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看的最易读,最易懂,最好看,最有趣的通史精品。
经典读物《中华文明大博览》青少年普及版,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了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图书,讲述了魏晋风流的历史,让青少年了解到魏晋时期文化的大融汇状况,如何影响到后来的文化格局。本书由李默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魏晋南北朝史/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默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给孩子看的最易读,最易懂,最好看,最有趣的通史精品。 经典读物《中华文明大博览》青少年普及版,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了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图书,讲述了魏晋风流的历史,让青少年了解到魏晋时期文化的大融汇状况,如何影响到后来的文化格局。本书由李默主编。 内容推荐 《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了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图书,它针对青少年而制作。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又开创了新的形式和体例,便于青少年阅读。《魏晋南北朝史》讲述了魏晋风流的历史,让青少年了解到魏晋时期文化的大融汇状况,如何影响到后来的文化格局。本书由李默主编。 目录 三国 曹丕称帝 刘备称帝 夷陵之战 诸葛亮“六出祁山” 孙权称帝 曹氏父子文学成就斐然 【人物小辞典】曹植 魏编《皇览》 支谦在吴译经 【逸闻趣事】罗马商人秦论入华 “建安七子”主导文坛发展 【文化小辞典】“建安风骨” 魏使用《景初历》 刘劭代表才性学 马钧作指南车 【文化小辞典】《出师表》 川南人悬棺 倭女王遣使至魏进贡 魏在两淮屯田 蒋琬、董允相继去世,宦官黄皓专蜀政 【人物小辞典】陆逊 【文化小辞典】吴入台湾 魏攻高句丽,刻石记功而还 司马懿发动政变 玄学产生 【人物小辞典】何晏、王弼 魏立三体古经 司马懿死 司马兄弟相继专魏 世袭领兵制在东吴形成 司马昭杀魏帝 诸葛恪专吴 【人物小辞典】诸葛恪 孙缣专吴被杀 姜维连年对魏用兵 唯刀独尊 “竹林七贤”集聚山阳 玄学发展 【文化小辞典】蜜饯 中国开始大规模造佛像 魏大举攻蜀 刘禅降魏,蜀汉灭亡 【逸闻趣事】“乐不思蜀” 刘徽注《九章算术》 嵇康从容赴死 【文化小辞典】《急就章》 钟会、邓艾内讧 司马昭为禅代奠基 西晋 司马炎称帝 吴攻晋 【文化小辞典】谯周攻史 王濬造舰于蜀中 竺法护入白马寺译经 孙吴碑刻异军突起 【人物小辞典】羊祜 陈卓绘《全天星图》 晋军灭吴 刘毅请废九品中正制 左思咏史 【逸闻趣事】洛阳纸贵 【人物小辞典】儒将杜预 纸写书普及 陈寿撰成《三国志》 贾后专权 “八王之乱”开始 【文化小辞典】《博物志》 “三张”驰名文坛 卫恒作《四体书势》 清谈盛行 向秀、郭象注《庄子》 赵王伦称帝 晋惠帝复位 中国书法成为独立艺术 【文化小辞典】《平复帖》 李特率流民起义 张昌起义 东海王返还洛阳 “八王之乱”结束 刘渊称帝建汉 祖逖北伐 东晋 司马睿建立东晋 葛洪发展道教理论 【逸闻趣事】传国玺辗转还晋 石勒称帝,建立赵国 【人物小辞典】石勒 石虎摄政 【人物小辞典】名将陶侃 【文化小辞典】《搜神记》 马铠传入中国 重甲骑兵出现 【逸闻趣事】郭璞游仙 石虎死,后赵大乱 桓温伐蜀 苻健建前秦 【文化小辞典】王殉《伯远帖》 桓温废立晋帝独揽大权 楷书发展成熟 【文化小辞典】钟繇楷书 【人物小辞典】“书圣”王羲之 敦煌石窟工程开始 前秦统一北方 秦晋争夺中原 秦晋淝水大战 慕容垂重建燕国 姚苌称帝杀苻坚 慕容泓建西燕 吕光破龟兹国建后凉 拓跋珪建北魏 王献之开拓新书体 姚苌去世,姚兴即秦位 两燕台壁大战 燕魏参合陂大战 后燕败魏,慕容垂死于上谷 秃发乌孤建凉 北魏道武帝改革 【人物小辞典】法显 【文化小辞典】《洛神赋图》 卢水胡沮渠蒙逊建北凉 刘裕攻破桓玄 匈奴赫连勃勃建夏 刘裕北伐南燕 汉人冯跋建立北燕 卢循起兵 刘裕灭刘毅 北凉造《玄始历》 刘裕行义熙土断 师子国赠玉佛像 夏筑统万城 刘裕伐秦 “五胡乱华”与十六国的形成消长 南北朝 刘裕篡晋建宋 北凉灭西凉 刘裕死,拓跋魏攻宋 吐谷浑灭夏 山水园林大量涌现 宗爱专魏杀帝 货币经济陷入低潮 宋立四学 宋倡文教 魏太武帝灭佛 南朝庶族兴起 中国丝织技术传入波斯 云冈石窟开凿 金铜佛像进入全盛时期 祆教传入魏上层社会 谱写家史盛行 鲍照发展乐府诗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均田制 阚氏高昌建立 北魏开凿龙门石窟 魏孝文帝主张汉化 刘宋北伐 宋太子刘劭弑父自立 宋孝武帝刘骏即位 刘宋爆发内战 萧道成灭宋建齐 【人物小辞典】沈约 葛荣起义 肖宝寅叛魏 高欢起兵废立,控制北魏 音乐主流——江南清商乐 东西魏大战于河桥、邙山 东西魏与柔然和亲 高洋篡东魏建北齐 【文化小辞典】《齐民要术》 宇文觉建北周 【人物小辞典】刘义庆 【文化小辞典】《木兰诗》 萧衍建梁代齐 萧梁以佛教为国教 【人物小辞典】兰陵王高长恭 侯景之乱 【文化小辞典】《瘗鹤铭》 菩提达摩东来 南朝情歌绮艳 周武帝攻北齐 【文化小辞典】《神灭论》 陈霸先建陈 冼夫人治岭南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陈霸先设无遮大会 萧庄即帝位 陈顼夺陈帝位 陈出兵北伐大败 试读章节 迄今发现最早纪年的铭金佛像,是现藏美国洛杉矶市亚洲美术馆的后赵石虎建武四年(338年)雕造的一尊鎏金铜坐佛像,它结跏趺坐,双手做叠压禅定式,长长的杏仁眼,方圆脸形以及规整的垂中平行衣饰,高肉髻,在形式上直承汉末四川陶佛像,形体与衣纹的左右对称,也是西来佛像中国化的具体实例,被认为是中国式佛像的早期形态。 北魏早期,赫连族攻入佛学中心长安,灭佛杀僧,著名高僧鸠摩罗什的高徒白脚禅师来到平城(山西大同)受到魏武帝的礼遇。北魏灭北凉(439年)后,把凉州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虏掠到平城,同时也俘获了大批僧人,平城成了北方的政治文化及佛教中心,金铜佛像从此被大量制造,今存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赵通造金铜佛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金铜佛立像,是太武帝废佛前的代表制品,形式古朴。出土于河北石家庄的鎏金铜造像,分伞、佛像、座三部分,是十六国以后保持最完整的一座。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金铜坐佛像,造型浑圆,而造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的金铜坐像,古朴之气息渐失而趋向写实,两手不再拱置于胸腹间,而是改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于膝上。衣纹下垂作椭圆形线,衣裾下缘下垂到座的上部,这是新的发展。 无论在南朝还是北朝,金铜造像规模形制都十分宏大,艺术技巧也日臻完善,从而使金铜造像完全中国化并达到全盛期。 祆教传入魏上层社会 北魏和平二年(461年)九月十五日,波斯国(今伊朗)遣使至北魏朝贡。从此以后,波斯又多次遣使献贡,波斯的正宗祆教也由之传入北魏上层社会。 祆教原是公元前600年至前500年波斯人索罗亚斯德所创。该教认为:世界有善恶二道,善道清净光明,恶道污浊黑暗,二者不断相互争斗,善道最终必定战胜恶道。同时又认为,火和光是善道的代表,教徒必须崇拜火,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等等。因其拜火,所以称其为拜火教,又因其祀天,所以又称其为袄教。 祆教很早就在中原民间流传。三国时期,佛徒维祗难从天竺来中国传教,据说他本是祆教徒,后感佛法无边,便皈依佛门。十六国时期,高昌、邺城、陈留等地都有名为“胡天”的祆教祭祀场所(陈留的“胡天”至赵宋仍存,名为祆神庙),还发生过由刘弘、刘光等领导的几次祆教起事事件,可惜祆教当时却不为官方所知,直到和平二年这一天,北魏君臣才从波斯使者那里了解了祆教。从此,祆教在北魏上层受到重视。(灵)胡太后信奉祆教,曾经“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北齐、北周时期,祆教仍受到重视,很多皇帝都信仰祆教。北魏、北齐时,政府还特设“萨甫”专门管理祆教徒事务。 谱写家史盛行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对社会政治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世家大族把持国柄,王朝更迭频繁混乱,皇权卑落,政局腐败。这个时期的重要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也逐渐形成忽视才德、只重家世的择人标准,成为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作为豪强世族显赫于世的副产品,家史是一种结果;另一方面,家史又进一步强化了门阀制度这一怪胎的存在。 家史是记载一个家庭历史、世系的书籍,又分为家传和家谱两种形式。家传重在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和家族人物的某些事迹及言论:家谱则主要记载家族的血缘关系、承传状况和繁衍过程。《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自《李氏家传》以下,至《阿氏家传》止,共著录家史29种,多为西晋南北朝人所撰,如《王朗王肃家传》、《太原王氏家传》、江祚《江氏家传》、裴松之《裴氏家传》、曹毗《曹氏家傅》、范汪《范氏家传》、纪友《纪氏家传》、明粲《明氏世录》、王褒《王氏江左世家传》等等,可见当时家传编修之盛。 鲍照发展乐府诗 鲍照(414年?一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他出身贫寒,因为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文帝时又被任命为中书会人。后来临海王子顼镇荆州,鲍照是前军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公元466年,王子顼起兵失败,鲍照为乱军所杀。在刘宋诗坛中,田园诗和山水诗占据重要的地位,而鲍照以其拟古乐府诗独步一时,与陶渊明、谢灵运并领风骚,被后人认为是刘宋时期杰出的诗人之一,著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现存的诗有两百多首,其中八十多首是乐府诗,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生活。最主要的内容是抨击门阀士族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现象,表现了寒士阶层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些诗句透出一股悲愤不平之气,表现了诗人不屈的独立人格。鲍照诗歌的另一内容是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的生活。这些诗既歌颂了出征将士“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报国心态,亦对他们沙场征战的艰辛险恶报以深切同情。鲍照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丰富细腻的感情生活,有游子思乡思亲之情,也有女性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鲍照的乐府诗既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又有强烈奔放的激情,具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他“文甚道丽”的艺术风格。他在形式上也突破五言诗的局限,“不避险俗”地使用语言。他的七言诗从每句用韵的“柏梁体”中解放出来,恢复了中国诗歌上隔句用韵的自然方式,且可自由换韵,为后来文人七言诗的发展确定了形式,为百余年后的唐诗之盛开拓了道路。P150-153 序言 世间公认,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之一。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伟大文明的优秀传统普及于国人,进一步介绍于世界。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编著图文并茂的中华文明史。 我国古代的学者,早就提出过“左图右史”的理想,希望用直观的图像来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只是由于当时材料、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种愿望无法充分实现。近代各类文物发现众多,尤其是考古学在中国发展之后,编写文字与图像并重的历史书籍的条件便齐备了。 早期有些学者的想法,是给历史研究配置一套参照的图像。这个思想的滥觞,或许可以追溯到明代《三才图会》之类的书籍。日本学者编印的《东洋文化史大系》等等,思路是相近的。在国内,专以文物为主,开此类图谱先河的,是郑振铎先生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曾经广泛流行。不过郑先生的书纯系图集,尚未能收图文互补的效果。同为郑先生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图文兼备,更为读者欢迎,但只限于文学史方面。 近年,很多人想到要编著大规模的“插图本中国通史”,并做了若干尝试。广东旅游出版社推出这部《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应该说是成功的。这部书重点在于论述中华文明,贯穿以整个历史的纵线,其文字、图片的版面彼此相当,内容同样丰富,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 图文并重的中国文明史,就方向而言,有利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进一步结合。考古学本身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然而中国考古学从一开始便以同历史学的密切结合为特点。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义《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在方法论上为考古学的建立发展开拓了道路。“二重证据法”指文献同文物的互相印证,即蕴含着历史、考古的结合。亲手在中国开展考古学工作的考古学家,都以探索和重建古史为职志。最早得到大规模系统发掘的遗址 殷墟,其被选定正是出于这样的要求。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夏鼐先生,1984年在《什么是考古学》文中说,考古学和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历史学不同,研究的对象只是物质的遗存,但两者同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于了解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献传统的人们来说,中国考古学的这种特点乃是自然的。 尽管历史与考古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仍不是容易的事。认识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分别需要特殊的学习与训练。特别是考古学的研究收获,并非轻易就能融会到历史研究中去。在历史知识的普及上,怎样结合考古文物也很不简单。《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在这两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使全书成了真正的“纸上博物馆”,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说考古学的对象是物质遗存,不等于讲这种遗存仅为物质文化。可能有读者知道,拙见以为每种人类的物质遗存都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反映当时的精神文化。大至古城址、陵墓群,小到一件兵器、一个配饰,无非中华文明的产物,寄寓着先民的意念与精神。所以,我们探索中华文明萌生形成、发扬光大的历程,不可缺少考古文物。这正是“纸上博物馆”胜于其他类型的史籍之处。 然而,作为文物考古研究对象的物质遗存,以及由这种遗存所能导出的内涵,究竟是有限的。过去的世界,不可能完整地以遗存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不应当希望考古学能够将《史记》、《汉书》包含的种种全面揭示在人们眼前。因此,在为历史配图时,总是有太多的遗憾,甚至于不很需要的地方,文物数量繁多过剩,十分需要的场合,有关文物却很少,以至一件也没有。这就要求书的编者广为搜集,又精加选择。《我的第一本中国通史》在这一方面也是做得好的。 这便是我在此要写几句话,向读者推荐的理由。 李学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