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是一部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的寓言集,相传它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创作的。《伊索寓言》实际上是由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里面还夹杂有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它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了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伊索寓言》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理赢得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叉的著作。
本书是从伊索寓言集本中遴选的最为精彩的寓言汇集而成的,它带领小读者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出发,去体会这些寓言故事的思想含义,领悟生活道理,以这些寓言故事为借鉴,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360篇小故事,大部分是经过后人整理的,除汇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各类小故事外,还加进了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给我们以启发。在这本书中我们便从中精选了最好的故事献给小读者们。
《伊索寓言》中大部分是动物故事。故事中的动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如狐狸、狼、狮子、驴、羊、狗、猫、鸡、老鼠、鹰、蚂蚁、乌龟、兔子等,因而它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起来也生动有趣。作者往往根据动物的特征赋予某种特定的性格。如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驴子的愚蠢、狮子的威武、狗的骄傲、猫的嚣张、老鼠的猥琐、鹰的矫健、羊的弱小等,并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一个故事往往只有两三种动物,只讲一两件事,让这些动物在保持动物特性的同时也让它们像人一样思想、像人一样行动,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深受启迪。不过在有些故事里动物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狐狸在一则故事里是阴险狡猾、自欺欺人的,可在另一则故事中可能就变成聪明伶俐的典型形象了。小羊在一篇故事中是受害的弱小者的形象,可到了另一篇就成了以弱胜强、敢于斗争、善于思考的典型了。因此小读者在阅读时要灵活些,随着故事走是最重要的。
《伊索寓言》中也有一些是人物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大多讲的也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与纯粹的动物故事相比较,这些故事更贴近生活。比如《渔夫和鳗鱼》、《小孩儿和狼》、《射手和狮子》、《强盗和桑树》等。另外,人物故事中还出现了神的形象,这些神主要是古代人民所信奉的神灵,不过作者也赋予了人的性格,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老人与死神》等。
狐狸和山羊
狐狸掉进了井里。他只好待在那里,因为没法子爬上来。
一只山羊口渴,也来到那口井边。他看见狐狸,便问那里的水好喝不好喝。狐狸见出现了这么个好机会,很高兴,便对井下的水大加称赞,说那里的水如何好喝,劝山羊也下去。当时山羊一心想解渴,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
山羊喝够了水,便和狐狸商量如何爬上来。狐狸说他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可以使他俩得救。他这样说道:“如果你愿意把两条前腿扒住井壁,犄角垂下来,那时我先从你的背上跳出去,然后再救你。”
山羊很乐意地接受了狐狸的这个建议。狐狸便蹿上山羊的后腿,再爬上山羊的后背,然后凭借山羊的犄角找着井沿,爬了上去,便准备离开。
山羊责怪狐狸,说狐狸破坏约定。狐狸转过身来说道:
“嘿,你呀,倘若你的智慧像你下巴上的胡须那样多,那你刚才就不会未想好如何上来就跳下去了。”
同样,聪明的人应该首先认真考虑事情的结果,然后再着手去做。
狐狸和狮子
狐狸从未见过狮子,后来偶然遇上了。
他第一次看见时,惊恐得差一点吓死。第二次相遇时,他仍然害怕,不过不像上一次那样厉害。当他第三次见到时,他已经变得这样大胆,竟敢走上前去,和狮子交谈起来。
这则故事是说,熟悉能缓和对事物的恐惧。
P9-11
在我国,《伊索寓言》可能是最为普及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它自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以来,一直受到我国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它在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方面所产生的启迪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
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南端及其附近岛屿上,早在公元前两三千年前便形成了达到很高发展水平的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古希腊文明。古代希腊人是一个富有智慧和想像力的民族,他们为后代人类遗留下了各种形式的丰富文化遗产,《伊索寓言》就是其中之一。寓言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是人们对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思考和总结。人们借助寓言这种形式,利用某个生活现象,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方式,阐述一个问题,说明一个道理。寓言起初为口头创作,运用于实际生活,后来才逐渐见之于文学作品。我们在古希腊第一部传世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公元前九世纪一公元前八世纪)和稍后不久的赫西奥德的诗歌《劳作与节令》里便可以看到寓言故事。在这之后,古希腊寓言创作逐渐趋于繁荣,到公元前六世纪,便出现了杰出的寓言大师伊索。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湮没,今人对伊索的生平情况知道得不多。在古希腊著作中,第一次提到伊索这个名字的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五世纪)。他在其著作《历史》第二卷中谈到一段与地中海萨摩斯岛人雅德蒙的一个名叫罗多皮斯的女奴的经历有关的史事时写道:“罗多皮斯……与写作寓言的伊索同为一个主人的奴隶。”并且认为,当德尔斐人遵照神示,反复召请人去领取伊索生命的赔偿金时,没有任何其他人前往,只有雅德蒙的孙子,同名的雅德蒙去认领时,这一情况足以证明:“伊索确实也是雅德蒙的奴隶。”我们从希罗多德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伊索的生平在当时显然受到人们的注意,希罗多德本人在这里是把伊索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提及的,并且对其生平进行论证。参照其他有关历史材料,希罗多德在这里提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六世纪上半叶。伊索起初是奴隶,据说后来他获得自由,解除了奴籍,曾经游历希腊各地,给人们讲述寓言,并且被派遣出使德尔斐。德尔斐是当时的希腊人祭祀他们的太阳神和艺术之神阿波罗的中心。据说伊索指责德尔斐的祭司们打着神灵的名义,掠夺他人的财物,不劳而获,从而激怒了祭司们。祭司们便指责伊索利用讲寓言的方式亵渎神灵,并阴险地诬陷伊索偷了祭祀神灵的器皿,煽动不明真相的德尔斐人把伊索推下山崖摔死。后来祭司们悔过,从而才有愿以赎金抵消自己的罪过一说。古代曾有人为伊索作传,并且流传了下来。那主要是人们以上述故事为基础进行的想像和虚构,反映了人们对伊索智慧的崇敬。
在古代有限的文字作品流传的条件下,伊索的寓言是通过一代代人反复传抄,才得以流传后世的。最早的伊索寓言集本出现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包括约二百则寓言,是由哲学家兼演说家得墨特里奥斯汇集的。这个集本显然成为后来类似的汇集的基础。现在传有伊索寓言的许多抄本,其中最早的见于公元十世纪。传世抄本在文字方面存在不少差异,这是在传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者们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这些抄本可能源于不同时期的传抄底本。第一类抄本可能源于一世纪左右的底本,可称为早期抄本。它们较明显地反映了许多古代特点,现存的十世纪抄本就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抄本可能源于五至六世纪的底本,可称为中期抄本。这类抄本的内容以早期抄本为基础,但同时增加了后来的作家对伊索寓言的仿作或改作,抄本语言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口语的特点。第三类为晚期抄本,其底本可能见于九世纪和十四世纪拜占庭古典复兴时期。这一类抄本的主要特点是力图以不同的方式对中期抄本的口语性简朴语言加以文学修饰和美化。第一部《伊索寓言》印刷本出现于一四七九(或一四八0年),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库尔西乌斯完成的。该版本依据的主要是晚期抄本,后来曾根据新发现的抄本内容进行过补充。十九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主要依据中期抄本和早期抄本编订的印刷本。一九三五年出版了属于早期抄本的十世纪抄本,并且成为其后出版的各种《伊索寓言》古希腊文本的基本内容,同时补充以散见于各种抄本的一些其他寓言。
古代希腊曾传下一幅陶器画,画的是一位老人弓背而坐,在给一只狐狸讲故事。老人身躯瘦削,大脑袋,翘鼻子。一般认为,这位老人即象征伊索。伊索的名字在古代希腊闻名遐迩,他的机敏和智慧受到同时代人的称赞,受到以后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敬仰,他的名字成了古希腊寓言的同义语。人们把伊索视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鼻祖和典范,模仿伊索寓言进行创作。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一世纪)和古希腊寓言作家巴布利乌斯(二世纪)的寓言就属于这种类型,称为“伊索式寓言”。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寓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弱之后,特别是在古希腊的修辞学教育兴起之后,寓言便成为学校教育的材料之一。它既可供人们普遍阅读,又是进行修辞学练习的良好题材,传下了不少这种类型的寓言版本。伊索寓言不仅直接影响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寓言创作,而且对后代欧洲各个时代的寓言创作也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古代抄本流传下来的原因所在。
伊索寓言最初传入我国是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第一个伊索寓言中文译本出版于一六二五年,书名为《况义》(“况义”即“寓言”之意),收寓言三十八则,现在流传的一些著名的伊索寓言,如《大鸦和狐狸》、《衔肉的狗》、《乌龟和老鹰》、《驮盐的驴》等,即已录入其中。自十九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我国与欧洲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和扩大,伊索寓言在我国的翻译介绍也随之迅速扩大和普及,以至于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它差不多已经成为一部普遍知晓、老少成宜的文学作品。
伊索寓言所以能享誉古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感人魅力。这一魅力主要来源于寓言的三个方面。其一是伊索寓言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伊索寓言主要是动物故事,同时也有一些植物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故事寓言。故事涉及的面很广,故事本身反映了故事作者对相关的动物等的生活及其相互关系和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场面的入微观察和精细体会。这些故事都是对那些观察和体会的进一步的人为虚构和杜撰,它们都构思得如此巧妙,令人觉得如此逼真,展现的画面犹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一样,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二是伊索寓言本身的文字表达特点。寓言采用的是讲故事的形式。伊索寓言的文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故事本身的表达不注重人物形象和环境的描述,而着意于对动作过程的交代,以求构成一个简洁的故事框架,事件或场面多用客观直叙,很少采用对话形式,往往只是在故事末尾用一句直接引语,以突出主题,语言简明、扼要,很少作美化修饰,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广阔的想像空间。其三是这些故事包含的寓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富有教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伊索寓言》产生于古代,内容必定包含有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的影响,特别是故事后面附的“教训”,有的很好,很切题,但也有一些显得牵强附会,与故事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合,只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古代材料去阅读。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各个时代的不同读者去阅读和接受这些寓言本身。人们总是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出发,去体会这些寓言故事的思想含义,领悟生活道理,以这些寓言故事为借鉴,追求真善美,鄙弃假恶丑。
考虑到丛书本身的宗旨和要求,现在这个《伊索寓言》译本是从伊索寓言集本中遴选的一百五十六个最为精彩的寓言汇集而成的。译文从古希腊文译出。所据古希腊文本是托伊布纳《希腊罗马作家丛书》中的《伊索寓言汇编》一九五九一一九七0年版,由豪斯拉特主要根据早期抄本材料编辑后经洪格尔修订。愿这个译本能给读者带来益处。
王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