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太容易“忘记”的动物,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曾是孩子。人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心以及每人都会有的,从童年或少年起就在心中深扎的几根刺。人生自古谁无坎?留取心路映此书。
本书写给——幸福路上的迷途人、天下同道:“伪前卫”男女、中国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徘徊在金丝笼前的姐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的疼痛(身心成长记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左越扬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是太容易“忘记”的动物,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曾是孩子。人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心以及每人都会有的,从童年或少年起就在心中深扎的几根刺。人生自古谁无坎?留取心路映此书。 本书写给——幸福路上的迷途人、天下同道:“伪前卫”男女、中国独生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徘徊在金丝笼前的姐妹…… 内容推荐 第一代独生子女终于长大了、恋爱了,却不那么渴望婚姻、成为父母。专家们这一代是逃避责任、被宠坏的一代。我称“我们”作“伪前卫”青年。李白、苏轼、孟浩然、晏几道等古代著名“伪前卫”青年,“伪前卫”青年们的集体偶像,但实属一路同党。有想法没办法,这是历代无数“伪前卫”男女的内心慨叹。“伪前卫”男女一生都在勉力突围,妄想跃出主流价值观那安详、冰冷的如来掌心。人是太容易“忘记”的动物,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曾是孩子。人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心以及每人都会有的,从童年或少年起就在心中深扎的几根刺。人生自古谁无坎?留取心路映此书。 目录 序 叫我姐姐的女子 前言 1978-1985 (1)“走失”和“出走” (2)终于乘上诺亚方舟 (3)房子再大属于大人 1980-1990 (1)坚定懵懂的理想 (2)红脸白脸 (3)最熟悉的陌生人——四年级作文摘抄 (4)“女人意象”与“角色扮演” (5)童言无忌?自我中心? (6)“孩子王”的秘密 (7)狼和羊的寓言 1990-1995 (1)泪湿“八股文” (2)在丧失中成长——初中日记摘抄 (3)不打不相识 (4)笔帽疑云 (5)暴戾的温情 1995-1999 (1)我的父亲母亲 (2)波洛的名言 (3)“aVoi d”与“eSCaDe” (4)小丸子的烦恼 (5)精神度假村 (6)青春不留白 1997 (1)纯真还是矫情——“追星”信件 (2)爱上“爱情” 1996-1997 (1)白衣飘飘.追梦失梦 (2)女人——有关美丽的意象 (3)我们的爱情生了病 1998-2000 (1)聚散两依依 (2)寂寞无底洞 2000-2002 (1)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2)清楚地糊涂——写给N的信 (3)恋爱立症候群——写给网友的信 (4)天国家书——写给爷爷的信 (5)只爱一点点 2002-2003 (1)青春残酷物语 (2)温暖两地书 (3)遭遇“潜规则” 2003-2004 (1)爱有天意 (2)女孩·女人 (3)“展览品”下乡 (4)“桃色”风波 2004-2005 (1)“爱情”双刃剑 (2)《中国式离婚》 (3)“买椟还珠” 2005-2006 (1)妇产科惊魂 (2)悲观的乐观主义 (3)内心迷宫 (4)太阳出世 附录 伪前卫”——不可说不可说 后记 聪明糊涂心 试读章节 据长辈们说,刚出生的我是个又黑又胖的丑丫头,奶奶都不怎么敢抱我出门晒太阳。邻居们看到我,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赞美之辞,唯有捏着我传说中的“九节胳膊”感慨着:真是胖啊。后来再说起那时候,只当说笑了。可当时,爸妈为我的模样发了好一阵子愁。虽然儿时的我并不漂亮,但爸妈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从我落地的第3天,爸爸就用相机记下了我的一颦一笑。后来,那两本记录我成长点滴、且每张都配有父亲“解说词”的相册,成了父母送给18岁的我最珍贵的礼物。印象尤深的有两张黑白相片:一张是两岁时,肥嘟嘟的我歪戴着太阳帽,坐在滑梯上。照片旁边的小纸条写着:装样子不敢滑。一张是3岁时第一次在动物园开小汽车,那样纯真灿烂的笑容只属于那个年纪。它被取名为“小司机真开心”。 爷爷说,儿时的我几乎不哭,总是咧着嘴笑。爷爷常常晚上抱我出去看夜空中明亮繁密的星星,我总回报给他更灿烂的笑脸。 妈妈说,我从小身体很好,极少吃药打针。三四岁时有一次病得比较重,医生决定给我打吊针,我一看见吊瓶就感到了危险,号啕大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爸爸在一旁听得揪心,突然抱起我就跑,医生和妈妈气也不好笑也不是。 爸爸似乎最喜欢回忆幼年的我,他说那时的我活泼、乖巧、爱笑不哭,而且很机灵,与别的小孩儿不同。他总能找到一些奇怪的细节来证明我的“不同”:比如,我第一次接触哪种食物,一定不会急于入口,总要把小舌尖J L1申出来,谨慎地舔一舔,然后才决定是否吃下去。再比如,我希望别人把自己高高抱起时,总会向前跑几步,再突然转身扑将过来……儿时的我特别喜欢去动物园,看见什么都万分好奇。爸爸现在还常提起我以前冷不丁冒出来的让他们捧腹的话:“那谁给小骆驼擦屁股呀。”爸爸每每说起,必是笑得前仰后合,还不迭地说,那时候扬扬着急得很呢。 这些理由我后来听到觉得很是滑稽和牵强,但内心非常嫉妒儿时的自己。曾经,连我的这些小举动,无忌童言,在爸爸心中都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儿时我曾经有过多次“走失”经历。想想也是,小孩子又没见过什么世面,每每上街必是眼花缭乱、四顾流连。而爸爸往往忙于购物,不自觉地小手就滑出了大手的掌握。后来爸妈常提起的,是一次在菜市场的走失。爸爸猛然发觉,我不在他身边,慌忙返身寻找。这时,正看见我蹒跚走来,一副哭脸,小声地叫“爸爸,爸爸”,声音仿佛含在嗓子眼儿里。爸爸讲到此处必哈哈大笑,说那时候我也不哭,还挺镇定的。谁也不可能知道我当时的-心情了。不过,我能想象那时一定是无助恐惧极了,一见到爸爸,就扑到他怀里。爸爸问:“吓坏了吧?”“吓坏了!”而后痛哭不止。 这是一次被动的“走失”。我上小学二年级时,还有一次主动。出走”。那时周末,每每都是由爸爸到校门口接我回奶奶家。一次,我在门口傻等了十余分钟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不知哪里来的~股勇气,我决定自己走回去。初次的单独“出走”令我兴奋而欢喜。可当时的我还不怎么会过马路,这可怎么办呢?我站在人行横道上做了半天思想斗争,终于决定,看到年长的奶奶就“搀扶”她过马路。问题顺利解决。当爷爷奶奶开门见到我,惊喜非常。原来爸爸刚汇报了我“失踪”的情况,他们正忧心如焚,再听到我讲的“传奇故事”,一边说以后再不许了,一边夸我聪明能干。这番夸奖,大概就是除了冒险本身,我决定此行动的最大动力吧。 懂事以后,好像有一段时间,我对爸爸妈妈的印象非常模糊,以乎他们很少在我身边,大概是去奔事业了。确切地说,这个时朗发生的许多趣事,因为总被老人们津津乐道才深刻地记在我心里。 两岁的我虽然话还说不利落,但是已经很懂得自己的需要。我跑到爷爷面前求助:“核桃,砸砸。”爷爷就乐颠颠地走到桌前,弓身取桌下的核桃,可能是因为太急于满足小孙女,一着急,起身时头撞了桌面。爷爷还没说什么,我就急急地奔过去,抱着爷爷的头,又是揉又是吹气,嘴巴里还不住地说“吹吹,吹吹”。爷爷每提起此事,眼睛总是亮晶晶的,笑得很爽朗,说:“扬扬那么小就知道心疼爷爷了。” 因为在姥姥家附近上幼儿园,所以每周五天都住在姥姥家,只有周末和寒暑假才会去奶奶家。那段时间对爸爸最有印象的,就是每周末他骑车带着我从姥姥家到奶奶家的路上,总会教我背一两首唐诗,我背得很快,而且一到奶奶家就立刻现学现卖,一片掌声中爸爸笑得很欣慰。这种早教的确神奇,当年它不过是黄口小儿的“鹦鹉学舌”。多年后,那些似乎早已模糊的美丽词句总会在我提笔时不请自到,点燃灵感的火花。P2-4 序言 不得不承认,和这个一直在短信里叫我姐姐的小女人有“代沟”——按她的理论,“三岁”足以构成,我们俩刚好三岁之距。 依照左妹妹和我的成长经历,我们的人生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几乎不可能交叉,于是不可能相遇。然而,就在这一些看似绝对的“不可能”之间,我们竟然认识,而这个已经发生的偶然加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似乎只能解释成冥冥之中的命定。相识的时候,正值她的第二个本命年,我们的相遇因此而起。我们并没有在共同的出生地碰面,却相逢在离家1000多公里的首都北京。没有发小的情分,也曾经格格不入,然而现在,我们却是各自“朋友”的界定里最温暖柔软的那个名字(不知道她是怎样认为,对于我是这样)。 知道她的名字“米花儿”是在组里公用的邮箱里,那封电子邮件的文字风格完全是《女友》里悠悠然而又幽幽然的小女人模样,却不失坦白、率真。第一次从电话里听见她的声音,甜美干净,像只容易受惊的小鹿,小心翼翼,感觉这是个文静而略带些忧伤的小姑娘,天才地拥有和她的年龄绝不相称的思辨。之后,收到她寄来的所在杂志社的一批期刊(每次收到她那些牛皮纸袋的大信封,组里的人总是不无羡慕和发愁地看着我,一次就两三个大纸袋,如何看得完(7),信封上的字活泼、卡通,信纸上随手画的娃娃头也都是流行的hellokitty一类。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叫我“姐姐”,如数家珍地跟我讲她喜欢的经典日剧和卡通形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著名的北京西站,素未谋面的我们强装熟识地与她同路的人告别。后来告诉她,只是依照对于声音的辨别断定——我没有接错人,她听了之后颇有些失落的样子。当时我也很不适应,怎么会是一个尚在冲龄的未成年人?这错全都在我,误将心灵的意象当作现实的翻版。 只看她的长相怕是没有人不会被自己“骗”,这当然是件值得她大张旗鼓庆祝的天赋;旁观她干家务,就明白她曾经是个怎样锦衣玉食、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听她聊时尚,kawaii的小女生本色无药可救,九头牛也拖不动;看她的文字,却是一脉沉着和淡定的气度,颇像那个翻过些筋斗的老僧,让人惊异。总会不自觉地有一句诗冒出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她的文字给我的意象。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她却可以完全漫不经心地用她的哲学根基,挥洒一句意想不到的惊喜给你,直指本质,却依然是随意码着的浪漫字符。 喜欢看她“狡黠”地眨着眼睛的文字,温润、灵动,偶尔有点累——她真的话多且密,不折不扣一个话痨,但是——可爱。她的文字深深地烙印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过往,毕竟她是第一代小公主。难得的是她不掩饰(为了防止她翘尾巴,还有一种说法是无心插柳),一派纯真的赤子之心,少年心性。只是隐隐地觉得,她也许无意间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替同样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们梳理着一些我们不怎么敢追究、回望的往昔。关于童年经历之于一个人的影响,已经在各种心理学和伪心理学的普及读本、画本上被强调得无以复加,全成了祥林嫂式的车轱辘唠叨。我们不得不去探究的不仅仅是“其然”,更要明白“其所以然”。可是,我们究竟能在怎样的层面上完成自省和他省,结束一直以来的“梦魇”,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都还未知而且模糊。 20世纪70年代生的人是被忽略了心灵成长的一代人,没有人关照我们内心的声音,无论是我们的父辈还是我们自己。在成长的岁月里,父辈们忙着应对社会的变革,我们自己则无知而又盲目。父辈们也许是无意识,也许是要防备我们的离经叛道,他们从来都只告诉我们:别人是怎样的,应该跟别人学习,而且只有学习别人的长处,才可以更好更优秀。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意思,更没有自己,不是无私而是纯粹的无知。也许在他们的概念里,“自己、自我”是一个等同于“自私”的可怕魔鬼。而我们自己,竟然对父辈的权威一点点质疑的意识和勇气都没有。曾经我们被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们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地接受却并非自愿,更遑论自觉。就在顺从地半推半就的“接受”里,我们不知不觉长大了,却远远没有成人。我们的灵魂发不出自己的歌唱,当存留在脑海里的虚浮理想,遇到变化万千的现实物质生活,我们失去了立场和根基,这一群人都变得面目可疑,处境难堪,进退尴尬。 无法选择地生长在一个标准化、格式化教育体制的时代,非主流是我们所不习惯、不适应的,但是在骨子里我们都潜藏着叛逆、另类、追求个性舒展的星星之火,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唯一的“集体无意识”。也许20世纪70年代生的人是一个被所有人不屑的种群,因为我们的确在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竟然没有个性地活着。然而,父辈给予我们的“理想化教育”终究没有白费,我们在各自的物质化生存中艰难、痛苦地分辨着心灵的独白,即便挣扎、煎熬,但依然固执地坚持。不过是需要一点时间、一点宽容让我们补齐落下的心灵成长的功课,然后走得更远。 这本书也是一个礼物,是一位幸福的小朋友的生日礼物。她有一个心思细密、柔肠百转和坚实的理性反省精神的美女母杀,为了让自己也让她的小宝贝更幸福,在左妹妹最幸福同时也最辛苦的十个月里,同时孕育了两个孩子。所以,这个小家伙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双胞胎的“妹妹”。为这个小美女记录一点她错过的事情,是我从她的漂亮妈妈那里讨来的“苦差事”。 这本书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驿站。下一段人生正有无数的可能、希望,祝福我们所有的人定住神,做出机会成本最小的选择。 此刻的左妹妹是幸福的,智慧地选择了一个被她戏称为“笨得像棉裤腰”一样的男人,一个尊重、欣赏、懂得、珍惜她的丈夫,一屁股坐进了幸福里,幸福得像花儿—样。 后记 这本书我坚持要作全球发行,因为从父母帮我选了英语之路开始,他们就希望我将来能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然而,思想与感受无国界,“条条大路通罗马”。更引起我下决心这么做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看到的那些夸张的民俗意象、符号、甚至不惜挖掘民族文化最阴暗丑陋的东西来展露。如今,开始聚焦现实,却往往是只限于社会最底层人挣扎生存麻木、压抑的惨象。我不知道,究竟是国外评委的趣味大有问题?还是中国导演在惯性地迎合他们想象中的国际口味? 可惜,我没有驾驭影像或者音乐的能力,我只能用如今最弱势的文化手段——文字来表达我的声音。 …… 刘燕博叔叔,谢谢您在我犹豫去留时,温和地说:我很想照顾你。这句话终于让我没能忍住眼泪。刘叔叔,在我最困顿的日子里,您给了我很多支持与帮助,而我从您那儿获得最宝贵的,是了解了性格与机遇真真是个人命运的基本色,它们互相支撑彼此成全。可以努力,不能强求。 郭月宁,谢谢你给了我旧日同窗间最温厚的关爱,雪中送炭的情谊能让我永生取暖。无论你是否在意,我都一直记得对你信守的承诺。 李睿姐姐,我也要谢谢你,当我只身初到这个陌生的大城市,你慷慨地将床让给我,自己却打地铺,这种感动,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你还一直强调,如今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即使忆及旧事也不会有太多伤怀。对我的文字,你也颇多谬赞,鼓励怯生生的我勇敢表达自己。 月无华,如你所说,我们相遇是N亿分之一的可能,感谢你对我的那句评价:“在自由与世故之间执著,也会留下怦然心动的感觉。虽然咯显凄美,却比辉煌灿烂更加真实珍贵。” 还要谢谢蔡晓大哥,没有你的鼓励、支持,可能就不会有我和小三儿的缘分。你要我把自身灵气固化。如今,我找到了载体,但愿未辜负你的希望。 至于此书中所牵涉的诸个以字母或“语焉不详”表达的人或事,确属无奈。往事已矣,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过客。生活即“网”,我不可能独存于真空中,但我的确无心打扰到别人。轻易否定过去最没价值,我谨在此祝愿他们也收获了各自想要的幸福生活。 人大概很容易这样,一路绿灯的乍逢坎坷会说:慢点啊,不要错过沿途风景;一路颠簸的则总想前方快点出现坦途,能有一场激情狂飙。我非常清楚,自己这本书的境界不高,很不高。人生的种种道理、真理,知道容易,懂得却难。所以,我称它是“身心成长记录”。从生理的角度,我已只剩抓住青春的尾巴。但从心理角度,我还没有真正长大。然而,当人开始有“不想长大”的念头,就已经身不由己了。 成长的路上,都是痛并快乐着:酸涩和甜蜜,互映蔓延;幸福与疼痛,相渗纠缠。所谓命运,悲欣交集。 不怕贻笑大方,但愿尽释心结——人生自古谁无坎?留取心路映此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