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被看成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从创立至今1800多年来,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曾给予巨大影响。多少年来,人们的流行观念是,儒学支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随着国内外学人对道家和道教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赞同“儒道互补,共同构建中华文化”这一论断的人日渐增多。这一研究领域成果的积累,不论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还是民族新文化的规划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本书拟对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侧面---道教给予中国各族民众口头语言艺术的广泛影响进行系统评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
分类 | |
作者 | 刘守华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教被看成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从创立至今1800多年来,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曾给予巨大影响。多少年来,人们的流行观念是,儒学支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随着国内外学人对道家和道教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赞同“儒道互补,共同构建中华文化”这一论断的人日渐增多。这一研究领域成果的积累,不论对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还是民族新文化的规划建设,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本书拟对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侧面---道教给予中国各族民众口头语言艺术的广泛影响进行系统评述。 内容推荐 道教作为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宗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而就中国民间下层文化而言,更是如此。道家贵生。因贵生,便珍惜生命,热爱人问生活。融合了道教信仰的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虽然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抛开这些消极因素,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信人的巨大潜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艺术上超凡脱俗的大胆构想,却更值得我们诊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刘守华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有感于宗教在民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便把注意力转向中国民间道教文化。几十年来,作者研究了大量的道教文化典籍,发掘出大量鲜活的民间文学资料,其中与道教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不断涌现,这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书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书不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小小的窗口,并且,由于其通俗性,也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目录 自序 上编 第一章 中国民问道教信仰 一、汉族地区的道教信仰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道教信仰 三、民间道教信仰的特点 第二章 道教与中国神话 一、有无“道教神话” 二、道家对神话的珍视及其神话观 三、道教信仰和古典神话的融合 四、民间神话传承的道教色彩 五、演绎古神话的道经 六、道教方术与神话 作品选录 李老君补天(湖北阳新) 人是怎么来的(河北藁城) 玄武、女娲、伏羲和黄帝(河南沈丘) 黄帝岭(河南灵宝) 太阳尊经 太阴尊经 第三章 八仙传说的魅力 一、八仙传说的由来 二、八仙故事种种 三、八仙形象的演变 四、八仙传说的艺术特色 作品选录 八仙闹海(浙江) 吕洞宾智保济南府(山东济南) 铁拐李探家(河北元氏) 韩湘子梦妻(河北藁城) 七仙巧度何仙姑(陕西华阴) 第四章 土地爷和灶王的故事传说 一、受人敬仰的土地爷 二、不受欢迎的灶神 三、土地爷和灶王传说的艺术特色 作品选录 土地菩萨的来历(湖南益阳) 土地菩萨主婚(湖北通山) 老土地煮秤砣(河北藁城) 送灶神(湖北江陵) 灶王的故事(广西) 穷秀才赶灶王爷(辽宁海城) 第五章 民间口头文学中的道士形象 一、张天师捉鬼 二、许真君斩蛟 三、张三丰首创武当拳 四、济小塘反严嵩 五、一个地方道士的悲剧 六、道门败类种种 七、道士传说的特色 作品选录 天师降魔(四川灌县) 张天师和府官(河北藁城) 张天师偷盐(辽宁清原) 许逊的传说(四川德阳) 张三丰的传说(湖北丹江口) 西瓜酸甜试善恶(陕西铜川) 第六章 与道教相关之行业祖师传说 一、铸造行业祖师李老君 二、染匠祖师葛玄 三、盐业祖师葛洪 四、药王孙思邈 五、玉器行业祖师邱长春 六、八仙演化成行业祖师 七、猎神张五郎 八、鲁班传说的道教色彩 九、道教信仰对行业文化的渗透 作品选录 趁热打铁的由来(湖南石门) 鲁班与老君取和(湖南石门) 盐神葛洪的传说(河北) 药王孙思邈(湖北圻春) 玉器行业邱祖的传说(河北) 猎神张五郎(湖南石门) 第七章 染有道教色彩的地方风物传说 一、仙道造景惊世俗 二、奇伟建筑留仙迹 三、“离经叛道”化奇景 四、道教信仰与中国风物传说特征 作品选录 镜泊湖的来历(黑龙江) 黄山的来历(安徽) 神火炼山(河南三门峡) 七星树(湖北丹江口) 张果老搬石笋(贵州道真) 第八章 道教神奇幻想对民间故事的渗透 一、凡人求仙 二、巧遇仙人 三、法师斗龙 四、学法造反 五、两法师斗法 六、法师的女儿 七、道士和妖女 八、道教幻想的渗入与民间故事的变异 作品选录 小掌柜养仙(河北藁城) 向法官治龙(湖南石门) 竹生的故事(贵州道真) 兰香(湖北秭归) 第九章 道教与民歌 一、道教“法事歌”的民歌情调 二、蕴含民间道教信仰的“经歌” 三、与道教相关的“仪式歌” 四、道教信仰对普通民歌的浸染 作品选录 汉钟离点药戏牡丹(湖北枝江) 第十章 道教与民问曲艺、戏曲 一、道情的由来和发展演变 二、讲经说书与道教信仰 三、道教与民间戏曲 第十一章 道教和谚语 一、仙道化谚警世俗 二、道教义理谚中寻 第十二章 道教和民问口头文学的相互渗透 一、道教吸收利用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学融会道教影响 三、中国民间文学的道教文化色彩 下编 第十三章 道教和神仙 一、道教的神仙谱系 二、道教神仙的特征 三、“神仙说”与文化 第十四章 中国民间叙事的道教色彩 第十五章 道教信仰与中国民问口头叙事文学 一、道教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影响 二、道教与中国神话 三、道教与中国传说、故事 四、几个问题的探讨 第十六章 炎帝神农——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 一、从“文化英雄”说起 二、亦人亦兽亦神的复合形态 三、神农架上颂神农 四、神农原型的历史演变 第十七章 黄帝传说试析 一、古神话中的天神形象 二、向传说演进的轨迹 三、黄帝形象的道教化 四、辉煌形象进入现代口碑 第十八章 蚕神信仰与嫘祖传说 一、遍布中国南北的嫘祖传说 二、嫘祖传说的形态演变 第十九章 碧霞元君形象的演化及其文化内涵 一、碧霞元君的古代原型是泰山山神 二、《道藏·碧霞经》重塑碧霞元君形象 三、近现代民间传说中的碧霞元君 四、泰山女神之“再生” 第二十章 宗教与艺术的融合——论张天师传说 一、降魔治病与道教初刨 二、驱除妖魅尤所擅长 三、张天师与秃尾巴老李 四、张天师传说的独特光彩和价值 第二十一章 仙迹寻踪——论张三丰传说 一、民间口头传说中的“活神仙” 二、张三丰传说的分布 三、张三丰传说的构成及其价值 第二十二章 论《太阳经》《太阳经》的发现及其价值 一、《太阳经》《太阴经》并非“新发现” 二、《太阳经》《太阳经》系民间道教经文 三、中国各族的日月神话丰富多彩 附录 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一、开拓新领域、建立新体系 二、就各类作品受影响的深浅,作较全面的多角度的论析 三、史料考证与当代调查两种方法的恰切运用 四、引例典型,析述深刻兼用比较研究法 后记 试读章节 道教信仰遍及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 据统计,1949年之前,中国大陆的道士、道姑共有4万多人,他们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微不足道。但职业道徒的数字远远不能说明道教流行的情况。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历代道士选择名山胜境,营造宫观,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自身学道修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徒众,开展宗教活动。宋人编纂的《云笈七签》已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这些遍及全国的洞天福地,实际上也是当时各地的道教活动中心。岁月流逝,清代以后道教日趋衰微,但许多地方的道教活动中心仍然存在。国务院于1983年确定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时,仍列有21处,它们是: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市太清宫、鞍山市千山无量观,江苏句容县茅山道院,浙江杭州市抱朴道院,江西贵溪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青岛市崂山太清宫、泰山碧霞元君祠,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湖北均县武当山紫霄宫和太和宫,武汉市长春观,广东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四川成都市青羊宫、灌县青城山常道观和祖师殿,陕西华阴县华山玉泉院、镇岳宫和东道院、西安市八仙宫、周至县楼观台。它们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东南、中南地区,从唐宋元明以来就向其周围地区辐射道教信仰,虽时隐时现,却历久未断。由此即可窥见道教信仰流行地域之广大。 下面让我们以几个地方为例看看道教信仰在汉族民间流行的具体情况。 我的家乡湖北沔阳县(近年改名为仙桃市),位于著名的江汉平原。据1988年编成的《沔阳县志》介绍,这里过去流行正一道和全真道。宫观以沔城为中心,遍布全县,计有紫阳观、仙真观、灵福观、元妙观、天后观、准堤阁、余师观、文昌阁、碧云观、忠义观、禹王宫、玉皇阁等,最早的兴建于唐宋时期。信奉正一道的火居道士,家居乡村,划分地盘,分设“坛门”,子孙继承。他们在乡间的活动,一是为民间超度亡魂、明路、看风水、选葬地、定墓向、做斋会;二是设法坛、做斋、打醮、做疏、出卖符篆;三是野祭,设露天夜坛画符念咒,驱邪降妖、祈福消灾;四是用符水治病。这样的火居道士1949年有63人,现存30人。 全真道徒住宫观,1949年有乾道、坤道各8人,现存1人。 洪武九年(1376),明王朝曾在沔阳州置“道正司”于元妙观,设道正一人,管理道教事务,使道教盛极一时。1946年曾组织“沔阳县道教分会”,有会员131人。 这部县志概述道教流行情况道:“道教传人沔阳,约有1300年历史。今虽衰落,但这种信仰长期以来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在部分群众中仍有一定影响。” 我的少年时代,即在这道教信仰浓厚的乡村里度过,对道教给予乡村生活和乡民心理的巨大深刻影响有深切感受。这里也流行佛教,明清时期,佛教一度兴盛,以至寺庙的数量与规模都超过道教。但它对民间生活的影响远不及道教。 著名的河北省《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给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华北乡村的道教信仰情况。在该县453村内,共有59种庙观,每种庙观分布多处,因此庙观总数达857座。这些庙观中,可以明显断定为道观的有五道庙、关帝庙、三宫庙、奶奶庙、龙王庙、玉皇庙、马王庙、虫王庙、药王庙、龙母庙、土地庙、二郎庙、老君庙、河神庙、关岳庙、北斗庙、九神庙、天地庙、五灵庙、三清观、三皇庙、城隍庙、七神庙、天仙圣母庙,计25种541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远为佛教所不及。 关于这些庙观所供奉的主神和乡民的信仰心理,这部调查报告作了如下介绍: 关帝庙供的是三国的关羽,就是普通所说的关老爷。乡民大都向他求福免祸,常有到关老爷庙求签的。据说阴历6月24日是关老爷的生日,乡民多去叩头烧香。5月13日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乡民有给他搭台唱戏的。 三官庙里供的是天官、地官、水官。 真武庙里供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手下有龟蛇二将把门。据说真武大帝能捉妖镇邪,所以一般乡民凡有邪魔妖鬼等事都求真武大帝保佑。 奶奶庙多半就是天仙圣母庙,属于祈佑子嗣的。乡民没有儿子,家里妇人就到奶奶庙里去烧香求子。 玉皇庙里供的是玉皇大帝。一般人认为他什么都管,为诸神中最高者,因此格外崇拜他。 龙王庙里供的是水神龙王爷。乡民说龙王爷住在海里的水晶宫内,能把海水吸上天去然后往陆地上下雨。龙王有海龙王、江龙王、河龙王、雨龙王等,乡民在天旱的时候,常向龙王求雨,有时还特地给龙王唱戏。 药王庙里供的是药王爷。乡民有病时,常到药王庙求药王治病。 马王庙里供的是马王爷。乡民说它统辖一切家畜,所以家畜有病时求它治病,家畜没病时求它保佑家畜平安。 虫王庙里供的是虫王爷。农民信他管辖一切虫类。乡里闹蝗虫的时候,乡民成群结伙地到虫王庙里烧香叩头,求虫王保护自己的庄稼。 土地庙里供的是土地爷。乡民说土地巡视村里各家的行为。 七神庙里供的是北斗七星。乡民信七星能治病、救难、赐财。 龙母庙里供的是龙母娘娘、雷公、风婆。龙母娘娘是管下雨的,雷公是管打雷的,风婆是管刮风的。乡民对龙母信仰很深。 老君庙里供的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称太上真君。做铁器的铺子多供奉他。 城隍庙里供的是城隍爷。古人祀城隍本来是求城隍保护城垣坚固的,乡民信他是阴间的神。 其他汉族地区的民间信仰和这里大同小异。《山东民俗》一书告诉我们,山东民众信奉的神灵大体有以下这些:天地神(玉皇大帝为天地神之首)、日月星辰之神、山神、河神、海神(集中于天后)、火神、城隍与土地、灶神、门神、厕神(紫姑)、财神、关圣帝君、碧霞元君、观音菩萨、送子娘娘、龟神、蚕神、疫神、王母娘娘、吕祖等。行业信仰,木石瓦匠供奉鲁班,铁匠供奉太上老君,染坊供奉梅、葛二仙,酒店供奉杜康,剃头匠供奉罗祖等。其中绝大多数神灵在道教诸神行列之中。 再以东北的信仰民俗为例。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辑录的材料介绍,辽宁省海城县信奉的诸神包括天地神、门神、灶神(张奎)、张仙(孟昶)、观音菩萨、城隍、土地、火神、财神(比干)、药王(孙思邈)、龙王、山神、河神、九圣(山神、五通、虫王、苗王、药王、土地、马王、龙王、火神)、胡仙(狐精)。吉林省的民间信仰活动,按节令排列,计有正月过年祭天地、祀财神,三月城隍出巡、真武庙会、山神庙会、东岳庙会,四月娘娘庙会、药王庙会,五月关帝单刀会,六月虫王庙会、关帝庙会,九月财神诞,十二月过小年祭灶神等。由此可以看出,东北地区汉族民间信仰也是深受道教影响或以道教为主。P6-P9 序言 这本《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是我将自己多年从事民间口头文学研究和道教文化研究两方面的成果贯通融合的产物。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倘若收一年,狗子不吃糯米粥。”这民谣中的沙湖沔阳州,便是养育我的故乡。我有十五个春秋生活在这个位于洞庭湖滨,历史上曾是苗汉杂居之地的古老乡村。那里有丰富多样的民间文艺,又普遍信奉道教。童年的我曾如醉如痴地聆听前辈讲述道士作法,怎样将柳叶采下来撒在秧田里变成鱼,又怎样将太阳绑在树枝上使它不落山;还听人讲过外地排客怎样同本地道士斗法:排客一巴掌将七颗铜钉钉进道士身上,使他不治而死,道士则叮嘱妻子在安葬时一边哭丈夫,一边拆散那淘米洗菜的篾烧箕,于是洞庭湖突起狂风巨浪打散木排,狠毒的排客一一葬身湖底。那时自然不理解这些传统故事的文化意蕴,但这些渗透着道家神秘幻想的口头文学所构筑的那奥秘无穷的世界却令人终生难忘。 我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风气大开,我在对民间故事作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有感于宗教在民族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便把注意力转向中国民间道教文化,参与了湖北和全国勃兴的一系列道教文化研究活动。其间还担任过八集电视剧《张天师传奇》的学术顾问。其中提交第九届国际叙事研讨会(1989年6月于布达佩斯举行)发表的论文《中国民间叙事的道教色彩》,可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短短几年中,由友人赠送和随手从书店购得的道教文化论著就达20余种,使我深受启迪。特别值得提起的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发起大规模采录民间文学的活动,发掘出大量鲜活的民间文学资料,以科学方法编纂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其中与道教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使人眼界大开。《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二十二讲》的写作便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完成的。 道教作为具有近2000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宗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有着深刻影响。《道教大辞典》的编著者李叔还先生出于对道家文化的珍爱,认为“中国文化以道家文化为中心”“道教文化即中华文化之根源”,也许评价偏高,令人难以赞同,但我更反对那种完全抹杀道家和道教文化的历史地位而独尊儒学的观点。我赞同儒道互补,共同构建中华文化之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以他数十年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体会,断定“儒家和道家仍然是笼罩中国人思想的两大主流”,“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入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在中国文化中,至今还是生气勃勃的”。我以为是切合实际的论断。就中国民间文化而论,更是如此。道家贵生。因“贵生”,便珍惜生命,热爱人间生活,并力图揭示自然奥秘,寻求各种神秘方术延长寿命,同侵害人类的自然暴力与社会邪恶奋勇抗争,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融合道教信仰的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虽然有宣扬鬼神迷信、塑造民众落后愚昧世界观的消极作用,但其中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信人的巨大潜能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艺术上超凡脱俗的大胆构想,更值得我们珍视。特别是在民间流行的与道教相关,又注入了农民淳朴意识和情感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宝贵的文化价值就更不容忽视了。在人文学科高度发展,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特质研究的今天,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打开一个新的小小窗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李养正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陈鼓应教授和武汉大学哲学系唐明邦教授的鼓励,日本东京大学蜂屋邦夫教授及时惠赠新作《中国道教之现状》以作参考,还有北京白云观、武当山紫霄宫、武昌长春观等处的诸位道长提供考察的便利。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是介于民间文学和道教文化两门学科边缘的论著,限于著者的学力,所论难以达到一一精当,殷切期待着海峡两岸广大读者和学人的批评指正。 于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后记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着力探寻中国民间文学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涉足道教文化,写出的第一篇文章是《道教与中国民间故事传说》,刊于《思想战线》1983年第2期,随后还应邀在武当山紫霄宫召开的全国宗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上作过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后来湖北省武汉市的一批学界同仁组成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不断交流切磋,使这项研究得以持续至今。我仍以民间口头文学作为自己的基点,把它和中国道教信仰联系起来寻幽览胜,不断有所发现,这些文章承《人民日报》《文史知识》《中国道教》《中国文化研究》及台湾学刊揭载,引起的热烈反响使自己常出意外。后来便撰写成《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一书,于1991年由台湾邱镇京教授主持的文津出版社印制成繁体字版向海内外发行。因此类论著稀缺,加之印数不多,早已在书市脱销。近年中国开始实施一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伟工程,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间习俗信仰的许多事项都和道教有着紧密关联,使本书再次问世获得了一个新的机遇,便在学界朋友的鼓励下将此书增订再版。 此次增订,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即1991年在台湾印制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除吸取海外学者谭达先博士的批评意见,增写《道教和谚语》一章之外,其他内容只作局部修订:特别是保持了原书的理论阐述和作品附录相融合的体例,便于虚实互补、雅俗共赏。下编则选取了笔者对相关课题(如张天师、张三丰等)进行追踪考察、持续探究的10篇文章,它们所探讨的内容可能更专门、更深入一些,这样也就和上编有互相承接和补充的意义了。 我是从民间文艺学跨人道教学门槛的,自己的道教学根底很浅。在20多年对道教文化的学习探究中,得到过许多师友的热心指教和鼓励,除北京中国道教协会的李养正研究员、武汉大学的唐明邦教授、台湾成功大学的丁煌教授、旅居澳大利亚的谭达先博士等学人之外,还有两位曾在中国道协担任过正副会长的高道——闵智亭和谢忠信。这里除向他们衷心致谢外,还热切期待着读者对本书的批评指正。 10年前,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渗透着道教精神的中国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洋溢着一种特殊的雄健幽深之美。它使我迷醉,并吸引着我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谜团之一继续用心破解追索! 2006年清明时期于武昌华中师大校园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 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在中国文人中,至今还是生气勃勃的。 ——李约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