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心路--六十六位中外学者谈中国与世界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王文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纵谈天下也好,微言大义也好,本书只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在国际环境日新月异、国家实力迅速增强、社会剧烈变迁的条件下,如何调整国民心态,重新认识自己,了解世界。

本书中文章论题可以宏大到中国应当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内外环境,也可以细致到西方的情人节如何冲击了中国的七夕节,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此外,文章观点对比强烈,相得益彰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不同观点百花齐放,本来是媒体和学术界的准则和优势之所在。《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既容忍以至鼓励在敏感问题上的争鸣,又能把握分寸,避免互扣政治帽子或人身攻讦。这是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的。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环境和国民心态是不可或缺的!

内容推荐

中国崛起,最不适应的是中国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该怎样面对国际社会中的诸多竞争者?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自己国家的崛起?这些一直是《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面讨论的重点,而这本书正是2005-2007年国际论坛版近千篇文章中的精选。它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国际问题观察者们对上述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于决策者而言,这是一本可资参酌的巨大思想库;对学者而言,这是透视崛起中国及其国际背景的一把钥匙;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这更是培养大国公民意识的最佳范本。

目录

序一 丈山尺树看世界

序二 真正给中国读者看的国际评论

冷思世界

 混乱将是世界政治常态

 消费能力体现大国实力

 意识形态之争仍在分裂世界

 太空,新战略制高点

 全球化削弱人类安全

 环保,大国博弈新课题

 世界政坛,女性正在大翻身吗

直面强者

 古老的美国,年轻的中国

 美国需要不安全感

 美国衰落并不一定是好事

 中美关系,复杂比简单好

 学日本依然没过时

 印度崛起不是“看”出来的

 欧洲人原来素质也不高

 美国不适应世界发展

自我反思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别让美国人笑咱没文化

 我们忘却的,也许是最珍贵的

 中国人真的很开放吗

 中国人是不是太勤奋了

 中国开放,不能让自己吃亏

 中国社会变革需要耐心

 千年相思不敌一支玫瑰

 在内心深处建立道德壁垒

 谁偷了中国人的微笑

崛起之辩

 中国崛起的确定性从何而来

 中国不做亚洲领导者

 中国不崛起才是真正的威胁

 中国发展让世界放心

 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

 别把文化实力狭隘化

 文化实力弱让中国失分

 中国软实力不能吃老本

 文化资源需要政治运用

 不必对非议中国高度敏感

大国心态

 中国人不该再自贬了

 中国要敢当“被学习者”

 中国复兴需克服四种心态

 中国要有诚信战略

 大国崛起要有道德尺度

 中国呼唤世界级大师

破解竞争

 美中和平共处取决于美国

 中美关系影响中国前途

 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

 中印比较应走出西方误区

 与韩国交往,谦逊比实力重要

 富邻之道不应小看周边

 中俄“协作”水平应再高些

建策纳言

 如何应对中美关系国际化

 对美外交从具体的人开始

 对美国不必讳言强大

 别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如何准确传达中国的信息

 中国对美应“控制中场,积极防御”

 安全利益是中国首要利益

 把大牛市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他国之鉴

 大国崛起,重在不出错少出错

 加薪是日本走向发达的基础

 大国为何会走向衰落

 抗战英雄不容淡忘

 国际化与英语水平无关

 60年代,西方变革向平等倾斜

 大国崛起离不开军事转型

直接体验

 陋习无国籍

 国际会议在贬值

 大国有大的难处

 姚明很好,我们也很好

 别把“与国际接轨”当流行语

 中国的和服,日本的中山装

外界声音

 中国不是美战略威胁

 遏制中国就是“战略自杀”

 中国发展不以美衰弱为代价

 世界需要中国的激励

 中国军力提升,美国不必紧张

 “中国特殊论”颠覆西方经典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丁刚:初到美国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美国什么东西都要大一号,住房大、汽车大,甚至连平时喝的咖啡,杯子也要比欧洲大得多。这个“大”之中,当然有浪费的一面,但也能够反映出美国的个人消费实力。去年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的营业收入是3000多亿美元,有八成来自美国本土的3400多家分店。如果按照美国3亿人口平均计算,每个美国人,甚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仅从沃尔玛就买了800美元的商品。这就是实力。真正的强国不仅在于能够为人类创造大量的财富,也有着强大的个人消费实力。

何茂春:虽然政治大国实力不完全由消费水平决定,但经济大国肯定是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高的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大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产和消费并举,进口和出口两旺,引进和输出均衡,收入和支出双高。消费的增长标志民生改善和市场活跃,而这两个因素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占世界总人口仅为4.5%,消费实力却是世界第一。如果以人均年购买力在7000美元以上的人数比较作为排名依据,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为2.425亿人,占美国人口的84%。

侯若石:世界强国的发展史说明,国力的强大,既离不开生产财富,也离不开消费财富。具备生产能力,而缺乏消费能力,国力是缺失的。生产为消费服务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客观规律。

消费往往是主导产业革命的动力。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的国力超过中国,这是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创造了生产财富的新手段。同时工业品消费进入了普通家庭,老百姓的纺织品消费迅速增长,刺激了纺织业、服装业和染料业等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革命,美国国力超过英国,电力和内燃机开创了批量生产方式。福特汽车公司把轿车定位为大众消费产品,生产流水线技术也应运而生。第三次产业革命,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强国,靠的是电脑和互联网在家庭的普及。为了适应消费个性化的新趋势,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制造业,刺激了经济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强国通过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产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刺激消费是世界强国开展技术竞赛的重要渠道。新技术常被首先用于军事领域,但新技术往往在被应用到大批量的消费品生产之后,才成为产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其价值也被充分体现出来。20世纪中期,美国空军使用了计算机。为了军事联络,互联网也首先在美国国防部使用。在应用到民用生产和生活消费之后,这些技术才推动了20世纪后期新产业革命,美国也得以继续保持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运用政府职能扩大消费市场往往是世界强国进行国力较量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国家为了突破国家规模对消费市场的限制,在有关国家政府倡导下,建立了共同市场,即欧盟的雏形。1999年,欧盟成员国不惜让度某些国家主权权力,成立了统一大市场。消费市场规模扩大使欧盟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丁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强国之强将更多地展现在对全球经济拉动的贡献上,而这个动力就来自于国民的消费。没有强大国民的消费实力,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强国。美国为什么是强国?很多人看到的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世界上头号消费大国。因此我们说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引擎,这个引擎的动力主要就来自于美国国民的个人消费。美国人买什么和不买什么,对某种商品买得多还是买得少,不仅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对全球政治、外交的影响都不可小看。

何茂春:2005年,美国进口16709.4亿美元。其中,美国从东亚地区的进口占50%以上。因此这些年来,亚太地区的任何双边和多边外交,背后都有美国的重大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美国能时时插手,不是美国的军事干预的结果,而是美国的经济实力的巨大影响。近年来美国把进口纺织品配额的一部分分给东盟和南亚国家.就是运用购买力施加政治影响的例子。欧盟在普惠制改革中,也通过在发展中国家中均摊其消费实力而展现实力。日本为了“入常”而扩大在非洲和拉美这两个“票仓”的进口,目的也是展示其经济实力。

P8-9

序言

         丈山尺树看世界

                 ——序《环球时报》丛书

唐朝诗人、画家王维曾说,国画之功夫在于“丈山尺树,寸马分人”,意思是描绘大物体要用大手笔,描绘精细事物要施墨确当。这和观察与状写天下事和各色人等是一个道理。

天下人事繁杂,单靠自己难以看全看齐。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媒体看世界。我因工作关系到过世界190多个国家中的170多个,但大多是“坐车观花”而已,能不断了解这些国家,也要感谢记者们的报道。在生活节奏快、信息密度大的21世纪,尤其需要依靠媒体的深入报道去把握时代精神,增进与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环球时报》系列丛书”汇集了2005年至2006年《环球时报》所载的精彩文章。丛书中,作者们以独具匠心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也不缺少麻烦的世界,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既身在山中,又力争适度超脱。

丛书注重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例如在“大国心路”系列文章中,专家们就大国关系和热点话题,从现象到本质娓娓道来,有许多引人入胜之处,能给读者以诸多宏观启迪。

丛书讲求实际,内容和文字都较纯朴。在“巅峰人物”和“异国风情”中,作者们以亲身经历,通过独特的视角,在黎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等微观层面上,为我们勾勒生动活泼的现实,读来真切感人。

丛书不尚浮华,而求新颖,实属难得。在“小故事大人生”系列中,鲜有官话套话,但常常寓意深刻,读来轻松愉快,又令人回味无穷。

丛书中“往事千年”系列史料丰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对历史上“美国威胁论”和沙尘暴肆虐的介绍,使人感到新奇又觉似曾相识,有很好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效果。

我阅读报刊50载的感悟是,新闻没有国界,但记者是有祖国、有良知的。

目前,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小康大道,建和谐社会,新闻工作也要为此服务。我们注重形象,要注重实事。我们走自己和平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对内力争“又好又快”,对外力求互利共赢,不在乎“中国威胁”之类的闲言碎语,也不必认可别人诚恳或不诚恳地夸中国“崛起”。本套丛书有不少文章在这方面有独到见解。

这是融知识性、史料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丛书。相信读者会开卷有益,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民,开拓视野,丰富自己。

           王缉思

           2007年9月5日于京西宾馆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我们今天所做的事,只要是对得起本国公民、对得起子孙万代、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无须外国人首肯,也一定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先进文明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缉思:《不必对非议中国高度敏感》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打破国际孤立的政治利益是首要利益。1993年摆脱孤立后,我国经济利益成为首要利益。1999年李登辉的“两国论”出台,“台独”开始公开闹“独立”,于是安全利益成为我国首要利益。有些人以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安全环境日益改善,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阎学通:《安全利益是中国首要利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