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源头,追寻令人迷醉的“教学之恋”,钟启泉、钱理群、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张思明、肖川等24位专家联袂推荐——《跟孔子学当老师》。
这是一段旅程,让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如沐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似乎此前的捧腹大笑、黯然神伤与如沐春风,都是通往恬静、感动与美好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才可以说自己真的爱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跟孔子学当老师/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周勇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回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源头,追寻令人迷醉的“教学之恋”,钟启泉、钱理群、朱永新、李镇西、卢志文、张思明、肖川等24位专家联袂推荐——《跟孔子学当老师》。 这是一段旅程,让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如沐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似乎此前的捧腹大笑、黯然神伤与如沐春风,都是通往恬静、感动与美好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才可以说自己真的爱过。 内容推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如沐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似乎此前的捧腹大笑、黯然神伤与如沐春风,都是通往恬静、感动与美好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才可以说自己真的爱过。 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目录 前言 上卷 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 我们有的,孔子没有 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让自己感动的精神训练 别心浮气躁,只学皮毛 中卷 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 大教教心 学第一,教第二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 听话的颜渊与诲人不倦 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 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 大自然中的“从游之乐” 教学之恋:教师的终极命运 下卷 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 寻找《论语》导游:钱穆与杨绛 设计自己的《论语》游戏 感受《论语》中的人格力量与师生关系 送一本“我们的《论语》”给毕业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本卷导言中,我提到了“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就是将灵魂中的爱,献给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间其他任何可能变动、难以把握的存在(因此柏拉图没有将自己最虔诚、最强烈的灵魂之爱献给异性、名利,或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观察老鼠为什么会怀孕、天气缘何会变化一类的琐碎之事)。写完第一篇思想笔记后,我尝试了一下如何走进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生活世界。 一周过去了,我完成了一篇长达12000字的文章《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哲学教育与千古课程难题》,不仅抚慰了自己十多年来研读西方思想史的寂寞经历,而且能为自己进一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生活世界提供合适的经验基础。说实话,写完上篇的最后一句话:孔子究竟有什么?我即陷入了迷惘,不知从哪里人手去寻找答案,但体会了柏拉图,让我求索到了继续向孔子走去的内在力量。 康德有能力让自己的心灵直接面对至高无上的星空,喜怒哀乐总是围绕琐碎与偶然之事打转的我们,则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使自己的心灵突破偶然与琐碎之事的束缚,到达永恒、完美的“精神高地”,才可以看见在“精神高地”上驰骋、神游的另一些巨人。进而感受他们灵魂深处的永恒与完美。 对于试图用心灵看见孔子的我们来说,柏拉图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巨人的肩膀”。我这样想,所以重读起了柏拉图。在《哲学、诗歌与智术》中,我首先追溯了柏拉图如何在精神导师苏格拉底的熏陶下,确立了追求灵魂完美的哲学教育信仰。导师苏格拉底死去的那一刻,仍在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会停止我的哲学教育实践,接着安慰身边最得意的弟子柏拉图,叫他不要流泪,要以一颗勇敢的心面对世间变化无常的一切,包括死亡。 目睹老师泰然死去的情景,柏拉图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以更优秀的哲学,将雅典青年学子的灵魂引向完美永恒的真善美世界。然后,我考察了柏拉图怎样评价雅典城的诗人与智者安排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自己的可以让学生的灵魂逐渐信仰真善美的哲学课程。在柏拉图看来,即使是最伟大的古希腊诗人荷马,也只是在教导学生认识古希腊政治英雄的强大意志与悲剧人生,而不是在启发学生探索真正永恒正义的人类存在。 那个最风光、在雅典名气最大的智者伊索克拉底,同样也是如此。跟着他,可以学到许多精明处事乃至有助于官运亨通的“智术”。但他并不教人如何净化灵魂。而雅典城之所以会日渐衰弱,正是由于“执政者”多为“智者”造成的。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也是如此。他的教育纲领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显然非常迷人,却没有去深刻地揭示,作为“万物尺度”的“人”究竟有一颗什么样的“灵魂”,使之配作“万物的尺度”? 总之,在柏拉图看来,处事精明的智者(Wise Man)擅长拿出一些诱人的课程,却从不关心灵魂问题。更让柏拉图为难的是,伊索克拉底还常常对外宣称,他设计的课程才是“哲学”,柏拉图的那套灵魂教育课程根本不是哲学,弄得柏拉图得多受一份气。但柏拉图似乎从未因此动怒,《理想国》中甚至找不到对伊索克拉底的批判,只有柏拉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的对话教学。这正是灵魂完美的柏拉图之英雄本色所在。 类似的坚定执著、为追求人类可能接近的最高教育理想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孔子有吗?答案无疑是,孔子有,虽然在孔子那里,那个被他提出来的人类可能接近的最高教育理想在形式上并不一样,但孔子的追逐经历同样是由伟岸洁净的人性力量浇铸而成。 司马迁研究孔子时曾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孟子也曾感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但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司马迁与孟子似乎都未曾用一句话来概括。至于后人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一样。而我之所以先考察柏拉图的经历,正是为了获得一个观察孔子的角度,并因此认为:孔子曾有堪与柏拉图媲美的坚定执著、不畏孤军作战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 千百年来,多少人曾想知道孔子的为人。而我则因为在意上述一点,所以在翻阅新书的过程中,曾对以下几位学者的细心体会特别留意。首先是李零教授的心得,他说: 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要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 虽然李教授的口气有些愤慨,本意似乎更在于激将或嘲讽道貌岸然的名利之徒,但他提到的两点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进孔子坚定执著的内心世界。P16-19 序言 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一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更近乎阙如。如此情况,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中。 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的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说透了。 当然,《论语》更有能让教师潸然泪下的地方,但这份感动的形成绝不是因为觉得孔子的遭遇可怜,而是因为看见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告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释放其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所以潸然泪下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从孔子那里得到了无限的感动。而常常筋疲力尽的教师也确实需要被感动。 至于教师精神上的大困惑,尤其是从教一生,究竟能经历多少值得珍階的事情,教师如何对待其所经历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教师来说究竟有何意义等问题,《论语》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再正确不过的回答。 因此,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 为什么对教师的心灵、精神及知性生活来说,看似平淡无奇的《论语》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我猜想,这与《论语》的作者有关。与《论语》是古典时代书写教师生活的最佳作品相对应,《围城》则堪称描述教师生活的现代经典。然而《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却丝毫看不起其所刻画的“方鸿渐”们——连上课点个名,都要捉襟见肘,讲课时,更只能寄希望于用“笑话”来迎合学生(其实是误人子弟)。 与之不同,《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甚至有人认为写了两百多年)才完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 与博学的钱钟书先生相比,孔子或许并无多少学问优势,工作单位更是没有,但即使如此,孔子仍可以让自己的学生感念终身,尤其是子贡一类的学生。竟还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时间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的机会都义无反顾地搁下了。 学生就是以这样的人间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所谓将心比心,老师孔子之所以能赢得学生如此厚爱。自然是因为他曾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于是,这种大爱究竟由哪些人性力量构成,又曾化出多少可信、可爱的教学行为与师生交往,便成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时最为要紧的问题。 在此之前,只需再说一点。作为后辈,我在过去也曾因为无知而对孔子以及朱熹等“孔子式的教师”有过诸多“肆意妄言”。说什么更喜欢柏拉图不喜欢孔子,朱熹不如康德。现在看来,皆是极为空洞、无甚心得之语。事实上,对于这些中外先哲,我连一位都未用心研读过;对于自己,亦没有作深入的体认。却发了许多“叶公好龙”式的言论,实在惭愧。 还好。诸如此类的言论丝毫不能遮蔽孔子的精神光芒,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孔子式的教师”在以自己的一生行为向世人澄明孔子的精神光芒与人文力量。我这个曾经年少轻狂的后辈也因此可以沿着他们的足迹而对教师孔子作一番“了解之同情”。 比如,钱穆先生最杰出的弟子余英时先生的《论语》解读路径就非常好,他认为,《论语》应该“冷读”。“念一句受用一句,得到一句就是一句”,像“梁漱溟先生、陈寅恪先生、吴宓先生”那样,做一个“认真读《论语》的人”。 孔子则曾言:“行有余力,则学以文。”其中意思大概是说,即使精疲力竭,驿动的心灵也要通过读书来获得安宁。而实际上,孔子还有其他的办法来排遣心灵的空虚或忧伤,比如听喜欢的音乐,抚上等的琴瑟等,但他仍要说“行有余力,则学以文”,仿佛只有读自己欣赏的书,才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快乐,让人想起那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毫无疑问,虽然时过境迁,但孔子的精神生命亦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因为哪怕我们忙碌到没有“余力”。仍然要面对心灵的种种驿动——其中自然少不了几番失意与惆怅,并因此渴望有朝一日,也来一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于是,我们或许会邀上三五好友,一起把酒言欢,纵情歌唱,但此等人间美事须臾即会散去,我们的心灵旋即又会陷入孤独。没有谁比孔子更了解这一点,因此他选择几本好书作为自己的贴心伴侣,同样可以为我们安顿心灵生活提供指南。而对我们这些同样以教书为业的人来说,那本刻画他的《论语》实在是一本难得的贴心好书。 我花费了十年时间才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想来,其实花多长时间都无所谓,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世界里存在,才是真正重要的。即使我没法天天阅读它,也意味着孔子其实一直在我的身边,只要我像打开电视一样翻开《论语》,真诚且能给人带来安定与力量的孔子及其充满智慧与人情味的教学活动,便会——呈现在我的眼前。 然后,我就可以从孔子那里知道,当老师究竟意味着什么,乃至由此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并在其中长久体验孔子式的教学之恋及其所蕴涵的人间极致情感。我甚至会觉得,世间最美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验到了。在这本小书里,我正要证明这一点。同时也为中国教师拥有如此一位可信、可爱的先辈感到无上光荣。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 后记 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终于暂告结束了。回想过去数月为酝酿及写作本书心甘情愿地被孔子带着走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在此之前,我早已从余华那里知道了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让人“百感交集”的生活,这次的写作算是让我对写作的“精神训练”功能有了切身的体验。即使我已经停止了写作,但只要读起自己写的那些文字,还是会“百感交集”。 这是一段旅程,让我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如沐春风,但终会归于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与美好。似乎此前的捧腹大笑、黯然神伤与如沐春风,都是通往恬静、感动与美好的必经之路。就像一个人无论爱什么,亦只有在尝尽了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才可以说自己真的爱过。 旅程暂告结束了。平静之余,我想起了十多年前,我初来上海求学那会儿,《论语》正是业师丁钢教授让我研读的第一本中国典籍。可惜弟子不才,我并没有按业师交代的中国古典文化史“训诂”套路仔细研读《论语》,不过是偶尔翻翻,所以始终未能拿出一篇作业。 工作后,随着我对钱穆、梁漱溟、陈寅恪、章太炎、朱熹等本土学术大师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我渐渐喜欢上了孔子及《论语》。尤其是开篇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更让我猛然回头,看到了那条贯穿整个中国学术史的“为学之道”。我所遇见的那些本土大师的学术及教育生涯不都可以印证夫子的感叹吗? 和庄子理解孔子时常常将自己的思想赋予孔子一样。我在理解孔子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因为过于推崇孔子而浮想联翩,但我远不如庄子潇洒,虽然虔诚对待,却仍要承认,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逼近“真实的孔子”。 因此我只能坦言,书中所叙有许多都是我对于孔子的美好想象。希望那些欲还原“真实的孔子”的教师不要把我说的东西当“真”,而应多读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孔子传》,以及刘宝楠先生《论语证义》、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一级的经典考据著作。 至于那些喜欢美好的中国传统人文情感的教师,若相信钱钟书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大意为“其事未必然,其理未必不然”。则可以放心阅读我这本兴许连丁点“考据”学问都谈不上的小书。 2008年3月31日写于菁菁斋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是中国人的万世师表,是老师的老师。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作为教师的孔子的世界。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一直为教育学界未能将孔子“引见”给今天的教师而遗憾,读罢此书,心愿已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郑金洲 我曾给一位青年教师题过四个字:无“孔”不入——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卢志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