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路回望(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访谈录)
分类
作者 王东亮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采访人(问):龚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能接受这次访谈。我们今天来是想请您谈一谈您从事俄语工作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一些情况,您是什么时候、在哪儿开始学的俄语?

龚人放先生(答):我是1932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的,在那儿学的俄语,那是一所中苏合办的大学,校园里几乎全是俄国人,只有一个国文教师是中国人。我在那儿学了三年俄语,但是东北不是被日本占领了吗,在那呆不下去了,我就来到了北平。到北平以后,我想考北平的大学。虽然我在小学和中学读了五年英语,但若用英语考大学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可是我有一定的俄语基础,所以我决心报考东北大学俄文边政系,继续学俄语,准备收复东北后,回去做外事工作。1936年,我考上了东北大学。当时曹老也在东北大学任教,主要讲授俄苏文学课程。9月1日开学那天,学生们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门开了,一位老师走进教室,并向大家招手示意。大家一看,这个老师个子不高,身穿蓝布大褂,青布便鞋。这哪像是教授啊!我的印象里教授都是西服革履,手里拎着大皮包的。哪有这样朴素的大学教授啊!一位学生说:“喂,你走错门了呀。”但是此人并不理会,他径直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曹靖华”三个字。啊,这不就是《铁流》的译者、知名的翻译家嘛。学生们对曹靖华老师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还记得曹老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他讲的是《海燕之歌》(《ПecHя O бypeBecтHиKe》)。他讲课很细:海燕是暴风雨的使者,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飞来飞去,呼唤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与之相对比的是代表其他各阶级的一些鸟,暴风雨来了,它们吓得直哆嗦。他说只有海燕十分勇敢。曹靖华老师当时讲的都是俄苏的进步文学,如契诃夫的《变色龙》(《XaMeЛeOH》)、柯罗连科的《星火》(《OroHёK》)、高尔基的《母亲》(《Maть》)等等。因此,我们对俄苏文学更喜爱了,对俄国、苏联社会了解更深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曹靖华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说:“不信不信,这是敌人造谣,鲁迅不会死的。”当曹老得知鲁迅真的逝世之后,非常难过。第二天曹老来上课,他的面色阴沉,呆呆地站在讲台上,一句话也不说,搞得学生们不知所措。沉默良久,他给我们介绍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当时教室里的气氛庄严肃穆,如同在为鲁迅先生开追悼会。曹老在当时白色恐怖下竟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令人敬佩不已。

别看曹老样子古板,讲起课来却很生动,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无疑能够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一次曹老讲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Moлoko бeжит.曹老问,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一位嘴快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牛奶跑了。”老师问:“往哪儿跑?”这一问可把学生难住了,这时另一位学生想了想说:“牛奶■了。”曹老说:“这就对了。”我记得还有一次他讲到一句“Ha дBOpe CHer идёт”,意思是“外面下雪了”,他问学生该怎么翻译,学生翻译成“雪走了”,这明显讲不通啊,后来他说应该是“下雪了”。我一查乌沙科夫大词典,идти这个词有37种用法之多。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词的“多义性”。

问:请您谈谈来北大以后在教学、科研和翻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我是1950年来北大的。我来北大之后,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还兼搞翻译,三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教学方面,当时我教一、二年级的实践语法和三年级理论语法。另外,我还讲授果戈理专题研究,同时研究《钦差大臣》的语言风格,我到现在还留着这么厚厚的一个本子。果戈理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讽刺,讽刺官僚。

我在50年代曾出版一部《俄语语法》,在俄语系里用作教材,上册由中华书局出版,下册由时代出版社出版。时代出版社,社址在上海,名字是《Эnoxa》,那是以苏联人名义办的。我还曾编过广播俄语教材,从1949年开始北京市中苏文化协会组织一个广播俄语讲座,我在那儿讲课,一边讲课一边就编了一本教材,叫《广播俄语讲座教材》,我还留有影印样本,回头给你们看看。

问:龚先生,您可以讲讲俄语系成立的前前后后吗?

答: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曾欲聘请曹靖华先生筹建俄语系。然而局势突然发生变化,蒋介石发动内战,中国前景未卜,于是俄语系成立事宜就搁浅了。直到1951年俄语系才在城里沙滩成立了,曹靖华任俄语系第一任系主任,俄语系成立之前只是北大西语系的一个组。当时俄语系办公室设在红楼二楼一间小屋里。俄语系成立之初,教师缺乏,只有俄语大家刘泽荣(不久后调到外交部工作)、李莎(李立三夫人)、刘华兰(刘泽荣女儿)、何瑾(母亲是俄罗斯人)。另外我们还请了几个俄国人,有一个叫舍甫琴柯,俄语水平很高,人性格很好。还有一个叫苏别斯,是个俄侨,俄语水平最好。俄语系1950年有学生30人,1951年又招来30人,俄语系红红火火,逐渐热闹起来。

问:院系调整后俄语系的课程由谁来上?

答: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为俄语系请来几位苏联专家,他(她)们讲授俄国文学史、苏联文学史、历史语法、语音学、修辞学、理论语法等等。俄语系当时的课程之多,犹如“满汉全席”。苏联专家讲课时,由讲师展凡当翻译,但是教了一年多以后,学生反映苏联专家课讲得太快,听不懂,也记不下来,讲课内容也太繁琐。后来改由张秋华担任翻译,方式改为专家念讲义,念一句,她翻译一句,但学生反映还是太繁琐。一次教研室召开座谈会,曹老说:“我们这里不是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我们是北京大学俄文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俄语是苏联人的母语,他们学俄语没有语言障碍,我们是刚开始学习俄语的外国人,俄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因此我们有语言障碍。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照搬苏联的教学模式,而要结合我们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讲得太细并无大益。”后来的教学就有了一个大的转变,按中国的方式教了。

P2-4

后记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历史上,本学科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动荡而历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又呈百川归海之势,在北京大学汇聚了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包括朱光潜、曹靖华、冯至、马坚、季羡林、金克木、田德望、闻家驷、俞大絪、吴达元、赵萝蕤、杨周翰、李赋宁等知名教授。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到1999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虽然经历过“文革”那样的政治运动冲击,本学科经过数代学者教师们的坚持和努力,依旧硕果累累,为现代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也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探寻本学科自创建起的源流和变迁,梳理本学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5年底成立“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项目组”,希望以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更好地了解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人文遗产,把代代相传的一些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项目组一边进行文献档案的调研,一边开展学科史访谈的工作,走访了本学科各个专业一些退休教授。接受采访的前辈学者通常既是本学科某些重要发展阶段的见证人,也是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和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国内知名学者。这些“口述历史”提供的生动信息使我们得以从不同侧面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而一代名师在治学上的经验和体会也是留给后辈学人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

在对丰富充实的访谈材料进行适当的整理编辑后,项目组与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外文学》杂志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的《语言学研究》杂志合作,申2007年初起,陆续发表了一组访谈文稿。在外国语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将这18篇已经发表的访谈稿汇总,并补充比较成熟、有待发表的另三篇访谈稿,结集出版这部《学路回望——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

这部书稿是阶段性的调研成果,是正在进行中的访谈工作的结集汇编。有些同样知名或更有学术影响的教授学者,或因身体原因或因时间安排因素,还未能来得及采访。另外,由于《国外文学》杂志是季刊,而《语言学研究》每年才出一辑,从事外国文学研究教师的访谈稿明显多于从事语言教学、语言学研究教师的访谈稿,而这是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今后将继续开展访谈工作,并在有机会再次结集出版的时候尽量做出弥补。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涵盖多个有独立发展历史的二级学科,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俄罗斯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等。各专业历史有长有短,规模也大小不一,《访谈录》在兼顾学科代表性的同时(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两篇访谈稿),也更多地收录了比较大的专业如英语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方面的访谈文稿。

书稿的编排,依照“长者为尊”原则,以接受访谈教师的出生先后为序。从第一篇“世事多变幻,人生更斑斓”到最后一篇“言传身教,师道传承”,相隔二三十年的两代人,讲述了近七十年的学科历史。每一个接受访谈的教师虽然谈到的主要是个人的求学治学经历,以及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些轶闻典故,但从不同角度、不同年代折射的却是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整个学科的命运:从东北流亡的学子到西南联大的师生,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海外学人的回归,从“反右”的风暴到鲤鱼洲的“五七干校”,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新世纪的新气象……

《访谈录》能够结集出版,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接受采访的前辈学者,他们积极配合采访,为我们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第一手材料,并极其认真地核实相关的信息。项目组的同事和参加访谈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在整理录音材料、加工访谈文稿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兼职为《国外文学》和《语言学研究》杂志工作的刘锋、魏丽明、高一虹、张薇和王辛夷等老师为访谈稿的编辑和发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领导始终如一地支持学科史项目组的工作,并为学科史访谈工作提供了各种便利。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和初艳红女士在选题申报和书稿的编辑出版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们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北京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奉上这部朴素平实的《访谈录》,作为我们虔敬的纪念。

王东亮

2008年4月

目录

世事多变幻,人生更斑斓

 ——北京大学俄语系龚人放教授访谈

以歌德和贝多芬的精神不懈奋斗

 ——北京大学德语系严宝瑜教授访谈

生也有涯 学也无涯

 ——北京大学法语系刘自强教授访谈

谁道人生无再少?我心如故系千岛

 ——北京大学东语系印度尼西亚语专业梁立基教授访谈

延续半个世纪的学术情缘

 ——北京大学东语系朝鲜语专业韦旭升教授访谈

桃李无语,下自成蹊

 ——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安武先生访谈

教书育人四十载 译坛耕耘五十年

 ——北京大学法语系桂裕芳教授访谈

“我已把语言的种子播撒到大地上”

 ——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教授访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北京大学日语系潘金生教授访谈

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开拓进取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陈嘉厚教授访谈

我的社会语言学情结

 ——北京大学英语系祝畹瑾教授访谈

杏坛春风五十年,桃李欣欣中俄间

 ——北京大学俄语系李明滨教授访谈

从基础课教学到俄语语法研究

 ——北京大学俄语系吴贻翼教授访谈

治学以宽博,育人以宽容,处事以宽心

 ——北京大学德语系范大灿教授访谈

“师”歌中的韵律

 ——北京大学英语系王式仁教授访谈

丹心热血沃新花

 ——北京大学东语系叶奕良教授访谈

从基础课教学到福克纳研究

 ——北京大学英语系陶洁教授访谈

我与阿拉伯语是“金婚”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仲跻昆教授访谈

忆念恩师倍觉亲,桃李满园芬芳沁

 ——北京大学英语系王逢鑫教授访谈

朴实学风、浪漫情怀

 ——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赵振江教授访谈

言传身教,师道传承

 ——北京大学英语系刘意青教授访谈

后记

内容推荐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汇聚过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大师。为了探寻本学科自创建起的源流和变迁,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人文遗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子2005年底成立“学科史项目组”,开展了系统的文献档案调查研究工作,并走访了本学科各个专业一些退休教授。接受采访的前辈学者通常既是本学科某些重要发展阶段的见证人,也是在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和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国内知名学者。这些“口述历史”提供的生动信息使我们得以从不同侧面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而一代名师在治学上的经验和体会也是留给后辈学人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

编辑推荐

为了探寻本学科自创建起的源流和变迁,梳理本学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作者以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开展了系统的文献档案调查研究工作。全书收录了包括龚人放、严宝瑜、桂裕芳、潘金生、祝畹瑾、王逢鑫等21位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在内的访谈,旨在更好地了解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人文遗产,把代代相传的一些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