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书以草原人熟悉的目光,近距离、多视角地介绍了世界草原和中国草原的分布格局和概貌,特殊的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草原的植被特征和草原景观,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草原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草原动物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和趣闻;展现历史和现实中,草原牧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片断,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读者从中可领略草原风光的自然美、草原人的心灵美和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部地标(中国的草原)/西部地标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徐柱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草原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书以草原人熟悉的目光,近距离、多视角地介绍了世界草原和中国草原的分布格局和概貌,特殊的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草原的植被特征和草原景观,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草原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草原动物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和趣闻;展现历史和现实中,草原牧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片断,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读者从中可领略草原风光的自然美、草原人的心灵美和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美。 内容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已加入前沿生活文化的行列。 中国西部的很多地理景观,如雪山、沙漠、戈壁、草原等都是中国之最。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西部自然野性的地理景观也逐渐为人所知。 在《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组织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在17类景观中,12类景观的第一名都位居西部。 本套丛书由一线的专业权威人士撰写,丛书主要从自然角度选取具有西部特色的地标性地理景观作为主体,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出发,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力求深入浅出、客观详尽地介绍西部地理景观知识。 本书是其中的《西部地标(中国的草原)》,全书以草原人熟悉的目光,近距离、多视角地介绍了世界草原和中国草原的分布格局和概貌,特殊的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草原的植被特征和草原景观,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草原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草原动物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和趣闻;展现历史和现实中,草原牧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片断,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读者从中可领略草原风光的自然美、草原人的心灵美和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美。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草原概况 什么是草原 草原在哪里 草原溯源 草原的生态功能 世界草原一览 第二章 草原环境 地貌 气候 土壤 水文 第三章 草原植被 草原植被的种类组成 草原植被的区系地理成分 草原植被的生活型 草原植被的生态类群 草原植被的动态 草原植被的主要群系 第四章 草原动物 草原动物的生态学地位 草原动物与草原环境的协同进化 草原动物的世界分布 中国的草原动物 第五章 草原生态文化 走进草原,走进牧人的家 风韵独特的草原风情 与时俱进,迈向现代化 第六章 草原生态旅游 远方的客人请到草原来 草原访古 第七章 中国草原景观生态区 内蒙古高原丛生禾草草原生态区 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区 黄土高原暖温型草原生态区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 新疆阿尔泰山地丛生禾草、短生杂类草荒漠草原生态区 第八章 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开发利用草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草原退化现状及综合防治对策 合理利用草原的生态原则和技术对策 草原退化分级标准 草原放牧场的经营管理 草原割草场的经营管理 草原药用植物资源的经营管理 系统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跋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网站 试读章节 草原轻骑——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汉语译为红色文艺工作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典范,被草原人民亲切地赞誉为“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一些牧区往往走几十里地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牧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渴望与外界交流,了解外部世界。为满足广大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支乌兰牧骑于1957年在锡林郭勒盟草原的苏尼特右旗诞生了。当时这支乌兰牧骑有队员12人,全部演出乐器:手风琴一架,四胡、马头琴和蒙古笛各一把。他们带上这些简单的乐器、图书、收音机、幻灯机、展览图片和行装,乘坐大马车深入牧区,走进草原深处的蒙古包。乌兰牧骑队员们热情地为牧民群众演出各种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时事和科学知识,教牧民孩子唱歌、跳舞,给牧民送书、理发、送药,真心实意地与牧民交朋友,此举深受草原牧民的欢迎。乌兰牧骑这种形式的文艺组织和活动方式,如今已历经51个寒暑,常开不败,愈开愈鲜艳。 乌兰牧骑的演出队伍短小精悍,一般由十几人组成,队员通常都来自当地牧民。蒙古民族是一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人天生喜欢唱歌、跳舞。乌兰牧骑队员每个人都一专多能,既会唱歌、跳舞、说书,又能操持各种演出乐器伴奏,还有自编、自导、自演的本领,可谓身兼数职,各显神通。乌兰牧骑表演内容的取材,几乎全部来自草原和草原牧区,突出展现蒙古民族风情和内蒙古地区特色,贴近草原牧区的生产和生活。 乌兰牧骑的演出活动,不避冬季严寒,不惧夏季酷热,蓝天当幕布,草地当舞台,只要草原牧民提出要求,不论观众人数多少,他们都会如期赴约,而且即使在一个地方连续演出几天,演出的节目都不会重复。《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毛主席,草原人民热爱您》、《赞歌》、《敖包相会》、《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恋》、《草原夜色美》、《蒙古人》、《雕花的马鞍》和《祝酒歌》等脍炙人口的蒙古族歌曲让人百听不厌,《顶碗舞》、《筷子舞》、《挤奶姑娘》、《草原上的姑娘们》、《腾飞的骏马》、《安代舞》等优美的民族舞蹈让人百看不倦。他们用暸亮的歌喉,轻盈的舞姿赞美家乡草原的壮美,赞扬草原牧人的辛劳,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牧民观众从舞台上演出的节目中,仿佛看到了身边熟悉的草原,美丽的家,看到了自己和乡亲在草原上活动的身影,触景生情,自然热血沸腾,其乐融融。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说过,要把乌兰牧骑这把火在全国点燃起来。在他亲自倡导下,乌兰牧骑就像一匹脱缰的骏马,首次驰骋千里冲出草原,从此奔向全国,走进世界的各个角落。 歌声传四海,歌舞结真情。乌兰牧骑不负众望,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在世界友人的心日中,已经树立起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标兵——草原轻骑的美名。 草原盛会——那达慕 提起那达慕,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蒙古语中,那达慕的含义是游戏或娱乐,是蒙古族一年一度召开的传统的草原盛会。每年的七八月间,在内蒙古草原和新疆草原等蒙古族聚居的地方,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此时的草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时光:天空艳阳高照,风和日丽,地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碧波万顷的草原,就像茫茫的绿海,成群的飞鸟不时掠过草原上空,发出阵阵悦耳的啼鸣。伴着牧人悠扬的歌声,肥壮的牛羊或互相戏耍,或低头静静地吃草……草原上的牧民欢天喜地、精神焕发,就像昔日内地农民赶庙会一样,穿上整齐艳丽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或骑马,或坐车,带上食品和饮料,不顾旅途之遥,从四面八方赶赴那达慕会场。平日宁静的草原,一下子沸腾起来,到处彩旗飘扬,歌声、欢笑声、喧哗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作为蒙古民族传统的节日盛会,那达慕已有悠久的历史。远在12世纪之前,蒙古族首领们召开大会,除制定法规、任免官员、分封奖惩外,都要举行较大规模的那达慕活动。摔跤、射箭和赛马已成为当时那达慕的主要活动内容。蒙古族喜欢参与并观看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摔跤、射箭和赛马等竞技比赛项目,与其祖辈沿袭下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渊源久远。 古往今来,在蒙古高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一直以集体狩猎捕获野兽或驯养动物为生,在长期与各种野兽的格斗中,逐渐学会并掌握了高超的摔跤本领。可以说摔跤是游牧民族战胜凶猛野兽的基本功。笔者曾不止一次地目睹草原牧民只身赤手空拳与成年牛格斗,并将牛重重地摔倒在地的惊险场面。人类发明弓箭以后,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又把骑马射箭作为先进的狩猎方式,在草原上广泛使用。赛马是蒙古民族体育竞赛的强项。蒙古民族一向自诩为马背民族,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优秀骑手,个个都是马背英雄。牧民在草原上骑马,就像城里人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一样普遍。因为草原牧民从小就开始接受骑马的训练。父母把小孩亲手抱到马背上,让孩子独自在马背上漫步,或单骑,或与父母同骑,一起到草地上去放牧,用不了多久,胆大技高的孩子就能在备鞍或不备鞍的马背上纵情飞奔,成为一名优秀骑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不仅把摔跤、射箭和赛马这些民族特有的本领作为狩猎谋生的必要手段,而且,逐渐扩大了它的社会功能,延伸到开拓疆土和保卫家园的军事训练中,成为有史以来蒙古民族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元代政府曾专设“校暑”统一管理全国的摔跤事务。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后,那达慕活动在蒙古高原上广泛开展起来,而摔跤、射箭和赛马则是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自清代以来,草原那达慕已变成由官方组织的大型游艺活动,其活动内容、形式和规模有很大变化。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在克什克腾旗黄岗滦大塔拉(汉语意为平原、平地)上,召集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和阿鲁特旗等10个旗的王公和札萨克诺颜,举行大规模的那达慕大会,这就是清史中著名的“昭乌达塔拉盛会”。1771年,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历时8个月,历经千难万险,从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召集各族首领、各盟、旗王公、贵族为草原英雄不远万里,返回故土,举行规模空前的那达慕大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摔跤、射箭、赛马等文体表演和围猎活动。乾隆皇帝不仅亲自参加,还厚赏各部众。清代的蒙古族王公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1年或3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对比赛获胜者给予奖赏和称号。新中国成立后,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蒙古族摔跤、射箭和赛马,已逐渐失去昔日用于谋生和军事目的的强烈色彩,更多的是凸显了蒙古族勇敢、坚强、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如今的那达慕大会已今非昔比,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实际上已经成为草原上蒙古民族文化、体育、娱乐、艺术的大会演。因为在传统的摔跤、射箭和赛马、赛驼比赛项目外,又新增了马术表演、步枪射击、柔道比赛、摩托车竞技表演和蒙古象棋比赛等项目。 在一年一度召开的那达慕大会比赛场地周围,物质交流活动也空前活跃。在商业部门临时搭建的铺位上,各种日用品、消费品、食品和饮料等应有尽有,饭馆、茶摊、书摊、说书棚等服务性、娱乐性活动网点云集在会场四周,享誉海內外的草原轻骑乌兰牧骑演出队、电影放映队和科技服务队也前来助兴,那达慕大会会场内外热闹非凡,简直就像一片欢腾的海洋。草原盛会那达慕,一年只举行一次,但是,内容一年比一年更丰富,技艺一年比一年更精彩。P93-97 序言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蓝天、白云、青青绿草地、奔驰的骏马、雪白的羊群……这就是许多人心驰神往的草原。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与森林、荒漠齐名,各自占据一个独立的生态位,其生成、分布和消长均有一定的自然规律。 草原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把天、地、人巧妙地融为一体。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植被成分多样,生态环境各异,草原景观千姿百态。草原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王国,是许多野生动物欢聚的乐园和栖息地,是草原牧民幸福的家。 草原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草原是中国古代匈奴族、鲜卑族、敕勒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藏族等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他们先后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陆续登场,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跃马扬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在草原上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记。 本书以草原人熟悉的目光,近距离、多视角地介绍了世界草原和中国草原的分布格局和概貌,特殊的草原生态地理环境,不同草原的植被特征和草原景观,草原植被的演替规律,草原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草原动物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和趣闻;展现历史和现实中,草原牧民真实的生产和生活片断,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情。读者从中可领略草原风光的自然美、草原人的心灵美和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美。 限于篇幅,本书提供的信息只是沧海之一粟,草原之一隅。愿草原上的天空更蓝,草地更绿。保护草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善待草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您永远是草原儿女的牵挂! 后记 值《中国的草原》这本书出版之际,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一《赋得古原草送别》,顿时浮想联翩,好像千年之前的古代圣贤专为今天的草原赋诗。据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祥析》一书中的解析,作者的原意是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堪称千古绝句,所以流传千年,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和传诵。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 今天,我们借此诗赋予草原,希望为这首古诗再添一丝新意,并作为本书的结束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展现中国茫茫的大草原,一派生机盎然,由枯转荣,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草原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奥妙,草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每当春回大地,草原就会焕发无限生机,给大地重新带来一片新绿。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当人们以实际行动关爱草原的时候,草原上的野草就会迅速蔓延,如同干军万马一样,向荒漠化地区逼近,变荒漠为绿洲。 “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世间万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自开天辟地以来,人类与草原就结下了永久的情缘,可谓同生死,共患难。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草原的生命是无限的,一批又一批的后人接踵而来,与草原共享一片蓝天。 我们希望草原与人类永远和谐相伴,草原永远如花似锦! 编者 2008年初冬于内蒙古青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