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比较研究韩愈、苏轼磨蝎命运,坎坷遭遇以及南贬岭南的历史原因。第二章根据诗文创作,考察和辨正韩愈、苏轼二人人格粤路线图及沿途心态。第三章和第四章比较研究韩愈、苏轼二人在贬所潮州、惠州的惠民济物的作为和与友朋的诗酒唱和以及流连光景的风流韵事和民间传说。第五章比较研究韩愈、苏轼二人在潮州和惠州贬所面对逆境的不同表现、心态以及产生不同心态的原因及思想基础。第六章主要研究韩愈、苏轼二人人格意识和文化精神的异同。第七章研究韩愈尊礼执儒的儒学礼治精神与苏轼尊儒好道杂禅的杂家思想,指出其异同。第八章主要对韩愈、苏轼二人南下途中及在其贬所的诗文创作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二人的创作内容、情感及风格有何不同以及与他们各自前期的创作相比,其内容、情感和风格发生了些什么变化。第九章主要研究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及其异同,并对韩愈刺潮影响大于苏轼寓惠的原因进行文化学的解读和阐释。第十章以大量的地方史料为依据,对潮州“双忠崇拜”和惠州“朝云崇拜”这两种特殊的地方民俗文化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
序
绪论 从“韩海苏潮”到“韩潮苏海”
第一章 “诗人例穷苦”:韩愈、苏轼磨蝎同病
第一节 “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韩愈的磨蝎命运
第二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的磨蝎命运“
第二章 “天意遣奔逃”:韩愈、苏轼南下路线图
第一节 “天要潮人识孟轲”——韩愈南下潮州路线图
第二节 “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南下惠州路线图
第三章 天意悯斯文:韩愈在潮州
第一节 “刺史留衣,传千秋佳话”——韩愈与大颠的交往
第二节 “先生伟绩传青史,万古民怀逐鳄恩”——韩愈刺潮功绩追寻
第四章 德不孤者必有邻:苏轼在惠州
第一节 “少壮欲及物,老闲余此心”——苏轼寓惠期间惠民及物的作为”
第二节 “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苏轼在惠州的谪居生活
第五章 韩愈的罪臣意识与苏轼的避祸心理
第一节 “臣罪幸可哀”:韩愈忧谗畏讥的罪臣意识
第二节 “扫除积习不吟诗”:潇洒东坡的另一副面孔
第三节 韩愈、苏轼岭海惧祸心理及评价之异探因
第六章 韩愈、苏轼人格意识与文化精神
第一节 “孜孜矻矻”与“行藏在我”的处世意识
第二节 为民请命与惠民安民的民本意识
第三节 刚正执著与君子固穷的养真意识
第七章 韩愈的执儒尊礼与苏轼的好道杂禅
第一节 “平生企仁义”:韩愈的礼治文化精神
第二节 出于纵横而杂于禅:苏轼寓惠思想之变化
第八章 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创作比较
第一节 韩愈刺潮诗文之变:由险趋易,愤而转哀
第二节 苏轼寓惠诗文之变:以谪为游,逍遥山水
第三节 韩愈回归平易却仍存硬语,苏轼“不屑”为诗而不无研炼
第九章 日月迭照: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影响比较
第一节 韩愈、苏轼对潮惠地方文化影响比较
第二节 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影响之异的文化阐释
第十章 景韩景苏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双忠”信仰与“朝云”崇拜
第一节 潮州“双忠”信仰与韩愈崇拜之关系
第二节 惠州“朝云”崇拜现象及其文化意蕴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