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文编著的《非洲圣人史怀哲》内容介绍:博士一生倡导和平,抛弃所有物质文明的享受,身体力行地逸赴非洲,将宝贵的人生奉献给最迫切需要他的地方,以高超的医术表达对上帝真诚的爱,终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至高荣誉,永受世人赞扬。
陈月文编著的《非洲圣人史怀哲》中随处出现的精美生动的插图,乃是以图辅文,借以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每一个名人传记的文后,都附有简单的年谱,让少年读者能够从中再度温习名人的重要事迹。
《非洲圣人史怀哲》希望我们的少男少女在课外阅读这些趣味性浓厚而立意严肃的世界名人传记时,能够于不知不觉之中领悟到做人处世的人生真谛。
在就职典礼上,许多牧师太太都陪着牧师一道前来祝贺。那些牧师太太走到史怀哲妈妈的身边,想逗逗小史怀哲,称赞史怀哲长得很可爱。
可是,当她们看到裹在衣服里的史怀哲又瘦又小,满脸皱纹,像只猴子一样时,她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为了不让史怀哲的妈妈伤心,每位牧师太太都假装没有看到史怀哲,将视线转移到别的地方,一副非常尴尬的样子。
史怀哲的妈妈看到牧师太太们的表情,难过得抱紧史怀哲,哭着跑回家里。她又伤心,又难过,心底有一股绝望的感觉,很害怕史怀哲真的活不久了。
但是,奇迹竟然出现了。史怀哲的爸爸转到琼斯巴哈去当牧师以后,那个地方新鲜的空气和邻居每天送来的新鲜牛奶,竟然让史怀哲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到了史怀哲两岁大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活泼、强壮的小男孩了。
从三四岁开始,史怀哲每个星期日都被家人带到教堂,和大家一起做礼拜。那个时候,他的年纪小,比较不懂事,不是唱歌唱得太大声,就是牧师祷告时猛打呵欠,紧张的女管家常会急忙用手掩住史怀哲的小嘴。后来史怀哲回忆说:
“女管家手上经常戴着一双发了霉的手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手套上浓浓的霉味呢!”
不久,发生了一件让史怀哲一直难以忘怀的事,那就是教堂里的“魔鬼脸孔”。
每一次到教堂里做礼拜的时候,史怀哲都会看到风琴旁边那面镜子里,有一张长满胡须的可怕脸孔,直瞪着史怀哲和全教堂的人。
但是,每次风琴的声音一响起来,或者史怀哲的爸爸一站上讲台,开始祈祷的时候,那张可怕的“魔鬼脸孔”就不见了。
“那一定是魔鬼想到教堂害人,只有圣歌和爸爸的祈祷才能吓走他。”史怀哲暗想。
虽然这张脸让史怀哲感到害怕,但他也因此更相信上帝,只有上帝才能赶走邪恶的魔鬼。
“魔鬼脸孔”的秘密一直到史怀哲上小学以后才揭开来,原来,镜子里的脸孔根本就不是什么魔鬼,而是风琴手伊尔茅斯先生。当他不弹风琴的时候,经常会伸长脖子,看看史怀哲的爸爸什么时候要上讲坛讲道。这时,他的脸孔正好映在镜子里,那张满脸络腮胡子的脸,猛一看还真有点儿吓人呢!P3-4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精选出来的世界名人完全是基于客观公正的立场,兼容古今中外,从教育、文学、科学、政治及艺术等方面选出最具影响力的著名人物。我们在向少年读者介绍世界上这些著名人物时,把他们面临危机的镇静,驾驭机遇的精明,面对挑战的勇气,别出心裁的创新,以及他们的志向、智慧、风格、气质、情感,还有他们的手段、计谋,以及人生的成功和败笔,一并绘声绘色地勾画出来。让少年读者跟随他们的脚步,去认识一个多维的世界,去体验一个充满艰辛、危机和血泪,同时又充满生机、创造和欢乐的真实人生。
为了顾及少年读者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些传记都避免正面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多从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名人所以成功的道理,尤其是着重于他们年少时代的生活特征,以期诱发少年读者们的共鸣。尽管是传记作品,我们也力求写得有故事性、趣味性。以人物的历史轨迹为骨架,以生动的故事为血肉,勾勒出名人们精彩的人生画卷;多用有表现力的口语、短句,不写套话、空话,力戒成人化,这是我们在风格和手法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