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华所著的《再见玛格丽特》是冰心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双料得主李东华的代表作品,包括一部中篇《再见,玛格丽特》和一部长篇《左岸精灵》。《再见,玛格丽特》讲述了家境贫困的中学生昝小萌的故事。她虽然外表温顺,但其实情感丰富:时刻希望有好朋友邱冰轮姣好的容貌和富裕的生活,也希望获得心仪男生的赏识。最后,她在处理家庭关系的过程中深化对自身使命的认识,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左岸精灵》讲述了出身平民家庭的女孩细雪奇异的情感经历:细雪老家的房子附近有一片美丽的竹林,她小时候经常在竹林林玩耍,和竹子们感情深厚,曾经多次阻止别人对竹子的破坏。细雪上了大学以后,家里搞拆迁,父亲希望她回去看看竹林,但细雪沉浸在恋爱中不能自拔,没有回去。后来,竹精灵化成人形,来到细雪身边,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让她认真反思,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在竹精灵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细雪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生活也走上了正轨。
李东华所著的《再见玛格丽特》为“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之一。
《再见玛格丽特》讲述:她闭上眼睛。周围是这样的静。蜜黄色的阳光真的像蜜一样黏稠,使她的眼皮粘在一起,久久不愿意睁开。她听到林之枫均匀的呼吸。她真希望这个世界就这样静下去,静下去。她不知道,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起,看看书,或者聊聊天的下午,这也许是最后一次,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次……
这个时候,她听到一声轻轻的叹息。“我看完了。”林之枫说。
他的声音很小,但是,在她听来,却是嗡嗡的如同头上盘旋着轰炸机。
爸妈的工资加在一块不能算很少——如果他们是生活在乡下,或者县城,说不定也算是中等人家。但这是在北京。爸妈一年的工资加起来大约能够买一平米的房子,前提是全家人可以像机器人一样不吃不喝,尤其是不能生病。要命的是小萌特别受细菌病毒的青睐,隔段日子就发烧咳嗽打点滴,打一次点滴就花掉六七百块。每次小萌生病,妈妈就心疼,一是心疼女儿受罪,再一个自然是心疼钱。
“原来我出去打工就是替你挣医药费呢。”有一次妈妈刚从工资卡上取出钱来,钱包还没焐热呢,就全部交给了医院。妈妈一边往外掏钱,一边唠叨:“干脆就把工资直接划给医院得了。”妈妈抱怨小萌是“小姐身子丫环命”,她还在家里郑重其事地宣布,除了小萌,其他人谁也不许生病,尤其是奶奶,因为她是农村人,连医保都没有,医药费只能全部自己承担,一个子儿也报销不了。
还好,妈妈的话挺管用的。其他人一年到头难得生一次病,顶多入冬后得个伤风感冒什么的。奶奶连感冒也免了,就算那次洗手间漏水、地滑,她狠狠摔了一跤,却像个没事人似的拍拍身上的水就站了起来,还笑着跟闻声而来的小萌说:“瞧把你给吓得魂都没有了,奶奶这身子骨,不怕摔,越摔越皮实。”小萌想起刚看过的报纸上的新闻,说联想笔记本电脑就连越野车压过都完好无损。她觉得除了自己,她们全家人都是这样的抗压耐磨型。
这样的家境,别说是买电脑,就连买菜都不会从家旁边的菜市场买,更不会到超市里买,而是妈妈每天起个大早,赶到离家两公里的一个早市上买,那里比她们家旁的菜市场要便宜一半,和超市比更是价格低得像白捡。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的开场白总是汇报当天的蔬菜价格,这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固定节目。妈妈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拿筷子敲敲菜碟,眉飞色舞地说:“这个菠菜才3毛一斤,你们知道菜市场卖多少钱——1块5!我是瞅着这卖菠菜的快卖完的时候才过去的,他一划拉菠菜,说‘大姐,我要收摊了,也不跟你讲价了,这一堆你全拿去,1块钱’。我回来一称,3斤多呢!够咱们吃几天的了!”妈妈的声音有点嘎,她们家的墙壁又不隔音,就算压着嗓子,小萌觉得邻居们肯定也全听到了。每到这个时候,她就脸红红的,拼命低头吃菜,不接妈妈的话茬。
有一天,饭桌上很难得地有一盆冒着热气的鲫鱼汤,汤又白又浓,很香,汤里卧着四条小鲫鱼。小萌下意识地吸了一下鼻子,很微小的一个动作,就被妈妈看到了,妈妈赶紧盛了一碗汤,推到小萌的下巴底下,一边催她喝,一边拿汤匙敲着汤盆:“今天又捡大便宜了!快收摊的时候那个卖鱼的还有一堆鲫鱼没卖出去——我告诉你,小萌,想少花钱多买东西你就等收摊子的时候买——8块钱我买了两斤鲫鱼,你知道超市里一斤鲫鱼多少钱吗?12块!”
奶奶说:“你这是死鲫鱼,超市里人家那是活的。我跟你说,巧买哄不了拙卖的。新鲜的活鲫鱼人家能这么便宜卖给你?”
妈妈不服气地瞪了婆婆一眼:“卖鱼的说是刚死的呢。”
奶奶就“哧”地一笑:“你信他!卖鱼的要跟你说了实话,你还能买?那卖馒头的不会跟你说面里掺了增白剂吧,那炸油条的不会告诉你他……
P8-9
冰心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她一生热爱孩子,作品里总是充满着温柔的母爱。她有一句名言:“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一颗慈母的心。”
文学家巴金生前曾经题词:“思想不老的人永远年轻,冰心大姐就是这样的人,她写了将近一个世纪,今天还紧紧握着手中那支笔。好几代的孩子读她的诗文懂得爱世界、爱大海、爱星星。听她的话,年轻人讲‘真话’写‘真话’,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赤诚的心。作为读者,我敬爱她;作为朋友,我为她感到自豪。”
90多年前(1923年),年轻的诗人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从那时候开始,她就开始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写成了一篇篇美丽的书信寄回国内,发表出来给祖国的小朋友们看。她把它们总称为《寄小读者》。这一年她23岁。《寄小读者》包含了她写给孩子们的29篇书信。她在1927年写的《寄小读者四版自序》里说过:“这书中的对象,是我挚爱恩慈的母亲。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的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的眼前……”对母亲的敬爱,使她的笔端涓涓流淌着暖暖的春水,朗照着融融的春光。
“小朋友,冰心应许你在这一春中再报告你们些幼稚的欢乐,天真的眼泪,虽然她也怕在生命花刺渐渐握满之后,欢笑不成,眼泪不落……小朋友,记取,春天来了!”
一部《寄小读者》,不但书写了她在异国他乡的旅途见闻,更抒发了她深挚的故国之思、缱绻的亲情眷恋、澄澈的童年回忆,以及关于大自然、关于大海、关于春天的梦幻和热爱之情。在后来的近60年的岁月里,她又不断地和小朋友们通信,续写了《再寄小读者》14篇通讯,《三寄小读者》10篇通讯。尤其是她在新时期之初,为孩子们献上的《三寄小读者》,给共和国的新一代少年儿童带来了全新的欢乐和情趣、知识和信念。这些书信体散文承接了她在半个多世纪前所写的《寄小读者》的亲切、清丽和细腻的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又注人了更多的热诚和理想色彩。
多少年过去了,冰心和她的作品一起,成为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心灵上的朋友”。现在,文坛上的许多老作家、老科学家、老艺术家和名教授,都是她当年的“小读者”。有一年,他们结伴去给90岁的冰心奶奶祝寿,签名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都写上了“当年的小读者”。是的,从20世纪初叶迄今一百多年来,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作家,几乎是所有的作家,有谁没有做过她的“小读者”?谁的心灵没有被她笔下的那盏闪烁着橘红色光芒的灯温暖过、照耀过?谁的情感和文字里,不曾接受过冰心那涓涓“春水”的润泽?谁的记忆里不曾珍藏着和闪烁过冰心那宝石般的“繁星”的光芒?
“冰心奖”创办于1990年。由著名学者雷洁琼、著名作家韩素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共同倡议、创办的这个儿童文学奖,20多年来秉持着冰心老人生前所期许的严肃、高雅、纯正的标准,健康而有序地运行着。到目前为止,已有“新作奖”“图书奖”“艺术奖”“作文奖”四个奖项,在每年年终分别颁出,使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出版者,尤其是青年作家和青年编辑深受其惠,他们皆以获得这个奖项为荣。
20多年来,一本本、一套套带着冰心奖标志的儿童文学图书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家庭,受到少年读者和老师、家长的肯定和欢迎,这也是对冰心奖秉承着冰心老人的儿童文学精神、多年来所付出的默默努力的最好回报。近几年,一些出版社和冰心奖评委会合作推出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冰心作文奖获奖作品集》《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等等,不仅适应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对繁荣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引导儿童文学新人走创作正路,向广大小读者奉献富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也尽到了自己一份微薄的责任。
冰心奖评奖办公室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这是第二套了。这套书由冰心奖评委会授权编选,遴选了近年来获得冰心奖的十来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长篇、中篇原创新作和精品结集。这些作品包括常新港的《亦德的冬天》、徐鲁的《少年识尽愁滋味》、李东华的《再见,玛格丽特》、刘耀辉的《山有扶苏》、翌平的《水长城探险记》、赵华的《雌雄大盗》、赵菱的《飞猪侠》、汪玥含的《艺术家黄想想》、毛云尔的《斗牛》和李碧梅的《西尚的阿公》。
在遴选作者和组稿时,我们始终秉持着这样的标准:一是注重儿童文学真、善、美、爱的主流品质,有助于塑造小读者们积极、健康、阳光的品格,能够为小读者带来积极向上的文学正能量;二是要选近年来在小读者、中小学校园和儿童文学界产生了很好影响、具有很强创作实力的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三是注重首发新作,尽可能避免同质化;四是兼顾儿童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各类品种,如长篇和中篇儿童小说、童话等,尽量向读者呈现当前儿童文学创作领域题材宽泛、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的繁荣气象。
“我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们将牢记着冰心先生这位毕生葆有童心的世纪老人,铭记她通过《三寄小读者》表达出来的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爱和期望。冰心的作品和她的文学精神,蕴含着她一贯的爱心和对于未来、对于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的责任感。我们也将努力去实践,用最优秀的作品,通过关注当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从不同角度,真诚而朴实、以“小”见“大”地去发现、塑造和构筑当代儿童健康、美好的精神品格,同时去拓宽中国儿童文学在题材和艺术创新上的疆域,用美好的作品去践行冰心老人一再寄语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忠告:
“儿童文学,应该给世界爱与美。”
“为儿童创作,就要和孩子交往,要热爱他们、尊重他们。” 徐鲁
2014年1月5日,武昌东湖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