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利用死刑?
谁在为死刑欢呼?
谁会为死者哭泣?
谁会为死者虔诚地祈祷?
法国1794年41天1351人在断头台上身首异处,桑松家庭百年日记,全新视角记录法国大革命,一幅香艳腐臭的巴黎市井图,一部鲜活冷漠的法国弄罚史。本书从刽子手桑松家族为视角切入,为读者讲述一个刽子手世家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刽子手世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贝纳尔·勒歇尔博尼埃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谁在利用死刑? 谁在为死刑欢呼? 谁会为死者哭泣? 谁会为死者虔诚地祈祷? 法国1794年41天1351人在断头台上身首异处,桑松家庭百年日记,全新视角记录法国大革命,一幅香艳腐臭的巴黎市井图,一部鲜活冷漠的法国弄罚史。本书从刽子手桑松家族为视角切入,为读者讲述一个刽子手世家的故事…… 内容推荐 这是一群在我们视野中消失了的人。 先人大多对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敬而远之,刽子手麻木不仁,似乎只是死亡的代名词。但是,谁会在意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他们才是拥有最强大心志的人。 桑松家族是高贵的,他们接受国王的亲自任命,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特权;桑松家族是猥琐的,众人时刻提醒他们:“你是贱民!”;桑松家族是神秘的,他们建立了坚不可摧的庞大的血缘体系:桑松家族是善良的,压缩死亡的恐惧是他们唯一的道义。 桑松家族面对鲜血与死亡,或麻木、或疯癫,或心生厌恶、或虔诚慈悲。书中不寒而栗的酷刑描写让人绝望;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民众对断头台的追捧让人慌张;刽子手对将死之人的尊重让人看到些许虚弱的人文光芒。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一代桑松 第二章 桑松二世:摄政王的刽子手 第三章 子如其父:桑松三世和桑松四世 第四章 从轮刑到断头铡 第五章 从大屠杀到国王之死 第六章 从监狱到断头台 第七章 断头铡超速运行 第八章 政治诉讼:埃贝尔和丹东 第九章 七个恐怖周 第十章 督政府:大清洗 尾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第一代桑松 巴黎屏住了呼吸。这群人昨天才庆祝了圣体瞻礼节,今天就来围观昂热利克·蒂盖上断头台了。她是这个垂死的世纪里最性感的美人之一。这一天——1699年的6月19 H,昂热利克要为她曾经拥有的爱情而偿还孽债。她从囚车上看着那逐渐远离、曾关押过她的监狱,她在那里遭受了灌水刑讯并得知她的上诉被驳回。历史中可怕的偶然:来向她宣读逮捕令并同时下令对她强施酷刑的审讯刑事长官德菲塔,是她以前的一个追求者。第二品脱水强灌下去后,她就承受不了了,招出了同谋——她的看门人穆拉。现在,她看到这个可怜的仆人也在囚车上,趴在她脚边,双腿糜烂、肿胀,被夹棍刑夹得惨不忍睹。她揭发了这个勇敢的仆人才免遭同样的酷刑。穆拉在她脚边痛苦地呻吟和哭泣着。 是的,巴黎屏住了呼吸,这个四十二岁的女人是如此魅力四射。她富有、聪明,有教养,是巴黎上流社会中高贵而耀眼的明星之一。昂热利克·蒂盖,几个星期以前,所有人都抢着要请她到家中做客。她不就是那些时髦沙龙中的红人吗?她不就是圣伯努瓦街的名门世家奥努瓦夫人家中光彩夺目的常客吗? …… 序言 悲惨、血腥、残暴抑或疯狂?读罢此书,人们不由得要发出如此的感慨。历史的巧合或是机缘,使桑松家族走上了以刽子手为职业的道路,而在七代人之后,又戏剧性地终结了这个家族的不幸命运。 作者贝纳尔·勒歇尔博尼埃从历史学家的角度,以桑松家族六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个家族和刽子手这个职业的不幸,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历史见证人的目光,反映法国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这段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王权的陨落、启蒙思想的酝酿和兴起、大革命的爆发、红色和白色恐怖时期、帝国的创立和灭亡……这段历史既跌宕复杂、波澜壮阔,又充满了激荡疯狂、腥风血雨,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话题和惨痛的历史教训。作者大量援引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及其进行过程中重要人物的言论和同代当事人的佐证,再加上桑松本人的日记(他虽然不能算是文人,但是,也许与他的职业有关,他的眼光独到,思想超常地犀利和客观),这些第一手材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和那些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实可靠的信息。 首先,《刽子手世家》是一部史书,它以一种特殊视角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本质和真相;其次,它也是一部刑罚史,反映了法国中世纪以来刑罚的演变和兴衰,尤其是断头铡作为执刑工具对执刑过程的影响:再次,它也不啻为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活脱脱的巴黎市井图。本书跨越的时间和空间异常广阔,特别是第五章所展现的十八世纪末巴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景,其中不乏诠释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诸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巴黎所特有的成分复杂而众多的人口、杂乱的生存环境、骄纵的社会风尚、发达的商业,促使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奔忙于紧张的白天工作,也耽于享受活跃的夜生活,也就是这一切构成了巴黎的魅力和诱惑。漫步巴黎城,“每走一步,就是一种新气象,要么是豪华的奢侈品,要么是让人恶心的污秽。你不得不把巴黎当做是世界上最神奇又最肮脏、最芳香又最恶臭的城市”。今人只是知道“巴黎是香水和时尚之都,是最具魅力的花花世界”,有谁会想到巴黎的历史中曾有这般不堪入目、不堪入耳、不堪入鼻的状况?此外,巴黎有多少个行业,就有多少个各具特有风尚和习俗的小城区。城中有贵族和富人区,也有平民区。再走远一点儿,穿过一个小镇,就像到了另一个国家。如蒙马特、圣拉萨尔和圣洛朗区,主要是纺织品生产地;夏佑区集中了铁匠铺和纱厂;鲁尔区聚集了捡破烂的那帮人:圣安托万区集中了家具厂;圣马赛尔区则集中了染坊、鞣革厂和毛刷厂。巴黎的咖啡馆和酒馆是法国特有的文化景观,它们不仅是休闲消遣之地,更是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包括政治家、哲学家、文人学者、知识分子、兵工学商乐于聚会、畅谈、交友、评论时事,甚至密谋策划的场所。且看法国大革命同代人费里埃侯爵给我们提供的生动写照:“无法想象,那里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人。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舞台……莫里哀的喜剧也无法与我们眼前的各个场面相比:有人在修改宪法,有人在朗读抨击性文章,有人在桌边批评大臣。大家都在说话,每个人都有听众……如果说人们是在咖啡馆里生活,不如说是在咖啡馆里窒息。”巴黎的酒馆分布广泛,且都有古老的历史。1790年,有人估算,巴黎有四千多个出售酒水的地方,最密集的地方是塞纳河附近的教区,其次是平民街区,圣马赛尔镇平均每八十个居民就有一个酒馆。大革命期间,每当发生重大事件,咖啡馆和酒馆都会成为宣传聚点,著名的8月10日巴士底狱暴动就是在酒馆和咖啡馆里酝酿策划的。这些细节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环境和氛围,也向我们提供了具有史料意义的法国和法国人民彼时彼地的生活侧面。 断头台、断头铡、绞刑架等等,都与刽子手的职业相关,不过是刽子手的行刑工具而已。刽子手作为所谓的“最高司法执行人”,不过是按照司法当局的命令去行刑,而他们的社会身份与地位却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们接受最高司法当局甚至是国王的亲自任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所从事的应该是某种神圣的职业,因此享受某些特权;另一方面他们又承担着世间的骂名而几乎与贱民为伍。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他们手中行刑工具的演变,我们看到了各个时代的人们对待死刑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从血腥报复、解恨,到人道主义思想的出现(减轻犯人的痛苦,缩短痛苦的时间等),再到死刑的废除,这也许是人性进化过程中所共有的普遍规律吧! 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自大革命以后,法国先后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1804年5月1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6日)、第一次复辟王朝(1814年4月—1815年3R)、百曰王朝(1815年)、第二次复辟王朝(1815年7月8日—1830年8月7日)、七月王朝(1830年8月9日—1848年2月24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2月25日—1852年12月2日)、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12月2日—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9月4日—1940年6月22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这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当中发生了如此多的政权更替和反复。在法国发生的这段错综复杂的革命与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斗争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思考。纵观世界革命史,英国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大革命(1642年)最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最重要的是奠定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决策权,为此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打下了基础;美国的独立战争最终建立了一个全新而独立的宪政国家;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并处死了沙皇,建立了布尔什维克的专政体制。人类近代历史上发生的这些革命,在某种意义上都有相似之处,然而,各国发生革命的前因后果却是不同的,它们都值得后人借鉴和思考。 就法国而言,他们对于大革命这段历史的研究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并且不断有新的观点交替出现。或许法国人骨子里喜欢反思自己的过去,或许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政权更替之后,人们可以静下心来,仔细体味那段既波澜壮阔又充满血腥和残暴的历史。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革命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非理性的行为。书中对法国大革命期间由“暴民们”发动的种种“暴行”的描述即证明了这一点。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文字狱”,因为“出身不好”或者因为说错话而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同样存在。在“恐怖时期”,甚至革命派内部亦人人自危,“为了不被害而害人”,为了自保性命,不惜去陷害他人,甚至是邻居和朋友,致使人性的扭曲达到了极致。 从历史角度出发,某些法国人认为,如果当初不砍掉路易十六的人头,对法国的历史进程会更好一些,然而,历史终究是无法假设也无法倒转的,谁也不能在此时此地重涉历史长河。汲取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不仅是法国人该做的事,由于它的特殊性和典范性,其教训更应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共同财富,尤其对我们回顾中国近代史和认识世界革命史有着特殊的参考价值。 以古为镜知兴替。历史本身是客观的,而对于它的描述却可以出自不同角度或出于不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又常常是主观的。只有经过改朝换代,或经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历史真相才有可能大白于天下(篡改或掩盖得好的,往往也就成了历史之谜)。 本书作者的历史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主观色彩,但其描述的历史事件,或者说这些历史事件的某些片段,都基本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和当事人的思想。某些历史细节的记录更能反照历史的本质与真相——当洛朗夫人临死前发出“Ⅱ阿,自由之神,人们以你的名义犯下多少罪恶呀”这样的感叹之时,她留给后世的历史名言是多么振聋发聩。 桑松家族几代人虽然身为刽子手,但绝非毫无良知或者毫无感情。他们在心中也会为被冤屈的死犯鸣不平,而他们的社会身份和他们的使命,既不可能也不允许他们做出丝毫宽恕行为,除非让死囚尽快死亡——如果让死囚比其他人先死也算是一种优待的话。比如夏尔·亨利·桑松,他一生中砍掉了不下两千七百颗人头,包括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玛丽一安托瓦内特、丹东、罗伯斯庇尔等历史名人的头颅,但他在“恐怖时期”曾经一度精神失常。一个已经看惯了鲜血的人,也忍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这也许就是他最大的不幸。而在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断头铡超速运转,革命民众疯狂推崇断头铡,称之为“神圣一断头铡”、“法律之剑”,称执行死刑是“红色弥撒”,是革命仪式的牺牲,人们为之歌、为之舞;断头铡甚至成为时尚,将它做成儿童玩具、木偶、耳坠、水果刀等各种各样的饰物和生活小工具,甚至出现了“断头铡式避孕套”,将当时各种各样的乐趣混于其中了。如此种种,该是革命民众的残忍、愚昧和不幸了。 法国大革命的同代人杜塔尔在关于断头铡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 尽管回忆起遭受磨难的人性使我很痛苦,可我还是要说,在政治上,这些处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巨大的影响就是安抚民众对于他们所遭受的灾难的不满,满足他们的复仇之心。失业的商人、面对物价飞涨而工资贬值的工人,只有在看到比他们更不幸的人的时候,才能勉强接受他们自己的不幸。 这种冷静的思考,在那个大众普遍疯狂崇拜断头铡的时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在当时显得苍白无力,却也反射出正义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当集体狂热失控时,党派之争也逐渐激化,直到彼此之间相互仇视,达到必置异己者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此时,断头铡的政治角色也发生了象征性的变化:从“政治惩罚的象征”变成了“党派之争的象征”和“党内派性之争的象征”。断头铡先是处死革命的对象,如保王派教士、议员、贵族等,后来的主要目标是处死革命队伍中的不同的派别,如吉伦特派,再后来是雅各宾派内部的不同势力。雅各宾派的最高领导、号称“廉洁公”的罗伯斯庇尔最后还处心积虑地处死了本该是自己亲密战友的丹东,随后这场闹剧以罗伯斯庇尔自己也被推上断头台而告终,从而导致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为拿破仑建立帝国准备了条件。这段血淋淋的历史现实,给后人留下了太多有益的教训。难怪胡斯曼·卡米伊指出:“过去的革命表现出最残忍的制度。”这句话也许缺乏应有的分析,却一语中的,点明了伴随革命可能发生的一个本质侧面。无独有偶,国内某位教授在谈到“左翼文学与共产革命”时,对“革命”有这样的认知:“革命很奇妙,它的终极是永恒的正义,使人充满激情;它的过程则是残酷的美丽,浪漫与痛苦相随相伴。”当我们在本书中读到雅各宾派最高革命领袖如丹东和罗伯斯庇尔,竟因疯狂派性大发作而相互厮杀,最后两人都死于断头铡下,造成革命派自毁,并葬送革命成果时,不禁扼腕叹息。究竟何谓革命,谁革命,谁反革命,实在难以分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法国大革命失败的悲剧,正是法国人民在找到民主的政治体制之前付出的代价。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悟到,“自由、平等、博爱”凝聚了法国人民的政治信仰和智慧,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建立起共和国体制的国家。可以说,本书透过特殊的历史视角,使我们了解到,这种理念来之不易。同时,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应是天下革命者,尤其是革命精英们的应读之书、必读之书。如果世上的革命精英们读懂法国大革命,悟出法国大革命给予后世的启示真谛,就不会发生或少发生伴随革命的那些痛苦、荒诞和疯狂了。 张丹彤 张放 于北京·长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