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写作的书信名篇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酷爱写信,擅长写信,把写信当作表达个人见解、抒发一己情怀的重要途径。他们的书信既是心灵的倾诉,又是情感的流溢,宛如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可以帮助读者探索和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此外,许多书信本身就是很有文学价值、颇具艺术功力的散文佳作,值得反复咀嚼玩味。本书共选译了17至20世纪的41位英语作家的120余封书信,个别书信有删节。这些书信仅仅是从英语名家书信的浩瀚大洋中掬起的一小朵浪花,但愿读者能够从中领略英文的无穷魅力,汲取大师的人生智慧。
全书中英文对照。
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体,是心灵的倾诉和情感的流溢。一封直抒胸臆、言辞恳切的书信,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开启出一片心灵的天地。
本书所辑录的英语书信,均出自名家手笔,虽旨趣不同,风格各异,但字字珠玑,篇篇佳构,值得反复咀嚼玩味。
译者的话
John Iocke约翰·洛克
To Edward Clarke,of Chipley,Esq.
致爱德华·克拉克
Jonathan Swift乔纳森·斯威夫特
To Miss Kmhafine Richardson
致凯瑟琳·理查森小姐
The Earl ofChesterfield切斯特菲尔德伯爵
To Philip Stanhope
致菲利普·斯坦赫普
To Philip Stanhope
致菲利普·斯坦赫普
To Philip Stanhope
致菲利普·斯坦赫普
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
To William Strahan
致威廉·斯特拉恩
Samuel Johnson塞缪尔·约翰逊
To Lord Chesterfield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
To Hester lynch Thtale
致赫丝特·林奇·斯莱尔
David Hume大卫·休谟
T0 Adam Smith
致亚当·斯密
To Adam Smith
致亚当·斯密
To Adam Smith
致亚当·斯密
To Adam Smith
致亚当·斯密
To Adam Smith
致亚当·斯密
To Adam Smith
致亚当·斯密
Adam Smith亚当·斯密
To James Oswaid
致詹姆斯·奥斯瓦德
To Lord Shelburne
致谢尔本劝爵
To Thomas Miller
致托马斯·米勒
To David Hnine
致大卫·休谟
To David HLime
致大卫·休谟
To William Strahan
致威廉·斯特拉恩
To Dr.Archibald Davidson
致阿奇博尔德·戴维森博士
George Washington乔治·华盛顿
To Martha Washington
致玛莎·华盛顿
To Colonel Nichola
致尼古拉上校
Joseph Priestley约瑟夫·普利斯特里
To His Neighbours of Birmingham
致伯明翰邻居
Thomas Jefferson托马斯·杰斐逊
To Giovanni Fabbroni
致吉奥凡尼·法布罗尼
To Martha Jefferson
致玛莎·杰斐逊
To Peter Carr
致彼得·卡尔
To Dr.Walter Jones
致沃尔特·琼斯博士
To John Adams
致约翰·亚当斯
T0‘11}lomas Jefierson Smith
致托马斯·杰斐逊·史密斯
To Roger C.Weightman
致罗杰·韦特曼
William Godwin威廉·戈德温
To John Taylor
致约翰·泰勒
Robert Southey罗伯特·骚塞
To Charlotte Bronte
致夏绿蒂·勃朗特
Charles Lamb查尔斯·兰姆
To S.T.Coleridge
致塞·泰·柯勒律治
George Gordon Byron乔治·戈登·拜伦
To the Hon,Augusta Byron
致奥古斯塔·拜伦阁下
To Robert Charles Dalias
致罗伯特·查尔斯·达拉斯
To William Harness
致威廉·哈尼斯
To Lady Caroline Lamb
致卡罗琳·兰姆夫人
To Lady Melbourne
致墨尔本夫人
To Countess Teresa Guiccioli
致特莉萨·吉乔里伯爵夫人
To Johann wolfgaug Von Goethe
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Michael Faraday迈克尔·法拉第
To Sarah Bamard
致萨拉·巴纳德
Percy Bysshe Shelley珀西·比希·雪莱
To John Keats
致约翰·济慈
William Cullen Bryant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To Sarah S.Bryant
致萨拉·布莱恩特
John Keats约翰·济慈
To Richard Woodhouse
致理查德·伍德豪斯
To Fanny Brawne
致范妮·布劳恩
To Fanny Brawne
致范妮·布劳恩
To Percy Bysshe Shelley
致珀西·比希·雪莱
John Brown约翰·布朗
To His Family
致亲人
Ralph waldo Emerson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To Walf Whitman
致沃尔特·惠特曼
Benjamin Disraeli本杰明·迪斯雷利
To Thomas Carlyle
致托马斯·卡莱尔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
To Robert Browning
致罗伯特·布朗宁
To Napoleon III
上拿破仑三世
Edgar Allan Poe埃德加·爱伦·坡
To Maria and Virginia Clemm
致玛丽亚·克莱姆和弗吉尼亚·克莱姆
To Sarah Helen Whitman
致萨拉·海伦·惠特曼
To Annie L.Richmond
致安妮·里奇蒙
Abraham 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
To Mrs.0.H.Browning
致布朗宁夫人
To John D.Johnston
致约翰·约翰斯顿
To loshua Speed
致乔舒亚·斯皮德
To Henry L.Pierce and Others
致亨利·皮尔斯等人
To Miss,Grace Bedell
致格蕾丝·比德尔小姐
To Major—general Joseph Hooker
致约瑟夫·胡克少将
To Mrs.Lydia Bixby
致莉迪亚·毕克斯比夫人
Chaffes Darwin查尔斯·达尔文
To W.D.Fox
致威廉·福克斯
To R.W.Darwin
致罗伯特·达尔文
To R.W.Darwin
致罗伯特·达尔文
Alfred Tennyson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To Queen Victoria
致维多利亚女王
To Queen Victoria
致维多利亚女王
William Ewart G1adstone威廉·格拉德斯通
To Emily Tennyson
致艾米莉·丁尼生
To Queen Victoria
致维多利亚女王
Chaff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
To John Forster
致约翰·福斯特
To Wilkie Collins
致威尔基·柯林斯
Robert Browning罗伯特·布朗宁
To Elizabeth Barrett
致伊丽莎白·芭蕾特
Chaffotte Bronte夏绿蒂·勃朗特
To Ellen Nussey
致爱伦·纳西
To Reverend Henry Nussey
致亨利·纳西牧师
To Ellen Nussey
致爱伦·纳西
To Emily Bmnte
致艾米莉·勃朗特
To Ellen Nussey
致爱伦·纳西
To W.S.Williams
致威·史·威廉斯
To G.H.Lewes
致乔·亨·刘易斯
To W.S.Williams
致威·史·威廉斯
To W.S.Williams
致威·史·威廉斯
To G.H.Lewes
致乔·亨·刘易斯
Henry David Thoreau亨利·大卫·梭罗
To Ralph Waldo Emerson
致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Mark Twain马克·吐温
To W.D.Howells
致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To Number 1365
致1365号
To Somebody
致某人
To Asa Don Dickinson
致阿萨·唐·狄金森
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斯
To His Students
致学生
Oscar Wilde奥斯卡·王尔德
To Lord Alfred Douglas
致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
Theodore Roosevelt西奥多·罗斯福
To Theodore Roosevelt Jr.
致小西奥多·罗斯福
To Theodore Rooseveh Jr.
致小西奥多·罗斯福
To Kermit Roosevelt
致克米特·罗斯福
To Theodore Roosevelt Jr.
致小西奥多·罗斯福
To Theodore Roosevelt Jr.
致小西奥多·罗斯福
To Thcodore Roosevelt,Jr.
致小西奥多·罗斯福
To Kermit Roosevelf
致克米特·罗斯福
To Ethel Rooseveh
致埃塞尔·罗斯福
To Kermit Roosevelt
致克米特·罗斯福
William Butler Yeats威廉·巴特勒·叶芝
To James Joyce·
致詹姆斯·乔伊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大卫·赫伯特·劳伦斯
To Rachel Annand Taylor
致瑞切尔·安南德·泰勒
To Edward Gamett
致爱德华·加尼特
Eugene 0'Neill尤金·奥尼尔
To Beatrice Ashe
致比阿特丽丝·阿希
To Carlotta 0’Neill
致卡洛塔·奥尼尔
To James Brown,Jr.
致小詹姆斯·布朗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兹杰拉德
To Marya Mannes
致玛丽亚·曼尼斯
To Ernest Hemingway
致欧内斯特·海明威
注释
致菲利普·斯坦赫普
(1747年旧历10月16日)
亲爱的儿子:
取悦于人这门艺术是很有必要掌握的,但这绝非易事。要想把这门艺术归纳成几条规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你自己良好的判断力和观察力所赋予你的知识要比我所能教给你的更多。“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取悦于人的方法。要仔细观察别人身上的什么品质使你高兴,你身上的同样品质很有可能也会使别人高兴。如果别人对你的幽默、品味或弱点的恭维和关注令你感到快乐,那么我敢肯定,你对别人这些方面的恭维和关注也同样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要根据同伴在谈话时表现出来的情绪来调整你的态度,表现出严肃、开心甚至懒散的样子——这是每一个个体所应当给予群体的关注。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故事,没有比这更沉闷无聊和令人反感的了。如果你碰巧知道一个篇幅很短而且与当时的话题极为契合的故事,那就尽可能言简意赅地把它讲述出来;但是即便在此时,也要表示你并不热衷于讲故事,只是由于这个故事十分简短,你才忍不住把它讲了出来。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在谈话中显示出自我中心主义,千万不要企图用你自己所关心的事或私事来吸引别人的兴趣,因为尽管这些事情在你看来十分有趣,它们在别人眼里却是乏味无聊和无关紧要的:况且这样一来,你就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私事保密了。不论你认为自己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切勿装腔作势地当众卖弄:也不要像很多人那样想方设法转变话题,以便使自己有机会炫耀这些优点。如果你真的具有那些优点,不用你自己指出,别人也必然会发现,而且这要比你自己讲出来对你有利得多。切勿为了坚持自己的论点而与人针锋相对、大叫大嚷,即使你认为或知道你的观点是对的;而是要谦逊而冷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唯一能够使人信服的方式。如果这种方式并不奏效,那就尽量改变话题。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无法说服对方,而且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所以还是让我们谈些别的吧。”
记住,在所有的群体中都能发现,各个群体有着自己特有的行为规范,在一个群体中非常适宜的行为到了另一个群体中可能就变得很不恰当了,事情常常是这样的。
在和一群人谈话时,开开玩笑、说几句俏皮话或是讲述一些小小的冒险经历,可能收效极佳,但若是和另一群人谈话,这些就可能显得平淡乏味了。一个群体所独有的特征、习惯和言辞可能赋予一个词语或一个手势以丰富的含义,但是一旦脱离由这些具体因素所构成的氛围,这个词语或手势就绝不会再具有那样的含义了。人们经常在这方面犯错误。在某个群体之中、某种环境之下,一种举动让他们感到十分开心,于是当他们在另一种环境中与另一群人谈话时,他们就煞有介事地把自己喜欢的那种做法照搬一通,结果由于不合时宜或不合地点,这样的举动会使人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可能惹人生厌。不仅如此,这样的人往往在讲话之前来上这样一句愚蠢的开场白:“我要告诉你们一件精彩绝伦的事情”,或“我要给你们讲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这样的开场白提高了听众的期望值,而当他们彻底失望以后,就会使这件精彩绝伦之事的讲述者看上去像个傻瓜,这也是他应得的惩罚。
如果你尤其希望赢得某些人的好感和友谊,不论他们是男是女,都要想方设法了解他们最突出的优点(如果他们有优点的话),还要了解他们最主要的弱点(每个人都有弱点):要公允地称赞其优点,并尽量美化其弱点。男人们可能在各种方面表现得出类拔萃,或者,至少他们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在这些方面出类拔萃。他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很出色,喜欢听到别人公道地评价他们的这些长处;但在其他的某些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出色,但又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做到,因而别人对他们这些方面的溢美之词会使他们更加受宠若惊。例如,红衣主教黎塞留毫无疑问是他那个时代的、或者也许是任何时代的最为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但他同时也爱慕虚荣,希望别人将他视为最杰出的诗人。他对大作家高乃依的名声心怀妒意,曾命人写过一篇批评《熙德》的文章。因此,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在黎塞留面前极少赞美他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或者只是随口提及,仿佛黎塞留具备这样的才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他们对黎塞留的奉承方式——他们知道这样的溢美之词可使自己赢得他的欢心一——就是将他称为才子和诗人。为什么?因为黎塞留对自己的第一个优点十分自信,对第二个则有所怀疑。通过观察一个人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他在哪个方面的虚荣心最强;因为一个人最希望别人认为他具有哪一种长处,他就会最经常地谈论哪个方面的话题。每个人都是如此。只要触及那个方面,你就触及了他的敏感点。已故的罗伯特·沃尔浦尔爵士(他无疑非常能干)不喜欢听别人赞美他的才干,因为他对自己在这方面的长处毫不怀疑;而他的主要弱点在于他希望别人认为他具有彬彬有礼、令人愉快的风度——在这方面他自然比当世的任何人都不如。这乃是他最喜爱和最经常谈论的话题——对于洞察到这是他的主要弱点的那些人来说,他对这方面话题的热衷证实了他们的猜测。而他们也成功地利用了他的这一弱点。
至于女人们,她们大体而言只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她们的美貌;在这方面,再露骨的谄媚之辞在她们听来也不为过。大自然从来没有造就过这样一个女人:她是如此丑陋,以致对别人对其外貌的恭维话都无动于衷。假如她的容貌非常难看,连她自己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她便会相信,自己的身材和气质定然充分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假如她的身材十分糟糕,她则会认为自己的容貌之美足以抵消身材之差。假如她的容貌和身材都不好,她就会相信自己具有魅力,具有某种“难以描述的”、比美貌还要迷人的风度。女人对外表的关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世上最丑的女人往往身着华丽考究的礼服,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在女人当中,那些的确具有绝世之姿容并深知自己貌美的女子,是对外表方面的恭维话最不敏感的;她知道这些赞美之辞是她理所应当享有的,因而不会对别人的奉承怀有任何感激之情。但是如果人们赞美她聪明机智,她必然大为得意,因为尽管她自己或许对此并不怀疑,她却担心男人们不相信她具有这些优点。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在向你推荐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谄媚之术——不,绝对不可吹捧任何人的恶习或罪行;恰恰相反,要深恶痛绝并尽力阻止这类行径。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对别人不太擅长的方面加以褒奖,使别人可笑但却无害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取悦于人的目的。如果一个男人希望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一个女人希望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漂亮,这样的错误想法可以使他们自己感到欣慰,对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害处。我宁可满足他们的这类愿望而使他们与我为友,也不愿千方百计打碎他们的梦想而使他们与我为敌。
同样,在一些小事上对别人表示关心,也会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这样的举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别人的自尊和自恋心理——这样的心理是与人类的天性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举动毫无疑问也证实了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比如,我们若要赢得某些人的好感,就要观察他们的细小习惯、他们喜好的事物、他们反感的事物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要注意投其所好,避免使他们不快;要以一种优雅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注意到他们喜爱这样的菜碟或这样的房间,并为此特意做了安排;或者相反,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注意到他们不喜欢这样的菜碟或这样的人,等等,因而你着意避免了这类情况。对这类琐事的关注要比大事更能满足人们的自恋心理,因为这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几乎就是你所考虑和关心的唯一对象。 这些秘诀在你刚刚步入广阔社会之际是必要的。我要是在你这个年龄就懂得这些就好了;这些经验是我花了五十三年的代价才换来的,如果你要摘取这些果实,我是不会吝惜的。再会!
P23-29
名家写作的书信名篇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酷爱写信,擅长写信,把写信当作表达个人见解、抒发一己情怀的重要途径。他们的书信既是心灵的倾诉,又是情感的流溢,宛如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可以帮助读者探索和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此外,许多书信本身就是很有文学价值、颇具艺术功力的散文佳作,值得反复咀嚼玩味。
在英国文坛上,很多作家如乔治·戈登·拜伦、约翰·济慈、夏绿蒂·勃朗特、奥斯卡·王尔德、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等人,都是写信的能手,他们的大量书信往往比其文学创作更能完整地呈现出作者的生活环境、文化素养、复杂性格和丰富情感。例如,曾为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传的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指出:“拜伦写信决不是为了产生一种文学效果。他写信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明白而确定的感情;他写信措辞十分准确,这是没有艺术的艺术,是艺术的极致。”他把拜伦称为“把他的整个炽烈而充满活力的身心都倾注到通信中去的人”。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素有书信作家(letter—writer)的美称,英国政治家兼诗人米尔恩斯在他为济慈写的传记《济慈生平、书信及文学遗稿>中盛赞济慈书信“充分展示了济慈天才的一生……当人们回忆起济慈本人并非刻意书写这些信件,从未幻想这些信件会在美国公之于世,展现在普通大众而非其亲友眼前,这些信件便成了一面镜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济慈的性格,并使世人对济慈其人作出最为公正的评判”。我国读者熟悉的19世纪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也是一位写信高手,她在短暂的一生中至少写了800封信。在长期的幽居生活中,她主要靠书信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她的许多书信本身即是华美流丽的散文,文风则往往因通信对象不同而迥然相异。她给亲朋好友的信不拘形式,信手拈来,但感情真挚,温存体贴;给文学界友人的信讲究词令,注重文采,喜用华丽的对偶句;带有论战色彩的信则笔锋犀利泼辣,时有夸张的语调。她论及文学创作的书信尤有价值;透过她的眼睛,可以窥见欧洲小说史上那个群芳争妍的时期之一斑。
美国作家的书信写作同样令人瞩目,一个典型例证就是《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人托马斯·杰斐逊留下的大约70000封信。这些书信的题材涉及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它们不仅再现了一位政绩斐然、多才多艺的美国伟人的风采,也再现了他的生活时代的面貌。杰斐逊在回顾他的漫长而活跃的一生时曾说,一个人写的信“构成他一生的唯一完备而真实的记录”。
本书共选译了17至20世纪的41位英语作家的120余封书信,个别书信有删节。编选工作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第一,书信作者为英语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名人;第二,书信内容充实,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或思想性;第三,书信文笔流畅优美,可为英文写作提供借鉴。在这些书信的作者中,有乔纳森·斯威夫特、查尔斯·狄更斯、马克·吐温这样的文坛泰斗,有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威廉·詹姆斯这样的哲学大师,有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这样的政坛领袖,也有约瑟夫·普利斯特里、迈克尔·法拉第、查尔斯·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擘。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有些是写给亲友的信件,语气亲昵坦率,文风无拘无束;有些是写给恋人的情书,情感真挚热烈,炼字造句也颇为讲究,一封信几乎就是一篇抒情散文;有些是写给同事、出版商或社会名流的事务性信函,语气严肃矜持,态度彬彬有礼;还有少数几封是写给国王的上书,虽然言辞毕恭毕敬,但是语调却不卑不亢,令人联想到我国古代名臣的奏折。细细品读这些书信,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简·爱》的作者勃朗特对童年挚友的柔声倾诉,听到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对劝其称帝的部下的厉声呵斥,听到诗人拜伦、济慈和爱伦·坡对恋人的喁喁絮语,听到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和罗斯福总统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本书所选译的为数不多的书信,仅仅是从英语名家书信的浩瀚大洋中掬起的一小朵浪花,但愿读者能够从中领略英文的无穷魅力,汲取大师的人生智慧。惜乎译者学力尚浅、时间紧迫,译文和注释中若有谬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2007年5月于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