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人,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日记》以《论语》为蓝本,以孔子的一生为参照,以思想回忆录、心情日记的形式,对《论语》做了一次精彩的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日记(孔子思想的现代解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朱富贵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人,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日记》以《论语》为蓝本,以孔子的一生为参照,以思想回忆录、心情日记的形式,对《论语》做了一次精彩的解读。 内容推荐 《孔子日记》以《论语》为蓝本,以孔子的一生为参照,以思想回忆录、心情日记的形式,对《论语》做了一次精彩的解读。作者的解读对传统有所成绩,更从自己的探索心得和学术观点,对条目做了看似另类实则圆通的解读,读来趣味盎然,给人心悦诚服、如沐春风之感。与专治《论语》而沉溺于文字释义和考据的治学方式不同。作者更多是从当时的历史语境以及当下的哲学思考出发,去解读那些“固定”了的儒家思想,看起来似乎随意,但新一代学人的犀利眼光与胆识在重新阐释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孔子日记》以思想随想的方式梳理《论语》,自成章法,独具风范。 目录 知者乐水 始教阙里 学而篇 温故知新 孝为仁本 曾参修身 为人师表 和谐合礼 为正篇 色难无违 周而不比 君子不器 诚信为本 八佾篇 礼乐之道 君子无所争 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 里仁篇 仁者安仁 君子怀德 一以贯之 君子之交 公治长篇 有道无道 朽木不可雕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雍也篇 不改其乐 肥马轻裘 文质彬彬 述而篇 学而不厌 富贵如浮云 乐以忘忧 泰伯篇 于斯为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战战兢兢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死而后已 子罕篇 听天由命 空空如也 乡党篇 何陋之有 逝者如斯 食不厌精 食不言,寝不语 忠孝细节 先进篇 登堂入室 未敢先死 未知生,焉知死 沂雩之志 颜渊篇 克己复礼 闻人达人 博学于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 政即是正 子路篇 名正言顺 泰而不骄 樊迟问农 欲速则不达 宪问篇 富而无骄 言之不怍 夫子自道 修己以敬 卫灵公篇 君子固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仁不让 季氏篇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生万物 君子九思 不学礼,无以立 阳货篇 割鸡焉用牛刀 仁者自清 天地不言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微子篇 无可无不可 不疏其亲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见得思义 博学笃志 学而优则仕 君子之过 尧日篇 天下归心 五美四恶 试读章节 孝为仁本 公元前490年4月4日天气晴 记得我曾经与学生们谈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道理,也就是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这是对国家领导人而言的,是治理国家的三项基本原则。 对于普通平民呢?我谈过“孝悌”的问题,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办教育重要的是育人,而在育人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德”和“行”放在“知识”的前面,对治理国家的统治者的要求也正是把德放在前面。在两次与学生的座谈中我谈到“爱”人的问题。前一次用的词是“爱人”,这个人不是大众,指的是领导层级中的人,后一次用的是“爱众”,指的是大众。 今天弟子有若来找我,虽然天气很热,但我们俩也聊了一下,他关于孝悌的看法是——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左传》中说讲过,人反物为乱,民反德为乱,作乱之人,由于好犯上,好犯上,由于不孝不悌。所以他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本生道才能立,国家才能安定。 有若在众弟子间算个很有学问和思想的人。 【原文】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曾参修身 公元前490年4月5日天气雨 今天我要介绍一下我重要的学生曾参,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字子舆,祖籍曾,也算是被鲁国灭亡了的口国贵族的后代吧,他父亲叫曾点,当年的一个有名人物。十六岁时曾参拜到我的门下学习。他虽然并非十分聪明,但很努力、也很孝悌。 曾参的主要著作有《大学》和《孝经》,后来被收人了著名的“十三经”。 关于曾参的故事我不说你们也知道,那就是著名的成语“曾参杀人”。《战国策·秦策二》讲过这个故事:曾参的家乡有个人杀了人,可巧的是凶手竟然与曾参同名,于是,有人便跑去给曾母讲:“曾参杀人了。”曾母回答:“我家曾参是乖孩子,不杀人。”然后她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去跟曾母说:“你家曾参杀人啦。”曾母也不相信,继续织布。再过了一会,有人去告诉曾母:“曾参杀人啦”。这回曾母害怕了,扔下手上工作越墙躲避,曾母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孝子,但架不住说的人一多,她就相信啦。后来“曾参杀人”就成了个成语,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 正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曾参后来在成长过程中就比较小心翼翼,努力不去得罪人,并且每天至少三次反省自己,反省什么呢,一般是: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我传授给他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我们这个时代很糟糕的,许多人答应帮人办事却马虎应付,甚至为了一点点利益去欺骗别人,更不用说读书的事了。对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曾参不但努力抵制,并且引以为戒,每天反省自己是不是犯同样的毛病。“修身”对一个人与社会来说是最根本的。不修身的人何以谈“仁”,何以谈“孝”? 我以前说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跟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不三省吾身,又何以保持洁净的言行与志向呢? 上一篇日记中有若谈到了孝的问题,我也在课堂上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曾参不太赞同的,何故,他认为如果这个人的父亲是盗墓的、抢劫的、贩卖人口的,死了三年这个人还要继续老爸的事业,那就危险啦。其实要看父道是干吗的,不能盲目“无改于父之道”。对此,曾参今天郑重地对我提出他的观点——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也就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让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我们这个时代的孝可不能局限在父亲这一代,还要追溯到对待祖先和父母逝世的深度。 曾参不愧是孝子,说的也很有道理。 【原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8-14 序言 跨越2500年,我们向孔子学做人 几年前,当我背负满腹经纶出国留学时,我引以为傲的是我满肚子洋墨水、满口标准的“纽约音”。留学时光说短也不短,需要一秒一分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地过。学业之外,洲际、国际学生少不了交往。英国人端出绅士风度、西风美雨正宗的派头,法国人摆出艺术之都、浪漫之都的范儿,美国人则是一副笑傲天下的霸气。亚洲人也不示弱,日本人拿出武士道与“和”的处世哲学,韩国人则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我和我的中国同学呢?大家面面相觑,那场面尴尬极了。显然,我们只顾着向西方学“技”,而忘了祖宗,忘了本。 什么是华夏民族之本?四大发明是,汉字、汉语更是。关乎终极追问的儒、释、道中至少有儒、道两门起源于中国、光大于中国。竞择天物,作为华夏文明传统之一的皇权遴选之下,儒家一家独尊,影响了华夏子民两千多年。 跨越2500年,我们向孔子学什么? 学处世,学做人。 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时,孔子评价颜回“终日不违,如愚”,就是说孔子再跟颜回讲何为孝时,颜回像傻子一样,不发问,不反驳。颜回真傻吗?孔子说,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等事后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不拘泥于孔子所授,做得很好,看来颜回不傻。 向孔子学什么? 学处世之道,学怎么做人。 学孔子是学得跟孔子一样长袍冠带、焚香礼拜、之乎者也吗? 不聪明的人有样学样,聪明人举一反三;不聪明的入学皮毛,聪明入学精髓。 这,就是孔子日记出土的初衷。 怎么学以致用呢?孔子评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话值得记取。孔子说:“再,斯可矣。”这跟“一鼓作气”有类似意味。朱富贵借孔子之口说:“再思就可以了,用不着三思,因为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第一正思,第二反思,再思第三遍,就容易陷入模糊的矛盾中去了,所以用不着三思,三思是婆婆妈妈的表现,不够勇敢,所以慎有时与勇是相反的。”又说:“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宁武子,这个小国俞国的大夫修养很到位,在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显得非常聪明、能干,但在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显得非常愚蠢了,就像冬虫夏草,随着政治气候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性状。这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是,他的聪明是你可以学的,但他的那种愚蠢,却是你没法学的。这就是仁中所包含的对世界的柔顺与自我保护。” 孔子说他毕生致力于教育,就是希望能将仁的种子种在世人的心里。今人毕生学习,会种怎样的种子在自己心里呢?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本文作者为张雪,作家“海归”派商界精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