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组的结论是将神经科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结合在一起可以组成最先进的工具,利用这种工具,人们可以剖析和衡量患者周围的物理环境的每一个功能,以及这些外界因素所产生的刺激是如何被患者的大脑和身体所接收的。随后,研究人员能够识别物理环境中的要素,以此帮助患者促进身体的康复。
但是,这一切真的能够实现么?从物理环境中分离出有助于康复的一个要素或几个要素的想法真的可行么?或者是它将转变成为某些无形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让有的地方变得有助于康复,将另外的地方变得对康复有害?也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窗口提供了一个门户——它能够让患者逃离现实中可怕而痛苦的疾病,或者是窗口能够让患者回想起一段美好的时光和一个美好的地方。也许,窗户之所以能够发挥其功效,是因为它能够让患者进入某种冥想的空间——这种冥想不仅能够带来娱乐,还能带来宽慰。而宽慰能够帮助患者复原,依靠从大脑流经身体各处的有益化学物质,将疾病转变成健康。该小组认为,上述假设都有可能是合理的,而研究能够确定究竟哪些因素真正有效。
伍兹霍尔的与会者决非首先提倡将神经科学与建筑学结合在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一个新兴领域决不会因为几个人的努力就出现,它还需要有远见、有勇气、有毅力的人来创建它、支持它。一个新兴领域通常在数年、数十年的知识积累后才能产生,当然在某些时候知识的积累会成倍增长。即便如此,一个新兴领域的产生还得益于千百年来的隐性知识积累,人们对其所持有的疑问也在大众文化中流传已久。
有观点认为,直到20世纪末期,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关联对于维持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他们才可以用科学术语调查研究那些能够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物理环境。在关于身心之间联系的理解中隐含着一种假设,即物理环境能够让心灵放松,对身体健康有益,而那些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果能够阐明大脑是如何感知物理空间,我们是如何记忆和浏览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的,那么,那些通过设计物理空间来研究大脑对物理空间所作出的反应的人就能够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奠定基础,从而获得显著的进步。神经科学家和建筑师共同努力协作所获得的智慧财产并非全新的收获。从科学家们第一次研究大脑的那一天起,建筑师们就在绘制大脑和它那神秘的结构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英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韦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四个世纪以前设计建造了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他还设计了400余级穿过圣保罗大教堂穹顶的阶梯。攀登完所有的阶梯,你可以到达围绕在圆顶内部的狭窄阳台,它就在距离顶部半中央的位置上。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壁:因为即便是两个人站在巨大的空间中的两侧用低语进行交谈,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仍然清晰明了。到圆顶参观的小孩子们总是快乐地尝试着回音壁的声音效果。
但是,韦恩爵士建造的圣保罗大教堂并不是为了让人们玩游戏。他创建了它,许多周围的教堂——伦敦人把它们称为“韦恩的信徒”——也用它来取代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中摧毁的建筑结构。如果你在唱诗班练习的时候到大教堂中徜徉,你可能会听到如水晶般清透的男高音在回音壁与圆顶最顶端的地方之间环绕——这种声音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无论你站在教堂中的什么地方,你都会觉得歌唱者就在你身边唱歌,而这是在没有麦克风或扩音器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的效果。当你置身于这广阔的空间之中,你会感到敬畏感和平和感,而这正是韦恩设计圆顶的初衷。
从圣保罗教堂向西走,经过法院和圣殿关(Temple Bar)法律办公室的沉稳的石头建筑,你很快就能够到达牛津街(0xford street)上最繁华的购物区。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的橱窗吸引着你的目光。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根据其他人的个人能力、动机和个人特征来判断他们做的是什么事情,即便他们的行为主要是由环境力量所造成的。这本精心撰写且至关重要的书指出,现代医学在治愈这个问题上犯了基本性错误。同时,本书还指出环境和空间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帮助人们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约翰·卡斯奥普(John Cacioppo),《孤独是可耻的:你我都需要社会联系》(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的作者
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不仅文字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还提供了许多关于集体愈合力和福祉的独特见解。埃斯特·M. 斯滕伯格揭示了自然环境和建筑构造的力量,从而达到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丰富人类生存经验的目的。享受它吧,你会从阅读中获益
——诺曼·L.昆斯(Norman L. Koonce),美国建筑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AIA)前首席执行官
这本生动的书从人的角度探讨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空间——无论是医院的房间,还是宽敞的户外空间——不仅仅是让我们保持健康或产生疾病的背景,实际上,它们还能够对疾病或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书中,斯滕伯格用易于阅读的语言阐述了科学道理,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探索历程之中。同时,它也能够让病人及其照顾者了解到身心科学的方方面面。
——安妮·哈灵顿(Anne Harrington),《内部的愈合:心身医学发展史》(Cure Within: A History of Mind-Body Medicine)的作者
埃斯特·M.斯滕伯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作家兼物理学家,她前往希腊探索了古老的真相;她愈合了自己的伤痛,并证明了她所追寻的真理。凭借其专业的科学素养和清晰的文笔,她阐明了大脑和免疫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环境和空间、阳光和音乐来重新运作我们的大脑,从而使自己远离疾病迈向健康。
——盖尔·希伊(Gail Sheehy),《人生变迁》(Passages)的作者
一、环境与健康的古老学说
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认为,居住环境与居住者的健康、命运息息相关。其理论根据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是自然的产物,必须与自然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才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万代。
而在科技发达的西方,也有人持有类似观点。美国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德华·0.威尔森(Edward 0.wilson)提出了一个被他称为“亲生命性”(Biophilia)的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山水、风景、云岚、植物、动物,总之,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条本能的先天纽带,人若与其间的任何元素的天然连接发生了断裂,便会陷入精神与生理的双重非健康状态。
在现代新儒家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力图解决三大方面的问题:人的身与心如何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如何和谐相处;人与人(社会)如何和谐相处。不难看出,无论是古老的风水学还是当今的亲生命假说,探讨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西方思想在此合流。
如何利用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是风水学说的核心理念,其居家领域的研究范围包括从何处选址、建筑形态、朝向方位到内部布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智慧。比如从选址来讲,一栋良好的建筑要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在北半球来说,这样的房屋可以最大程度的接受阳光,并抵御寒冷的北风。背后的山体可以挡风,山上的树木能涵养水土,前面的水体可以提供生活及种植的水源。
我相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类似的风水学说。哈佛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在《回到土地》一书中,介绍了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的居住生产环境:哈尼族在云贵高原上世代以农耕为生,其居住地山势陡峭,生存艰难,但哈尼人在这里却创造了生活的奇迹。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部分,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哈尼人认为那是神居住的龙山;在海拔1500~2000米的范围,则是属于人类居住的村寨。他们用寨门标记出人神的分界线,平时不允许族人进入神山的范围打猎砍伐;在村寨的下方,一直到山脚,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生长着他们赖以生存的水稻。山顶的森林涵养了水土,雨水顺山而下,流经哈尼村寨,供人们饮用洗涤,并把人畜的粪便冲下山,给下方的农田带去养分。上千年来,哈尼人一方面保持着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同时又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天、地、人、神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模式。
但是,拥有合理内核的风水观念,经过历代文人的铺陈演绎,却渐渐脱离原初的朴素面貌,变得日益复杂繁琐。它们看似高深莫测,却由大量僵化的条条框框组成。为什么这样布置会带来健康?那样摆设会带来好运?大多数的风水师不过是沿用师承、照本宣科,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就这一点来说,中医里的运气学说与之类似。本来中医讲求辨证施治,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来辨病治疗,除了对病人望闻问切,外部的季节变化与内在的心理状态,都是医生考虑的因素,这可以说是中医的高明之处。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体作为自然的产物,当然会顺应这样的变化,医者则可以根据不同季节来判断疾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但在宋代被极为推崇的运气学说却把自然对人体的影响无限推演,从空间上纳入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轨迹,从时间上放大到一个甲子六十年的范围。医师临病,必先推算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其中星象医理、五行八卦混杂,长于此道者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何年当生何病,似乎了然于胸,但其实里面都是一些固定的模式,类似一种机械的算命术。
我有一友,恬淡儒雅,从大学起时就喜爱传统的命理之学,对周易预测下过一番苦功,颇有研究心得。有朋友相询,偶尔亦预测为娱。他说:周易预测依前人传下的种种规范,虽然复杂,却有法可依,因为何种卦象便对应何种事理,古人皆有说明。但若问为何此象对应此事此理,我亦不知缘由。
因此,我以为,风水学说、运气学说、预测学说等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部分,虽有用却无体,或说它们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并不牢固。后人只知应当如此却不知何以要如此,即便能够说出一番道理,却一半是根据实践的总结,一半是基于玄学的臆想。因此,凡这一类的学说,用之于事,大都时而准确、时而乖谬,并无确切的定则。不可否认,它们具有文化上的研究价值,却少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回到环境与人体健康方面来讲,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楼房拔地而起,人们纷纷忙于搬迁新居装修新房,建筑、建材、设计、装饰行业都生意兴隆。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和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环境又如何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如果想对此有所了解,我们除了相信传统的风水堪舆,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的学说可以借鉴。
事情在2002年发生了改变,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试图用严谨的科学实验揭开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秘密。
……
其实,中国古代的道家很早也意识到人体激素与健康的关联。道家练功冥想,试图用意念激活体内的各大关窍,其位置可以和现代科学发现的人体内分泌腺体一一吻合。一般说来,人体有松果体、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七大内分泌腺。具有现代医学背景的道家修炼者张绪通在《性理之道》一书中说:“通过七腺系统,平衡能量水准和提高能量水准,是道学强化免疫系统的方法,通过增加能量来提高免疫系统,我们可以扭转我们现在的虚弱状态,医治自身的疾病,也可以利用高级的能量秩序来打开我们精神中心和防止衰老。”
不仅仅只有强烈的情绪能够唤醒我们身体的潜能,斯腾伯格说:“科学家已经发现慈悲冥想能够改善免疫功能,富有同情心、利他主义的活动同样能够让参加活动的人达到更佳的健康状态。”正如道家所做的那样,平静安详、浑然忘我的心理状态或许能够促使体内激素的分泌达到某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由此看来,我们的情绪管理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医学博士亚瑟·布朗斯坦(Art Brownstein)在《唤醒沉睡的自愈力》一书中说:“心理是疗愈系统最强大的同盟,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你的心理可以对你的身体发送强大的信息,强烈影响疗愈系统的运作……你的心理活动和想法能引起你身体真正的生理反应。”
多年前,我在关于现代新儒家的学习阅读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一帮国学和哲学大师们,他们不仅拥有精深博大的学识,寿命也大都长寿,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钱穆、金岳霖、牟宗三、张岱年、季羡林等等皆高寿在八十多岁至百岁之间。这些文化大师们身处中国激烈动荡的时代,一生都经历着巨大的人生波折却能得享天年,我想,这种集体性的长寿现象应该有着某种必然的原因。
梁漱溟先生曾在自传中写道:“胸中恒有一股清刚之气,使外面病邪好像无隙可乘,反之,偶尔患病,细想起来总是先由自己生命失其清沿着牛津街往前走,经过牛津环(0xford circus),在卡文迪什广场明刚劲,有所疏忽而致。”有人曾询问季羡林先生的养生之道,季先生给了一个有趣的回答,他说:“我有一个三不主义:不运动,不挑食,不嘀咕。”或许这就是秘密所在,无论环境如何变迁,生活如何顺逆,这些大师们用他们的精神境界构建起了一个平衡稳定的心灵世界。
我们当然应当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尽力为自己和家人营造出优美的物理空间,但我们还要了解,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不仅是水泥的建筑,重要的还有我们用信念构筑的精神空间,正如斯腾伯格在本书的最后一句所说:“拥有最强大愈合能力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大脑和心灵”。
《选对好地方,汲取正能量》可以说是近年来我读到过的最精彩的书籍,在这本书里,斯腾伯格以她细腻优美的文笔,结合最新的生物医学成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环境与健康的绝好故事。如果说阅读是一次精神的遨游,你展卷阅读,会意于心,这本身就成了一次绝好的康复乡旅。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外在环境影响着健康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认同。如果说中国的风水学说是在玄而又玄地臆想空间的神奇,那么,国外现代新兴的跨专业学科建筑神经学将风水与科学、现代医学等紧密联系起来,从科学的角度探究空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们通过神经系统及其结构感知周围的世界,某些特定的地点能让我们感觉愉快与安全,而某些又让我们恐惧与不安。因此,疗养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疗养效果及恢复速度:风景宜人、山清水秀的疗养地点促进了身体的疗愈和恢复;单调的高墙却让人在康复上“吊车尾”。
别以为这是一本晦涩的科学读物,书中大量研究者经历的趣闻轶事将让你觉得这像一本点缀了科学知识的《人物》杂志。《选对好地方汲取正能量/世界自然疗愈经典译丛》从神经系统及其结构的科学层次出发,为环境对人体康复的影响提出科学依据,并将研究引入一个复杂且目前仍捉摸不透的记忆存储领域,还深入探讨了地点是如何使人产生恐惧或安全感等诸多科学问题。
从书中你将了解一座城市的建筑对居民生活与身心健康的影响,懂得医疗设施如何建造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体的康复,更明了个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好地方以汲取正能量帮助身体康复。
《选对好地方汲取正能量/世界自然疗愈经典译丛》由埃斯特·M.斯滕伯格编著。
世界自然疗愈经典译丛第五弹!
本书被哈佛大学授予健康类普及读本特别成就奖!
自然环境和建筑构造既能让你生病,也能让你康复。
好地方让你的身心与环境达到完美状态,让健康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你必须找对好地方,汲取正能量!
为什么说环境很重要?因为它带给你最直接的生存空间,决定你的生活品质,影响你的日常情绪,甚至操控你的身心健康!
如何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环境?如果传统的风水学里有太多不靠谱的迷信,那么本书提出的建筑神经学就是真正的科学──简单,易行,助你构筑自己的健康福地!
《选对好地方汲取正能量/世界自然疗愈经典译丛》由埃斯特·M.斯滕伯格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