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编著的这本《中国神话传说》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较少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中国神话传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全书共分八章:神话→传说→故事,神话的四种梦境,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击落日月的神话传说,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语言与仪典的科学,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的文化象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文化经纬 |
分类 | |
作者 | 叶名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名编著的这本《中国神话传说》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较少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中国神话传说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全书共分八章:神话→传说→故事,神话的四种梦境,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击落日月的神话传说,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语言与仪典的科学,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的文化象征。 内容推荐 叶名编著的这本《中国神话传说》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神话→传说→故事 第二章 神话的四种梦境 一、天梯 二、帝之下都 三、归墟 四、黄泉路 第三章 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 一、自然发生论 二、自然的惩罚 三、事故致水 四、天神惩罚 五、自然力量的斗争 六、复合式 第四章 击落日月的神话传说 一、原始态的射日 二、用竹竿打落日、月 三、神巨人逐射天敌 四、出尔反尔的试验 五、真假太阳与神族之战 第五章 万物起源的神话传说 一、混沌 二、对立力量的冲突 三、大地 四、天体 五、气象 六、动植物 八、英雄神话 第六章 语言与仪典的科学 一、仪式 二、信仰 三、非仪典化 四、神话的“科学性” 第七章 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 一、民族传统的根 二、万物有灵的观念 三、石器时代的写照 四、生存处境的折射 五、劳动与技术 六、婚姻与风情 七、原始宗教中的神话 八、神话与巫术 第八章 神话传说的文化象征 一、原始的女神 二、巫术的女神 三、人祖的女神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有时,复杂的流变还具有惊人的时空跨度,以适应新区域民族的自然、社会、文化、心理诸背景的色调。如佤族神话《人类的祖先》解释人类的起源时说,原来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当他觉得孤独无聊时,就用泥捏成两个人,用嘴一吹,泥人就活了。泥人长大后,一天,到果园去玩,他们听了“大蛇”的话,偷摘果子吃。女孩吃了两个,果子停在胸脯上,就成了女人乳房;男孩吃了一个,果子卡在嗓子上,就成了男人的喉结。后来两个泥人结了婚,生育了儿女。在洪水前夕,上帝派天神“努阿”来到人间,造了一只船,把人和飞禽走兽都装在船上,度过了洪灾,人和动物才重新出来。 这则神话,几乎是希伯莱人的《旧约·创世记》中亚当、夏娃神话的翻版;而度过洪灾的人类新始祖“努阿”与《旧约·创世记》中同一身份的“挪亚”,甚至同名。所不同的,是抽去了希伯莱神话中的“罪恶与惩罚”的核心观念——“大蛇”的魔鬼性质也因此失去。这是被佤族更原始的心态改造的结果。 在神话的催化下,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间故事传统。信奉萨满教义的达斡尔族流传着《德莫日根的故事》,讲述了两个女巫师的殊死斗争,背景就是萨满教的神话。德莫日根是个威武英俊的美男子,百发百中的神射手。有一次他追击狐狸,跑到日已偏西,便在近处借宿休息。主人的女儿梅花哈托爱上了他,她要求猎人送给她三件礼物:修炼成精的大白免、筑造了二十年的野雉巢、二十年的牡鹿犄角。德莫日根觉得她太贪婪,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他按梅花哈托指示的路线前行,先后获得了三件宝物,还追上了狐狸,并把一洞大小狐狸三十四只全部杀死。他驮着皮毛回家,却没有停下,梅花哈托见他如此无情,便使出巫术咒他在七星岗子丧命,并派出精灵(两条箭蛇)去执行。德莫日根和他的马果然都被蛇咬死。德莫日根的未婚妻齐尼花哈托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坐上神鼓到了德莫日根家门前,就直挺挺地躺了下去:她把真身留在人间,灵魂却去阴间寻找爱人。她终于找到了德莫日根的灵魂,给他加了寿数。然后,齐尼花哈托要和梅花哈托比个高低。她的灵魂离开躯体,带着一群精灵,直奔梅花哈托家去。梅花哈托也挂上了蓝衫告诉母亲:“如果落下灰尘的话,就认定我死了吧,如果我的一只铜铃叮叮响,你就喊我三声吧!”齐尼花和梅花两边的神灵集聚在虚无的世界里,让各自的精灵去交战,有梅花鹿、水鹿、独角山羊、金钱豹、飞蛇、白蛇、野雉、金凤凰等等。两位女巫的灵魂也挥剑恶斗,不相上下。这时两家家里挂的法衣都响了,梅花哈托的妈妈没有听见,齐尼花的妈妈一听见就喊女儿的名字,齐尼花听到人间传来的声音力量倍增,打败了梅花哈托。齐尼花消灭了情敌,和德莫日根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 白族的本主神话,实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故事,其中不乏神话的遗存。有些本主(本寨之主)的化身是“龙”。《四海龙王》中说,大理县柴村的本主四海龙王善待百姓,一次,两个农民和两个渔民来请求四海龙王交换气候,但农民和渔民的要求有矛盾,统一不起来,于是龙王就决定:“风早吹南,晚吹北,夜间要雨,白天打麦。”这样两种要求兼顾,皆大欢喜。直到现在,大理的风多是早吹南,晚吹北。本主,显然已失去神性的威严而成为人类意志的表达。神话的客体性已被幻想故事的主体性取代了。 各民族民间创作中的“山川风物传说”含有不少神话遗绪。氏族生活的解体,使神话这个氏族传统的宣讲者从社会功能上失去依托,只得粘附在当地具体的山川风物上继续流传。在布朗族聚居的金湖地区流传的《金山》和《金湖》等传说即属此型:有个荷花盛开的弄罕(金湖),据说是古代村落陷落的地方,一天,寨里的男人们猎获了一只花马鹿,村民们按老规矩分食了它的肉。龙要为马鹿报仇,就在夜间化为一个老人来探问,发现只有一个寡妇和她的女儿没有吃。夜深时,一个小伙子来同这寡妇的姑娘对唱情歌,只听一声巨响,大地向下陷落。小伙子和姑娘一面呼喊,一面奔跑。陷落的大地,奇迹般地为他们留下一条路,他们前进一步,大地在他们身后陷落一步。他们跑出村落后,寨子也陷落了下去,只留下寡妇家的那一小块地方,成为突出湖边的一块土阜。 这个传说是解释金湖风物,含有“救灾”和“再生”的神话遗留。幸存下来的小伙子和姑娘的原型,在各种洪水神话里都可见到。但人类的普遍灾难,已被金湖风物所局限,只用来解释一村一寨的陷落了。 汉族神话的一个有力传统是神话的历史化。早在两千多年前,上古神话的历史化运动就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共有形式(对神话作出历史化的解释)以外,发展了中国的特有形式,把神话本身“化”成历史传说,使天神下降为人祖,进而把传说史实化,用幻想的历史来替代事实的历史,从而在古代文献中形成特别丰富的“古史传说”序列。这一传统,自殷周文化更迭时代以来,逐步变得根深蒂固。 P24-27 序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的《审查报告》中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今天读陈先生的话,感慨良多。先生所言之义:佛教传入中国,其教义与中国思想观念制度无一不相冲突。然印度佛教在近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调适,亦经国人改造接受,终成中国之佛教。这足以告知我们外来思想与中国本土思想能够融合、始相反终相成之原因,在于“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当下中国文化必须“返本开新”。如有其例外者,则是“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沈歇绝”。 我以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不应简单视为文化落后,而是二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在十八世纪已经无法比肩欧洲工业文明之生产效率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社会政治、国家管理制度也纰漏丛生。由是而观当下之中国,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而从五四时代以来的文化批判也需深刻反思。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固然有时代需求,未经理性拷问的传统文化无法随时代而重生。但“五四运动”的先贤们也犯了“理性科学的傲慢”,他们认为旧的都是糟粕,新的都是精华,以二元对立的思考将传统与现代对峙而观,无视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促成了代与代的连续性与同一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基因。美国学者席尔思写了一部书《论传统》,他说: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传统,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取而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此言至矣!传统与现代不应仅在时间序列上划分,在文化传承上可理解为“传统”是江河之源,而“现代”则是江河之流。“现代”对“传统”的理性诠释,使“传统”在“现代”得以重生。由此,以“同情的敬意”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下中国的应有之义,任何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都要彻底摒弃。从“五四”先行者到今天的一些名士,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却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这样的事实岂可漠视。 这套《中国文化经纬》丛书是在1993年刊行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的基础上重新选目、修订而成。自那时到今天,持续多年的“文化热”、“国学热”,昭示着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还处在进行时。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文化书院成立至今已有30年了,书院同仁矢志不移地秉承着“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宗旨,不负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此次与中国书籍出版社合作出版这套丛书,期盼能在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上有新的贡献。 王守常 2014年12月8日 于北京大学治贝子园 后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践行着自己朴素而真诚的人生和社会理想,追寻着具有鲜明特色的伦理价值和审美境界,展示出丰富、生动、深邃的思想智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居于领先地位,其影响力和感染力无比强大,从而在铸就中华民族独特灵魂的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之际,由于复杂的原因,中国社会没有能够有效地完成转型,逐步走向封闭和衰落。鸦片战争的失败,更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使中华民族沦入生死存亡的艰难境地。为了救国于危难,当时的仁人志士自觉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西方,投向西学,并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传统文化的观念和形态,常常被贴上落后、愚昧的标签,乃至被指斥为近代中国衰落和灾难的祸根,就连汉字和中医这样与国人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也受到牵连和敌视,被列入需要废除的清单。对本民族文化的这种决绝态度,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既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创新发展的非凡勇气,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印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和深厚。 今天,历史已经走进21世纪,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曙光就在前方。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温我们民族的辉煌、艰难历史,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贵传统,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也是一项庄严的历史使命。理由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具有足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必须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这一切,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认同和感念,离不开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不绝的源泉,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我们组织出版《中国文化经纬》系列丛书,正是为了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激发我们前行的力量。 本书系计划出版100卷,由著名的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编写,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层级,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民俗等多个领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较少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有较为深切的感受。丛书的作者均为国内知名专家,有的是学界泰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们的思想视野、学术底蕴和大家手笔,保证了丛书的学术品质和精神品格。 这是一套规模宏大、富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这是专家为同胞讲述的本民族的系列文明故事,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阅读,也等待您的支持和批评。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