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天聪崇德王朝》,书中谱写了大清王朝皇太极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聪崇德王朝/清宫档案证史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波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清王朝,兴衰昌亡;成败得失,以古见今。十二帝君,铁马金戈;功过是非,昭前警后。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 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天聪崇德王朝》,书中谱写了大清王朝皇太极的一生…… 内容推荐 《清宫档案证史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天聪崇德王朝》,书中具体包括了:松锦之战与清军的再次入关、伴君如伴虎——皇太极与他的臣子们等内容。 目录 皇太极即位之谜 一、扑朔迷离的太祖“遗诏” 二、死因不明的大妃乌拉那拉氏 三、清朝第一太子——褚英 四、竹篮打水——代善的尴尬 五、水落石出——皇太极的即位 两征朝鲜 一、将计就计后金征朝鲜 二、劫数难逃兄弟变君臣 皇太极与他的对手袁崇焕 一、且和且战——袁崇焕和他的宁锦大捷 二、痛定思痛——皇太极与他的内外整饬 三、明宫风云与袁崇焕再起 四、东江危机与毛文龙之死 五、明金议和与金军入关 六、京师血战与袁氏奇冤 杀与不杀——对待汉人三部曲 一、刘兴祚叛逃事件 二、三藩的归降始末 三、大凌河明军出降 四、礼遇降众的背后 五、汉军八旗的创建 计削群雄——皇太极的持续努力 一、治罪阿敏与计除四大贝勒的开始 二、整顿大贝勒代善父子与压制两红旗 三、治罪三贝勒莽古尔泰与血洗正蓝旗 四、多尔衮兄弟的有惊无险 征服察哈尔与整饬蒙古诸部 一、由爱转恨——最初的满蒙关系与征讨林丹汗 二、花落谁家——察哈尔部的失败与皇太极讨妻 三、意外之喜——传国玉玺的重现与后金汗称帝 三院八衙门 一、文馆 二、内三院 三、六部 四、都察院 五、理藩院 松锦之战与清军的再次入关 一、松锦之战 二、洪承畴降清始末 三、围城打援与祖大寿出降 四、以祖招吴的最初努力 五、最后议和与清军人关 满汉文化冲突下的汉化改革 一、满文的创制与典籍翻译 二、民族视野下的服饰改革 三、政治视野下的满洲婚姻 四、科举的尝试 五、佛教的引入 六、火炮的试制 伴君如伴虎——皇太极与他的臣子们 一、宁完我的狂傲放荡 二、张存仁的尴尬立场 三、范文程的小心谨慎 皇太极病逝之初的政坛风云 一、皇太极的病逝 二、敦达里与安达里的殉葬 三、豪格与多尔衮的暗中夺立 四、多尔衮的先发制人与尴尬 五、正式交锋与豪格的弄巧成拙 六、福临即位与多尔衮辅政的要求 试读章节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建国时称“金”,1636年皇太极始改国号为“清”),疾病缠身的努尔哈赤实在无法坚持处理军政事务,于是不得不再次前往清河温泉疗养。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在七天之后,努尔哈赤又派遣了二贝勒阿敏代替自己去祭祀父亲塔克世与历代祖先。然而,无论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还是其他祖先,都未能保佑努尔哈赤的身体逐渐康复,也未能阻止死神的逼临。八月初七日,面对着大限将至而又无可奈何的尴尬情形,努尔哈赤无奈地做出了决定,即一边下令启程返回沈阳,一边派人赶回沈阳迎接大福晋乌拉那拉氏。而一场围绕着汗位继承展开的权力之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下午,努尔哈赤去世,这位曾经在辽东叱咤风云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伟大人物的去世,给后金的统治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后金的最高统治权力在一时之间竞陷入了真空状态。而与此同时,明朝、蒙古与朝鲜诸方面的目光在瞬间全部集中到了中国的东北一隅。新的后金国汗将由谁来担任?刚刚肇基的后金汗国将由谁来继承? 努尔哈赤在临终之际究竟如何安排了其后事,也许已经成为千古之谜。但关于这个问题,作为满族最早期官方文献的《满文老档》中的记载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时期的档案从建元前的丁未年(1607)到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初四日都基本保留了下来,而所缺少的恰恰是努尔哈赤病危、去世直至皇太极即位——涉及到后事安排的最关键几天的档案。既然当时后金已经形成了一套正式的记录制度,那么这几天内所发生的事情也应该是记录在案的。但是,为什么这些日子的档案却最终未能流传后世呢? 最关键几天档案的缺少令世人不得不产生种种疑问:努尔哈赤临终之际究竟是否安排了其后事?又是如何安排后事的?而且在努尔哈赤死后数日,作为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的大福晋乌拉那拉氏便被逼为其殉葬,诸贝勒为什么要这么快地就将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逼迫而死呢?其后,多尔衮在其执政时期,曾多次扬言皇太极之即位乃是“夺立”,多尔衮为什么胆敢如此而言呢? 毫无疑问,努尔哈赤在其临终之际应当是留下了遗诏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份遗诏的神秘失踪,或者是被人为地销毁,所以才导致了从努尔哈赤去世到皇太极即位之间这一段日子的后金历史如同是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而努尔哈赤遗诏的真实面目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后世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份遗诏版本是:努尔哈赤在去世之前曾经向大福晋乌拉那拉氏表明要确立时年十五岁的多尔衮为其汗位继承人,并且让大贝勒代善辅政。这个版本的“遗诏”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可信度,主要是因为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是陪伴努尔哈赤走过其生命旅程最后时刻的极少数当事人之一。努尔哈赤在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之后,便立即派人返回沈阳迎接大福晋乌拉那拉氏,而且努尔哈赤是在乌拉那拉氏护送回沈阳的途中去世的,大福晋很有可能得到丈夫临终前的“遗诏”。朝鲜方面的士人就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并且在其记载中绘声绘色地写道:“努尔哈赤临死时谓贵永介(即代善)日:‘九王(即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摄位后,可传位九王也。”’ 作为这个版本“遗诏”最有力的佐证之一就是: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十二子阿济格(1605年生)、十四子多尔衮(1612年生)、十五子多铎(1614年生)都得到了努尔哈赤格外的宠爱。努尔哈赤在1615年组建满洲八旗时,其第三子阿拜、第四子汤古岱、第六子塔拜、第七子阿巴泰、第九子巴布泰、第十子德格类、十一子巴布海等人均未能分到一旗部众,但作为第十二子的阿济格却意外地成为正白旗的旗主。显然,并非是那些兄长都不骁勇善战,像阿巴泰、德格类等人都曾身经百战并且战功显赫,但他们就是不能得到父亲的重视。更令这些兄长惊诧的是,还不到三岁的多铎也分到了镶白旗,虽然是由父汗努尔哈赤代为管理。至于自幼体弱的多尔衮,尽管未曾立有什么显赫的军功,也因为兼通满、汉两种语言文字而受到努尔哈赤的宠信,并且努尔哈赤一再表示他自己掌领的两黄旗将来要拨给多尔衮。 但是,没有其他更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版本的遗诏的真实性。朝鲜方面的笔记毕竟不是亲眼目睹之后的记载,努尔哈赤对于多尔衮兄弟三人的宠信,充其量只是爱屋及乌,由于疼爱其最后一位妻子进而延伸到了喜爱其所生的三个儿子罢了。p2-4 序言 人是历史的产物,探究历史真相,打开尘封记忆,获取智慧源泉,是人类天然的本能。但历史从来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丰富、鲜活,光怪陆离,千人千面,就后人评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常理常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位卓绝,影响至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坊间关于清代历史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但任意发挥、影射曲解、以讹传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如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清史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术研究的立场和可靠的文献资料记载为依据,廓清世间种种不实传闻、戏说,还原历史的本色,并转化为易于被社会各界接受的知识,是历史学研究者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清官档案证史书系》就是这一尝试的产物。 本书系有别于帝王的个人传记或现在流行的历史教科书,力图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诸功能于一体。全书系分为十二册,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轴,以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对清宫档案资料的系统挖掘,力争较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于大众。 档案是了解历史真相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流传至今的清代档案浩如烟海、卷帙浩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宫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本书系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忠于原始史料记载,将档案资料作为历史叙述的基点、重点和亮点。通过档案资料的搜寻、排查、分析、佐证及揭秘等相关过程,力图以档案证史,以档案明史,以档案补史。各个分册的专家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原始档案资料,拣选清代十二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确定每一分册的话题。各分册作者在对档案资料的寻找、翻查、分析、佐证中,对各个话题进行挖掘与分析,得出结论,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在对档案资料的处理和写作上,突出了原创性、学术性及知识性。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代档案价值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同样非常注重各种材料的参照对比、考异辨析,以陈述历史真实为第一要务。 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精心策划、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林栋总编辑组织落实下,十几位历史学青年学者与中青人几位年轻编辑通力合作,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系的撰稿和编辑加工工作。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努力,在客观论述清代历史演化的背景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但能否如愿,还有赖于读者诸君的评判。 徐兆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2008年4月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