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领导力实验室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钟敏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领导哲学为线索,构建领导力实验研究模型,采用了许多图表,以帮助读者理解某些抽象、复杂的概念与方法,理解清华大学培养领导者的实践;从领导学的特质修炼、事业创新、组织变革三个层面上揭示领导力的本质,提供模块化的训练来帮助读者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跨越,从管理者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内容推荐

领导力实验室展现一种全新的探索式学习模式,不只是停留在总结领导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层面,而是深入研究与应用其关键因素的形成机制。西方领导学的理论皆是经由实务经验的分析得来的,的确能够约略体现以往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方法,而反映东方智慧的《周易》等经典,相沿数千年,依然具有领导哲学的核心价值。本书以领导哲学为线索,构建领导力实验研究模型,采用许多图表,以帮助读者理解某些抽象、复杂的概念与方法,从领导学的特质修炼、事业创新、组织变革三个层面上揭示领导力的本质,提供模块化的训练来帮助读者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跨越,从管理者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该书适合企事业单位及政府各级领导、各层级管理者研究参考,同时也适合高等院校管理学专业的师生阅读。

目录

导论

 导论

一、领导哲学

二、学习型组织的领导

特质修炼篇

 第1章 不知《易》不可为将相

1.1 领导理论

1.2 情境模拟

1.3 反求诸己

 第2章 身体的调适

2.1 生命动态论

2.2 归核练习

 第3章 思维的重构

3.1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3.2 奉常处变的循环思维

3.3 寓理于象的形象思维

3.4 得意忘象的直觉思维

 第4章 情绪的调整

4.1 儒道释与人生哲学

4.2 从反应性转变为前瞻性

事业创新篇

 第5章 商业模式

5.1 文化的冲突

5.2 技术商业化

5.3 商业模式的结构

 第6章 竞争战略

6.1 创新者的两难

6.2 破坏者才能称王

6.3 决策分析

 第7章 行动中学习

7.1 特征映射原理

7.2 自学习发散思维

7.3 自组织收敛思维

 第8章 创新者的解答

8.1 创造客户利益

8.2 创造企业利润

8.3 整合战略资源

组织变革篇

 第9章 变革方略

9.1 组织系统

9.2 政治行为

9.3 领导艺术

 第10章 示形之术

10.1 增强紧迫感

10.2 组建领导团队

 第11章 激流之计

11.1 设计并传播愿景

11.2 授权行动

 第12章 两面手法

12.1 创造短期成效

12.2 将新方法融入文化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4.1 儒道释与人生哲学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是人生和谐的最宝贵资源,人生哲学即人生观。儒家、道家、佛家均探索人生哲学中最基本的东西。如果将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形成现代的人生哲学,并用到实践中,就能达到身心健康、人生和谐,就能活到百岁,就能事业成功。

要处理自我和环境的关系,首先要回答自我是什么。不同的哲学对于自我有不同的回答。下面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是如何回答自我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自我和环境的关系的。

4.1.1 儒家

儒家说自我是赤子之心,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不是现在的自我,是刚生下来赤子之心的自我。当这个自我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追求名、利、权的时候,就会把赤子心给丢了,也就失去了自我。要把赤子之心找回来,有赤子之心才是真正的自我。

做事业,就是从事人生的修养,应对社会环境的污染,把失去的心找回来。儒家引申出一套人生哲学:小孩生下来没有不爱自己父母的,没有不尊敬自己哥哥的,他爱自己的父母就是孝,尊敬自己的兄长就是悌,所以一个小孩的赤子之心就是孝悌之心,是天生的道德意识。不管是谁,一牛下来很纯净,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兄长,如果把这个道德意识扩展到天下,天下就是太平的,即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把内心的感情从爱父母扩展到爱天下的老百姓,到爱天下的生物,与天地万物一体,是儒家由赤子之心定位自我最基本的思想,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告诫人们,在各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把做人的本性“善”给丢掉。

孔子把自己经过的人生历程分为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开始做学问,三十岁立业,到七十岁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四十岁是关键。在人生的航向中,四十岁是不惑之年,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现在时髦太多了,还应该加一条“时髦不能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髦不能动。”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做到了,就能把握自己生命的航向。自居易写的一首诗:“吾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就是说,今年三十九岁了,人生到一半了,但是我不为心动,仍有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人有“天理和人欲”,二者很难结合起来。每个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方面是精神;另一方面是肉体。精神是顶天立地的人,肉体和动物差不多,情感控制不了理智,理智控制不了情感,两者不断在斗争,因此产生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就可能造成精神分裂。儒家讲得很简单,一定要用高超的道心、天理使人欲受到某种克制,吃饭、睡觉、男女这些必须满足的关系属于动物的本能,但必须要有理智进行合理地控制,要使灵魂和肉体协调,才能身心健康。

儒家认为人生下来就有道德意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既爱自己的老人,也爱别人的老人;既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把对家人的爱推广到对别人的爱,这是推广的爱,和博爱不一样,博爱是把别人的父母看成自己的父母,把别人的孩子看成自己的孩子。天是父,地是母,把天地当做父母,在天地宇宙中间,人只是渺小的一点点,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从天地那里得到一颗赤子之心,所有天下的人都是同胞兄弟,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天父地母生的,不仅炎黄子孙是同胞,包括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同胞,包括鸡、鸭、狗这些动物都是我的同类,这就是从仁爱之心扩展到全世界的人类,扩展到所有的生物和整个宇宙,这就是赤子之心。儒家哲学提倡这样的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要把自己看成孤零零的个人,一个人在宇宙里是很渺小的,和所有的人类结为一体就强大了。儒家就是这样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的。

4.1.2 道家

道家和儒家是一样的,把赤子之心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回归于婴儿之心。《老子》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心态是最完美的,那是生命的本源,人一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纯净的人体,没有被社会污染,如果污染多了,婴儿之心就失掉了,这跟儒家是一致的。“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可见功利之心是失掉婴儿心的罪魁祸首,可是古今将士今何在,都是一手不黄土,功名到死一场空,功名何用?“人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除了功名就是金钱,总是想越来越多,可是一到闭眼睛的时候,金银就没有了,所以道家把人类不惜一切追求的功名利禄,统统用一个“死”来看。想一想在死亡到来以前,做的这些事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道家提倡要学会“无为”,只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把功名利禄的思想去掉,保持婴儿的心态、一个超然的态度就可以无不为,可以做很多事,发财、致富。只有做到“无为”,把各种各样的私心杂念去掉,心里才是超然的、敞亮的、透明的,才能使人们对自己有极大的信任,这叫“垂拱而治”,不治而治天下,放手让大家自己干,天下就太平了。

唐初文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才子,可是汉文帝不用他,因为当时世俗的观点是“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后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爱用年轻的,可是冯唐老了。飞将军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尽管一生征战沙场,却始终未见封侯,哪怕是同列将士,甚至曾经的部下都已觅侯加爵,可直到匈奴已败,也没赢得封侯的机会。所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贵贱不在己,要受到世俗的支配。若以道观之,大家平等,不管今天如何,到头来都是一钚黄土。应该超脱以俗观之,超脱以己观之,做到“三无”,即无己、无功、无名,不是不要己、不要功、不要名,而是有己、有功、有名的时候再进一步以道观之,超越一下,心里就坦然了。究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是最好的境界,道家和儒家不同,儒家要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抱着为人类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志向,道家是让自己达到逍遥的境界,逍遥就是一种自由。

庄子《逍遥游》有一个大鹏和麻雀的故事:大鹏鸟了不起,有很大的翅膀,很长的身体,一飞九万里,飞几下就到了天池,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的东西渺小不看在眼里,可是把门一关,那个“鹏”出不去了,没有风、没有云,也没有广阔的天空,就没法翱翔。小麻雀笑鹏,你算什么呀,我是一个麻雀,哪里都能飞,几粒米就可以吃饱肚子。是做麻雀好还是做大鹏好?大鹏和麻雀互相羡慕,都不得逍遥。怎么才能逍遥呢?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定位,自得其性,满足于此时此地的我,就能够在各种情况之下得到相对的满足,那就是逍遥。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逍遥,大鹏有大鹏的逍遥,麻雀不要羡慕大鹏,麻雀有麻雀的逍遥,各得其所。

现在的社会标准化、统一化程度高了,比如肯德基、麦当劳推广到全球,全球化和标准化把全世界所有的个性、所有的逍遥按照一个标准统一起来,产生了现代化。但现代化以后,又掀起了一个后现代的大潮,要回到原始的本源,生命的本源,就是老子说的回归到婴儿。是屎壳郎就吃牛粪,不要巧克力的假牛粪,这样才能得到满足。回归到生命的本源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能够自得,这就是以道观之,就是中国文化的本源。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过度消耗、贫富的差距、分配的不均、社会的不公平,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增长。巾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人追求自己的生活,享受逍遥,这种逍遥是道家“无为”的思想,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就可以消去很多无谓的烦恼。

究竟何为逍遥?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忘”字,无己、无功、无名,就是忘掉自己,忘掉功名利禄,忘掉这些才是真正的自我。判断一双鞋子的好坏是穿存脚上的鞋使你忘掉了脚,那鞋就好。最好的衣服是合身,最好的鞋是忘足,最好的腰带是忘腰。活在这个世上,大家的关系特别好,忘了自我的存在,那就是最和谐的关系。风雪夜归人,冒着大风大雪回到家的人,累得不得了,回到家后温馨的感觉使人忘掉了风雪和辛劳,然后把家忘了最美,以这种心态就能与环境和谐相处了。

比较儒家和道家,儒家强调道德意识,道家强调宇宙天地意识。儒家喜欢山,山有一个固定的向上的形状,以人格高尚的人为楷模,大家敬仰高尚的人格。道家喜欢水,水是流动的、向前的,水是无形的,放在哪里就是哪个形状,放进方形的器皿里面是方的,放进圆形的器皿里面是圆的,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就是这样的。中国哲学追求的人生乐趣,有的偏重于道德型,叫仁者,有的偏重于智慧型,叫智者,仁者和智者喜欢的对象不一样,仁者喜欢山,智者喜欢水,仁也好,智也好,不管哪一种,都是为了使人生得到一种圆满,一种享受。

4.1.3 佛教

中国把印度的佛教发展成中国的佛教,强调的是一个“禅”字。禅宗六祖慧能禅悟之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说儒家喜欢山、道家喜欢水是追求“乐”,那么中国的佛教也追求“乐”。乐从自我做起,通过修行、苦行、出家最后达到了成佛的境界,就得到了“乐”,得到了自在,也就是逍遥,追求的境界和儒家、道家一样是中国式的。中国人最喜欢乐,会乐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儒家把自我分成真我、假我,道家把自我分成真人、假人。佛教说一心二门,一个门叫“真如门”,是真实的世界、极乐世界,人在其中就能得到很多的快乐;另一个门叫“生灭门”,各种坏念头、私心杂念不断地在里面打转,人在其中就死了。所以,人应该离开生灭门,回到真如门。

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生灭门和真如门,但是真如门常被生灭门的“三毒”、“我执”隐而不见,要去“三毒”、破“我执”,才能见到真如门。

“三毒”是生灭门的三个魔鬼,一个是“贪”,每个人都有贪心,总是不断地贪。另一个是“嗔”,即嗔怒心,如果猜疑、嫉妒、矫情,人际关系就受到破坏,甚至变成仇敌。还有一个是“痴”,即痴迷,一辈子痴迷于满足,不满足就死不瞑目。作为普通人去掉“三毒”,人生肯定会和谐。

“我执”是把不真实的东西据为己有,把自我看得太重。其实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万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世界是由“地、水、火、风”这四个大的实体组成的,可是这四大实体本性上是空的,不要把世界看成固定不变的,它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如果把“我执”去掉,就可以到真如门,就可以成佛。成佛不是上西天,佛教讲的佛,即“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肚子饿了吃饭,困了以后睡觉。简单一句话,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佛。

宇航员上天前,要从事各种各样的训练,最重要的训练就是心理素质训练,训练如何能够始终保持平常的心态。

体育比赛到最后比的不是技术,比的是心态,不是想怎么样得到冠军,而是保持平常的心态,保持平常心是最高的境界。

有一个泥瓦匠,他有一个做木匠的好朋友,泥瓦匠把一团石灰放在自己鼻子上,让木匠用斧头砍掉鼻子上的石灰,木匠把斧头用得跟一阵风似的,把泥瓦匠鼻子上的石灰弄掉了,那个木匠很高明。可是那个泥瓦匠看着斧子砍下去一点儿都不动,保持一个坦然的态度,就更加高明了。尽管泥瓦匠心里想的是不会把鼻子砍掉的,但是在这个情况下,还是会受惊的,这就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意思,面对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压力,怎么保持平常心?禅告诉你很简单:把问题取消,不要想它。好比一个人挑了一担水,太重了,挑不动,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放下水桶,另一个办法是把水桶的底打掉,水流走桶就变轻了,问题就没有了。这是禅的故事,告诫人们要善于处理问题,就要分清真问题、假问题。人们曾经忙忙碌碌,甚至忙得透不过气来,这时应该想想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由此会产生一个更融通的看法。

“莫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在世风风雨雨是在所难免的,不要去听风雨穿林打叶的声音,走自己的路,唱着歌高高兴兴地走。遇到暴雨也不跑,因为风雨会过去,逃避风雨是不可能的,迎着风雨前进,而且是自由自在气度不凡地前进,保持人生的航向。

人生不和谐都是心病引起的,心病还要心药医。要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应该在百忙之中读一读《易经》、古代的诗词、《论语》、《老子》、《逍遥游》等。现代人不用做儒家、道家、佛家中的某一个,凡是有利于解决问题、得到自我、得到身心健康、人生和谐的都可以,儒道释均有丰富的资源,关键是要自我掌握人生。应该感悟人生,达到不动心的程度。不动心是哲学问题,“吾道一以贯之”就牢牢掌握了自我。

儒、道、释中有关人生的哲学都是一样的,人生在世,必然要和世界打交道,好和坏仅在一念之间,说好说不好是看用什么观念来看,是以道观之,还是以俗观之,还是以己观之,只要转换一个观点,看问题就不一样了。有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说人活在世界上,什么都是好的,顺境时候是好的,逆境时候也是好的,如果没有乱七八糟的闲事挂在心头,便是人间的好时节。

中国哲人花在思考人生上的工夫远远大于探究世界,儒、道、释基本绘就了中国人人生态度的基色,人生策略也就在此基础上繁衍,并以方略的形式体现于小到琴棋、大到治国的一切处理世事的行为之中。

P82-88

序言

领导与被领导自古就有,但“领导”这个词直到19世纪才出现。人们一直对领导者、领导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无数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仔细探究了其中的奥妙。过去人们一直相信领袖乃是上天的使者,所以“领导”中包含着太多神秘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特征。时至今日,一想起历史上的领导,人们最直接的联想依旧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英明的君主、伟大的国家缔造者等等。他们的勇敢与智慧在人群中口口相传,那些改天换地的事迹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整个人类的历史似乎是由这些王侯将相所写就。

但是,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领导者的行为和思想之后,不禁要问,他们在这些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什么才是有效的领导?领导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西方领导学的理论,大多是解决领导学的某些局部问题,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把领导学拆解成一个个能够被已有理论所能理解的部件,但是却无法满足总体和系统的需要。东方哲学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即使是局部的问题也一定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但往往缺乏所谓科学的实证而直奔结论。

西方流传着一个很古老的传说,上帝缔造了天下第一个实验室来造人,用泥巴捏出第一个人放进炉子里烧,拿出来一看烧生了,白人。捏出第二个放进炉子里烧,拿出来一看烧煳了,黑人。第三个火候恰到好处,黄种人。中国当前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众多企业家与政治家的伟大实践,需要也必将催生出结合东西方优势的全新领导理论。领导力实验室项目就是基于这个目标进行研究探索,开发了一套精心设计的清华大学领导力实验室课程,本书的出版,作为该项目研究的系列成果,它是在总结东西方领导学经典的基础上,试图回答决定领导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形成机制到底是什么,从而展示最适合当今社会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

所有经济体系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文化影响着经济体系的走向与成效,50年后人们很可能会发现,中国文化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作出了伟大贡献。中国文化使人类主流社会对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健康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联都会有更深的理解。

集中反映东方智慧的《周易》等经典,饱含了朴素辩证思维和直觉智慧,相沿数千年具有领导哲学的核心价值。本书以领导哲学为线索,构建领导力实验研究模型,采用了许多图表,以帮助读者理解某些抽象、复杂的概念与方法,理解清华大学培养领导者的实践;从领导学的特质修炼、事业创新、组织变革三个层面上揭示领导力的本质,提供模块化的训练来帮助读者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跨越,从管理者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许多有关文献,除了在书后开列书目外,这里谨向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我的妻子汪健博士不懈的支持、家人的良好祝愿,推动我有效地进行工作。

我怀着十分感激和挚爱之情,谨以本书奉献给清华大学领导力实验室项目和课程研发的同事、教师和学员,以及其他做出贡献的同仁。

钟敏  

2008年1月5日于清华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