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和提高读者精神素质的最好老师。它们是大师们对不同时期百态生活和百样人性的再现、总结、提炼与升华,所以透过一篇篇优美的作品,我们不仅发现了什么是人生中最值得学习与珍视的,也知道了什么是不值得去浪费生命和时间的;不仅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物竞天择的残酷,还有厚德载物的人性美。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熊育群的经典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路上的祖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熊育群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和提高读者精神素质的最好老师。它们是大师们对不同时期百态生活和百样人性的再现、总结、提炼与升华,所以透过一篇篇优美的作品,我们不仅发现了什么是人生中最值得学习与珍视的,也知道了什么是不值得去浪费生命和时间的;不仅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物竞天择的残酷,还有厚德载物的人性美。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熊育群的经典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内容推荐 熊育群,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及选集,获过冰心文学奖、全国报纸副刊年赛奖、优秀作品奖等多种奖项。本书收录了他的经典作品,包括路上的祖先、古老屋檐下、灵视的世界、文明的脸以及漂洋的思绪五大部分,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目录 路上的祖先 迁徙的跫音/3 客都/11 广府人的南方/24 水上来的祖先/31 路上的祖先/38 古老屋檐下 奢华的乡土/53 京西土炕/64 边镇茶峒/67 张谷英的村庄/69 荒野城村/74 灵视的世界 生命打开的窗口/81 神秘而日常的事物/91 怒江的方式/98 死亡预习/120 灵魂高地/124 文明的脸 脸/133 复活的词语/143 湘西的言说者/152 山脚趾上的布依/156 背对夕光而飞/162 森林边上的巴比松/170 漂洋的思绪 激情溅活的石头/177 永远的梵高/186 香艳的欧洲/195 多瑙河的蓝色旋律/199 东方的气息/205 寻找乡村/210 海滨墓园/214 被虚拟的行程/219 荒凉的盛宴/225 会吼叫的烟雾/232 试读章节 迁徙的跫音 一 踏足永定县公路,一些路段正在修补,红泥与石头经雨一淋,软硬分明,突出的石头刮到了小车底盘。几次下车,土楼其实早已在视线里。挨路边的一栋土楼塌得只余一角,什么年代的呢? 去年到龙川,今年到永定,一个粤东,一个闽西,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走的都是纯客家人的地盘。自己很明白的一点是,客家人的迁徙一直是记挂着的。粤东,客家人从中原长达一千多年的大规模迁徙,最终于这片土地上止步;永定,是它的土楼——一个外来民系以一种独特的栖居方式在陌生土地上立下足来。 一路上我心里默诵着中原,心里的那条路线渐渐地清晰起来。就像一条路,我踏上了它的路基,立刻,那个端点,那个原来是遥不可及的年代,变得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术语,它有了某种气息。那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一群人走在西北的土地上,那是怎样的沙尘滚滚,怎样的弃下老弱病残,怎样的喧哗声中上路? 一条不归之路!“五胡乱华”,被赶下台的权贵官宦,惧怕株连的魏晋世家大族,还有躲避战乱的升斗小民和流窜图存的赤贫游民,他们结伴而行,出潼关,过新安,一路向着洛阳而来。陪伴他们的是烈日?大雪?泥泞路滑的雨天?他们肩挑手扛,干辛万苦到了洛阳,来不及喘息,就又匆忙南下,沿着黄河向东,抵达巩县、河阴,又转入汴河…… 只要脑子里一出现那群疲于奔命的队伍,就觉得自己走在这样的柏油公路十分奢侈。秋天,南方的山岭依然绿得葱茏,阳光让漫山草木闪烁出无数的碧色。他们看不到这样的近乎肥硕的绿,他们的子孙抵达这片土地已是大迁徙后几百年。在这几百年的岁月里,他们找不到家园的感觉,他们随时准备着向南方逃去。 二 木梯吱吱声中走上四楼的卧室,时间已是半夜。望一眼深墙外的洪川溪,只有风摇古木声。白昼的阳光,阳光下的土楼,只在想象中了。静,让耳朵本能地寻找声音。不一会,鼾声升起来了,同行者已经入梦。心里叫苦,长时间的辗转反侧,不禁发出一声长叹,只得爬起床来。 土楼第一晚就失眠了。多年来,在南方的山水里行走,还从未曾失眠过。 虚掩木门。院内奇静。圆形的内环走廊在下面画出一个个同心圆。月光似有似无。但深的屋檐和挑廊的阴影却浓得化不开。觉得暗影里有一种久远的目光。视线从青瓦的屋脊望出去,一堵山崖,只有顶端的一小截呈现在土楼后,在望见它的刹那,发现它也在痴痴地望我,灰白相间的岩石突然间有了含糊的表情。心里一惊,低了头,暗影一样浓的静里,眼前的一切像是假寐,暗影里有一种知觉,觉得几千年的岁月醒了,像飘忽的念头被我看见。非现实的感觉,奇异又安详。害怕弄出一点声响,害怕有什么事情发生。 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土著是那些山都、木客。他们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多毛,披发裸身而行。“见人辄闭眼,张口如笑。好在深涧中翻石觅蟹啖之。”幻觉般的影像,灵魂似的在暗影里倏忽一闪,就不知去了哪里。 振成楼,围起一个巨大的空间,把自己身处的一片崇山峻岭圈在了外面,荒山野岭与匪盗、异族都在炊烟起居之外。院内,依然是耕读人家的生活,是仁义礼教的儒家信条。一百多年,林氏家族就在这封闭的空间繁衍生息。 月光先前是明亮的,也许疲惫了,像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它所普照的山川大地也跟着黯淡。村长,一个热血汉子,客家酿酒敬过一碗又一碗。半醒半醉间,手舞足蹈,找来村里的艺人助兴。那个手脚并用,同时演奏扬琴、鼓钹和口琴的艺人,身板那样瘦,像风中苇秆。他在院子中央把阿炳的《二泉映月》拉得异样的凄美。唱客家山歌的老人,一开口,金牙就露在唇外,唱起情歌仍是那样冲动。他们在月华中来,又在月华中去。人一走,月华下的老屋,静得耳鼓生痛。 10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晚上,在湘西德夯那片木楼前,我喝醉了酒,躺在吊脚楼里。月光下,一群苗族女子跳着接龙舞,木叶、二胡声里,队伍像波浪一样起伏。只有我一人扶着木椅靠,呆呆地望……人想往事,总是感怀最深之时。月光像退潮的海,黎明前的黑暗覆盖过了干山万壑,像时间那么深、那么神秘。P3-6 序言 散文概念的新界定 张国龙:不久前,评论家阎晶明在《人民日报》评论您的散文时,写到散文是最没有边界的文体。您是怎么看的?请谈谈您的“散文观”。 熊育群:现在的散文概念的确很混乱,几乎什么都可以算作散文。由于散文的文体特征不是太鲜明,还没有哪种文体像散文这样可以各自诠释一通。虽然散文极度繁荣,却也造成了淹没。评论家面对这样的乱局,认定散文没有了文体,我虽理解,但却不能认可。这正是需要散文作家面对、思考的。不可否认,混乱局面也造成了丰富,总体来说是好事,就散文我们可以细分,甚至因此而派生出新的概念。 如果说散文仍然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种,无疑它要具备文学性。如果我们把散文限定在文学性上面,其他非文学性或者文学性木强的写作,则需要新的概念来命名和界定。 文学性,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它不是信息符码,而是艺术符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近千年,首先是它的语言美。语言上没有追求,就谈不上文学性,而语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它的诗性,这也是历代散文共同追求并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散文是建立在个人感觉、感受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把人鲜活的感觉带到了文字的现场,使文字具有了生命的特性与活力,是一个人与世界遭遇所激起的反应,唤醒了脑海中的感知、想象、情感、思考等精神的活动,散文再现并表现这样的精神活动,再现并表现作家眼里的世界,从而给客观的世界打上强烈的精神烙印。因此,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不是知识、历史等资料性的东西,甚至也不完全是经历性的记述,它的视角是极其个人化的,不是公共的,公共的东西永远都是文学的公敌,它是与心灵有关的,都是触动心灵的东西。一篇好的散文没有个人的灵魂在里面,它就不会是一种创造,甚至是虚伪的。文学是有机的,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其精神是有呼吸的,是不可复制的。 第三,艺术是讲境界的,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让历代文人创造出了许多意境深远的经典作品,让人类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抚与提升,散文的高下也在于其境界的高下。中华文明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所取的诗意化追求,让人与自然达成了最富审美性的和谐。这种文化上的追求,让艺术在表现自然世界时自然寻求诗意的表现。它就像宗教,历代散文都在这样的意趣下去进行创造。这是散文的正宗,主旨是讲审美的,是人与世界诗意的相遇。也有因语言、思想、事件某一个因素而流传的文章,这必定是某一元素发挥到极致的结果。还有因为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而流传的文章,它们不是文学意义上的作品。 张国龙:“散文”的理论界说的确非常暖昧。按照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散文”即除诗歌(韵文)之外的一切文学或文章(即“广义散文”或“大散文”),既包括注重“文学性”的小说、戏曲等品类,又包括各种应用体式的文章。当代散文虽施行了一定程度的文体净化,但“大散文”仍旧风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大散文”与“小散文”之争,以前者的得势告终。随着“文化大散文”的兴盛,大散文更是位居至尊。 大散文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散文俨然成为文字收容所,任何不能归入他类的文章皆可冠名“散文”,使得从文学的角度谈论散文显得褊狭,甚至没有意义;对“散文”的界说难成定论,作者、读者只能按各自感觉中的散文模式认知散文,从而导致创作无序,理论批评失范。可见,大散文导致散文指称功能极度膨胀乃不争的事实。作为“文体”的散文负载太多,作为“文学”的散文遭到非文学因素的干扰,散文的本性(即“散文性”)难以在大家族里彰显。散文必须直面困境,发现自我,拒绝成为大杂烩。如果说大散文观念从外部围困了散文,那么“文学性”的偏离与“自我”的放逐,则为散文作茧自缚。尤其是“自我”的迷失,导致散文无“心”,乃散文的致命伤。 …… 熊育群:我们谁都不会怀疑,语言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无法穷尽的艺术表现力。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任何作家的独特的语言,他作品的全部魅力都包含在其语言之中,这里是他的世界——语言的世界。他的艺术个性也是从语言中表现出来的。简单的音符创造出的音乐,能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每一个文字蕴含的艺术意味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令作家们迷恋,这么多的文字该有多么丰富的表现空间!一个作家构筑自己的艺术空间,靠的就是自己对文字的感觉。一个民族在时间长河中生存发展,最终留给后人的最主要的也只有语言,只有语言能让一个民族的生存情景再现并得以流传。正如你所说,汉文字的这些特性,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语言,它独立,能指丰富,象形表意,没有强的逻辑关系,文字之间组合十分自由、丰富,天然就具有诗性特质。如北岛的一首表现生活的诗,只写了一个字“网”字,就有了无穷的启示力。又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词与词之间并列,没有多少逻辑关系,这才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汉字偏于感性色彩,西文偏于思辨色彩,前者更含诗性,后者长于理性。正是这样的语言创造出了汉诗这一完全不同于西方诗歌的东方语言艺术。只有对汉诗热爱的人,才可能更多地体会汉语言审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它的令人愉悦的微妙之处。 我的语言是感觉寻找出来的,对文字的感觉经过了诗的认识与体会,每个字都是活的,带着我的体温,我希望它锐利,它就锐利,我希望它温润它就像湿地一样,特别是有的句子要求它具有无法穷尽的意蕴,辽阔、丰富、诗意,它依然那样完美地呈现了。我想这是诗歌锤炼的结果。语言最高的技巧在诗艺中。只有经过长年的训练才可能达到这种语言的境界。 我有唯美的倾向,对语言之美有特别的敏感,当它逼近我细腻的感觉时,语言就呈现出了我精神的面貌。散文的个性在语言中一目了然。 从对语言的运用也可以区分出文学性散文与非文学性散文,那就是前者把它当成艺术符号,后者则把它当成简单的信息符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