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大约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气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了。梁启超恭维他的精神事业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可当时亦有“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联语盛传一时。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斥矛盾之处: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而礼俗、器物、语言、仪文,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忆康有为(增订本)/学者追忆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夏晓虹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康有为大约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气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了。梁启超恭维他的精神事业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可当时亦有“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联语盛传一时。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斥矛盾之处: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而礼俗、器物、语言、仪文,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 内容推荐 康有为大约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气又最有争议的人物了。梁启超恭维他的精神事业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可当时亦有“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联语盛传一时。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斥矛盾之处:先生日美戒杀,而日食肉;亦称一夫一妻之公,而以无子立妾;日言男女平等,而家人未行独立;日言人类平等,而好役婢仆;极好西学西器,而礼俗、器物、语言、仪文,皆坚守中国;极美民主政体,而专行君主;注意世界大同,而专事中国。本书所选之文,不避亲疏远近,以求保存史料。分为五辑:第一辑由康有为诸弟子撰写,第二辑以传记、墓碑文、祭文、笔记为主;第三辑记述康有为早年讲学活动,第四辑以戊戌变法为主体;第五辑乃是对康有为晚年讲学、出游与日常生活的追忆。作者有梁启超、张伯桢、康同璧、吴敬轩、梁启勋、廖中翼、刘海粟、赵炳麟、陈少白、李云光等。通过集合各种人物眼中的康有为形象,期以接近真人。 目录 总序 三联增订版序 南海康先生传 第一章 时势与人物 第二章 家世及幼年时代 第三章 修养时代及讲学时代 第四章 委身国事时代 第五章 教育家之康南海 第六章 宗教家之康南海 第七章 康南海之哲学 第八章 康南海之中国政策 第九章 人物及其价值 南海先生传(上编)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家世及幼学时代 第三章 修学时代 第四章 居游著述时代 第五章 上书讲学时代 第六章 维新变法时代 第七章 政变蒙难时代 第八章 遍游各国立党开会时代 第九章 康南海为政治家 第十章 康南海为教育家 第十一章 康南海为宗教家 第十二章 康南海为哲学家 第十三章 结论 跋 《康南海先生事略》序 南海康先生传 (附)读《南海康先生传》 公祭康南海先生文 南海康君墓表 康南海先生墓碑文 康有为传 回忆康南海史实 康南海先生轶事 凌霄一士随笔(选录) 康有为先生事迹鳞爪(节录) 康圣人的故事 康南海轶事 南海先生七十寿言 万木草堂忆旧(选录) 康简知名 初游康门 草堂徒侣 草堂学风 轮值书藏 公祭陈曹 辅仁精庐 庆吊定例 讨张弘范 著书被议 妇孺韵语 满城风雨 “万木草堂”回忆 戊戌政变前后之万木草堂(节录) 康有为桂林讲学记 康有为第一次来桂讲学概况(节录) 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节录) 康有为来桂讲学的动因 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 公车上书记序 蜷庐随笔·康有为 康有为向用始末(节录) 康有为构乱始末 中国的维新运动(节录) 关于戊戌政变之新史料 记南海先生出险事 兴中会革命史要(选录) 三、在日本之活动 五、保皇党之占领横滨学校 八、革命党与保皇党交涉之经过 十、再与康梁等之交涉 革命逸史(选录) 戊戌前孙康二派之关系 戊戌后孙康二派之关系 康南海先生的报恩思想(节录) 须磨与康有为 鹤子女士 《康南海先生诗集》跋 戊戌变法侧记(选录) 一三、劫后重逢抱头痛哭 二一、康有为西湖听昆曲 记康南海 忆康有为先生 近代书家亲炙记·康长素氏(节录) 康南海先生书学异闻记 近代书家述评·康长素 柏岩感旧诗话(选录) 康有为卜居丁家山 康有为在西安 “盗经”风波 康有为在金州 记康有为先生 康有为重来北京的一段轶闻 追忆天游学院 康有为晚年讲学及其逝世之经过 我与康有为老师 我印象中之康有为 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文明弱之国人物少,文明盛之国人物多。虽然,文明弱之国,人物之资格易;文明盛之国,人物之资格难。如何而后可以为真人物?必其生平言论行事,皆影响于全社会,一举一动,一笔一舌,而全国之人皆注目焉,甚者全世界之人皆注目焉,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法兰西之拿破仑,应时之人物也,卢梭则先时之人物也;意大利之加布儿,应时之人物也,玛志尼则先时之人物也;日本之西乡、木户、大久保,应时之人物也,蒲生、吉田,则先时之人物也。其为人物一也,而应时而生者,则其所志就,其所事成,而其及身亦复尊荣安富,名誉洋溢;先时而生者,其所志无一不拂戾,其所事无一不挫折,而其及身亦复穷愁潦倒,奇险殊辱,举国欲杀,千夫唾骂,甚乃身死绝域,血溅市朝。是亦豪杰之有幸有不幸乎?虽然,为一身计,则与其为先时之人物,诚不如为应时之人物;为社会计,则与其得十百应时之人物,无宁得一二先时之人物。何则?先时人物者,社会之原动力,而应时人物所从出也。质而言之,则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既有时势,何患无应此之英雄?然若无先此之英雄,则恐所谓时势者渺不可睹也。应时者有待者也,先时者无待者也。同为人物,而难易高下判焉矣。 由此言之,凡真人物者,非为一世人所誉,则必为一世人所毁;非为一世人所膜拜,则必为一世人所蹴踏。何以故?或顺势而为社会导,或逆势而与社会战。不能为社会导者,非人物也;不敢与社会战者,非人物也。然则其战亦有胜败乎?曰无有。凡真人物者,必得最后之战胜者也。是故有早岁败而晚年胜者焉,有及身败而身后胜者焉。大抵其先时愈久者,则其激战也愈甚,而其获胜也愈迟。孟子曰:“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观人物者不可不于此留意也。 二十世纪之中国,必雄飞于宇内,无可疑也;虽然,其时机犹在数十年以后焉。故今日固无拿破仑也,无加布儿也,无西乡、木户、大久保也;即有之,而亦必不能得其志,且无所甚补益于国家。故今日中国所相需最殷者,惟先时之人物而已。呜呼,所望先时人物者,其已出现乎?其未出现乎?要之今日殆不可不出现之时哉!今后续续出现者几何人,吾不敢言,若其岿然亘于前者,吾欲以南海先生当之。 凡先时人物所最不可缺之德性有三端:一日理想,二日热诚,三日胆气。三者为本,自余则皆枝叶焉耳。先时人物者,实过渡人物也。其精神专注于前途,以故其举动或失于急激,其方略或不适于用,常有不能为讳者。南海先生吾师也,以吾而论次其传,后世或谓阿所好焉。要之先生生平言论行事,虽非无多少之缺点,可以供人摭拾之而诋排之者;若其理想之宏远照千载,其热诚之深厚贯七札,其胆气之雄伟横一世,则并时之人,未见其比也。先生在今日,诚为举国之所嫉视;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若是乎,先生果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哉!吾而不传,曷贻来者?不揣愚陋,遂缀斯文。 先生名有为,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其先代为粤名族,世以理学传家。曾祖式鹏,讲学于乡,称醇儒。祖父赞修,为连州教谕,专以程朱之学,提倡后进,粤之士林,咸宗仰焉。从祖国器,当咸同间,从左军,以功至广西巡抚。懿修,当咸丰末叶,四海鼎沸之际,以一布衣办七县团练,境内肃谧。其后朝廷以三达官某某等充全粤团练大臣,假公谋私,气焰熏灼,而懿修独不肯以所属置彼三人势力范围之下。三人者以全力敌之胁之搏之,不能夺也。卒使其地确然成一自治团体,至今食其赐焉。盖其刚健任事不畏强御之风,有自来矣。父达初,早世。母劳氏,生子二人:仲曰广仁,戊戌之役,死于国难;先生其伯也。先生既蚤孤,幼受教育于大父,每诵读,过目不忘。七岁能属文,有神童之目。然家学既正,秉性尤厚,故常严重,不苟言笑。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戏号之日“圣人为”,盖以其开口辄日圣人圣人也,“为”也者,先生之名有为也。即此一端,亦可以知其少年之志气矣。 吾粤之在中国,为边徼地,五岭障之,文化常后于中原,故黄河流域扬子江流域之地,开化既久,人物屡起,而吾粤无闻焉。数千年无论学术事功,皆未曾有一人出,能动全国之关系者。惟禅宗六祖慧能,为佛家钜子,风靡天下,然所及乃在世界外之世界耳。次则明代陈白沙、湛甘泉,以讲学鸣于时,然其学系之组织完善,不及姚江,故王学出而陈学衰。逮于近世,洪秀全、李秀成骤倡革命,蹂躏天下之半,实为吾粤人物最有关系于全国者,然其才略不敌湘淮,故曾军兴而洪军亡。微乎眇哉!粤人之在中国也。然则其关系之所及最大而最远者,固不得不谓自先生始。P1-3 序言 编一套既好用又有趣的“学者追忆”丛书,这一计划,虽是平日里聊天聊出来的,很难分清是谁“首倡”;但很明显,此举得以落实,主要得力于夏晓虹。夏君的大学同窗沈楚瑾,那时正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当编辑,每到报选题时,都会来找好友商议。听了我们的设想后,沈君不畏艰难,奋斗再三,终于使丛书得以面世。须知,十几年前,晚清及民国年间的学者,尚未成为学界及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首先得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领导及责任编辑沈楚瑾之“独具慧眼”。 五册书中,有两本是夏晓虹独自完成的(《追忆康有为》和《追忆梁启超》);至于我负责的三书——《追忆蔡元培》、《追忆章太炎》、《追忆王国维》,则是与我指导的研究生郑勇、杜玲玲、王风合作。记得师兄钱理群对此举很感兴趣,除了认为书编得不错,还赞许三君因此在学业上大有长进。不过,说实话,《追忆章太炎》我介入较多,其余两本主要是学生用力,我只是帮助确立体例以及审定篇目。如今,三位各自学业有成的老学生,利用旧书重刊的机会,略做增订——说好只是“小修”,轻重缓急之间,希望拿捏得当。 这套丛书推出后,在学界一直口碑甚佳;而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撰文推介(刊1997年11月19日《中华读书报》),更是大大的“利好”因素。无奈风气未成,加上出版社发行不力,书走得并不快。因此,“再接再厉”之类的大话,自然也就落空了。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随着风气转移,这套书的内容以及编辑体例,还有背后蕴含的学术观念,逐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除了不断有人跑来找书,还不时有自告奋勇希望加盟者。如今,三联书店将此丛书增订重刊,并表示“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对此,我们乐观其成。 以我的观察,近年谈论清末民初文人学者的书籍及影视,多有从“学者追忆丛书”获益的;作为编者,我们甚感欣慰。不过,隐约中,也有些许不安。原因是,不少引用者对这些资料过分当真,全盘接受;而且,不无将其娱乐化的倾向。在我看来,迷信黑白分明、脉络清晰的“正史”,趣味固然欠佳;过分推崇那些有点芜杂但生气淋漓的“野史”,也不是好办法。面对诸多有所发现也有所遮蔽的“追忆”,读者当保持通达的立场、审视的目光,以及必要的反省与质疑。 2008年8月30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后记 康有为大约可算是中国近代史上名气最大且最有争议的人物了。第一个为其作传的弟子梁启超恭维他:“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叶,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而康氏未去世前,却已有“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的联语盛传一时,既嵌入“有为”之名,又运用歇后语的方式,取《礼记·中庸》及《论语·宪问》中旬,而分别隐去“妖孽”与“贼”,毒骂康有为是“国家将亡必有”的不祥之物,是“老而不死”的害人精。此种截然相反、各趋极端的评价集中于康氏一身,无疑与其性格及经历的传奇色彩大有干系。 …… 所选之文分为五辑:第一辑乃由康有为诸弟子撰写的三篇长传组成。梁启超之作1901年完成,年代最早,且影响最大,故列为首篇。万木草堂众弟子两年后合著的传记,明白说明系对梁作有所不满,“颇以为简略,于是各尊所闻,各述所知”(《跋》),以补前篇之不足。张伯桢所写传最晚出,已在康去世五年后,而因有取材《康南海自编年谱》(截止于1898年)之便,于戊戌变法以前事叙述特详。第二辑编入传记、墓碑文、祭文、回忆、笔记等综述性文字;第三辑专收有关康氏早年讲学活动的记述;第四辑之文以戊戌变法为主体,兼及其前后的政治活动;第五辑则为对康有为晚年讲学、出游与日常生活的忆述。囿于所见不广,大陆以外资料搜集困难,珍贵文献容有漏收,遗憾之处,只得留待日后弥补。若干长文(如张伯桢《南海康先生传》、胡思敬《康有为构乱始末》等)原一气排下,故代为分段,所有文章均一律采用新式标点,又以(>表示拟改之字,()表示拟增之字,[]表示原文衍字。 需要说明的是,因所录文章的作者散处四方,编者闻见有限,未能一一访求,谨请个别遗漏之著作权享有者或版权继承人,通过责编与编者联系,以便奉寄样书及稿酬。 夏晓虹 1995年11月16日于京西蔚秀园 书评(媒体评论) 丛书入选学者独具魅力,至今仍为学界和普通读者津津乐道。这种魅力,既源于其学术成就,也来自其精神境界——这是较好地体现了古与今、中与西、学术与思想、求是与致用的结合的一代。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中,这些人都曾饱领风骚、独开风气,因而成为时人和后人的追忆对象。 本集所选追忆文章,兼有史学价值与:艾学韵味,剔除了许多过分专业化的、需要特别知识准备才能阅读的“准论文”。希望这些有专业而又不囿于专业,能文章而不只是文章的基本风貌,读来或庄重,或琐碎;或洒脱,或俏皮,或长篇大论,或三言两语,却有助于显示传主生命历程及精神境界的不同侧面。 ——陈平原《学者追忆丛书·总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