟,终于进入了列宁墓。进去前,要进行检查,不准带手机,不准带照相机:进去后,不准停留,不准讲话。刚进入墓道,由于光线突然变暗,眼睛一下子不能适应,只能慢慢摸索前进。待到进入瞻仰厅时,只见列宁躺在水晶棺里,身着西服,态度安祥,脸色红润,头部似乎比照片上的还要大些。但是,列宁睡的水晶棺同毛主席的不同,看不清棺材的形状:特别是脸色之好,有人甚至怀疑真是列宁遗体,还是一具蜡像。 出列宁墓,顺着既定的路线,沿着克里姆林宫的围墙走了一圈。墙上都镶有碑石,有的还有照片,照片下面埋有他们的骨灰;还有一些墓碑是横置在地上的,比墙上的要大得多。从碑上镌刻的时间看,大部分已经亡故好几十年了。这些人的名字也不大熟悉,由于参观的队伍不能停留,也来不及细看。再往前走,有12个半身塑像,斯大林的像也在其中,此外还有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 在俄罗斯,究竟对列宁如何评价,我们曾和导游探讨过。这位导游是莫斯科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的,以后又在我国辽宁大学学了3年中文。他认为,不管对列宁的政治主张和采取的行动有什么不同的评价,但不能否认列宁是个伟人。实际上,我们在俄罗斯短短几天中,也可以处处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列宁的崇高敬意。每天,瞻仰列宁墓的人群连绵不断,那天,我们进入墓地时,后面还排着长长的队伍,比我们原先站的位置还靠后。在我们旁边的,就是来自意大利的几位年轻人。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现在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塑像,但列宁的塑像却依然到处可见。P2-4 序言 看到桌上厚厚的一摞文稿,我真没有想到这是一位古稀老人八年来出国旅游的记录。董贻正是我中学时的同班同学和好友,1948年毕业后他到北京求学,我则留在上海读书。但我们始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虽然他一直在冶金系统工作,但他在清华读的是却是电机系的发电机专业:我读的则是机械系,但后来阴错阳差地在电力系统工作了很长时间,一直干到离休。因此,我俩同“电力”还是有缘的,而且本书的出版单位又是中国电力出版社,我就想到了电力行业中的一句行话:“满发”。 一个电力企业,如果能够经常实现“满发”,这是喜讯。同样,人的一生,如果能把所有的能量都发挥出来,造福于人类,这也将成为美谈。贻正同志在位期间,曾担任冶金工业部的政策法规司司长。我早就听说他是部里的大笔杆子,部领导的重要讲话,给中央的重要报告,很多都出自他的手笔,这一阶段的工作我就不多说了。在他退居二线、在中国冶金企业管理协会担任领导工作期间,曾受当时的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淇的委托,四次率调查组到亏损钢铁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扭亏建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冶金部党组的表扬,号召“行业学刘汉章(时任邯钢总经理),机关学董贻正”,冶金部机关党委还专门发出《关于开展向董贻正同志学习的通知》,以致他在行业内“扭亏专家”的称号不胫而走。以后刘淇同志到北京市就任新职,还请贻正同志到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帮助扭亏。因此,对“满发”两字,贻正同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这几年,他还经常应企业之邀,到企业进行调查咨询,为企业在管理、改革等方面出谋划策,深受企业好评。在“满发”之余,除了在国内到企业调查咨询之余就近去一些景点游览外,从2000年开始,贻正同志还和一些老朋友、老同学一起,自费参加旅行社组织出国旅游,至今8年已去了11次,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对他来说,旅游既是调剂身心的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又是一种增加见闻、开阔视野的学习机会。因此在旅游期间,他本着老作风,走到哪,记到哪。每次出国回来,还要查阅资料,结合旅途见闻及感受整理成文。虽然他自己一再说,只是供自己备忘之用,但我读后却颇受启发。他用朴实的笔触,把异国他乡的美丽景色、民族风情、人文古迹等美的感受留住,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而且还揉进了自己的观感,使没有去过的人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去过的朋友又可以温故而知新。 这本书的作者是银发老人,但这本书的读者对象绝不限于“银发一族”,无论老年人,还是中青年,读后都会感到开卷有益的,所以我很乐于向大家推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