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仿佛论孔子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仿佛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仲尼学琴,无师而自通,不教而自行,此等慧根,端非常人之习见所能望其项背,盖琴艺之习,要在有道,用运于手,习体在心,其心习之要,在恒守一曲!但能透破一曲,自韵而趣,由趣而度,藉巧而明,通明而贯,则神气自然应形。

内容推荐

斯仲尼者,殆可谓:禀而居其乖、生而得其异!老夫少妻,神形两旺;尼山坟莹,灵氤两奇;野合情急,精气两至!天得其时、地得其位、人得其合、交得其兴者!此、盖其大得也欤?吁!得其实而失诸理,又何计乎名之不正,言之失顺,理之悠当与夫哉?

目录

《仿佛从书》序

《仿佛论孔子》序始

仿佛答疑廊

第章 启论

第一章 儒圣

 第一节 仲尼祖籍

 第二节 仲尼之生

 第三节 仲尼向学

 第四节 仲尼述学

 第五节 仲尼问礼

 第六节 仲尼学琴

 第七节 仲尼述行

 第八节 仲尼述礼

 第九节 仲尼述仁

 第十节 仲尼述治

 第十一节 仲尼中庸

 第十二节 仲尼述教

 第十三节 仲尼述作

 第十四节 仲尼为政

 第十五节 仲尼喜仕

 第十六节 仲尼述诛

 第十七节 仲尼黜陟

 第十八节 仲尼乞仕

 第十九节 仲尼罹难

 第二十节 仲尼蹇归

 第二十一节 仲尼述道

 第二十二节 仲尼之学

 第二十三节 仲尼之圣

 第二十四节 仲尼功果

第二章 儒学

 第一节 祖述尧舜

 第二节 集其大成

 第三节 儒学名实

 第四节 成诸败后

 第五节 守成易遇

 第六节 述而不作

 第七节 儒之为学

 第八节 道德伦理

第三章 儒尊

 第一节 见列诸子

 第二节 亚圣孟子

 第三节 焚坑遗学

 第四节 独尊儒术

 第五节 文名之立

 第六节 汉立世家

 第七节 儒祚式微

 第八节 幸赖朱子

 第九节 参合之风

 第十节 儒统不保

第四章 儒家

 第一节 儒言优和

 第二节 儒之谓仁

 第三节 儒之操行

 第四节 儒之能事

 第五节 儒之传学

 第六节 后世非孔

第五章 儒典

 第一节 儒家经典

 第二节 五经四书

 第三节 八经六书

 第四节 一曰易经

 第五节 二曰书经

 第六节 三曰礼经

 第七节 四曰诗经

 第八节 五曰孝经

 第九节 六曰春秋

 第十节 七曰尔雅

 第十一节 八曰乐经

 第十二节 一曰论语

 第十三节 二曰大学

 第十四节 三曰中庸

 第十五节 四曰孟子

 第十六节 五曰荀子

 第十七节 六曰吕览

第六章 儒教

 第一节 儒门之教

 第二节 众人之教

 第三节 圣人之教

 儒门教论

 第一节 教贵幼初

 第二节 上乃为教

 第三节 教为上用

 第四节 教在安下

 第五节 教必致善

 第六节 教主六艺

 第七节 六经行教

 第八节 教之大伦

 第九节 古校名式

 第十节 化民劝学

 第十一节 公心行教

 第十二节 因材施教

 第十三节 教必择材

 第十四节 教启以方

 第十五节 举一反三

 第十六节 教守以道

 第十七节 四兴六废

 第十八节 为人师表

 第十九节 师正身教

 第二十节 学贵有恒

 第二十一节 师须实学

 第二十二节 温故知新

 第二十三节 尊师重道

 第二十四节 尊才重学

 第二十五节 不背不叛

 第二十六节 教适性情

 第二十七节 反己以教

 第二十八节 学无常师

 第二十九节 学而不厌

 第三十节 好学成癖

 第三十一节 六好六蔽

 第三十二节 学道蓄德

 第三十三节 见贤思齐

 第三十四节 圣贤人也

 第三十五节 君子之学

 第三十六节 左右逢源

 第三十七节 君子小人

 第三十八节 没而后止

 第三十九节 专心致志

 第四十节 锲而不舍

 第四十一节 博问思辨

 第四十二节 好为人师

 第四十三节 吾道一贯

 第四十四节 由博反约门

 第四十五节 教学相长

 第四十六节 诚者成物

 第四十七节 学以致用

 第四十八节 定学变用

第七章 儒性

 第一节 儒论人性

 第二节 天命性善

 第三节 天命为性

 第四节 人性本善

(一)性善犹水

(二)本善外善

(三)善恶天定

(四)咸之于天

(五)性非人为

(六)物之不齐

(七)命不谓性

 第五节 人性本恶

 第六节 人性善恶

第八章 儒论

 第一论 赋性

第一节 性染

 第二论 育教

第一节 述教

 第三论 孝亲

第一节 孝道

第二节 论孝

第三节 孝感

第四节 孝行

第五节 全孝

 第四论 亲责

第一节 论责

 第五论 谏亲

第一节 议孝

 第六论 夫妇

第一节 两独

第二节 男义

第三节 女贞

 第七论 励学

第一节 劝学

第二节 昭学

第三节 释学

 第八论 师教

第一节 三问

第二节 述卫

第三节 议饰

 第九论 修身

第一节 守信

第二节 诫执

第三节 和调

第四节 反已

第五节 述忧

第六节 六本

 第十论 涵养

第一节 友善

第二节 圣心

第三节 海量

第四节 贵下

第五节 三言

第六节 三思

第七节 三忧

 第十一论 观人

第一节 观品

第二节 观徒

第三节 议徒

第四节 视从

第五节 非语

 第十二论 论士

第一节 论人

第二节 五仪

第三节 孔徒

第四节 伯格

 第十三论 用人

第一节 用士

第二节 取人

第三节 取士

 第十四论 圣传

第一节 心圣

第二节 黄帝

第三节 五帝

第四节 文王

第五节 武王

第六节 周公

 第十五论 贤传

第一节 武丁

第二节 楚庄

第三节 晋文

第四节 卫灵

第五节 秦穆

第六节 管子

第七节 管相

第八节 管逼

第九节 晏子

第十节 晏事

第十一节 晏心

第十二节 子产

第十三节 颜回

第十四节 曾子

 第十六论 贤士

第一节 得士

第二节 赏礼

第三节 举可

第四节 少相

第五节 下士

 第十七论 志趣

第一节 颜小

第二节 颜媚

 第十八论 论治

第一节 尧诛

第二节 善任

第三节 不祥

第四节 争过

第五节 治民

第六节 失得

第七节 治国

第八节 长治

 第十九论 论政

第一节 问政

第二节 言谋

第三节 君职

第四节 赏罚

第五节 薄赋

第六节 子路

第七节 政患

第八节 用兵

第九节 攻守

 第二十论 论谏

第一节 重谏

第二节 五谏

第三节 谏死

第四节 水舟

第五节 仕刑

 第二十一论 司讼

第一节 听民

第二节 愚公

第三节 吏平

第四节 苛政

 第二十二论 智辨

第一节 刺奢

第二节 下杀

第三节 机心

第四节 小见

第五节 私馈

第六节 取假

第七节 死知

第八节 论说

 第二十三论 在孔困

第一节 封孔

第二节 拒封

第三节 困孔

第四节 遇难

第五节 困道

第六节 困问

第七节 幸困

 第二十四论 议孔

第一节 二苟

第二节 惜食

第三节 议客

第四节 弃祭

第五节 瓦食

第六节 女子

第七节 圣仁

 第二十五论 难孔

第一节 孰圣

第二节 孰子

第三节 儿难

第四节 拟圣

第五节 读礼

第六节 门杂

 第二十六论 六艺

 礼艺

第一节 大礼

第二节 政大

第三节 浪言

第四节 礼法

第五节 礼仪

第六节 礼婚

第七节 礼丧

 乐艺

第一节 琴乐

第二节 瑟乐

第三节 箫乐

第四节 琴操

第五节 兰操

第六节 婴儿

 书艺

第一节 求书

第二节 周德

第三节 尚书

第四节 壁书

 诗艺

第一节 诗论

第二节 止殷

 易艺

第一节 易生

第二节 八卦

第三节 损益

第四节 易卜

第五节 善反

 春秋艺

第一节 志行

第二节 眇思

第三节 王霸

第四节 亡作

第二十七论 养生

 第一节 三死

 第二节 衽席

第二十八论 玄巧

 第一节 釐庙

 第二节 贳偻

 第三节 穿石

 第四节 忘水

 第五节 忠水

 第六节 禽语

 第七节 耳视

 第八节 颜死

 第九节 鬼神

第二十九论 道圣

 第一节 白公

 第二节 王骀

 第三节 无趾

第三十论 修行

 第一节 心斋

 第二节 坐驰

 第三节 坐忘

 第四节 真乐

第三十一论 问老

第一节 老聃

第二节 老子

第三节 问老

第四节 问得

第五节 语老

第六节 老讥

第七节 问经

第八节 问礼

第九节 见老

第十节 老论

第十一节 补问

第十二节 老莱

 第三十二论 譬喻

第一节 论山

第二节 论水

第三节 论玉

第四节 盂水

第五节 大忘

第六节 病忘

 第三十三论 器物

第一节 金人

第二节 欹器

跋终

试读章节

《说苑·尊贤》有谓: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公曰:“吾闻之,其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对曰:“臣观于朝廷,未观于堂陛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史砒去卫,灵公邸舍三月,琴瑟不御,待史砒之人也而后人。臣是以知其贤也。”

仿佛曰:仲尼之言是也。

夫观人之取,惟度其大略,若微细以较,则人无完人!

昔齐桓相管仲,曰:寡人好色,碍霸否?仲曰:不碍。桓公曰:然则何而碍?仲曰:见贤而不能用,用贤而不能任,任贤而不能行,则碍霸矣!

桓公,初非命世英主,然惟其能知贤任能于管仲,遂霸天下。吁,然桓公非管仲则不能任;而管仲非桓公亦不能事!故曰:若小白不邂仲父,而夷吾不遇桓公,亦皆难成于业也。斯二人之缘,殆天也耶?

第五节 秦穆

《说苑·尊贤》有谓:齐景公问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国小,处僻而霸,何也?”对曰:“其国小而志大,虽处僻而其政中,其举果。其谋和,其令不偷,亲举五羖大夫于系缧之中,与之语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则小矣。”

仿佛曰:仲尼之言是也,然未尽耳。

为治,御人也。欲御于人,则必知于人;欲知于人,则必识于人!能“与语三日而授之政”,秦穆之知人善任,洵可知也。

自古、治必以才,大治必以大才,其王者师否?开周子牙,兴汉子房,蜀之卧龙,明之刘基,殆如是之才否?

故曰:人才难,匡世奇才尤难!

然、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故:

千里之马,必以伯乐;

匡世之才,必以明君!

为人才固难,识才尤难!其成才识才,皆大才也夫。

昔吕望不遇文王,其渭水一钓叟也;

后张良不得汉高,其亡韩一弃士乎?

成才在师,成业在王,人生之机,也难也欤!

第六节 管子

《说苑·权谋》有谓:齐桓公将伐山戎孤竹,使人请助于鲁。鲁君进群臣而谋,皆曰:“师行数千里,人蛮夷之地,必不反矣。”于是,鲁许助之而不行。

齐伐山戎孤竹已,而欲移兵于鲁。管仲曰:“不可。诸侯未亲,今又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者,中国之所鲜也,不可以不进周公之庙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宝,献之周公之庙。

明年,起兵伐莒,鲁下令男丁悉发,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仿佛曰:仲尼此言左也。

夫争战之道,利益所驱,弱肉强食,虎狼之道也!其间,军之进退行止,国之亲疏交绝,莫不以情势是度,利害是思,本无所谓君子以怨报德之友情风尚也。

夫齐之伐山戎,远攻以掠取也;近交于鲁而令其助攻山戎,扬齐霸威而张齐声势也。破山戎而回兵攻鲁,惩其违令失信也;不惩其愆而反与战利,利结其心而示爱其亲也。是则攻鲁、交鲁,皆利齐用鲁之计谋耳,何德之可言耶?

惜鲁其莽也,受宝而倾心,噫,亦实且直矣!

第七节 管相

《说苑·善说》有谓: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何如人也?”子曰:“大人也。”子路曰:“昔者,管子说襄公,襄公不说,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无能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中无惭色,是无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子不死,是无仁也。夫子何以大之?”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说,管子非不辩也,襄公不知说也;欲立子纠而不能,非无能也,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非不慈也,知命也;桎梏居槛车而无惭色,非无愧也,自裁也;事所射之君,非不贞也,知权也;召忽死之,管子不死,非无仁也,召忽者,人臣之材也,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天下,夫何为不死哉?管子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为沟中之瘠,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由,汝不知也。”

仿佛曰:仲尼之论,见也。

汉季韩信、

乞食漂母,非无能也;

执戟项殿,非无才也;

受辱胯下,非无勇也;

临阵背北,非惧死也!

所以下者,不得其时遇也。

以故项王讥其懦,汉王斥其庸,惟张良、箫何智知其贤!皆力举之。

今仲尼言子路,“由,汝不知也”,则由、其非贤者耶。

第八节 管逼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谓: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于高国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为仲父。孔子闻而非之曰:“泰侈逼上。”一曰:“仲父出,朱盖青衣,置鼓而归,庭有陈鼎,家有三归。”孔子曰:“良大夫也,其侈逼上。”

《说苑·尊贤》有谓: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仿佛曰:管仲一事,而仲尼三言,何也?岂皆传言之记也欤?斯宁孔子之言,抑或论者之言而嫁语与孔子者?噫!是亦难知也。

呜呼!后世道言医语皆托黄帝,其世言政论而托孔子,不也宜乎!故古来而言“子曰”者,其真子曰有几耶。

自古新僚远臣而代君主事,内患王亲,外患老臣,其难也,殆可想见!故管仲三请三权,而乞三归,非惟贪得,良亦遭变用权之不得已矣。然其霸成也,则大醇小疵矣。

仲尼责其“泰侈逼上”,又议之以“良大夫也,其侈逼上”,复赞之以‘‘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亦众议也否?岂皆仲尼语耶?恐非矣。

其夷吾能以三逼其君而得三归,以其知于小白之平也!后、韩信假齐王之请,则受忌于高祖、是韩信犹不知于高祖之怀也!

第九节 晏子

《晏子春秋·谏下》有谓: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乃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出而不言,遂如大台,执朴鞭其不务者,曰:“吾细人也,皆有盖庐,以辟燥湿,君为一台而不速成,何为?”国人皆曰:“晏子助天为虐。”晏子归,未至,而君出令趣罢役,车驰而人趋。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人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邪!”

仿佛曰:晏婴事君,仲尼喟以“善为人臣者”,则晏子之德能,盖不虚也。夫人臣之事,若忠君爱国,谋划兴邦,古来多矣,固不难也,难在“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成君之美名,而归咎于自身,复能安宰其民,此则难也!(P174-177)

序言

名称缘起

忆昔于释说老子《道德经》时,尝有论谓:

凡所为学,莫不有道!

何以故?

盖稽道之为义,本赅人类思维之一切知见,固不论入世出世,方内方外已。

以故,仿佛之如是著述,兹皆统称论道,亦无问科学、神秘,生命、生存矣。

以故,向昔之著述,乃有《仿佛谈道录》之称名。

今岁,有编梓者谓仿佛曰:先生之著,日益增多,亟须定一名称以统之。自兹,统一谓之曰:《仿佛丛书》,如何?

予然之。

为仿佛之今昔著述,不外两端:

一曰文著,文著者,仿佛之手书辑订也;

二日言著,言著者,仿佛之论谈编撰也。

文著类作,是所谓《仿佛笔丛》,殆信笔由兴之述也。

言著类作,是所谓《仿佛谈丛》,殆信口由感之述也。

其《仿佛笔丛》者,是即仿佛之手书与辑订类也。

此丛书之述,系仿佛于各别学科、各别领域、各别境界、各别知解、各别情趣、各别觉受之各别学识,殆有感而发、有见而论之端述,盖仿佛于不同境受之析学论道之学识丛述也。

是斯《仿佛谈丛》者,殆即仿佛之谈论编撰类也。

此丛书之述,系仿佛与各别学科、各别领域、各别境界、各别知解、各别情趣、各别问难之各别学者,解经论义、析学谈道之言指,盖仿佛之与不同时空之学者谈道讲学之丛述也。

两类述作,已而汇而成集,集而成丛,是为仿佛笔丛、仿佛谈丛——合之殆可曰:仿佛丛书云。

是为识。

仿佛

时壬午岁末于泰京

后记

《仿佛论孔》论如上列八章,仲尼学论,儒之学见,殆大备矣。而于仲尼,举凡圣凡贤俗,正邪奸直,公心私欲,智慧愚执,诚无所不有,无所不用。此、方乃真正之孔丘,生活中真实之仲尼其人也!

由是论中可见,孔仲尼,其、常心常情,常欲常念,常好常恶,常是常非,其、亦常人也!然、其学其教,其编其述,其才其能,其言其论,其、又非常人也!

其成也,学之良师;

其辉也,圣之哲人;

其光也,鲁之摄相;

其表也,谦谦君子!

然此皆其可风之者;

其亦自有不可肯者:

其私其欲,其傲其狂;

其奸其诈,其鬼其神!

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于仲尼之言行,信然。

稽仲尼之立论,每谓己学为道。夫道者:由人心而见人性,自人心而知人道,其儒之为学,殆立身治世之学也;而孔之为学,修齐治平之学也。此而曰道,殆洵非老子所指之“为道日损”之道,实乃即老子所谓“为学日益”之学也。学而称言曰道,此而为道,奚可为道乎?若必强名曰道:殆向俗治世之道、役人用能之道、已矣。吁!损益不埒,两者又奚可同口而语哉!

凡言于道者,必兼诸于德。昔老子倡言道德,孔子亦尝继尚道德,而孔子之谓道德为何?

世学之有为、有求之道;

俗识之有心、有的之德。

呜呼,此而言道德,亦世学世见之道德也;

然夫学而至于一贯,道而至于两仪,能成之于若斯、殆亦至也欤!

昔仿佛尝谓:人之经世,其可资之境惟二:

一者,自我生命之界;二者,自他生存之界。

故凡所为学。其亦惟此二者之可赅:

一曰:自然生命之学。二曰:使然生存之学。

人之入境识受,物情事理,知虑智见,修道冶德,殆亦尽诸之于此已耳。

或曰:有异于此二者否?曰:有之,然亦惟此二者之所分、或二者之以合,而已。

原中华三教百家之学,抑虽各趋所向,各穷所之,各有所重,然究其为学,亦惟人诸此。故三教立学,儒主人世生存而倡治世;佛祖出世生命而立无生;道则兼主人而出、治而离之内外之道欤!

孔丘之学,其生存人世之学;人世而致仕之学;致仕而治政之学;治政而勤王之学也!故奉上致君,临下治民,故于民、役使可也!

子尝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知之者,教之、律之也!

儒学虽有爱民之说,然善爱、乃能善治善役;盖上智下愚固不易也。此而尊位为三教之首,忝立而为百家之先,而称之曰:“至圣大成”,则王者之所赋欤?若言有否“于道最高”之论,以予少昔之诵,于今再解而观之,殆似是、多乎哉、不多也!

斯孔子之言,立诸周之末世,详以备,故乃圣也;若延而以今之思见校衡,自必不若也。盖上古之世,民智未开,但现■蛲,自为泰斗;于今、人智昌明,思维进化,忠信遍地,群峰比高!此而欲显斯为泰岳,斯为北斗,则一犹朗星之人银汉,殊难睇索其流耀矣!  孔子之学,儒之为术,殆几经兴衰,然又蹶起者再!

五四之贬,失诸矫枉过正:

后世若兴,亟忌覆辙重蹈!

仲尼之学,学可继而教可肯,馀者……

或问:仲尼圣人乎?

曰:学教、其成也;圣、仿佛“不知”也。

是为跋。

仿佛 时金猪岁首

于南海之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