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妙用虚词增文采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宰相、词人。有一次,他在相州修建了一座昼锦堂,请欧阳修写一篇文章。当欧阳修写成后,就派人把稿子送了过去。韩琦看后,赞叹不已!
过了两天,韩琦又收到欧阳修派人送来的第二份稿子。还另外附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八个字:“前有未足,可换此本。”
韩琦把前后两个稿子反复对比,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差别。原来初稿的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而第二份稿子在“仕宦”和“富贵”两个词后面各添加了一个虚词“而”字,其他地方则原封未动。韩琦继续摇头晃脑地诵读着,品味着。忽然,一掌击打在案几上,连声叫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为什么能够博得韩琦如此的喝彩呢?
原来,这句话添上两个“而”字,就变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一改,不但使欧阳修散文的那种委婉曲折、摇曳多姿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前后发展的过程也展现了出来,意思更加突出,语气也更为流畅了。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选用词汇要准确、恰当,特别是副词的运用。副词运用得好,也会使我们的文章多姿多彩。还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严谨而细腻,特别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更是如此。
小苏轼妙改先生的诗作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在诗歌方面很有天赋。从小聪慧过人,而且有爱心。
有一天,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到眉山镇西边的寿昌书院去上学。途中有许多莲池,池里莲花盛开,幽香扑鼻。
苏辙比苏轼小3岁,一路上蹦蹦跳跳,可爱极了。忽然,莲池里的一朵大莲花吸引了苏辙的目光,他便对哥哥说:“哥哥,我要折下这朵大莲花,把它带到书院去。”苏辙说着,就要下池塘去折那朵大莲花。
苏轼连忙阻止弟弟,说:“千万不可!池塘里的莲花美丽动人,路过的人都可以观赏,如果被你折了,别人就观赏不成了。再说莲花离不开水,它被折下后,花儿很快就会枯萎的。”
苏辙听哥哥说得这样有理,也就不再淘气了。
寿昌书院的教书先生刘巨很有学问,平时喜欢写写诗,填填词,而且待人和蔼可亲,很受人尊敬。这天,他写了一首《鹭鸶诗》,先读给学生听,然后征求学生的意见,鼓励大家发言,借此也可以考察学生的学问是否有所提高。
“哥哥,这首诗写的是白鹭吧?”苏辙坐在苏轼一旁,轻轻地问哥哥。
“对,写白鹭羽毛雪白,正在水边捕鱼吃,打鱼的人忽然到来,把白鹭惊飞了,就像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雪片。”苏轼细心地在讲给苏辙听。
刘巨见学生提不出意见,于是又说:“对我写的这首小诗,谁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提出来,提得不好,也不责怪。”老师说完,又把诗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
12岁的苏轼听了老师的话,他认真揣摩诗中含义,脑海里浮现出江岸边的大片芦苇,心里想,惊起的白鹭一定会落到芦苇丛里藏起来的,何况《诗经》上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
想到这里,苏轼乌黑的眼珠转了一下,然后恭敬地说:“先生,您这首诗的末两句说:‘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我觉得‘逐风斜’改为‘落蒹葭’也许会更好一些。”
刘巨暗暗吃了一惊。他细细品味一下修改的诗句,然后笑着夸奖说:“苏轼改得好,用词形象而又文雅。”
这时,同学们也都对苏轼投来羡慕的目光。
P25-2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全民阅读问题。既然是全民阅读,就要满足全民阅读兴趣,要是阅读盛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用的大餐。那么选择阅读大众化故事,就是全民盛宴最好美味。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比较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讲述,十分具有阅读性和娱乐性,更具有深入浅出的启发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最佳读物。
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饱含丰富寓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社会道德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更有智慧非凡的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好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浓缩了中国大众做人做事的智慧。这些美好故事,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曾经哺育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使我们五千年文明绵延不绝,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如何加强思考,吸取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美好故事呢?
特别是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塑造形象、传递信息、表达价值,寻求共识与自我意识、语言学习与文化自信等,用世界各国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我们中国人的特征,那么,中国故事就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我们要展望世界,理解世界,与各国人民增进交往,通过阅读各国故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是最佳的理解交流方式。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特别编撰了本套丛书。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这些中外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一粒沙子蕴含一个世界,一滴露珠足以反映太阳光辉,一则小故事饱含世间大道理,这就是每一篇故事的魅力。从这些最感动心灵的小故事里,广大读者可以吸取心灵智慧之光,并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感召,融入进永不停止的人生追求。
闫婷婷编著的《妙笔生花怎么来的》属于《全民阅读中国好故事·这样学习最有效》系列丛书之一,包括《刘基妙写奏章为民请命》、《纪晓岚妙对句赢古砚》、《抒发爱国热情的安徒生》等故事,这些最具有智慧性的美好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睿智的哲理,最容易使广大读者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
《全民阅读中国好故事》系列丛书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每册故事内容相辅相成,优化配套组合,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组成了中国好故事的完美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可读性和启迪性。
闫婷婷编著的《妙笔生花怎么来的》属于《全民阅
读
中国好故事·这样学习最有效》系列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