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编选,按丛书体例规定,篇幅虽然有限,但却比较全面地展示林语堂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于选文作者,尽可能选择与林语堂有交往接触的人,于选文内容,尽可能兼顾林语堂的生活、性格、情趣等方面。同时,还选入一些少为人注意的旧文,如《逸经》、《风雨谈》、《永安月刊》中的几篇,就是首次被编入选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印象林语堂(民国人物回眸)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稼句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选,按丛书体例规定,篇幅虽然有限,但却比较全面地展示林语堂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于选文作者,尽可能选择与林语堂有交往接触的人,于选文内容,尽可能兼顾林语堂的生活、性格、情趣等方面。同时,还选入一些少为人注意的旧文,如《逸经》、《风雨谈》、《永安月刊》中的几篇,就是首次被编入选本。 内容推荐 林语堂作为享誉文坛的中国现代作家,风靡学界白争文化名人。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他究竟是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还是专事“小凑设”的反动文人是睿智深沉的“一代哲人”,还是饶舌鄙俗的“世故老人”,许多对他饶有兴趣的人,都看法不一,使他成为一个建。夸书选编者均是林语堂的朋衣、学生等知名人士,他们以自己与之接触交往的切实感受,用倾情之笔,生动之墨,刻画了一个立体多面的林语堂。 目录 引言 你的朋友林语堂 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 夏夜访语堂 林语堂、郭沫若与周树人 我和林语堂吵了嘴 林语堂和鲁迅的一次争吵 林语堂在上海 林语堂和他的一捆矛盾 林语堂的归隐生活 林语堂谈休闲生活 烟斗、字典、马 《我的老师林语堂》的几点补充 语堂先生在台湾的几件事 追思林语堂先生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题目早就该写了,然而迄今还没有能够写完成,这也够瞧得出来能够完成它该算是一桩伟迹了。我并不是谢葆康,又不是论语社同志,无从去买一听阿拔吐腊牌香烟来“有不为斋”里面狂抽,我又不是刘大杰或阿英,不知道《袁中郎全集》还该添上一段跋或重校读一遍错字。更非简又文,嘴唇上面没有黑鬃鬃的板刷,括不起偌大的“东南西北风”。亦非张歆海,不喜欢时常用英语来和他互相讨论中西文化之同异。……够了!我只是住得和他相近,往还不稀,时常在夏夜来过斋闲话的一位不懂文章的友人罢了,虽然夏夜访语堂倒也是他们的“特写”里面认为有小品笔调的一个题目。 夏夜的月色是清凉的,一泻如水,令人有音乐的感觉。语堂的有不为斋,是在忆定盘路(他写过一篇《一个字条的写法》,讲写一个字条给木匠,最后告诉他自己的住址就说“吾路忆定而盘,门牌四十有×”),是一幢小小的洋式房屋。夏天雨季的时候,积水可以没胫。语堂是擅长弹钢琴的,他的太太廖夫人也是披霞娜的名手,可惜平常很少听到他们的几阕佳奏。虽然那只钢琴安静地放在斋中,对面壁间悬挂着明末侯朝宗的爱人李香君的图像,也只是显示着肃穆的氛息。唯有在夜里,或者酒酣耳热众客纷嬲,或者语翁静坐焚香长夏难遣,那么叩门的客人,就可以隔着那小块软松松的草地,饱听一阵阵清亮悦耳的丁丁当当的琴声了。 语堂的家庭,是很和睦的,时常有一股和气快乐的空气。他们都是基督教徒,好像上一代已经是教徒了。听说语堂幼时,曾在福州或龙溪的一家教堂讲演,当时台下有一位八九岁的小姐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未免一见倾心。那女孩就是他后来结合的林太太。语堂在圣约翰大学毕业渡美和赴欧(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他的太太是一起去的。他们在外国求学时代的生涯据说相当的穷困。林太太有一年夏夜在闲谈里,还说起从莱比锡归国的旅费,都无从筹措,好像登岸时只余剩了十几圆的样子,弄得异常拮据,足见他们都是苦学出来的。后来林太太还曾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过英文,有名的幽默作家老向(王向辰)就是她点名簿上的学生。老向在《磨而不灭录》里,记她教书教得很严厉。 他们没有儿子,林太太因为身体胖,不能够多生育了,却已有下三位千金,就是如斯、无双和“妹妹”。这三位女孩都生得秀丽活泼,爸爸的朋友来了,绝不闪避,客客气气地从里面端出大盘的糖果蜜枣一类的食品飨客。此时使我忆起有不为斋(这是书斋兼会客室)里面常见的东西,大约就是语堂的雪茄,客人的听头纸烟(南洋烟草公司的银行牌之类),香冽的龙井,此外就是蜜枣那些甜渍渍的食物了。这几位小姐天资都聪明得很,后来不是还写过《吾家》那一类的英文小品集出版,销路很广么?这或者曾经过T.Y.的润饰也说不定。可是无双、如斯她们为《西风》写的通讯或像《埋生记》那一类的书评,都不怎样低能,想起她们不过是在国内中西女塾念的中文,倒真觉得语翁的家学渊源确是不差的了。这里我颇想说出一句老实话,就是语堂留学返国后初在清华学校(当时还不是大学程度,只是留美预备学校性质)教书,国学的根基原是不很深的,可是人真是太聪明了,加上用心研求,不出数年,就写出了《语丝》(后来收在《大荒集》、《剪拂集》里)和《语言学论丛》那样像样的著作了,而且绝对不肤浅。这种惊人的天资,私衷以为他们福建人是最成功的。 在夏夜的有不为斋,你时常可以晤见当时文化界的知名之士。老辈之中有蔡孑民先生,其他还有邵洵美、施蛰存、郁达夫、陶亢德、阿英、简又文、温源宁、全增嘏、周黎庵、徐讦、黄嘉音、刘大杰、谢葆康这些位,真可算是济济多士。论语社的信条是主张说老实的私见的,提倡“风雨之夕促膝谈心”的,劝人吸纸烟的,偶尔打打扑克的,这些事情在座间常可于烟雾弥漫之中彻底实现。语堂是位有十分风趣的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畅谈之时,他的风度胜于令兄葆园和憾庐。他的友人也多有很特别的风度。我开始认识有一位蜀人海戈(张海平),越人××(即近年以若干笔名在刊物发表幽默妙文的那一位),都在那个时候。海戈和语堂是投稿认识,大家曾经同探庐山之胜,而且在一块儿编纂着一种很大的迄今并未完成的字典。民国廿五年夏天语堂离沪去国,谈风社(《谈风》由黎庵、浑介、海戈合办)聚餐摄影,恰像是一幅临时纪念的图画。现在距离当时已近十载了,友朋既多星移物散,旧时聚息的情景竟已不能仿佛目前,我们追怀旧游,夏夜的欢欣酣谈以及那销路到三万八千余份的《论语》时代,简直有点像是梦境。那么说这一篇多年未能缴卷的文章,到今日竟还是交的一张白卷,也不能算是错了啊。P9-11 序言 林语堂先生逝世于一九七六年,享年八十二岁,比起他同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一辈人,实在算得上高年了。他的一生,风帆顺畅,少有坎坷曲折,生活平静和美,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里,从事创作和研究。在学术思想上,他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追求,以“在思想界的大陆上驰骋奔驱”为愿景,因此而兼具东西文化的学养,在文学史、翻译史、语言学史、期刊史、词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可推为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府平和县坂仔村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谱名和乐,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改名语堂。他六岁时就读坂仔的铭新小学,十岁时转学厦门鼓浪屿小学,十三岁入鼓浪屿寻源书院就读中学。一九一一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翌年注册文科,以语言学为专门科,大二时创作了以凤阳花鼓为素材的英文短篇小说,获学校金牌奖。一九一六年毕业后赴北京,任清华学校英文教员,先后发表《汉字索引制》和《分类成语辞书编纂法》,在语言学研究上崭露头角。一九一九年夏,与廖翠凤女士在上海结缡。婚后,偕夫人赴美国留学,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哈佛读完一年,因本来半额的助学金被取消,便申请去法国为华工服务,又转往德国耶拿大学补修学分,一九二二年获哈佛硕士学位。在胡适的资助下,他又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一九二三年以论文《古代中国语音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那年他二十九岁。也就从那时开始,林语堂的生活和学术活动进入了绚烂多采之境,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以在北京生活为主。林语堂在北京大学,继续进行语言学和汉字索引方法的研究,发明了“汉字号码索引法”和“国音新韵检字”,出版了《末笔检字法》,被推举为方言调查会主席,又被聘为教育部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这一期间,他结识了周氏兄弟、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特别与鲁迅交往频繁,加入语丝社,常在《语丝》、《晨报副刊》发表文章。一九二六年,他又兼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教务长,支持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摒弃“费厄泼赖”的恕道,成为痛打落水狗的急先锋。因此被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南下避难,出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和国学院秘书。 第二阶段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以在上海生活为主。因厦门大学发生人事风潮,林语堂辞职往上海,随即应陈友仁之邀,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不久就返回上海,全心从事写作。这一期间,他担任过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西语编辑主任、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史语所研究员,受聘上海东吴大学任英文教授,又参与发起成立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他在《奔流》发表了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触怒孔氏族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先后出版了教科书《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风行全国,一时有“版税大王”之称。又开始为英文《中国评论周报》写“小评论”专栏,由此而赢得了英文作家的美名。一九三二年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学,先后出版了一百七十七期,也使他得到“幽默大师”的雅号。一九三四年创办《人间世》半月刊,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提倡性灵文学,乃是中国第一本纯散文小品刊物,出版了四十二期。一九三五年创办《宇宙风》半月刊,以畅谈人生为主旨,以意必近情为戒约,为现代文人贴近人生的刊物,出版了一百五十二期。一九三六年,又与陶亢德、黄嘉德、黄嘉音合办《西风》,以“译述西洋杂志菁华,介绍欧美人生社会”为宗旨,出版了一百一十八期。一九三五年,他用英文写作的《吾土与吾民》,在赛珍珠的帮助下,由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一举成名,从此享誉欧美文坛。英译的《浮生六记》也在《天下》月刊连载,引起很大反响。他还将历年所作的散篇结集出版,有《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语言学论丛》等。 第三阶段是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六六年,以在纽约生活为主。到美国的第二年,林语堂就出版了用英文写作的《生活的艺术》,以个人经验陈述中国人的生活观,即被美国“每月读书会”评为特别推荐书,翌年成为全美畅销书第一,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达五十二周之久,为林语堂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林语堂在海外三十年,印书三十种,英文著作主要有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唐人街》、《朱门》、《红牡丹》、《赖伯英》、《逃向自由城》,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杂著《讽颂集》、《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中国印度之智慧》、《啼笑皆非》、《枕戈待旦》、《中国人的生活》、《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里的风景》;中译英著作主要有《冥寥子游》、《古文小品》、《寡妇、尼姑与歌妓》、《重编传奇小说》。抗战期间,林语堂于一九四○年、一九四四年两次回到重庆,应邀在学校、军队演讲,宣传抗日救国,并将在北碚的居所捐赠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一九四七年,他长年潜心研究的“明快中文打字机”终于制成轻巧简便的样机,造价十二万美元,能打汉字九万个,每分钟可打五十字,可惜因中国内乱,未能生产,而林语堂因此而濒临破产。一九四七年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全家移居巴黎,但半年后即离职,遍游欧洲各国后返回纽约。一九五四年被聘为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携全家赴新加坡,因筹建的预算案与执委会意见相左,辞职后仍回纽约。一九六二年访问中南美洲六国,历时两月之久,举行多场演讲,宣传中华文化。 第四阶段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以在台北生活为主。经多方周旋,林语堂两次访问台湾,遂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定居台北阳明山,他受到蒋介石的礼遇,也受到朝野的普遍尊重。他应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词典》。出任“中华民国笔会”会长,主持了在台北召开的国际笔会第三届亚洲作家会议。一九七五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笔会第四十届大会上,他被选为副会长,并以《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一期间,他的写作除《平心论高鹗》、《八十自述》外,主要是为台北“中央社”撰写“无所不谈”专栏,先后有一百八十余篇,一九七四年汇编成《无所不谈合集》。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林语堂因心脏病突发,在香港玛丽医院逝世。四月一日落葬阳明山故居后园,钱穆题写了墓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段时期,林语堂在内地得不到应有的评价。这一情形,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变化,他的旧作被影印,他的选集也陆续出版,包括三十卷的《林语堂名著全集》。内地学人对林语堂的研究也取得很大成绩,对他的人生历程、思想人品、学术成就,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除大量散篇论文外,专著有万平近的《林语堂论》、《林语堂评传》,施建伟的《林语堂在大陆》、《林语堂在海外》、《幽默大师林语堂》、《林语堂传》,刘炎生的《林语堂评传》,王兆胜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李勇的《林语堂传》、《林语堂评传》等。尽管如此,由于种种的局限,对他的研究和描述还仅仅是个开始。 我想,对于这样一位人物,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他,更深刻地理解他,然后再来评论他,再来确立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本小书,就提供一点别人对他的印象,或也是有所补益的。 王稼句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后记 记述、追忆林语堂先生的散篇文章,不可谓少,但比起与他同时代的周氏兄弟、郁达夫、徐志摩等人来,实在也不算多。内地刊印的散篇汇集,我只看到两本,一本是《衔着烟斗的林语堂》,署萧南选编,四川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初版;另一本是《林语堂评说七十年》,署子通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二○○三年一月初版。台湾方面,一九七四年四月开明书店初版发行的《无所不谈合集》,附录了黄肇珩、羊汝德、殷颖、林广寰的文章,共九篇。林语堂逝世一年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举行“林语堂先生专题座谈会”,分两期刊印与会者的发言和书面发言,有马星野、陈石孚、黎东方、何容、洪炎秋、沈云龙、徐讦、陈纪滢、黄肇珩、谢冰莹等。至于其他,由于海峡阻隔,我也无奈自己的孤陋寡闻。 本书的编选,按丛书体例规定,篇幅虽然有限,但又要比较全面地展示林语堂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也就不得不有一点编选的想法。于选文作者,尽可能选择与林语堂有交往接触的人,于选文内容,尽可能兼顾林语堂的生活、性格、情趣等方面。同时,还选入一些少为人注意的旧文,如《逸经》、《风雨谈》、《永安月刊》中的几篇,就是首次被编入选本。因部分选文作者情况不详,请著作权所有人见到本书后,与出版社联系,当奉致样书和稿酬。 我此次做“马二先生”,得到胡洪侠、瞿永发、范笑我、赵明诸君的切实帮助。他们在短短几天里,给我提供了选文的原本或复件,虽然入选的篇什只用了三分之一,但正可得“师姑养儿子”的快乐,也就借这书末一角拜谢了。 王稼句 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