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人一样也有年龄,有的老城两三千岁,有的新城才几十岁。在城市越来越趋同化的中国各地,你看不出新老城市、大小城市有什么不同。
现在,对老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完全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社会运动。房地产项目如雨后的鲜草一样挤占着一切可能的究竟,物质上的贪欲支配了正常的建筑意识与社会结构意识,我们的历史载体——古建筑与原居民正在分享,也正在快速地消失,其速度在近十年里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
本书用图文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大栅栏地区的历史、文化,回顾了一个地区的历史背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大栅栏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金起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城市与人一样也有年龄,有的老城两三千岁,有的新城才几十岁。在城市越来越趋同化的中国各地,你看不出新老城市、大小城市有什么不同。 现在,对老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完全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社会运动。房地产项目如雨后的鲜草一样挤占着一切可能的究竟,物质上的贪欲支配了正常的建筑意识与社会结构意识,我们的历史载体——古建筑与原居民正在分享,也正在快速地消失,其速度在近十年里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 本书用图文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北京大栅栏地区的历史、文化,回顾了一个地区的历史背影。 内容推荐 本书从建筑到人文,从历史到商业,从文化名人到“八大胡同”,和你一起了解更多的“城南旧事”,勾起我们的城市记忆,回望历史的背影。 北京的大棚栏地区保存的近600年历史的胡同街巷肌理及传统市井商业区,构成了当今最为完整的老北京古城风貌。在这些大量原真性的古老建筑里曾经是商众云集、喧嚣交易。穿行在这些胡同中,你可以了解到老北京的市井生活,了解到饱含历史积淀的商业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民俗文化。如果你还想从这些老建筑中了解到更多的“城南旧事”,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吧…… 目录 从大栅栏看到更多(前言) 大栅栏地区大事记 总述 店铺云集 炉房、钱庄、银号聚集地 琉璃厂文化街 庙宇祠观 报业繁荣 会馆云集 梨园之乡 旧时八大胡同 大栅栏地区街巷名称的变迁 老字号荟萃地大栅栏街 “大栅栏”街名的由来 火烧大栅栏 重现繁荣 公私合营及改革开放时期 国药精粹同仁堂 八大祥之首瑞蚨祥 履中备载内联陞 满城茶香张一元 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 大栅栏内众戏园 清末的金融街珠宝市街 清代银炉行 绫罗绸缎谦祥益 京城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 旧京银、钱交易所 曾经的粮食市场粮食店街 甜酱小菜六必居 乱世保平安会友镖局 百年创业之乡廊房头条 五彩花灯文盛斋 京师第一劝业场 满街“红货”摊子廊房二条 珠宝玉器街 老北京小吃街门框胡同 瑞宾楼褡裢火烧 清真小吃爆肚冯 魏家麟记酪铺 马家老铺月盛斋 护城河边西河沿街 银号公馆正乙祠 从煤市到美食煤市街 姑苏风味致美斋 早期的银行街施家胡同 旧时银号街 当尽家财为活着北火扇胡同 旧京老铺鼎盛当 扬威胡同 前门外清真寺 民国出版一条街杨梅竹斜街 清勤堂主梁诗正 娱乐购物青云阁 清水池堂东升平 昔日小马神庙培智胡同 丁宝臣与《正宗爱国报》 “教主”之所培英胡同 “通天教主”王瑶卿 梨园名宿寓居地笤帚胡同 “国剧宗师”杨小楼 一代名伶孟小冬 “五行八作”处石头胡同 百年影像老大北 老生三杰余三胜 关过宋帝的老街延寿街 “臭名远扬”王致和 从水脉到文脉樱桃斜街 乾隆年间贵州会馆 戏曲组织梨园公会 原名“李铁拐”铁树斜街 大师出生地梅家老宅 明代员夕卜郎府第大外廊营胡同 “伶界大王”谭鑫培 八大胡同的核心陕西巷 蔡锷与小凤仙 小巷有名妓榆树巷 京城名妓赛金花 京城“芥子园”韩家胡同 “东方莎士比亚”李渔 “天下第一丑”刘赶三 徽班由此生根百顺胡同 “梨园伶圣”程长庚 “青衣泰斗”陈德霖 会馆一条街珠市口西大街 纪晓岚与阅微草堂 文物聚散地琉璃厂东街 吃喝玩乐逛庙会厂甸 旧时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妓院的分布 妓院的规则 解放以前对八大胡同的管理及妓女的悲惨遭遇 解放后封闭妓院及对妓女的改造 试读章节 总序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长达三干多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文物古迹浩若烟海,历史遗存举目皆是。 旧时的老北京,是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由外围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道城池组成。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在原城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皇城及由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和安定门九座城门围建的内城的扩建。由于明代的北京城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与侵扰,嘉靖三十二年,明政府曾想在内城四周五里外建外城,但由于人力、物力匮乏,只修建了南面部分,也就是按顺时针方向由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和西便门七座城门围成的外城,所以外城又称“南城”。这时北京城的平面轮廓就形成了一个“凸”字形。 清朝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以后,有32万八旗官兵及满族人口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他们及其眷属的生活,清政府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北京内城的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外城(南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实行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另一件是没收明朝皇室、勋戚的田产,在京畿地区派官员骑在马上,拉开户部发给的绳索,纵马圈占百姓良田,俗称“跑马占城”。宣武地区的商业文化、士乡文化、会馆文化和梨园文化等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入文景观,彰显着南城乃至整个北京的风貌。其中位于宣武区东北部的“大栅栏地区”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代表。这里的每一条古老的街巷胡同就像一座窿历史舞台。市肆厂坊的演变,坛庙祠宇的盛衰,府邸宅第的起落,震撼人心的事件,都曾在这里上演。 大栅栏地区的范围,北起前门西大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东起前门、南大街(粮食店街),西至南新华街,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因辖区内的一条有近600年历史的大栅栏商业街而闻名。 店铺云集 明朝初年,正阳门(前门)外始建廊房,开始进行各类商业活动。清代开始,此地区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大栅栏街内有开业于清康熙八年(1669)以经营自制丸、散、膏、丹闻名全国的同仁堂国药店;有开业于嘉庆十六年(1811),过去专为王公贵族做朝帽缎靴,解放后则以生产民族帽见长的马聚源帽店;有开业于光绪十九年(1863),北京有名的“八大祥”之一的瑞蚨祥绸缎庄;还有老字号内联陞鞋店、老凤祥金店、天蕙斋鼻烟铺、聚庆斋糕点铺、厚德福饭庄等。 大栅栏街的繁华还带动了周边的廊房头条及西河沿街的金银首饰店、旅馆等行业。廊房二条、三条珠宝玉器店90余家,其中廊房二条被誉为“玉器街”。1919年,据京师总商会统计,大栅栏地区有31个行业共4,495家店铺。 当然,促使大栅栏繁荣的不仅是商业的发展,同时也由于这里娱乐场所的集中。清朝伊始、政府规定“内城逼近宫阙,例禁喧哗,不准在城里开设戏园”等。因此,戏园多开设在前门大栅栏一带。清代,大栅栏街内就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和同乐园5家戏园。住在内城的王公贵族、豪绅富贾都爱出前门看戏,这也间接促进了大栅栏地区的繁荣。 炉房、钱庄、银号聚集地 由于大栅栏地区商贸繁荣,清代此地区的珠宝市街内曾有铸造宝银的26家官炉房。当时从全国各地交来的税银,都要在此经过重新融铸后才能运到户部国库。珠宝市街里的钱市胡同,就是旧京进行银、钱交易的场所,这里每天银钱交易的比价操纵着全城钱业的行情。施家胡同有同元祥、裕兴中、福生、启明、三聚源等十几家银号,被称为“银号街”。这些银号不仅有货币兑换、存放款、汇兑等业务,有的还发行钱票,为当时此地区民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此后本国的银行也逐渐发展起来,西河沿街先后出现了盐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上海银行南城办事处等几家近代银行。其势力逐渐取代了票号、钱庄、银号、账局等旧式的金融组织。 据不完全统计,到北洋政府时期,全市营业的银钱业机构有337家,其中位于前门大栅栏一带的就有142家,占全市银钱业机构总数的42%。这些经营银钱交易的钱市及大大小小的钱庄银号,奠定了此地区作为北京商业、金融业中心的地位。 琉璃厂文化街 在北京的文化生活中。不能不提到大栅栏西部的琉璃厂文化街。辽代这里叫“海王村”,元朝在这里开设官窑,烧制琉璃瓦件。明代因为营建宫殿,扩大了此地官窑厂的规模。到了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清乾隆年间琉璃厂停止烧窑,但“琉璃厂”这个名称却保留下来,流传至今。此后官方下令,将前门外和内城的一些书摊迁到琉璃厂空地,以适应来京应试考生的购书需求和清廷编修《四库全书》的需要,这给琉璃厂的古1日书业带来了空前繁荣的机遇。这里逐渐聚集了众多经营古旧书刊、文献典籍、文房四宝、传统字画、碑帖尺牍、古玩珠宝等的百余家店铺,有的至今已经营了300余年。这条街曾经集散、保护和流通过不可估量的文化珍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特殊的作用。 琉璃厂著名的文化老店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店,有的红极一时,有的萧条冷清,甚至关张转业。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此街曾进行几次整修扩建。1985年,由国家拨款,将全街店铺重修成仿清式建筑。其中现存的有:一得阁、戴月轩、文盛斋、博古斋、中国书店等。都是百年老店。 庙宇祠观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经汉、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多个民族的统治,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老北京人对民间习俗非常重视,对地方神祗也很崇拜,庙宇祠观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但很多人似乎对于神仙、佛祖有何不同,佛教、道教等宗教教义有何差别并不关心,而是对宗教采取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平时没事的时候不信教也不拜佛,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遇到家人有了灾病就想起拜佛消灾。更多人则是对各种宗教神祗采取广泛祭拜的态度,他们相信“礼多佛不怪,神多好办事”。所以举凡生老病死、去祸消灾、婚丧嫁娶、求财祈福、求学求宫、生意兴旺、流年大运、家宅平安等,无不到寺庙求神问卜,烧香还愿,以求得到心理的安慰。 民国十九年(1930),据北平市社会局调查,大栅栏地区共存庙宇60余处,其中观音寺、万佛寺、火神庙、真武庙、龙王庙、清真寺等都有相当的规模。如今,除杨威胡同的“清真礼拜寺”仍保持原貌专事礼拜活动外,其他寺庙有的因年久失修,殿堂已废除;有的庙舍外部虽保持原貌,但内部大多改为居民住宅或为机关团体驻用。P1-7 序言 从大栅栏看到更多 城市与人一样也有年龄,有的老城两三千岁,有的新城才几十岁。在城市越来越趋同化的中国各地,你看不出新老城市、大小城市有什么不同。 现在,对老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完全是一种大跃进式的社会运动。房地产项目如雨后的鲜草一样挤占着一切可能的空间,物质上的贪欲支配了正常的建筑意识与社会结构意识,我们的历史载体——古建筑与原居民正在分离。也正在快速地消失,其速度在近十年里超过了过去的一百年。 从近年来每个月都要修改一次的北京地图可以看出,大栅栏作为一个整体,是北京极少数还没有被改造的地区之一,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城中村”。现在,这个“城中村”中到处是残存的历史遗迹与居住其间的原居民。从一片庄稼与水草丰美的河道直到近代以来的商业繁荣的城区,大栅栏地区成为北京外城中的核心,它经历了六百年来岁月的磨砺。 从2006年的规划看,原来的大栅栏就要离我们远去了。 大栅栏地区具有北方其他城市与地区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它是近代社会学的研究基地,它是民俗博物馆,它是建筑博物馆,它是清末民初社会活动的活化石,它是京味文化传承中不可断裂的一环。 而我所爱的是这样的大栅栏: 只要你随便走进一个院子,没有一个院子没有历史,没有一个院子没有故事。 这儿是说书馆,这儿是红灯区,这儿是戏剧家故居,这儿是庙,这儿是老当铺,这儿是大烟馆,这儿是大车店、煤铺、书店、会馆、钱庄、戏院、布庄、干果子铺;这儿是清中期的,这儿是民国前期的,这儿是日本侵华时期的,这儿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这儿是福建人建造的,这儿是东北人建造的,这儿是河北的、山西的、山东的、湖北的、浙江梯式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将和其他老城一样,消失在白瓷砖背面,消失在各种机械与图纸当中,消失在规划者的眼下,消失在最不应当消失的时间与地点。 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会赞美老街区的原真性、多样性与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我可以赞美大树下坐看风云起的男人们与说笑打闹的女人们;我可以赞美他们一边说着天下大事与历史沉迹,一边沉醉于儿孙绕膝的人生之乐;我看到在大风雨前,胡同中一时黑下来,人们转身就可进入自己的家,他们在门口看着雨从古老的房檐上淌下来。这样的光景与祖先所见的完全一样。 我看见当冬天来临的时候。这一切仿佛又随万物进入了冬眠,大树的叶子落下,整条胡同铺满了金黄的颜色,只有卖报的人在黄昏时节还因为一份没有卖完的报纸在吆喝。 夏天的一个下午,我站在一座高楼楼顶极目远眺,大片的灰星顶连接成片,一团团的大树冠在空中相连,各家的鸽子们飞翔在一处,而我所居住的房子就沐浴在这一大片灰顶之中。路灯开时,胡同先如睡美人似的昏昏的,不一会又如小孩子的眼睛一样明亮清沏。灯下走来几个下棋的人,他们摆开战场,一堆人观看,如果我不在高处,这会儿也许我也会是其中的一个。高,是一个角度,也是一种态度,位置让人有所不同。那么看历史呢?则要更远更高,不只看几年几十年,也要看几百年或几千年。 当意识到眼前千姿百态的一切即将随着推土机的轰鸣消失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个特定时期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绝不是口号,而应当是人们普遍的历史责任。 我意识到了记录的重要,记录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保不住这些物质的时候,我们起码要保『主影像。我从2003年起就对大栅栏这一片胡同中的原属红灯区部分进行了拍摄记录,并出版了《八大胡同里的尘缘旧事》(台湾版为《八大胡同的故事》)。在拍这一片胡同时,我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不可能对一个相对完整的而且正在发生着巨变的北京历史文化区进行全景式的记录,于是找了几个人一起拍。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天而降,所以我们四处呼喊,并于2006年成立了“老北京拍记队”(其全称为“老北京拍摄与记录工程队”),之后再将目光放到了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城市与村镇,放在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记录、整理、挖掘工作之中。这项工作更为庞大,所以我叉与同道们组建了一个大型的网上论坛《中国记忆论坛》,好让千千万万的人加入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做”来影响别人的“行”。我想,中国人重视自身历史传承、重视社会变迁记录的习惯会一步步地建立起来。 然而,我的本意并不只是起于记录而止于记录,还要通过记录建立起大多数人对历史的敬畏,这其中也包括对自身历史的尊重。虽然在一个多元社会的架构中,人们对生活方向的选择是自由的。 我认识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几年时间,在这之前我也认为那些承载历史的建筑破破烂烂,拆了算了。而当我真正地走进它的内部,才看到了它的宏大与精美。所幸我用不太多的时间走过了我应当走过的路与桥,经历过了应当经历的磨难,也把这一切融进了内心。高山上有“门”,它是一个保护与记录者所能走到的地方,这项特殊的工作让我的视野更高、更宽、更亮。 2003年,我一个人每天走在30多条胡同中;2004年,我拍整个大栅栏地区时我们的队伍是三个人:2005年,拍整个北京时,我们有了二十几个人;到了2007年年初,在北京、上海、黑龙江、天津、河北、湖北、江苏、山西、广东、山西等地已经有了几百人在同时记录与保护当地的老街区与老房子。从只有30多条街的“八大胡同”到有114条街的大栅栏,再到整个北京老城区,之后到全国各地,我们团结了那么多的同道,我们影响了那么多的人。一个中国民间的文保力量与保护机制的架构正在形成。对我来说,这也算是有一点成就感吧, 在英、法、德等国家,来自民间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力量与机制已经成熟,而我们才刚刚开始。 这本书其实是从两年前就开始一点点地写了,而老照片的收集与整理也在同时进行,新图片从2003年一直拍到2007年本书将要付印时,其间因杂事缠身,数次中断,好在得到了很多人的极力帮助,才得以完成。 我长期在这一片胡同居住与成长,这儿有我的朋友,有我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有我的梦想,有我的将来。我爱我的大栅栏,我爱我的北京,同时我也爱我的祖国,特别是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有序的祖国。 从有关大栅栏地区的这些文字中,我希望读者可以看到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与近现代史有关,也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