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李冬君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知堂老人说过,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而本书,就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本书以日本社会中“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概念为切入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死生之道的领悟等诸多论题。此外,本书还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对日本人的“精神底色”进行了探究。全书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以日本社会中“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概念为切人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死生之道的领悟等诸多论题。同时更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而深刻的视角。全书插图一百四十余幅,作者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使本书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目录

关于日本文化的两点提醒(代序)

壹·日本人认为花有神性

贰·观花“要感哀的眺望”

叁·贵族趣味从想象的梅花到樱花

肆·从理想到写实的纹样意识

伍·文学之樱和工艺之菊

陆·用身体开放的“能”之花

柒·歌舞伎是女人的“花见”

捌·悲剧之花开在歌舞伎

玖·“立花”是因为花有花道

拾·“生花”是一种美的生活

拾壹·“立花”是要把人心放大

拾贰·“生花”要用青松打底子

拾叁·苔藓是岩石开的花

拾肆·笑容是脸上的因果之花

拾伍·“茶德”在武士心里开花

拾陆·从茶德到茶道的觉悟之花

拾柒·“茶寄合”是无常开的花

拾捌·“日常茶饭事”开出禅之花

拾玖·歌魂入茶吟出水仙花

贰拾·草庵茶里的“佗”之花

贰壹·“佗茶”点开了自由花

贰贰·草庵茶没有唐物的“劳薪味”

贰叁·商人茶和武士茶各自开花

贰肆·“庸人无用茶”把政治点“空”了

贰伍·“泪”是死亡的花蕾

贰陆·“数寄”之花开在宗教边缘

贰柒·“躏门”纳山海之花

贰捌·“嗜好”绽放“数寄”花

贰玖·流“泪”的非理性之花

叁捂·“华丽的寂”兼并风雅

叁壹·“草体化”的异端之花

叁贰·“身美”的“振舞一之花

叁叁·“振舞”开花如敬神

叁肆·俳谐里有花月心

叁伍·“梅花开在草从亘”

叁陆·武士心“长夏草木深”

叁柒·秋天透出存在的芬芳

叁捌·秋天里的菊花和明月

叁玖·冬天是对死的凝视和对生的发呆

肆拾·汉诗世界的“拾穗者”

肆壹·寄宿在俗语的银河里

肆贰·花月与武士的时代变了

肆叁·浮世的两朵觉悟之花

肆肆·把刚强吹入生命里

肆伍·两种刚强在他心里对峙

肆陆·从骨髓里绽放感恩花

肆柒·“草体化_j的美学与儒学之花

肆捌·一斩之下武士道开花

肆玖·忠臣的思想与历史的浪花

伍拾·武之仁者与狂者

伍壹·素行武士道开了“中国”花

伍贰·武士之花开在武家

伍叁·武士之花向死亡飞去

伍肆·“狂死”之花解脱了死

伍伍·为死而死的死即是生

伍陆·落花一瞬·带着美去死

参考书目

附录·走出天下观——中日文化纵横谈

后记

试读章节

苔藓是岩石开的花

风土,具有宿命的意味,对于日本人来说,尤其如此。

日本是个岛国,古代日本人不知道陆地上有一望无际的原野,没见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也不知道大地上还有长江大河。

日本人常见的自然,是山和平原交错的小自然,栖息于小自然中的日本人,在文化上采取了相应的短小形式。因此,在日本,没有中国式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罗马式的水道,更没有创作出像大乘佛教教典那样庞大的作品。

以和歌、俳句为代表,日本文化具有简洁和短小的特性。

然而日本民族对自然有一种极为亲近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气候。

日本的气候变化和季节推移,以及风雨雾霭等,极为复杂多样,它使国土景致丽而多姿,使日本人对自然的感受亲而细腻,连文化也带有湿气。

从气候来看,与日本风土具有很深关系的,是日本独特的湿气。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磨炼出了一种湿气的智慧,把湿气引入生活,这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是在日本本土原生的“湿气文化”,他国莫及。

日本文化的“佗”、“寂”,就是从湿气中产生出来的美的意识。

比起闪闪发光的鲜亮之物来,日本人更爱生苔之物;比起被打磨得精巧的东西来,日本人更看重带有风土涩味的古雅苍老的东西。

品尝日本文化的“涩”味,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无形的、时刻都在包围着你的湿气,以及由湿气的积淀,留在地上、树上、石上的潮湿的苔藓。

谈到潮湿和苔藓,人们并不陌生,可是将潮湿和苔藓变成文化,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品位和文化质的规定性,则惟有日本,湿气覆盖了整个日本文化。

日本人的生活,离不开庭院,一提起庭院,就会使人联想到幽水古池、水流石上所带来的湿气。即使缺水,也要在石屏上,去表现流水的风景。

设在屋檐下,或庭院中,那石制的洗手盆,冒着湿气。

石灯笼的粗拙,也因其生长青苔,而得到调和,冷硬的色调里,竟然生出了温软的绿意,使灯笼的人文意味得到充分展示,此为“生花”妙笔。

日本的庭院,如果除掉了湿气的要素,其美就完全失去了。

日本的河流,因岛国而短促,放大了看,亦为瞬间之流。缺少长江大河,自然就难以形成河流文化,可惜水的日本人,却因此而产生了湿气文化。

西方文化否定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对立面,以征服自然,作为文化的本质。可日本人却肯定自然,想方设法把自然纳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云、霞、露,都是湿气的产物,日本人不仅把湿气带到生活里,还将湿气引入文学和艺术。大和绘之云,由远而近,在湿气之流中,感受时间性。

日本人在湿气里安身立命,利用和预防湿气的智慧自然也很丰富。

和服的袖口,宽大通气,女性和孩子穿的和服,在腋下有开口处,为“身八口”——通气孔,在世界上,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衣服通气孔。

天井上,有阁楼,叫做“屋顶室”,日本屋的构造,富于辩证原理,即屋基流气,房屋上下都有通气层,要将湿气引进来,还要将湿气散出去。

贴有糊窗纸的推拉门窗,分割外面的光线,给予室内柔和的照明。

同时,它对湿气亦有微妙的吸放作用。当湿气增加时,糊窗纸因其经纬密实而隔断了外气,室内过于干燥时,又因其柔软而吸人外面的湿气。  而且糊窗纸的保温性好,天欲雪,呆在家里,关上门窗,在火钵上生起炭火,热气不会逃走,室内暖融融,而一氧化碳却从糊窗纸的缝眼里吐出去了。

糊窗纸中,只有日本古来的和纸有这种作用,西洋纸无用。

泥壁也是调节室内湿气的,多湿时吸湿,干燥时又吐出湿气。

湿气的文化,不仅覆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而且还影响了日本的政治。

1999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国歌法》,定国歌为《君之代》。《君之代》又被译为《君主御世》,歌词本是收录在《古今和歌集》里的和歌。

歌词大意是:“君主御世,千秋万代永存,犹如小石成岩,岩上生苔,永无止境”,赞颂天皇万世一系如“岩上生苔”,生生不已,而皇权永固如岩石。

笑容是脸上的因果之花

原来,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现实的。

我们从《万叶集》里,看不到一首达观的和歌。

即使是大方的人,受了佛教影响,也把努力而无效,断定为宿缘,以为是前世的原因,导致了今日的结果。这样的因果之花,开在日本人的脸上。

日本人的笑是现世的,他们不为来世发笑,也不为过去发愁,现世的艰难,刻在脸上,使他们的笑容很难打开,但他们很想笑,也努力去笑。

日本人立足于现世,论因果,知报应,令他们会心一笑。

佛教影响日本人,真是无微不至,使精神潜移,而生活默化。

来到乡村,你一走到田合的尽头,就会发现,路端立着地藏菩萨,那是将人引向净土的使者,孩子的守护神,地藏盆和地藏祭,是孩子的祭祀节。

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是在原始信仰之上,又重叠了佛教的因果。P52-57

序言

记得知堂老人说过,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而本书,就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

审美会不会美化日本文化呢?当然不会。所谓美化,是指对丑的修饰,对恶的遮掩和渲染,而审美却要面对事实和真理,因此,审美要真,而美化则伪。

那么,武士道也能被审美么?有人这样问道。

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这是由于武士道在战争中的表现,使人很容易将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等同起来,而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者正是这样做的。

那些战犯们,用武士道来发动战争,让武士道承担战争罪责,更以武士道来对抗审判,美化自己的嘴脸。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二者区分开来,使他们终于如愿,死了多年以后,竟然被供在了靖国神社里面。

我们的历史观,使我们注意到了将日本人民与侵略者区分开来,但是,却没有注意到把军国主义与日本文化区别开来。我们反对军国主义,但不反对日本文化,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及时把这一点强调出来。

日本人民生活在日本文化里,不了解日本文化,就不懂日本人民。而日本文化的核心就是武士道,不把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区分开来,就不能将日本人民与侵略者区分开来,侵略者利用了这一点,把武士道当作保护伞。

军国主义并非来自武士道,而是帝国主义阶段在日本的表现,是帝国主义利用了武士道,用武士道对日本人民进行政治动员和文化动员。

武士道有多面,尚武精神是其中一面,还有伦理精神和政治精神,方方面面,归结起来,则无非两点:一是对死的追究,二是对美的执着。

因此,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带着美去死,是武士道的根本。

武士道来源不一,有来自中国的儒教、佛教和本土的神道教。

军国主义强调神道教,文化主义倾向于儒教和佛教。因此,武士道也分为三派,一派是儒教武士道,一派是佛教武士道,另一派就是神道教武士道了。

发动战争的武士道,是神道教武士道;而本书所言,乃山鹿素行的儒教武士道和山本常朝的佛教武士道,基本上没有涉及神道教武士道。

来源不同的武士道,政治倾向也不一样。有从武士道进入国家主义的,也有从武士道进入民主主义的,还有从武士道进入基督教和社会主义的。例如,内村■三从武士道进入基督教,而幸德秋水则从儒教武士道进入社会主义。

武士道是一种文化,它没有宗教形式,亦非国家组织,战争是国家犯罪而非文化犯罪,国家犯罪应该从文化上进行反省,但不能要文化来承担犯罪责任,就像清朝丧权辱国,但不能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卖国文化一样。

我们在对待中国文化时,要将中国文化与清朝卖国划清界限,也就是说,清朝卖国可以从文化上来反省,但不应该由中国文化来承担责任。

对待武士道也是如此。将政治文化化了,我们反而会找不到真正的犯罪主体,而使那些犯罪者心安理得的躺在“文化”——靖国神社——里安息。  还有人会问,你审美怎么审出个“小日本”来了,这样的提法是否对日本文化不够尊重,有失学术规范和水准?对此,我的想法如下:

“小日本”的提法,来自中世纪,其依据是天下观和王权主义。例如,在我国的史书《魏书》、《隋书》里就有“倭国志”,“倭国”就是小日本。可我所谓的“小日本”,并非来自“倭国”,而是源于近代以来日本人自己的文化哲学。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文化具有短小性和简洁性两大特性。

作为岛国,日本国土“小”,没有像大陆那样辽阔的平原和巨大的河山,古代日本人不知道陆地上有一望无际的原野,没见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也不知道地球上还有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的江河。

日本人常见的自然,是山和平原交错的小自然,栖息于小自然中的日本人,在文化上当然要采取与小自然相应的短小形式,而没有中国式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罗马式的水道,更没有创作出像大乘佛教教典那样包罗万象的庞大作品。以和歌、俳句为代表,日本文化具有短小而简洁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日本的艺术以及法律、宗教、思想等领域中都表现出来。日本人不喜欢巨大的东西,也不喜欢巨大的表现形式。

日本风土多样,日本人将风土多样性纳入短小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中,使文化具有简洁的性格,“小”没有贬义,是一种文化特性。

问题当然不止这两点,举出这两点来,是要表明:

第一,我们不能泼脏水(军国主义),连孩子(武士道)也倒掉了。

第二,我们尊重日本文化,所以不至于连“小日本”也不能提了。

提醒了这两点,我想,我们就可以迈出对日本文化审美的第一步了。

后记

《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出版以后,我的朋友龚颖女士,建议我写一本关于日本“五道”的书,哪“五道”呢?花道、茶道、书道、香道、武士道。龚颖女士在日本留学多年,很了解日本,对日本儒学有研究,写过日本“朱子学”的开山林罗山的研究文章,还翻译了古文辞派荻生徂徕的著作,她的建议当然很好。我要她和我一起做,她说,手头上有项目没完成,真可惜!

我将想法整理了一下,就动笔了,先写了一个提要,暂定书名为《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生活底色》,将“五道”一一列出,各叙两句,大意如下:

日本人修身养性,全然不是得意忘诠的意境,而是在一种形式化的过程中,品味形式本身,抓取生命形态瞬间的真实,不但要悟,更要去做。

中国人以为“道”在天上,把“道”降解了,化为百姓日用,而日本人则将百姓日用仪式化,通过仪式讲述人生的真谛,将日常升华为“道”。

中日两种文化,一是“大而化之”的,一是“具体而微”的。

而日本人的“五道”,就都是“具体而微”的,而且仪式感很强。

茶道,讲究瞬间的味觉体验。浓似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将小小的茶室放大为时空的禅场,暗示着聚友喝茶的空间里的瞬间缘分,人生无常,也许他日天各一方。在“品水”中,显示出那份儿无待的高贵和无常的淡雅。

花道,讲究瞬间的视觉感受。这种感受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同,与中国人的自然观也不同。插花是在一枝、一叶、一花的禅觉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素朴淡雅乃生命之质,而“静雅美真和”为花道的本质。

香道,讲究瞬间的嗅觉体悟。香烟缭绕升腾,又消失于无形,恰似世事无常的幻象,静观袅袅的虚无,嗅品闻香寻找心目中的生命景象,以求得精神的安宁。归旨在于鉴赏香木的微妙差异中,获得精神的放松和嗅觉的审美灵敏。

书道,又称入木道或笔道,追求力量和速度之美,趋于武士刀法境界。

武士道,所谓“武士道者,死之谓也。”对死深思熟虑,很有点像存在主义。武士的刀法,讲究简洁明快的动力之美,于死的瞬间,获得审美的高峰体验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武士道是一种死的美学——落花之美。

日本人凡事都要讲道,近世一叶吹西风,“和洋合奏”出西道。

现在书已完稿,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我没有按照原来预想的五道来写,书名也改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我找到了一种新的写法,即从思想史的视角,以花的象征性贯穿诸道,而使行文有纵深感。本书五十六个题目,以“花有神性”开篇,以“落花一瞬”结尾,似乎有一种贯穿其中的内在韵律,而没有采取人们一下就会想到的那种五道平行的写法。应该说,这种写法更难,更有味道,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它难以面面俱到。例如,原计划写的书道和香道,就被搁置下来。而原计划里没有的俳道,却跟着我思想的内在韵律,那么自然地走来了。

本书的写作方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尝试。它与我原来出版的那几本学术著作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虽然也有学术的底蕴,但在写法上更为自由,用了诗化的笔调而趋于审美了。与时下流行的随笔也不相同,随笔大抵是一个题目写一篇,而我却是五十六个题目一以贯之、一气呵出,书之大体又接近于专著。

这样的写法,我是第一次,心里没有底,刚好老同学孟宪实、宣红夫妇来我家,将书稿给他们看了,他们说,出版这样的书,不光编辑要有眼力,出版社还要有魄力,既要有眼力,又要有魄力,唯有北大出版社合适。于是,他们将我的书稿推荐给了北大出版社的刘方老师。感谢刘方老师,她居然很欣赏我的尝试,也感谢北大出版社的领导,他们解决了我书稿的出版问题,更要感谢本书的责编张晗先生,他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想法,他所倾注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让我感动。对于北大,我早已心向往之,能以这样的方式与北大同仁合作一次,我很欢喜,要再接再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