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仙传说/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作者 史敬娴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人们在日常言谈中都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八仙,是八位道教神仙的总称。关于这八位神仙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其中一册,为你讲述民间关于八仙的传说及故事。韩湘子羽化成仙、吕洞宾卖糍粑、张果老和他的纸驴、蓝采和收妖、曹国舅戏耍绸缎商、吕洞宾戏牡丹、八仙桌的由来……欲知详情,就来看一看本书吧!

内容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本书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的其中一册,参照有关文献资料,简要介绍八位神仙,并分析其作品,以便于广大读者在欣赏八仙传说时,对这八位神仙及其传说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目录

老君度化铁拐李

铁拐李出家

琼台度洞宾

张果老成仙

羞跑歌郎张果老

蓝采和酒店赠金

何三姑升仙

叫化子和何姑娘

韩湘子羽化成仙

曹国舅悔罪升仙

吕仙度化曹国舅

铁拐李还锅

酒坡

汉钟离测字

汉钟离写匾

汉钟离找水

苟杳与吕洞宾

蛇剑

吕洞宾与四大汉

吕洞宾卖糍粑

盗玉簪

白氏郎寻父

三里寺

剃头祖师

吕仙剃头

吕洞宾赠仙笔

永乐宫的泉水

无理矮三分

吕纯阳识老姜

吕洞宾题字

戏牡丹

老贡生三胜吕洞宾

吕洞宾喝酒

张果老和他的纸驴

古老庙

转身殿

张果老卖韭菜

张果老插倒笋

盗地上天

张果老和神磨

果老卖草鞋

慧姑智胜张果老

张果老试鲁班

蓝采和收妖

武后请何仙姑

何仙姑的半大脚

仙姑请神赶蚊子

湘子与苏轼对弈

韩湘子借地

湘子采和造桥

韩湘子烧竹笛

跟龙王借地

韩湘子戏皇帝

韩湘子画龙

曹国舅戏耍绸缎商

曹国舅嚼草根

八仙过海

湘绣八仙图

吴郎中寒夜遇八仙

牙子三块板

八仙桌与彭祖八百岁

耿耿遇仙成“棋圣”

八仙桌的由来

碧莲洞八仙留诗

圣贤愁

八仙醉拳

艺冠八仙

后记

试读章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淮河岸畔有个小城镇叫牛角县。县内有个专卖面食的饭店,老板姓章名得利,娶妻王氏,年过半百尚无儿女。店内和家中一切繁杂事务,全压在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丫头身上。

这小丫头姓何,因排行第三,人都叫她何三姑。何三姑原来家中共有五口人,以种地为生。在她十岁那年,白露河发大水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和村庄。洪水刚刚退去,瘟疫又起,父亲和两个姐姐先后死去。何三姑的母亲为了葬夫埋女,只好忍痛将何三姑卖到章家,第二年,何三姑的母亲也忧郁而死。何三姑到章家后,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推磨、劈柴、烧锅、喂猪、端茶、送饭、抹桌、扫地,什么活都干。章得利两口子把何三姑当牛一样使唤,稍不如意,非打即骂。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何三姑已经十五六岁了,容貌出脱得像仙女一样美丽。她每天总是热情地招待着南来北往的顾客,要是碰上逃荒要饭的穷人,还常常背着主人施舍给他们饭菜。为了这,何三姑不知挨了童家两口子多少次打骂。

三月二十八日,牛角县正逢庙会。这一天,四面八方做生意的、演大戏的、玩杂耍的、赶会的都汇集在这里。码头上船来船往,县城中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章得利一心惦念着要到市场上买一点便宜货,就给坐在柜台内的王氏打个招呼,急急忙忙地走了。王氏看老头子出门,便安排何三姑好好招呼生意,自己回内房养神去了。一会,随着一阵清风,店内进来七位客人:第一个白须长者,手中拿着一把破扇子;第二个干瘦老头,手牵一条毛驴;第三个年轻后生,手提一个花篮;第四个瘸腿老汉,身背一个大药葫芦;第五个中年汉子,手拿一副云阳板;第六个黑须老头,身背一口宝剑;第七个年轻小伙,手拿一支横笛,看样子像是一伙江湖客人。前面一人对着何三姑打个招呼:“小姑娘,我们是赶庙会的,途中遇到了强盗,把我们的钱财都抢去了。从昨晚到现在走了八十多里路,肚子里粒米未进。现在我们实在饿得心慌,你行行好,随便给我们点吃的吧。”何三姑看他们个个衣衫破烂,说得又这样可怜,就趁着老板出门、老板娘不在的机会,赶紧从里锅内盛了七碗面条,端给这七位客人,并催促他们说:“你们快趁热吃了走吧,不然,主人看见了又要怪罪我了。”那七位客人接过面条,二话不说,就用筷子往嘴里扒。这时,老板娘从内房走出来,一眼看见七个叫花子模样的人在吃饭,就跑到何三姑面前问他们交过钱没有。还未等何三姑开口,那位牵驴的老汉走上前说:“我们都是遇难之人,多蒙这位小姑娘发善心赏给我们几碗饭吃……”话还没有说完,就见老板娘气得满脸横肉直哆嗦,伸手向何三姑的脸上“啪”的一声打下去,然后跳出柜台,把七个人的饭碗一一夺了过来,将剩饭统统倒进猪食盆内。她一边倒,一边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说:“这饭喂猪,我也不舍给要饭花子!”正在这时,章得利从外面跨进门来。他问明情况后,先是脸色一沉,随后眼珠子转了几转,便皮笑肉不笑地对七位客人说:“算啦算啦,饭已吃了,你们又没钱付账,我也不难为你们,你们就每人替我推二斗麦子作为饭钱吧。”

何三姑一听让客人们推麦,觉得实在无理,就上前冲着章得利说:“他们赶了八十多里路,还没吃上几口饭,哪有力气给你推磨?”三姑转身又对七位客人说:“你们走吧,麦子我替你们推。”

七位客人听说后,一齐对何三姑拱手说:“小姑娘,连累你啦!”说完转身走出门去。

章得利一看这七个叫化子走了,真是气得七窍生烟,他把一肚子火全撒在何三姑身上。章得利一把抓住何三姑的头发说:“你这个吃里扒外的奴才,得给你点厉害看看。今天不给你饭吃,你去把猪食盆的剩饭给我吃了,不然的话,我就把你活活打死!”

这时何三姑看看猪食盆里的剩饭乱糟糟,稀渣渣的,实在难以下咽;不吃吧,章得利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魔鬼,伤天害理的事是能干得出来的。正当何三姑犹豫不决的时候,七位客人突然又走进门来。原来他们怕何三姑受主人的打骂,站在门外听动静。七位客人看到何三姑受窘,齐声说道:“好姑娘,为了我们几个穷人,你就忍辱吃下这些猪食吧。”说着,那位牵驴的老汉就双手把猪食送到何三姑的面前。

何三姑接过猪食,看了看七位客人,一咬牙,捧起吃了两捧。说也奇怪,当她捧起猪食吃时,觉得这猪食阵阵异香扑鼻,再吃几口,更觉得心清气爽。何三姑放下猪食盆,瞪了章家两口子一眼,就转身到锅灶旁拿起捞笊子继续干起活来。

这时,那位牵驴的老汉对着何三姑高声叫道:“何三姑,别在这里受苦受难了,随我们一同走吧!”说完,对着何三姑招了招手。接着,这七位客人便走出店门,往南扬长而去。不知怎的,何三姑只觉得身不由己,手里拿着捞笊子也紧跟着跑了出来,向着七位客人去的方向追去。章得利两口子一看何三姑走了,急忙随后追赶,一边撵,一边高声喊叫:“小贱人,你是卖给我们的终身奴才,你要敢走,我非要你的命不可!”章家两口子拖着肥胖的身子,好不容易撵到城外的青石桥上,看到何三姑正与七位客人同行。章得利上前一把抓住何三姑的衣袖,举手便打,只见何三姑举起手中的捞笊子一挥,章家两口子就双双跌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时,空中飞来八朵彩云,八人一起踏上彩云,飞腾而去。原来这几位客人都是蓬莱仙岛的神仙,是专程来超度何三姑的,后来人们就把何三姑改叫何仙姑。

据传说淮滨县与固始县交界处的白露河桥,就是何仙姑成仙升天的地方,多年来,当地人都叫它“升仙桥”。

P22-26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后记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成语,人们在日常言谈中都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八仙,是八位道教神仙的总称。关于这八位神仙的传说,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八仙传说起源于唐宋时期,可说是源远流长,它的发展演变,有其深厚的社会原因。自唐宋以来,由于封建帝王对道教的崇信,广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编辑道藏,在全国各地大建宫观,使得道教一时大盛。而在各地的宫观庙宇中,有关八仙人物的造型、彩绘壁画和专门供奉他们的殿阁,也成为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迄今尚存的著名古迹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北京白云观的吕祖阁、天津的吕祖堂、广州三元宫的吕祖殿、四川成都青羊宫的二仙庵、灌县青城山的祖师殿、江苏宜兴的张公洞、洛阳的吕祖庵、西安的八仙宫(又名八仙庵)、延安青凉山的仙人洞八仙亭、河北邯郸的吕翁祠钟离殿八仙楼阁等,均有八仙的塑像、壁画及诗文石刻。有关八仙的传说,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文人笔记小说中屡见不鲜,以八仙为题材创作的戏剧、小说、曲艺、绘画等各种文艺作品,也不断涌现,促使八仙及其传说越发深入民间。

八位仙家身份、朝代不一,得道升仙先后有别,其知名度、故事流传的多寡各异。在这里,我们参照有关文献资料,简要介绍八位神仙,并分析其作品,以便于广大读者在欣赏八仙传说时,对这八位神仙及其传说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铁拐李,是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八仙形象。相传他原姓李名玄,最先遇太上老君而得道,故为八仙之首。其人,跟随老君神游三十六洞天时,因肉身误为徒弟火化,游魂无所依归,适逢一饿死者倒在山中,便附尸身而起,自此李仙面目全非,变成蓬首垢面、袒腹跛足、倚杖而行的乞丐相。他用水喷其竹杖,即变成铁拐杖,因此得名铁拐李。

汉钟离,相传他姓钟离名权,字寂道,号和合子,又号正阳子、云房先生。据明代吴元泰撰《东游记》载,钟离权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后与兄钟离简同日升天,度吕纯阳而去。权尝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所以称其汉钟离。有关他的传说在《东游记》中记载很多,他的地位也颇为重要,大多叙述他是飞剑斩虎,破阵伐寇的一员勇将,但在其他旧籍中记载较少,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多。

吕洞宾,是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仙家。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相传为唐京兆(今属陕西)人,又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吕洞宾的传说,宋代已经相当丰富,其后的小说戏剧中写他的故事也较多。由于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吕洞宾传说,数量最大,流布最广。

张果老,一作张果,唐代方士。他久隐中条山,常往来于汾晋之间,长生不老。民间口头传说的张果老,多为乐观、朴实的老农形象,无论表现他惩恶扬善、济贫扶困的故事,还是他与仙班、天庭之间的故事都与农村生活关联,朴素真切,散发出浓厚的泥土气息。

蓝采和,传说是天宫赤脚大仙脱胎降生。虽为人身,不昧本姓,因常衣破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露,每于城市乞钱,手持大拍板,乘醉踏歌,故而得名。他夏天衫内加絮,烈日下而不汗;冬天单衣玩雪,口鼻出气如蒸,似狂非狂,周游天下,随口而歌,皆有仙意。后遇铁拐,与之讲道,一日醉饮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乘白鹤冉冉而去。有关蓝采和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唐沈汾撰《续仙传》,此后无论戏剧小说、《东游记》中,还是民间口头流传,均不多见,而多作为八仙成员之一,见于群仙故事之中。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相传她是唐天后时广州增城何姓女子,家住云母溪,十四五岁时遵梦中神人指点,食云母粉身轻不死。一日遇铁拐李、蓝采和,授以仙诀,遂能每日飞往山谷,采摘果子奉养母亲。此后,经铁拐李引渡,白日升仙。一说宋时永州有一何姓道姑,因善言祸福,颇具名声,人称何仙姑。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在《东游记》中记载很少,但在口头传说中,仙姑却颇显活跃,尤其是她升仙的传说,从南到北,说法不一,但是均保持了旧说中农家女子的形象。

韩湘子,字清夫,据《东游记》载,他是韩愈之族侄,生有仙骨,素性不凡,厌繁华喜恬淡,刻意修炼,潜心奇术。相传他与叔爷斡旋,为乡亲们争回田地(《韩湘子借地》);为解除渔民的疾苦,与渤海龙王斗智,巧妙借地(《跟龙王借地》);以及他戏弄穷奢极侈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煞豪门显贵的威风,使百姓称快等一系列传说,都将他置身于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之中,从而使这位仙家不那么孤芳清高,显得有血有肉。

曹国舅是出处最晚的一位仙家。据《东游记》载,他名友,是宋曹太后之弟。因其弟曹二仗势作恶,不思悔改,他恐受牵累,遂散财济贫,辞亲别友,只身入山修道。后经钟离、洞宾引入仙班。有关曹国舅的传说,旧籍中多以八仙成员之一,在群仙传说中出现,他的个性特色并不突出。但他的气质风度、言谈举止都与国舅的身份相符,虽说数量不算太多,但在整个八仙传说中,仍具有独特的人物个性。

纵观八仙传说故事,它的流传范围主要在湖北、湖南、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从现存的普查资料来看,八仙的人物形象、出处基本保持了旧籍的说法,与道教的说法也基本吻合。但是,许多故事经过漫长年代的发展、衍化,不断地从口头到书面,然后又回到口头的循环往复,使得每一个八仙人物传说都经历了民间故事讲述家和文人作家的集体创作和反复加工、润饰,较为充分地反映出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民俗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所以说八仙传说虽得助于封建帝王对道教的推崇而迅速发展,却没有因为道教的衰微而在民间口头销声匿迹;八仙传说虽始终贯穿了救苦救难、羽化升仙、善恶报应的道教思想,却又逐渐摆脱了教规、教义的束缚,而更趋世俗化,更具真情实感。八位神仙从凡人修炼超度成仙,民间传说又使他们返璞归真,趋于人化,使他们接近市井、乡村生活,关心人间冷暖。他们身上那些仙气,已不是“凡人肉眼多不识得,彼此必待有缘者而始度之”的宗教神秘色彩,而是借助这些仙气,来实现人民群众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理想和愿望,使它具有更多的浪漫色彩和幻想色彩,表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艺术创造能力。因此,八仙传说同其他著名传说一样,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经久不衰,并成为广大民众进行自我教育、净化世风的一种手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