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竞争的有效程度是与市场结构类型紧密相关的,而产业组织理论又是经济政策中反垄断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市场的类型、估计市场竞争的有效程度就成为产业组织理论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作者郭海涛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我国几十个产业的经济数据,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其中的一些经济指标按照市场结构理论进行综合,得出了市场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指数。虽然这一方法的科学性仍值得探讨,但该研究丰富了市场结构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该研究中的一些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提高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性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国制造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制造业产业组织在数量、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书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组织的演变以及产业的竞争有效性,提出了塑造我国产业有效竞争的政策措施。市场机制的核心问题是竞争问题,竞争的有效程度直接决定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程度。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的竞争程度,而所有制多元化则会提高竞争程度,改善产业的市场绩效。
从发达国家经济演进的过程来看,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和寡占)在现实中更符合效率的标准。自20世纪初以来,发达国家经历的几次大规模兼并浪潮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产业集中,这些国家的主要产业市场结构目前都是以寡占为主,尤其是随着市场超越国界,产业集中的趋势还在加强,而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全面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组织的变化轨迹表明,产业集中和所有制多元化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产业组织变化的主要方向,而且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是市场绩效的改善。但是,行政垄断和国有经济在某些行业的结合提高了进入壁垒,降低了这些行业的竞争有效性和产业绩效,而纯经济性质的进入壁垒(例如规模)目前并不是影响我国产业市场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产业竞争的无效性不是来源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两难选择,而是更多地表现为过度竞争和行政垄断引起的竞争不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行业的指标特征比较明显,而有效竞争的行业则比较复杂,特征不明确,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政府主导配置资源的方式没有彻底改变,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全,有效竞争还缺乏许多市场因素的支持。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书提出将塑造公平竞争环境的一般性的竞争政策与针对具体行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产业组织政策体系,才能达到促进产业有效竞争的目的,否则,针对具体行业的产业组织政策在扭曲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1.2 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逻辑
1.3 有效竞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
1.4 主要创新点
1.5 各章节安排及主要结论
第2章 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的关系
2.1 有效竞争的概念及含义
2.2 有效竞争的衡量方法及其局限性
2.3 对过度竞争、不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2.3.1 过度竞争与经济效率
2.3.2 不完全竞争与经济效率
2.3.3 可竞争市场理论与经济效率
2.4 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
2.4.1 市场集中与有效竞争
2.4.2 进入、退出壁垒与有效竞争
2.4.3 所有制结构与有效竞争
第3章 20世纪以来国际制造业产业组织的演变趋势
3.1 美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与绩效改善
3.2 日本制造业的产业集中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3 英国的产业集中与技术进步
3.4 几点结论
第4章 转轨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组织变迁
4.1 市场竞争促进了产业集中和绩效改善
4.2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产业组织结构正在形成
4.3 小企业产出比重较高而且效益较好
4.4 企业在产业间进入不平衡
4.5 几点结论
4.5.1 市场化改革导致了产业内市场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绩效的提高
4.5.2 所有制歧视、政府管制改革滞后与区域分割阻碍着有效竞争的形成
第五章 中国产业竞争态势的实证分析
5.1 市场结构类型:理论与实证考察
5.2 市场竞争程度的测度方法与评价系统指标的选择
5.2.1 市场竞争程度的测度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5.2.2 有效竞争评价指标选择
5.3 有效竞争的实证分析
5.3.1 产业的选择
5.3.2 数据整理
5.3.3 指标处理
5.3.4 特征值与贡献率
5.3.5 三种竞争形式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
第六章 有效竞争: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目标选择
6.1 对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总体评价
6.1.1 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组织政策
6.1.2 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组织政策
6.1.3 21世纪产业组织政策发展新方向
6.2 促进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