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社论发言,不陈腐、不八股,不空洞、不自我。虽是议论家国大事,却并非是以一种上仰的视角来做策论写颂词,虽诉求启蒙公民,却不是要以一种下俯的姿态来说教布道。本书第二辑精选了南方都市报2007年的社论文本几十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2007年度社论精选第2辑)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文凯//周筱赟 |
出版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方都市报社论发言,不陈腐、不八股,不空洞、不自我。虽是议论家国大事,却并非是以一种上仰的视角来做策论写颂词,虽诉求启蒙公民,却不是要以一种下俯的姿态来说教布道。本书第二辑精选了南方都市报2007年的社论文本几十篇。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南方都市报社论的第二次结集。社论代表了报社对于时局和事件的立场,本书更是集中体现了南方都市报这张在风雨中成长的报纸独立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思考和发言,所选定的立场、关注的角度、申说的力度、坚持的韧性,使其有别于个人发言的性质与力量,更具备公共讨论和博弈的意味与价值。 个人观点的精彩尖锐,在私人言论已不受明显管制的背景下,正趋于常态,而且也非报纸所独美;社论代表报社作机构发言,所选定的立场,关注的角度,申说的力度,坚持的韧性,则有别于个人发言的性质与力量,更具备公共讨论和博弈的意味与价值。因此,如果有读者在欣赏我们的街谈与个论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南都社论的特别关注,则说明他了解机构发言的价值与现状。出版南都社论的年度选集,最值得凸显的,正是我们对于机构发言的实践与建设。本书把一年的社论选编成集,以此为读者提供一段时事格局的索引与速读。那么,翻开这本集子,开始我们的重逢吧。 目录 愿你在新年里过上更好的生活!/1 拉近《宪法》公民距离激活违宪审查机制/4 医改须在绝对覆盖与集中济困间慎重取舍/8 不可期的行政之忧,甚于不涨价的春运之喜/11 “未富先老”问题凸显人口战略面临转折/14 分尸案:低俗故事也应该有生发的逻辑/17 从抵制到奖励:公权对舆论监督仍未摆正心态/20 油价下调无人欢呼定价陷阱仍需突破/23 重温“南方谈话” 体会中国之路/26 警惕违规信贷让金融权贵享股市狂欢/29 请市长把允诺放在心上/33 国家药监局应当面向公众作正式回应/36 保护诚实劳动者的社会无须讨薪/39 农民工需要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城市/42 网聊亲民投石问路体制改革方为正途/45 李银河涉性言论,不喜欢但要容忍/48 吴英事件启示:货币如水,堵不如疏/51 对“彭水诗案”免职官员履新的质疑/55 摒弃无谓门槛之争媒体炒作宜作检讨/58 期待一个没有海瑞但有法治的时代/61 引入判例制,让《物权法》成为“活”的法律/64 惠民政策:何来吊高民众胃口之忧/67 李燕:这是生的困境,不是死的难题/70 没有法治社会何来企业责任/73 大学生就业困难主管部门切忌空谈/76 关键问题不是高校会否破产/79 高耀洁:荣誉属于说出真相的人/82 伊拉克人认同民主政府并不意外/85 钉子户,挺住!/88 “要字诀”念不来政府廉洁/91 工头隐瞒事故,他们的“智慧”从哪来?/94 钉子户事件善始善终各方诉求各得其所/97 个税申报不尽如人意 改革须对纳税人公平/100 纪念王小波争做自由人/104 莫让新闻的喧嚣遮蔽悲剧的沉痛/107 纪检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党内权力制衡/110 央视需要再改一次语态/113 叶利钦最大政治遗产是面向自由/116 “收费差错合理论”暴露医院的技术傲慢/119 某些地产商为何选择暴力解决争端/122 慈善的光彩,源于社会敞亮的内心/125 制造悲剧的是人心,可堪改善的是世道/128 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无惧遗憾/131 乔洪去向莫测,舆论只好索隐/134 设立特区是为了最终取消特区/137 稷山诽谤案,地方铁幕谁来戳破?/141 重奖之下必能治污?/144 渎职官员免刑,矿难如何扼制/147 食品安全的压力不妨也出口转内销/150 博客实名黯然退场 网络管制宜有反思/153 对公民的肯定,唯有歌颂是多余的/156 郑筱萸被判死刑不仅是个人悲剧/159 厦门PX项目暂缓政府且莫误读民意/162 印花税上调意外部门诚信受质疑/165 培育利益团体,政府有退须有进/168 中国应从G8峰会中学会“补课”/171 宗庆后一怒,尽显中国企业家之短板/174 南粤雨灾频现暴露水利欠账/178 渎职失职官员必须为公民悲剧负责/181 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184 必须正视山西黑窑里人性的集体沉沦/187 做一点什么/191 监管应盯住市场秩序而非股指/193 断桥事故处理还需化解公信危机/196 一次社会进步与舆论监督的相互助力/199 黑砖窑事件远未完结媒体报道更需进取/202 从假包子到假新闻:一场信无可信的尴尬/205 中国互联网差距在网外娱乐之下涌动历史潮流/208 《桂林日报》,你为什么道歉?/211 快速公交系统的完善需要批评的声音/214 广州BRT项目不能回避公共听证/217 BRT谜团亟待政府释疑人大代表可行使询问权/220 BRT项目如何展现公交优先的政府诚意?/223 奥运倒数一周年,Are We Ready?/226 凤凰塌桥事故,完整的真相才能抚慰人心/229 曾有前车之鉴足为后事之师/232 孟家兄弟自救生还背后隐含着可怕的假设/235 “中国制造”危机:寻求国内理解同样重要/238 《反垄断法》:转型中国的艰难一跃/241 仰望“星空”,需要价值肯定和制度激励/245 房地产市场监管乏力 政府终将丧失主导权/248 限制公车才是汽车时代的真问题/251 与其赐予中小企业政策性恩赏不如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254 请以透明的土地公示制度澄清一切/257 《物权法》精神倚赖一个守法政府去实现/260 控制二套房贷未必得偿所愿/263 戈尔业已获奖环保仍受冷遇/267 期待国更富而民亦强追求再解放与大开放/270 华南虎有无可存疑舆论追问须认真/273 央企整体上市传闻揭开行政主导之幕/276 高官承诺尚需与民生之忧合拍/280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283 规避法律的前提是尊重法律的存在/286 喧哗只为劳工弱势权利不会苦等自来/289 记者:请保持观察者的独立和记录者的坚贞/292 处置权贵违建,政府岂能弱势/295 治权贵违建:反的是身份特权而非产权/298 黄金周进退:民意反复只为寻求表达/301 过度投放祸及储户权益取现设限践踏商业契约/304 华南虎之争逼近真相我们有理由感到振奋/308 华尔街骑牛:中国人失去了自我的文明坐标吗?/311 中央环保新政欣慰亦堪忧/314 政策打压需有度 中国股市未转熊/317 “大部门”的前提是小政府/320 期待在诺奖转播中见到反思/323 越是宏观紧缩,越需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326 拒绝回应虎照真伪 政府部门自毁公信/329 禁猪运动隐寓公共治理的软暴力/332 期待尽早揭开黑帮背后的故事/335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经济转型无关阴谋/338 真正的否决权,不在环保总局而在公众参与/341 公权无法问责道歉受之不起/344 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347 小产权房:政府规划大不过农民权利/351 小产权房争议不会因旧令重申而止息/355 国家荣誉制度当奠基于人类普世价值/358 行动者有希望/361 发掘南海I号是考古而非表演/365 土地监控,该换一种思路/368 再解放一次思想又如何/371 解放思想的命运在民间/374 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挣脱利益“绑架”/377 试读章节 “未富先老”问题凸显人口战略面临转折 1973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改变中国。从宏观上看,它改变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从微观上看,它改变了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结构,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庭模式,改变了新一代人的身心成长、精神面貌,从而在最本质上改变了民族的现在和未来。迄今为止,对这一政策所带来的综合影响,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可以肯定的一点事实是,它已经让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避免了灾难性的“人口爆炸”。 前天,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有两个数字最为引人关注:其一,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左右;其二,本世纪40年代后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人。性别比失衡的直接后果是底层男性结婚难,将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人日老龄化导致赡养比例不断提高,给“未富先老”的中国,给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不止以上两个:人口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水平、出生缺陷率、城乡分布、人口流动——这些问题已经存在,并且已经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例如人口素质和人口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更为直接的,中国东南沿海已经连续出现“技能民工荒”;例如人口性别比失调。因此,必须以更迫切的心态、更严正的关注,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不久前,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等机构在北京举行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会议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历经30多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总结。 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人口状况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被判断为人口数量问题,因此,人口政策的执行重点就是控制人口数量,而计划生育政策也被普遍简化误解为“独生子女”政策。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人口状况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 基于上述客观存在的变迁,中国的人口政策也正面临重要转折。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11月30日,由胡锦涛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指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必须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式必须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综合施治转变,着重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重点任务。会议中提出的两个“转变”引人注意,它很可能带来1973年以来最重要的人口政策调整。 显而易见,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基础。但是,在连续性的基础上,转变更值得关注。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全面改善人口状况转变,这目标是美好而完善的,但是行动也必将是艰难的。例如,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是,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的客观事实之下,低生育率几乎必然地带来人口老龄化。这一状况刚好与前一阶段的“人口红利”相对应:出生率低,需要抚养的未成年人口少,劳动人口承担的负担小,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出生率低,几十年后的劳动人口减少,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多,社会负担明显加重,如果社会财富积累不足以承担这样的赡养任务,那便是“未富先老”的社会难题。 实际上,一个“综合治理”的政策就是要处理各种矛盾,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因此,综合治理的人口政策的执行难度一定很大,它不可能像当初以行政手段控制人口数量那样快速见效。但是若能以耐心和诚意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若能勇敢地辨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若能够抛开成见抓大放小,那么,一个综合治理的人口政策,也一定可以带来一个人口状况全面改善的效果,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带来更深刻、更长远、更值得期待的转变。 2007年1月3日 分尸案:低俗故事也应该有生发的逻辑 昨天,本报重磅报道了一起分尸案。目前,该案已被天河警方破解,发尸远送的男女二人均已落网。神秘男子“送得远”为天河某物流公司员工,女子为卖淫女(编者注:后证明不实)。据称,此案很可能是情杀,送往物流公司托运是为抛尸灭迹。 目前此案尚在进一步审理中,不过已经披露出来的情况,就足够让人震惊。杀人、分尸,已经非常血腥恐怖,在这样的行为之后,且能从容不迫地将尸体肢解送往物流公司,还能落下“送得远”这样颇见“幽默感”的签名,作案人心理的坚硬冷酷,让人毛骨悚然、不敢揣摩。 这样一件令人避之不及的恶性案件,为何要以大篇幅作重点追踪报道?这样一个绝对偶发的事件,几乎不具备标本意义,也难以在公共话语中作联想式解读,为何要占领报纸封面,进入公众视野?不可否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有嗜血的倾向,因为他们将公众揣度为一定程度的嗜血。这是一个复杂的媒体伦理问题,在迎合与引导之间很难找到绝对的正义;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难以面对的人性现实——人们对血腥案件几乎天然地会表现出某种亢奋,对与之相关的话题津津乐道。在这里,我们不想讨论新闻的趣味是高尚还是低俗,我们只想说,这件分尸案具有奇闻耸听之外的价值,值得以理性对待。 事实上,媒体只是和公众一样非常震惊,并且在震惊之余,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有一种几乎想要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人性的冲动。这桩案件的周折情节,作案人的心肠手段,都大大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经验。它在真实世界里发生,毕竟不同于影视剧中的煽情渲染,它让人不得不扩充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原来故事里的情节不一定是虚构,原来真的有人心狠手辣,原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憎恨可以达到恐怖的程度! 如果我们把兴趣点停留在“卖淫女”、“情杀”、“分尸”这些词语上,那么这就是一则十足的低俗故事。我们接下来真正关心的,是这两个作案人的心理故事。他们两人目前看来面目模糊,单从此案来看可以说是穷凶极恶。但是,他们何以对死者怀有如此深仇大恨?他们何以如此高估自己的作案技巧?他们何以克服普通人都有的恐惧、紧张和退缩?他们何以爆发成为冷酷的分尸者?或者他们曾经有过的不幸经历,将他们变为冷酷残忍的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个人定义为残忍的人,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以理解这一事件在他们个人世界中生发的逻辑。我们需要理解这逻辑,并且将它嵌入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体系,以此来恢复我们对秩序的信任、对人性的信心。 邱兴华案发之初,本报曾经刊发社论,认为邱兴华不能被媒体和大众简单地恶魔化。类似地,在分尸托运案件震惊全城的时候,我们认为,不能将这案件简单地处理为血腥暴力的社会事件,不能堕落地将这则新闻处理成软暴力准色情的低俗故事。我们相信,在这个由人组成的世界里,每一桩事件,人的所有作为,都有可能被充分地理解。或者说,每一桩事件,不论看起来多么不合常理,人们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真地面对。因为发生的都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常识不能理解它,很有可能是你的常识太狭隘,刚好需要震惊和刺激来将它拓宽调整,以便更接近真相的全部。 2007年3月14日 P14-19 序言 像公民那样去关心,像公民那样去发言 《南方的立场》出版第二辑,这对于我个人以及南方都市报评论部的这个团队,都是一份鼓舞。至少,这说明,出版社认为这样的集子,有长期操作形成系列的价值。而对于南方都市报社论的具体执行者来说,让这些选题、这些思考、这些文字能够留存更长久一点的生命,也是一番欣慰。当然,倘若社会的进步迅速证明了这些文字的过时,那将是更大的欣慰。 而2007年,公共事件依旧频密,舆论关注依旧密切,有力的呐喊与无力的沮丧交替并行。但毕竟会有进步,成长中的网络力量,风云际会般地爆发出了出人意料的能量,与传统媒体接力合力,促进了诸多事态的良性发展。例如,厦门PX事件、“红钻帝国”因言获罪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陕西纸老虎事件……这些事情接踵而至,连绵展开,博弈不断,结局可观。这一切应该足以表明:公民的力量才是这个国家进步的源泉。 对于南方都市报来说,记录时代进程、培育现代社会、启蒙公民意识,正是他自我期许的定位与使命。这些理想与方向,自然是要浸透在他每一天每个版的每篇稿件中,不过,社论首当其冲,负有专责。这张报纸在这块方寸之地的所思所言,可集中展示它的兴趣与风骨。所以,上述2007年的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也正是南都社论在2007年重点关注、表达意见、展示立场的议题,值得在此向有心的读者诸君隆重推荐。 绝大多数的场合,社论的发言难免是枯燥的,板着脸孔说话,四平八稳说理。钱钟书先生就曾借魔鬼之口挖苦:不料你的识见竟平庸得可以做社论。而在当下的客观环境里,还尤其需要绕着圈子说话,戴着帽子说话,这都给社论增添了一分麻木的神情。怎样来激活社论当有的精神,回复它原本的面目,这只怕也是一份敢于每天刊发社论的报纸所要担忧的问题。南都有所思考,也有所尝试,要求自己的社论发言,能够尽量做到不陈腐、不八股,不空洞、不自我。虽是议论家国大事,却并非是以一种上仰的视角来做策论写颂词,虽诉求启蒙公民,却不是要以一种下俯的姿态来说教布道。摒弃这两点,可以明白,即便是机构发言性质的社论,同样富有个性,同样需要血肉。金刚怒目也好,苦口婆心也好,总之,我们也需要学会像一个公民那样去发言。 像公民那样去关心,像公民那样去发言。一个念兹在兹于公民社会的媒体,自然也是无法自外于这样一种意识与努力。《南方的立场》第二辑精选南方都市报2007年的社论文本,便请与南都有同样情怀的读者,来体验和检验这两点。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为《南方都市报》的社论是中国公民最好的早晨读物,它说的是贴心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正义——监督权势,捍卫法治,捍卫公民权利:流畅的文字承载的是丰富的知识。总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它记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袁伟时 任何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深刻变革,总是从中国南方开始。《南方的立场》是当代中国的立场,也是未来中国的立场。 ——杨锦麟 说它“南方的立场”,其实应该是中国的立场,也是普世价值的立场:凛然而深情,坚定且包容,高蹈又踏实。“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丛丛酸枣发新芽,温暖南风呵护它)——自由民主的理念在中国茁壮成长,也需要有母爱般的耐心来培育。 ——邬烈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