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刘少奇家族数千年间的传承和发展史,揭示了刘少奇这位历史伟人诞生和成长于湖南湘江之滨的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反映了湖湘文化的沃土对这位伟人的熏陶和滋养。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这位历史伟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更多的细微之处来品味这位伟人感人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少奇家世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祖琳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阐述了刘少奇家族数千年间的传承和发展史,揭示了刘少奇这位历史伟人诞生和成长于湖南湘江之滨的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反映了湖湘文化的沃土对这位伟人的熏陶和滋养。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这位历史伟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更多的细微之处来品味这位伟人感人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德。 内容推荐 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他的祖祖辈辈,包括千余年间在江西吉水的二十来代和宁乡南塘繁衍的十多代,都是农民。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初修时的序言中,曾以“老成持重”、“耕读传家”八个字来形容南塘刘氏族人的世代家风。刘少奇的曾祖父、祖父、父母、兄长,都是勤劳节俭、老实厚道的农民,刘少奇从小受到这种农民之家的勤俭、朴实之风的陶冶,以后又在漫长革命生涯中受到锻炼,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实事求是、好学深思、艰苦朴素、坚韧顽强……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劳动者最优秀的品质。而他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种传统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着他身边的亲属和工作人员。 因此,本书,除了探寻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也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特别是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子女们和其他晚辈亲属们。这样,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这位历史伟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更多的细微之处来品味这位伟人感人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德。 目录 第一章 刘少奇的故乡——人杰地灵的湘江之滨 源远流长的湘江之滨 湘江的传说 湘江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宁乡 第二章 刘邦的后裔——宁乡南塘刘氏先祖寻源之一 刘姓溯源 彭城刘氏 彭城刘氏的向南发展 第三章 江西吉水粉溪和边溪刘氏—一宁乡南塘刘氏先祖寻源之二 人文荟萃的江西吉水县 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吉水南岭粉溪刘氏 南岭粉溪刘氏边溪支派与宁乡南塘刘氏一脉相承 第四章 宁乡南塘刘氏始迁之祖——刘时显、刘宝父子 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 刘时显从江西吉水迁徙到湖南湘江之滨 刘宝“出宰于楚之渍阳” 刘时显和刘宝落业宁乡茅田滩 第五章 宁乡南塘刘氏的兴起 花明楼、炭子冲和南塘 南塘刘氏后裔的生存和发展 南塘刘氏世代书香门第——昭房光初支派 南塘刘氏世代农民之家——昭房光裕支派 南塘刘氏的另一支兴旺家族——旺房 南塘刘氏宗祠、族谱和族规 第六章 刘少奇的曾祖父和祖父 曾祖父刘再洲是一位贫困的长工 炭子冲祖业的创建 祖父刘得云扩大了炭子)十的田产 炭子冲老屋的改建 第七章 刘少奇的父亲和伯父 祖父的交代 兄弟分家 不忘“耕读传家”——父亲刘寿生的持家之道 二姐对少年刘少奇的关心和照顾 表哥成秉真 第八章 刘少奇的外祖父家和姨母家 外祖父鲁家 表哥杨氏兄弟 第九章 刘少奇的母亲鲁氏 在悲喜交加中来到刘家 父亲早逝,母亲挑起了全副家庭重担 母亲包办刘少奇的婚事 母亲从反对到支持刘少奇赴俄留学 难忘母子别离情 第十章 刘少奇的四哥、六哥和七哥 四哥刘墨卿——一位奋斗不息的农村小生产者 六哥刘云庭——一位追求进步的民国军人 七哥刘作衡——刘氏家族中一位具有经济头脑的当家人 第十一章 刘少奇的六姐和七姐 六姐刘绍得与刘少奇的姐弟情 刘少奇关怀外甥鲁勋昌 刘少奇与外侄婿蒋碧昆一家 刘少奇写信劝慰七姐刘绍意 刘少奇对外侄女张先敏的教诲 第十二章 前妻何葆贞烈士 湘南山沟里的新女性 与封建传统势力决裂 与刘少奇结为革命伴侣 血染南京雨花台 亲人的怀念 第十三章 前妻谢飞和王前 从长征中走过来的红军女战士谢飞 新四军军部的卫生员王前 第十四章 王光美夫人 北京西城的书香之家 灿烂的年华 喜结良缘 贤妻良母和革命伴侣 患难与共 无尽的思念 第十五章 儿女们的成长 刘允斌——新中国的核燃料专家 刘爱琴——一位获得俄罗斯卫国战争勋章 的中国女人 刘允若——从流浪儿到导弹设计师 刘涛——一位平凡而悲壮的“诗人” 刘丁——一位普通的劳动者 刘平平——一位获得国际认可的中国食品科学专家 刘源——从插队知青到共和国将军 刘亭亭——刘家第一位职业经理人 刘潇潇——攻读生物遗传工程学的硕士 第十六章 国家主席的家风 红墙大院内的简朴居室 紧张有序的工作规律 艰苦朴素、严格律己的生活作风 慎用职权、不谋私利的廉洁风范 勤俭为本、“管”“放”结合的家庭教育 深入浅出、常讲常新的做人哲学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刘少奇的两个姨母都出嫁在花明楼附近。 大姨娘杨鲁氏,嫁杨林乡贺家托一户杨姓人家。大姨父名叫杨曙云,有一定文化,家境比较富裕。一方面在家管理自己的田产,另外还开有一家药店,一生以行医救助乡人。他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杨嵩甫,是个小职员;二儿子务农,后来外出做工,在外面早逝;三儿子杨毓群,曾教过私塾,当过政府职员,同时他又是刘少奇的老师。 二姨母吴鲁氏嫁花明楼三元村新屋湾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比较贫困,生有六个子女均在家务农。 刘少奇的表兄杨嵩甫生于1870年,成年后在家管理家产,并且继续经营父亲留下的药店。后来,又在道林镇开办了一家邮政所。刘少奇在延安听人说起表兄杨嵩甫的情况,写信回家时,曾叮嘱:“搞医药行业,要有最好的德行;通讯行业更是服务于社会。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要与人民为敌。”全国解放后,杨嵩甫曾在北京的女儿杨光家居住,刘少奇在中南海家中接待了他,并设便宴招待他们一家。 杨光,1911年6月出生,幼年时在家乡读小学。大革命时期,杨光进入长沙读中学。1927年2月,16岁的杨光离开家乡,来到湖北汉口,找表叔刘少奇和正在国民政府的劳工部任秘书的叔叔杨毓群,当时打算入宋庆龄主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但是刘少奇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连爱琴刚出生,也没有时间到医院去看。后来杨光进人叶剑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军医处任见习军医;6月,部队开赴江西,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吉安暴动;暴动失败后,该部队改编解散,于次年回到湖南,杨光进入湘雅护士学校学习;1932年起先后在湖南、江苏等地担任过医院护士、护士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过湘阴第八十一后方医院护理部主任,汉口全国新生活运动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教员等职。1938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军医处卫生干部训练班主任。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新建立,她终于在盐城见到了担任新四军政委的表叔刘少奇。杨光任军部卫生部保健科科长。那时她和王前同在军部大院的卫生部工作,王前任医务员。杨光亲耳聆听了刘少奇在纪念国际护士节大会上对全体指战员和医务人员的讲话,深受教育。刘少奇要求医务人员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对待伤病员,在前线救护工作中要吃苦耐劳,敢于冲锋陷阵;同时也要求部队指战员要尊重护士工作。杨光参军多年在外,难免想念家乡父母,刘少奇细致地做她的思想工作,教育她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之间的关系。他讲得十分实在,让人终生难忘。他说:“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是要有钱才能尽到孝顺之责。个人生活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大家生活问题的解决。只有全中国解放了,乃至全人类得到解放,全体人民的生活过好了,个人生活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自此以后,杨光终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了孝顺父母和忠于革命的关系。 1941年10月,杨光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卫生部医务主任。根据反日扫荡的形势,新四军军部也从盐城转移到了阜宁。虽然杨光见到刘少奇的机会少了,但是她仍然有幸聆听了刘少奇在华中局党校向干部所作的《论党内斗争》、《论党员在组织上纪律上的修养》,以及《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等重要讲演和报告。 1942年3月,杨光与一百多名干部一同从阜宁单家港出发,跟随刘少奇去延安。但是由于路途遥远,需要通过无数道敌人的封锁线,大队伍行动不方便,走到山东,杨光便和一部分干部重新返回了苏北。次年秋,她才和另一支队伍一道,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跋涉回到延安,先后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和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5年在延安与王弼结婚。王弼后来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 1945年9月,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时派出大批干部分赴东北工作,杨光也随干部团一起进入东北,先后担任东北合江医院院长,沈阳东北后勤卫生部第五后方医院院长等职。1949年夏回到北京,任全国妇联保育干部训练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光历任国家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妇幼卫生科科长、普及处副处长、妇女保健处处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因刘少奇冤案而受株连。1979年2月平反复职,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司顾问。1982年10月离休,并任卫生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少奇的另一位表兄——杨嵩甫的弟弟杨毓群,是刘少奇幼年时的小学老师。杨毓群生于1881年,比刘少奇大17岁。他在家乡读过私塾后,又在长沙读过多年新式学校,进过师范学堂。因此不但旧学的根底深,而且具有丰富的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1909年,刘少奇11岁的时候,表兄杨毓群受聘到离炭子冲七八里路的洪家大屋开家庭教馆,教授的学生就是刘少奇和洪家与刘少奇同龄的男孩洪赓扬。洪家是当地有名的世代书香之家,对孩子的培养十分重视。因为洪家的孩子需要一位学习上进的同伴一起学习,刘少奇被洪家选中,于是便跟着表哥进了洪家的私人教馆。杨毓群在洪家大屋教授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和自然科学常识等,而且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古典小说和寓言等读物。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刘少奇也因为这一年的学习,思想和学习上受到很好的启迪。后来杨毓群在与亲属谈到刘少奇的启蒙教育时说:“他学习近代的新知识是从我所教的那一年开始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杨毓群来到长沙,应聘到新成立的湖南省督军府担任文书。由于他知识丰富、语文根底深,又擅长书法,成为督军兼省长谭延■手下有名的“红笔师爷”,不久即受命为省督军府少校书记官。两年后,从少校军衔任上退伍,由省督军府发给退伍执照和优厚的退伍金。随后,先后在永州、常德等地担任邮政局局长。1921年辞职回到花明楼老家,仍以教书为业。 1925年正月,杨毓群受一位在汉口徐家棚铁路局任局长的曾姓友人之邀,来到徐家棚铁路局担任科长兼秘书。这时,以工农革命为中心的大革命运动正在轰轰烈烈进行。次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向北推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移到了武汉。与刘少奇一同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负责人的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被选为国民政府劳工部部长。由于新成立的劳工部急需文职人才,经刘少奇推荐,苏兆征亲自写信到徐家棚铁路局将杨毓群接到劳工部,任命他为劳工部秘书。年底,刘少奇也从广州来到了武汉,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武汉办事处负责人兼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与苏兆征共同领导武汉的工人运动。这时,由于劳工部行政事务十分忙碌,杨毓群正式辞去了徐家棚铁路局科长和秘书工作,专作劳工部秘书。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以后,刘少奇和苏兆征相继离开武汉,转作中共党的地下工作。杨毓群化名陆恭,以教书为业,先后辗转在汉口、岳阳、浏阳等地工作。一边教书,一边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时有联系。1934年冬回长沙,在船山学社教书、讲学三年多。1938年长沙大火后回到老家宁乡,仍一边教书,一边与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一定的联系。1950年春,杨毓群写信给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汇报自己几十年来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系及其现状。次年正月,接到北京中央人民政府秘书厅于上年底寄发的通知,通知说:“佑群先生:你本年元月六日寄给毛主席的信已收到。你的情况,苏兆征同志(已故)和少奇同志可以负责证明。我处拟函告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准你登记,并给以照顾。特此函复。”但是杨毓群不幸已经在1950年12月得病去世。当时湖南省政府发给了一笔安葬费,并对遗属进行了抚恤。 P104-107 后记 刘姓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就是一个大姓,也是汉民族的重要源流之一。刘姓自汉高祖刘邦建功立业以来,为中华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历代都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湖南是刘少奇的故乡。自刘邦的孙子,即汉景帝的儿子刘发来到湖南担任长沙王以来,刘邦的后裔便在湖南及南方诸省一代代繁衍起来。同时,自晋代的“八王之乱”以后,大批刘姓家族从刘邦故里彭城向江浙和江西迁移。而自宋元以来,又有大量刘姓人口随着“江西填湖广”的人口流动潮迁移到湖南,使湖南成为刘姓繁衍十分兴旺的地方。这些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迅速地融合起来。悠久的湖湘文化哺育了一代一代的政治、文化名人。特别是到了近现代,涌现了大批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仁人志士。刘少奇就是这批人之中的姣姣者之一。正是北方先进文化伴随刘姓人口的南迁和西移,并且融人千百年来湖湘文化的沃土,才孕育了刘少奇这位历史伟人的诞生。 湘江之滨,地灵人杰,这里出了毛泽东,也出了刘少奇等众多革命领袖。笔者写作《刘少奇家世》的目的之一,正是试图从更深远、更广阔的背景上来认识刘少奇这位历史伟人的诞生。 该书中用了较多的篇幅探寻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以及刘少奇的先祖宁乡南塘刘氏由江西吉水迁徙到湖南宁乡的经过。刘少奇的先祖——宁乡南塘刘氏始迁之祖刘时显、刘宝父子于明代中期,即1520年左右,自江西吉水迁徙来到湖南宁乡花明楼地域定居。这在宁乡《南塘刘氏族谱》自清代康熙年间的初修,和以后的二、三、四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宁乡南塘刘氏在江西的先祖是谁呢?他们与汉高祖刘邦及彭城刘氏有什么关系呢?这一点,在宁乡《南塘刘氏族谱》的一、二、三、四修中都没有交代清楚,修撰者当初也感到十分遗憾。 为了解开这个谜,笔者曾两次赴江西吉水考查,并得到了吉水县委宣传部、吉水县政协和吉水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吉水县博物馆馆长李希朗先生冒着酷暑陪同我在该县的枫江、北坑等刘姓聚居村镇搜寻刘姓家谱资料,终于在吉水下龙洲的老屋村找到了由该地村民珍藏的吉水《南岭粉溪刘氏重修族谱》和《南岭粉溪刘氏族谱分徙边溪支派》两部珍贵的家谱资料。 通过将该两部族谱与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对比研究,发现江西吉水粉溪刘氏与宁乡南塘刘氏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吉水南岭粉溪刘氏分徙边溪支派第七代祖刘时显,与宁乡南塘刘氏始迁之祖刘时显是同一个人。而据江西吉水《南岭粉溪刘氏重修族谱》记载,该族是由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刘诉繁衍而来的。由此而找到了宁乡南塘刘氏家族与汉高祖刘邦的渊源关系。 不过,根据《南岭粉溪刘氏重修族谱》刊载的《南岭粉溪刘氏族谱图考》这篇文献资料的记录,自茶陵侯刘诉至南岭粉溪刘氏之间(即自西汉至东晋之间)尚有20代祖没有列出。这是清代《南岭粉溪刘氏族谱》初修时所留下的问题,对于这段缺失的资料,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去发现。 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世代农民的家庭。他的祖祖辈辈,包括千余年间在江西吉水的二十来代和宁乡南塘繁衍的十多代,都是农民。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初修时的序言中,曾以“老成持重”、“耕读传家”八个字来形容南塘刘氏族人的世代家风。刘少奇的曾祖父、祖父、父母、兄长,都是勤劳节俭、老实厚道的农民,刘少奇从小受到这种农民之家的勤俭、朴实之风的陶冶,以后又在漫长革命生涯中受到锻炼,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实事求是、好学深思、艰苦朴素、坚韧顽强……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劳动者最优秀的品质。而他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种传统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着他身边的亲属和工作人员。 因此,《刘少奇家世》一书,除了探寻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也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特别是在他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子女们和其他晚辈亲属们。这样,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这位历史伟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更多的细微之处来品味这位伟人感人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德。 该书写作,始于1998年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年初,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的薛京编辑找到中央文献研究室,有意出版有关“刘少奇家世”的著作,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便向他推荐我承担这一任务。于是,薛京同志与我取得联系,双方初步商定了写作和出版该书的计划。接着,我将“刘少奇家世研究”课题正式向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立项,10月,该课题经省社科规划办批准正式列入当年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同年11月我到北京参加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向王光美同志以及在座的王小苏秘书汇报了“家世”课题的研究和写作设想,得到了王老的赞成和支持。 诚然,对刘少奇家世的研究及家世人物生平事迹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早在1987年我参加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方案设计的时候便开始了,对湖南刘姓族谱及《南塘刘氏族谱》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早在十年前依出版社的约稿写一部刘少奇“家世”的书,也不是拿不出来的。但是,我当时没有将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匆匆抛出。 从1998年8月起,至2002年7月,我先后到江西吉安、吉水、南昌,江苏省沛县、常熟市,及湖南益阳、湘阴、泪罗等市县作了大量调查和考证工作,解开了《宁乡南塘刘氏族谱》中几百年来未能解决的诸多疑团,同时也在相关省县图书馆、档案馆继续作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开始该书写作。2002年退休以后至2005年,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写成初稿和二稿。2005年以后由于接受了《刘少奇大辞典》人物篇的编写任务,至2006年9月,才将第三稿交给出版社。经过近10年的努力,才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和该书的写作任务。因为该书研究和写作的时间拉得比较长,原来商定的出版时间已经错过,曾经约稿的出版社责任编辑也未能再联系上,故改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课题研究和该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单位以及相关负责同志的支持和帮助。湖南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宁乡县档案馆均向我提供了他们各自收藏的《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原件查阅,宁乡县档案馆还提供了刘少奇家乡的部分亲属的生平资料的复印件。吉水县政协办公室刘流生同志及吉水县枫江、北坑等村镇的数户刘姓村民向我提供了他们世代珍藏的《吉水南岭粉溪刘氏重修族谱》、《南岭粉溪刘氏族谱分徙边溪支派》等族谱的复印和照片资料。湖南省益阳县档案馆、湘阴县档案馆、湘阴县博物馆、江苏常熟市档案馆等单位均提供了馆藏的该县自明清以来的全部县志相关资料。 刘少奇的子女和后辈亲属刘爱琴、刘涛、刘丁、鲁迅昌、蒋碧昆、刘正山、刘述元、刘维孔,以及过去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刘振德、贾兰勋、李太和等,均热情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向我提供了他们亲身经历的第一手的资料。尊敬的王光美同志、谢飞将军以及何葆贞的妹妹李国英医师都曾经接受过我的采访。书中所写当代亲属人物及其与刘少奇的关系,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他们的亲口讲述,另一部分则采用了亲属自己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补充。 刘少奇纪念馆对该课题的研究和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几任馆长萧普刚、易凤葵、谭利平,党组书记罗雄,副馆长易锦君、王定良、黄可以及各个部室的负责人,多年来始终关心和支持该课题研究和该书的出版问世;陈列艺术部彭明建、蔡成理参与了相关历史照片的扫描和当今照片的摄影等工作;该书所刊登的照片,除了作者自拍的部分以外,其余全部由刘少奇纪念馆文物资料库提供。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的领导也一直关注着该课题的进展情况,并给予了积极的鼓励与支持。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王双梅研究员审阅了全部书稿,上海人民出版社陆宗寅主任和陈敬山同志为该书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刘源将军在百忙中审读了全部书稿,并且题写了书名。 王光美同志生前非常关心该课题的研究和该书的写作,十分遗憾的是,该书完稿后没有能请王光美同志亲自过目。她老人家不幸于2006年10月13日逝世了,在此表示深深的怀念!我在刘少奇纪念馆工作的十多年间,有幸多次向王老汇报和请教工作,我的一些研究成果,就是在王老的关心、指导和鼓励下完成的。老人家对史学方面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教育了我!我总觉得王老就在眼前,她并没有离开我们,她慈祥的面孔,睿智的双眼……总在期待和激励着我们向前! 谨以该书向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献礼,向尊敬的王光美同志献礼! 该课题研究和该书写作,既是王光美同志对我的嘱托,也是刘少奇的亲属们对我的期待,还有社会上各界人士的盼望。因此,我是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完成该书写作的。尽管如此,其间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黄祖琳 2008年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