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路,由跬步所积;十佳之境,从点滴做起。在新华社乃至中国新闻界,还有更多同样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敏锐、真实、热情、勇敢、正义,“十佳编辑”和“十佳记者”正是这些可贵的集体精神的缩影;而且,对广大新闻界同行而言,每个人在火热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或许更值得珍视、回味和分享。本书为“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作品选”第二辑,书中收录了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的优秀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作品选(第2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新华社总编室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里之路,由跬步所积;十佳之境,从点滴做起。在新华社乃至中国新闻界,还有更多同样优秀的编辑、记者。他们敏锐、真实、热情、勇敢、正义,“十佳编辑”和“十佳记者”正是这些可贵的集体精神的缩影;而且,对广大新闻界同行而言,每个人在火热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或许更值得珍视、回味和分享。本书为“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作品选”第二辑,书中收录了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的优秀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第四、第五、第六届的新华社十佳编辑记者陈瑶、薛剑英、卢瑞华、丁坚铭、赖向东、徐江善、张锦芳、索朗罗布、洪漫、陆晓明、周立民等人的优秀作品。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第四届 编辑 陈瑶 薛剑英 卢瑞华 丁坚铭 赖向东 徐江善 文璐 吴健 毛磊 刘娟 记者 徐壮志 兰红光 张严平 张锦芳 索朗罗布 洪漫 陆晓明 周立民 徐寿松 贺劲松 第五届 编辑 丁玫 朱海黎 唐卫彬 齐紫剑 记者 孙承斌 李刚 拉巴次仁 肖春飞 黄春峰 周红军 李俊 陈进军 刘学奎 谢培林 陈斌华 樊如钧 李拯宇 费茂华 丛峰 江红 第六届 编辑 许新 周岩 王永前 贾奋勇 郭维莹 记者 李骥志 沙达提 高山 赵承 吴晓凌 试读章节 突破国际话语弱势 还原中国国家形象 世界进入2009年以来,以传播新闻信息为己任的中国媒体频频成为国际主流媒体聚焦的目标。2月23日,《中国日报》正式推出美国版,路透社详细报道了该报与纽约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共同举行特殊开钟仪式进行庆贺的盛况;4月20日,《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登门采访;7月1日,新华社试开播英语电视新闻,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连续刊发消息。透过我国媒体这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举动,国际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媒体正在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获取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 外媒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问题愈益突出,特别是2008年围绕拉萨暴力事件和北京奥运会海外火炬传递的舆论斗争凸显中国的全球话语弱势,国内舆论中如何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谷歌和百度上谈论“国际话语权”的中文条目均超过200万个。作为话语权的重要平台,我国媒体被历史地推到了与世界各国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前沿阵地,主要外宣媒体更是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主攻任务。在这场兵不血刃但却激烈异常的鏖战中,我国媒体无疑面临严峻的形势。如何在知己知彼的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宜采取哪些战略战术?这些都是摆在我国媒体面前的现实问题。 西方话语霸权与我国家形象塑造权 所谓国际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发言的权利。不过,现实中的国际话语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更作为一个国家国际控制力的主导因素,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所展示整体形象或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整体判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在外交界,各国围绕国际政治议程制定中的话语权展开了竞争;在经贸界,相关方面围绕价格制定中的话语权进行角逐;在传媒界,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 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凭借其在综合国力和传播实力方面的绝对优势,掌握了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形成了“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成就逐步有所了解和认同,海外媒体对我国的客观报道和正面报道不断上升,但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新闻观的差异等原因,西方媒体误解甚至歪曲中国形象的事时有发生。一些西方媒体动辄引出民主、自由、人权、宗教等敏感话题,用“双重标准”对我国相关情况加以解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扭曲了许多海外受众对我国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对外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主张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切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却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反复炒作“中国崩溃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等负面论调,甚至把中国与世界一些热点进行一些不靠谱的联系,如北京奥运会与西藏“独立”、北京奥运会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企图把我国描绘成一个让世界各国避之唯恐不及的魔鬼形象。有的西方媒体甚至指鹿为马,明明是有人因为受“法轮功”邪教蒙骗而自焚,到了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就是“民众抗议中国政府压制人权”;明明是达赖集团策划暴力活动、图谋西藏“独立”,到了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就是“中国政府压制人权、限制宗教自由”;明明是别有用心的人蓄意阻挠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到了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就是“中国因为不民主引发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的抵制”。 在这种近乎一边倒的舆论攻势下,一些基本无从了解我国真实情况的西方受众只得“偏听偏信”西方媒体的偏颇甚至歪曲报道,严重影响了海外受众正确地认识真实的中国形象。2009年2月由英国BBC赞助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全球访问的21个国家共1.35万人中,对中国印象正面的人占39%,较前一年减少6个百分点,对中国印象负面的有四成。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手中,这与我国不断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越来越不相称。争取国际传播话语权,夺回国家形象塑造权,让世界不再“误读”中国,成为我国媒体迫在眉睫的任务。 国际话语争夺中的中国因素与我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际传媒格局正在发生空前变化。一方面,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新兴媒体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跃异军突起,为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如影随形,考验着各类媒体的应变能力。我国媒体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高调登上世界舞台,与各国媒体同场竞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认清形势,熟悉对手,有备而去,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是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为争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现实需求和物质条件。国际话语权主要建立在综合国力和传播能力的基础之上。旧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上几乎没有地位,国际话语权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领导人意识到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1955年底,毛泽东主席提出,新华社“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但是,随后的几十年问,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到严重制约,国际影响十分有限,新华社未能实现“把地球管起来”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密不可分,而世界的进步也开始体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因素”。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为媒体走向世界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其次,中央空前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争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008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明确指出,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2009年1月召开的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传播能力”列为全国外宣工作重点。这一切表明,中央把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期望越来越明晰、具体和迫切。 三是外宣媒体正在发展壮大,为争夺国际话语权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在内的外宣媒体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传播体系,建立了一支能战斗的多语种传播队伍,在多年的对外报道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作出了贡献。他们将构成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中坚力量。 在看到希望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媒体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进程中,至少有三大障碍,需要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才可能克服。 1.西方主流媒体具有国际舆论的话题设置权和解读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曾在其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指出:美联社每天通过世界通讯服务从纽约向亚洲发送9万个单词,而亚洲每天只向全世界传送1.9万个单词。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讽刺说,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应该被允许参加美国的总统选举,因为他们与美国公民受到同样多的有关候选人的信息轰炸。世界范围内信息流量不对称的状况之后基本上没有得到改善。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是西方主要媒体提供的,形成了“一犬吠日、众犬吠声”的态势。CNN、BBC几乎成了新闻的代名词。 西方媒体的话语权优势不仅反映在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中,更表现在话题设定和评判标准制定方面。当前流行的主要国际话语议题和新词汇,如人权、民主、透明度、知识产权、新闻自由等,几乎都是由西方设定的。就连一些涉华话语议题和词汇,如“中国污染环境论”“中国输出通胀论”等,也是西方设定的。这些话语议题和新词汇的评判标准和解释权同样也掌握在西方手中。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我国媒体来说,西方媒体是最大的挑战。 2.争夺国际话语霸权的斗争愈趋激烈。近年来,与西方媒体展开竞争的不仅有我国媒体,中东、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地的媒体也纷纷推出英语电视新闻,开始与美国CNN、英国BBC等老牌劲旅争夺全球受众。 2005年,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俄罗斯第一家面向海外观众的英文电视新闻频道——“今日俄罗斯”,正式通过卫星将信号传到世界各地。 2006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开播中东地区第一个全球性英语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从多哈总部和分布在华盛顿、伦敦和吉隆坡的分部向全球转播英语节目,被誉为“阿拉伯版的CNN”。半岛电视台总经理汉法尔说,英语频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多视点地报道发生在全球的各种事件,以“逆转西方媒体报道一边倒的现状”。 同年,日本NHK国际频道开始全天候向海外播送“日本国产”的纯英文节目。日本政府丝毫不掩饰他们的意图——借这个平台,打造日本作为“亚洲发言人”的国际形象,向世界传递日本政府的声音。 这些新对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但同时也与我国媒体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 3.我自身话语能力较弱,国际影响有限。香港《南华早报》载文指出,中国日益崛起为全球大国,但仍“处于话语弱势的境地,不时成为全球媒体批评的对象而又常常无法据理力辩”。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媒体。与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媒体相比,我国媒体在新闻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造成了我们和西方之间新闻信息流量上的较大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文明进步开放的真实形象与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妖魔化形象的较大反差。 P4-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