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仿佛淘庄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仿佛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仿佛笔丛》之《仿佛淘庄子》,认识庄子,探索庄子,实际上是认识自己,鉴别自己;而学信庄子,习修庄子,则实际上是在改变自己,成就自己!本书参悟庄周梦蝶,以先生提点引导为本、众人参悟互启为体、俾有所颖悟透达为用。

内容推荐

而当我们还在渐渐地、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庄子的思想境界与修证境界的时候,斯时斯境,也就意味着:这一个我、已在慢慢地在成为庄子,成就自己!

其实,学庄、学道,也就是要达到他们那个造境,能一窥其当年修证的境界之秘,能一体其当年的悟证之行!而这也就是庄子当年的大修秘行,也即他当年效法前圣古真的大道秘行,也就是道的展现,是隐藏于人类生生之秘的那个——大道。

目录

《仿佛丛书》序

《仿佛淘庄子》序

编辑者絮语

《梦蝶》编赘

梦蝶经文

佛祖诞园

解经要注意句读

立学难、传学难;学问难、知音难

编,也要看目的

道者以道心看世人;世人以俗心看道者

先生立机启机点机

蝶梦与周梦

蝶梦庄周

无心之心,是为真心

读书解经,当得如此

问先生

界与知和知与界

同时见到了两个境界

道本无二,法行不一

看看我们的中华智慧

只计耕耘,不问收获

中国,才是太极学之源头

参师训、参经训,参圣训

道、以喻指;学、以理指

祖师们真伟大

太极门、早已成为过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再立机问

庄周真的梦蝶了吗

无梦、有梦、梦中梦

梦的平等相

看你几人中圈套

相相是我,相相非我

你从这里悟到了什么

万相与我相假我与真我

人不人蝶不蝶的,不是人

我们这个可是真执啊

知的分与不分

问就是立执

再论圈套

梦里蝴蝶与梦外蝴蝶

各种各样的梦

梦是觉悟之机

知道的有几个

三问梦蝶之机

一二三和三二一

蝶不知庄周,庄周不知我

不知道是最好的解

觉来觉去是一觉

三个层次的觉

临界未透之机

参梦蝶的四个层次

横三纵五,见的哲见

你怎么还不懂啊

谁知道这个梦

知境、知解、知应、知觉、知道

破机

本体用的理见

由本体用之理而见梦

一切皆是用,唯用的主宰是体

庄子装疯

还有尾巴

知是一个奥秘

知的体用关系

参知、参性、参我

怎么回到本上

说清本体用,需要一个模式

迷醒皆一觉

不知是关键

庄周梦蝶的两个关口

庄周梦蝶的三连环

不知与非知

知与境

体用关系当活看

完整的知和局限的知

参悟的思路

捉取梦中梦搜求玄上玄

活着干吗?活着做梦

总结知的四个层次和本体用

总结知的自然之道、浑然之道和使然之道

由知的体用关系明我一心之用

从参庄周梦蝶到参我

由一点深入透破的启示

老庄二人合说一个不知道

对参知的总结

对思维的总结

庄周梦蝶里的是与非

明理的重要性

先生的最后总结

没有深进也就无所谓出

游子不知经义晦,声声子曰向云天

梦蝶,是个道机

不能完全一如,明日不必来了

真理,是境界性的

我们为庄周助光;庄周为我们添彩

八段文思

还是这个庄周

都还在梦中,且从未醒过

应境见机,悟机出境

这人类之囿困,似乎也只有这个基本点

皆一体依稀,仿佛如是

这个境觉就叫“捉取梦中之梦”

是谁做了庄周梦,而且一梦几十年

——觉后见我

蚊、就是这样,认命吧

错过了自心,错过了生命的本来

“俄然觉”呀好重要

生命、生存,道理相贯

唉呀,原来梯子搭错了

灵气透达,灵机险应

悟我明知

三寓二外,见悟设机

谁知万有?体我宰知

知我一体

是无

五阶参悟

闻后的品味

感慨和遗憾

提提神,醒醒酒

知的九根体用

仿佛先生梦蝶讲纲

试读章节

庄周梦蝶的喻指,其实,就是讲明知的本体用。

但是,我的感觉,他主要是要讲知的体用,而知的本呢,在这个之外。庄子在这里面,不可能讲出来,也没法讲。也就是说,知的本是不可思议的。也不能思议。你要思议,要用知来把握的时候,就落了体用。

所以,先生讲到知的本体用的时候,已经把庄周梦蝶这个故事的含义给加深了。我们从太极学的理行参悟上来讲,应该从这个故事里面看到和体会到更深的东西。这就是经过这几天的参悟,我大概能够说的东西。

总结知的自然之道、浑然之道和使然之道

生:开始的时候,我对庄周梦蝶,也没有能看出更多的东西,这其实,还是一个思维的问题。庄周设这个问,它本身是什么?你应该怎么看?它本身是什么,你穷尽他的故事的意思,这是一条道;

但是,反过来,你由他的机启动你自己的思维、思辨,这是另一条道。

我觉得先生的两次提示,其实也是在设问。

因为,庄周这个问,一般所达到的理解,还是差一些,而先生在庄周的这个故事上,重新设了一问,这就给我们参悟庄子指了一个非常关要的地方。

那次在麦当劳,先生不得已,竟急急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这对我们来讲,今天看来,也是有利有弊。再拖两天,也许我们的透达更不同!但是,这次参庄周梦蝶这个机,使我领悟了很多东西。

庄周梦蝶这个故事,它的含义是有指向的,指了知的三个向,也就是先生所说的知的本体用,也可以说是知的三个界。但我们现在能说的,还是在有界的范围内。

但他的目的,是让你能够从知的有贯通到知的无,因为无是有之本。这个无,可以和先生讲《金刚经》时讲的如来相比,指无就是指如来的玄机。明白这个玄机,才能明了知分本体用的三向。

他设的这个故事,一个是梦境,一个是觉境,一个是问境,这三者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说的时候分开说,但实际上它是浑然一体的。

所以,庄子是设了一个浑然之境,他的目的是让我们参这个浑然之境,这样才能进入这个体,进入这个一。道家说:了得一,万事毕。入了浑然之境,才能了得一梦归虚的本意。

庄子与老子相比,在立道、指道的方向、层面、境界上确实有所不同。庄子讲知比较多,他的道可以归为知之道。从梦蝶的这个寓言、立意和悟证,可以看出他是透过这个知进入道的,可以说庄子是立知、参我入道的,所以,可以称为知之道。我们看庄子的梦蝶,可以从三个方面或三个境界来看:

第一个,是知本自然之道。庄子设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要指知的本来,知的本来是不知,所以他要问不知。他所指向的是知所由来的境界,这个是自然的境界,由这个自然境界化生出了知的本体用的一体境界。不管庄子是怎么想,从我们来看,他所指的知之道,是知本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不可知。所以才能化生出一体的知、万应的知。

第二个,是体现自然之道的知体浑然之道。我们说知的本体用都是浑然一体的,这有点像老子讲的那个恍兮惚兮的那种感觉。浑然之道的这个知,可以叫恍惚之知和圆觉之知。

第三个,浑然之道应在具体的有界境界的时候,就成为知用的使然之道。使然之道是界用之知,因为它落在境界之中,庄子就用梦来表现它。为什么用梦来表现?因为它是以觉来参照的。这就是我参悟的知之道的三个层次。

这几天参悟庄周梦蝶,参悟知之道的本体用,对我们来说,就还有一个怎么用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是立在什么上面来看这个知的本体用。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又有三个立。

第一个,立于自然之道的境界来看,是知无本体用。从知无本体用的境界来看庄子设的这个故事,你的分析和理解就不同了。

第二个,立于浑然之道的境界来看,也就是知贯本体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知的本体用是一体的。知无本体用可以比喻为虚灵无极之境,知贯本体用可以比喻为元——太极之境。

第三个,立于使然之道来看,它是知分本体用的,这个可以比喻为万相有极之境。所以这些都可以归结到太极学的哲理中来。

那天,我有个感觉,参到最后,你总要找一个模式来说明这个东西。可能,最后还是要用三皙的框架来描述它。只有这样,才能把庄子所说、庄子所立、庄子所指和我之所觉贯为一体。

待化为一体之后,你再展现的时候,那它就是没有被隔断的。所以最后还是要归到太极三皙的模式和太极三界观上来。这也是我的一个体会。

再就是比较庄子和老子,可以看出一些不同。

老子更多的是从参天地宇宙的角度立道的。老子讲的最重要的是道生自然、人法天地。也可以说,他立的是自然之道,而他指的是人见返本。正好和人见的返本逆修构成一个对待。

而庄子则是从参究一知本我来立道。他是从参究知的本体用的三界,从这个角度来进入道的。所以庄子的这个表现与老子有所不同。他讲了很多的故事,他是在万相上来参这个我,有那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感觉。

所以,他是明一为体、万相为用,所以他的道就是处处设问、设机,通过这个机和问,来启悟你返到本源、本知、本来。这么比较之后,更有助于参悟太极学三皙的哲理。

由知的体用关系明我一心之用

生:这个知的体用关系,我觉得是最有味道的。这个故事越琢磨越有意思的,也就是在这个体用关系上。

庄周梦蝶的时候,这个是一个定境。这个定境是很清楚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只蝴蝶,而且“栩栩然”,还“自喻适志欤”,很得意。

这个时候,虽然他“不知周”,但这个境界,他是很清楚的。后来他醒过来了,知道自己是周了,“则蘧蘧然周也。”这两个描写,都非常有意思,因为是对这两个境界的肯定,确实感受到了这两个境界。

所以,这两个境界,都是定境。而差别在于,在蝴蝶境界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境界,在庄周境界的时候,他见到了两个境界。见到一个境界、不知第二个境界的时候,这是个梦境;但当两个境界都见到了,虽然这也是定境,但它是个醒境,因为它相对地见到了一个梦境,于是梦与醒就成为一个对待。

但是,到他设问的时候,就不同了,这个时候这两个境界不能定了,因为他同时见到了两个以后,已经发现了第三个。所以他说,我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他的意思是在说变。因为两个境界不能定,他于是就发现了一个变境,而这个变境贯穿了两个定境。

前两个境界都是落在了用境上,也就是他的知用落在了境界上,所以只见境,不见用。到第三个境界的时候,他已经从变发现了用,已经由境见用了。

因为,只有见到了用,才能见到变。见用之后,就已经不着境相了,就能够由用悟体了。所以见用才能悟体,才能明体。而这个体不能落实说,因为没有办法说,所以我们用如果要用语言来表示,就只能用哲理的概念来表示,只能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P98-101)

序言

名称缘起

忆昔于释说老子《道德经》时,尝有论谓:

凡所为学,莫不有道!

何以故?

盖稽道之为义,本赅人类思维之一切知见,固不论入世出世,方内方外已。

以故,仿佛之如是著述,兹皆统称论道,亦无问科学、神秘,生命、生存矣。

以故,向昔之著述,乃有《仿佛谈道录》之称名。

今岁,有编梓者谓仿佛曰:先生之著,日益增多,亟须定一名称以统之。自兹,统一谓之曰:《仿佛丛书》,如何?

予然之。

为仿佛之今昔著述,不外两端:

一曰文著,文著者,仿佛之手书辑订也;

二日言著,言著者,仿佛之论谈编撰也。

文著类作,是所谓《仿佛笔丛》,殆信笔由兴之述也。

言著类作,是所谓《仿佛谈丛》,殆信口由感之述也。

其《仿佛笔丛》者,是即仿佛之手书与辑订类也。

此丛书之述,系仿佛于各别学科、各别领域、各别境界、各别知解、各别情趣、各别觉受之各别学识,殆有感而发、有见而论之端述,盖仿佛于不同境受之析学论道之学识丛述也。

是斯《仿佛谈丛》者,殆即仿佛之谈论编撰类也。

此丛书之述,系仿佛与各别学科、各别领域、各别境界、各别知解、各别情趣、各别问难之各别学者,解经论义、析学谈道之言指,盖仿佛之与不同时空之学者谈道讲学之丛述也。

两类述作,已而汇而成集,集而成丛,是为仿佛笔丛、仿佛谈丛——合之殆可曰:仿佛丛书云。

是为识。

仿佛

时壬午岁末于泰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